《三國之袁家庶子》第2卷 官渡!官渡!

第237章 曹操親征

第2卷 官渡!官渡!

第237章 曹操親征

曹軍偶爾也會發起反攻,只是每次都不疼不癢淺嘗則止。
濟南一戰,袁旭不敗的形象已有了改變。
曹操起身走到窗口,望著凋零的窗外景緻:「某少年之時曾獻刀刺董、陳留募兵、會盟酸棗。領軍攻董卓,擊李傕、郭汜,迎陛下入許都!樁樁件件,哪件不是為了漢家朝廷?」
「劉岱、王忠兵敗徐州,某意欲親征,奉孝以為如何?」
與袁旭進入臨濟,袁譚問道:「顯歆傷勢可否大安?」
此人話一出口,眾多幕僚立時附議。
「托長兄福,已是無恙。」
「何人適宜?」
雙方陷入膠著,雖偶有小戰,大戰卻是日趨減少,青州暫且趨於平穩。
郭嘉與曹操相向而坐。
眾人目光紛紛落在荀彧身上。
「待劉備兵敗!」袁旭說道:「彼若兵敗,無處可投必投袁家。青州與徐州甚近,某與長兄恰可前往迎接。」
「曹公之心,我等盡知。」郭嘉說道:「荀公最忠漢室,誅殺董貴人,他並無一言。曹公此舉,絕非無人可懂!忠臣良將並非盲從,非常之時當有非常之臣,曹公不過在行該行之事罷了!」
亂世之臣最是難做,若是弱了便將遭人兼并,落個家敗身死!若是強了,又將受人閑言,成為國賊、逆臣!
曹操淡然一笑:「爾等所言某曾慮及,袁紹屯兵黃河以北,若有攻伐許都之心早已起兵,怎會等到而今?」
袁旭微微一笑:「並非某少了信心,只是深知即便返回,也改變不了什麼。」
「奉孝之言,令某茅塞頓開!」曹操說道:「既是如此,某這便召集眾人,商議出兵之事!」
「以臣逼宮,勒殺董貴人!」曹操苦笑道:「種輯罵某國賊逆臣,並非虛妄!」
數日之後,曹操親率大軍開出許都。
半柱香之後,曹宅議事廳。
與此同時,袁旭也已離開蓬萊趕往青州。
「袁紹優柔寡斷,董承假傳衣帶詔,曹公意欲討伐劉備,正是袁軍大舉南下之機!」郭嘉說道:「他卻只是隔河觀望,並無進軍之想。曹公征伐徐州,只須部署大軍留守許都,袁紹定不敢妄動!」
郭嘉淡然一笑:「曹公將董承滿門抄斬,董貴人怎會心無恨意?若她所懷乃是皇子,成人之後怎會不受董貴人蠱惑?即便不敢妄動曹公,公之後人也是貽害無窮!」
歷經數月征戰,袁譚領軍駐紮於樂安國,同齊地曹軍遙遙對峙。
「某不負人,人若負某,不死不休!」曹操說道:「董承假傳衣帶詔,乃是他先負某!誅殺董貴人,定將有人對某口誅筆伐!」
得知袁旭來到,袁譚大喜,親自出城迎接。
眾幕僚面面相覷,都未言語。
曹操端坐上首,環顧正交頭接耳的眾人。
「某意已決,文若留守許都,謹防袁軍南下。」曹操說道:「某親領大軍,征討劉備!」
樂安國治所臨濟,同齊地治處臨淄遙遙相望,袁譚出兵數次,始終難以擊破臨淄守敵。
「某擔心者,乃是袁顯歆!」
「長兄返回鄴城作甚?」
「聽聞曹操親領大軍討伐劉備,某正欲返回鄴城。」
「曹操離開許都,正是我袁家發兵之時……」
「除奉孝外,又有何人懂某?」
「曹公雄才大略,某心拜服!」郭嘉說道。
袁譚深知袁紹脾性。
郭嘉並未言語。
曹操面帶悲楚,輕聲嘆息。
「劉備多次易主,投效袁家恐非真心……」
曹操話鋒一轉:「然而又能如何。征伐天下、匡複漢室、蕩平天下群雄,某才是大漢脊樑!」
「依然無法說服!」袁旭說道:「算著日子,倒是母親已然臨盆,待到大事定奪,某再回返不遲。」
戰機轉瞬即逝,待到袁紹最終做出決定,曹操應已得勝班師。
郭嘉看向荀彧。
曹家后宅。
「曹公!」一人起身說道:「劉備接了衣帶詔並未發兵。袁軍卻駐紮黃河以北,若是曹公東征徐州,萬一袁紹揮兵南進,許都危矣!」
「若無濟南一敗,父親或會信某。」袁旭說道:「三千將士幾乎全軍覆沒,即便提出建言,父親又怎會採信?」
「回到鄴城,長兄便可說服父親?」
「曹公多慮!」郭嘉說道:「若無濟南之敗,袁顯歆所言或許有用。程公一舉破之,袁尚等人極力彈劾,袁紹雖是維護又怎會合盤信他?」
曹軍出征,消息很快傳到徐州。
「預祝曹公旗開得勝!」郭嘉起身說道。
「曹公可是還在想著董貴人之事?」郭嘉問道。
「因何?」
荀彧起身:「某願代曹公前往徐州!坐鎮許都一事,還望曹公親為!」
袁譚一愣,隨即說道:「某並無把握,若顯歆可一同前往……」
劉備吃驚之餘,趕忙調撥兵馬部署防禦,另外差人前往鄴城向袁紹求援。
「世之梟雄,怎肯屈居人下?袁家之敵乃是曹操,劉備落難而來,若不收留,天下英雄還有何人肯來歸附?」
「顯歆對袁家好似少了幾分信心。」
他並不認為曹操是如此為人。
「某刺董不成,逃亡途中曾經有言,寧可某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某!」曹操說道:「而今回想,此言大謬!」
「可如今呢?」曹操猛然轉身:「某成了漢賊!成了天下共討的逆臣!甚至逼著陛下殺死董貴人……」
若袁旭沒有濟南一敗,提出趁曹操討伐劉備發兵許都,因他以往屢戰屢勝,袁紹或會採納。
看著袁譚,袁旭並未吭聲。
曹操沉默。
「顯歆何日返回?」袁譚問道。
「濟南一戰之後,顯歆好似變了。」袁譚說道。
郭嘉說道:「劉備盤踞徐州,麾下數萬兵馬,且有猛將關羽、張飛。若是置之不理,必為禍患!曹公親征並無不可,只是許都須留人鎮守。」
大軍出征,調撥兵馬需要時日,籌備糧草需要時日!
他再提出建言,袁紹必將有所遲疑。
若曹操果真負了天下人,謀臣武將誰肯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