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第三集

第109章 試刊號

第三集

第109章 試刊號

一本「數碼」雜誌,到了年底不推出什麼大型橫向評測,好像有點對不起觀眾。《日誌》既然要模擬數碼雜誌,自然也不例外,只是,這個橫向評測的圖片風格現代、評測方式周密、文章幽默有趣卻又不乏專業感,只是評測的東西實在是只能用詭異兩個字來形容。他們橫向評測的居然是十二種算盤。而這十二種算盤,偏偏還故意做出是十二個大的「算盤」企業推出的年度主打產品的假象,比如金石堂推出的鍍金朗聲黑曜石算盤,華寶堂精心設計的豪華版人機工學自動複位火山石算盤,國際家用機器公司推出的超輕便攜被稱為「小黑」的全碳素纖維算盤,全重僅220克……諸如此類,唯一一個現在可能真的能買到的算盤,但有著明顯植入廣告嫌疑的,就是譚木匠的傳統木質拋光算盤了。評測從美觀程度、體積、尺寸、手感、便攜性、輔助功能、專業性、壽命、廠商售後服務等等方面一一剖析,最終選出了最佳性能獎和編輯選擇獎各一個。讀著這樣的文章,會忍不住想要笑出來,怎麼有人能將歷史、傳統、現實、科技等等元素融為一體,寫出那麼好玩的文章呢?那些隱射,那些伏筆,那些細枝末節的文字里隱隱透露出來的懷舊意味和對於現在的人被電腦拘束的抗議,讓讀者在笑得前仰後合眼淚亂飈之餘也不由得有些深思。明知道是假的,但看文章的時候卻總覺得似乎就是那麼回事,因為那些算盤,可都真實地做出來了。上面一個個「廠家」的LOGO也都在,甚至還有外包裝、保修卡之類的東西,初看可能會愣在那裡,想想到底是不是真有這個廠家這個產品。但停下來細想,卻會震驚于雜誌社為了這些道具,付出的巨大心力和財力。
雜誌要求時效性么?當然,但這期試刊卻在時效性上給人一種模稜兩可的曖昧味道,甚至於,它本身的形式。就已經超越了雜誌,更像是某種仿諷味道十足地藝術作品。
這樣的一本雜誌,好看么?毫無疑問。雖然這本雜誌毫無實用價值,但擋不住人們想要去擁有它。雜誌恰恰抓住了現代人心態里的那一點點懷舊,那一點點的對於過快的生活節奏的緊張和憂慮,那一點點對於自己處境的自嘲,但結合起來,它一下子擊中了現代都市人的心理命門。而這樣一本雜誌能賣廣告么?當然,雖然有著故意錯亂的時間觀,但不代表就沒廣告可以做了,封二是百達翡麗的手錶廣告,封三是同仁堂的六味地黃丸,但封底由於畢竟找不到足夠合拍的老牌子,他們居然虛擬出了瓦特蒸汽機公司,做了一副魄力十足的蒸汽機廣告。加上整個雜誌裏面其實為數不少的植入廣告和軟文,其實雜誌的這期試刊,廣告收入相當不俗。
這一期試刊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好玩和有味道。雜誌定名為《日誌》。當熱乎乎的雜誌從印刷廠地流水線上下來的時候,當那些焦急等待雜誌的人手裡捧起這本獨特到家的雜誌的一個瞬間開始,就有不少人暗自驚呼,原來雜誌還可以這樣做啊。
當這個團隊的名單就這麼確定下來,大家的心裏都有一種感覺,憑著這些人,大概真的是沒什麼不可能了。這些人,隨便哪一個,在行業里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在原先公司里都是台柱,這樣的團隊固然不容易團結起來。但一旦團結了起來,那組合起來地能量可是相當驚人的。一邊是戲謔的,想要在雜誌製作里玩出些新花樣的心情,一邊是針對市場、領導潮流的固有想法,這個團隊不斷討論、製作各種選題,不斷明確他們想做什麼。而到了聖誕節前,一份試刊終於抖抖索索地做出來了。
在美術方面,雜誌社按照一個美術總監,兩個版式設計,兩個完稿,兩個插畫師來配備。美術總監是彭千齊推薦而來,原先一直在四川那邊工作的楊玉峰。版式設計和完稿的團隊是楊玉峰找來的,水平都不錯。而兩個插畫師林慈和薛盼盼,一個風格接近歐美,一個接近日本,搭配起來倒也相得益彰。
但是,《日誌》回顧的卻不是這一年。而是過去的整整365年。就好像整個製作團隊集體從火星前來地球,或者他們身邊地時間流逝和周圍的這個世界不同一樣,彷彿他們經歷的就是一年作為一天的怪異的時間,彷彿他們的時間觀念被集體混淆了。但是,雜誌卻做得煞有介事,精彩紛呈。
而最強悍的還是這個雜誌地內容采編團隊。蕭永和楚弘一個是首席攝影師一個是主筆。並組成雙主編結構,已經是華麗得要死了。而在又一波強人陸續加入編輯部之後,有些已經算是業內小有名氣的編輯記者在考慮自己是不是有資格來這個雜誌實習。首先被楚弘說動的,是國內公關行業公認的第一支筆,國內女性廣告文案的第一人黎顰。黎顰為公關公司撰寫軟文、發布會的統發稿之類地,每每能將廠商的各種意思潛藏在字詞之間。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文字,卻總能讓人感覺到廠商的特點和優勢。而好處還在於,由於現在各個媒體的記者水平層次不齊,偷懶的人往往就直接用了統發稿,有黎顰這樣的文案,這些照登的統發稿的能量甚至不亞於一些硬廣告發布。黎顰混到這個地步,同樣覺得工作很無聊,一聽她終生的對手楚弘不幹廣告去干雜誌,還要搞好玩地花樣,趕緊就跳過來了。
既然是年底出刊,做成年度回顧的形式不足為奇。從版式、從品相,要是擺在書報亭里,過往的路人恐怕都會將《日誌》的試刊號當作是一本數碼雜誌,當拿起雜誌的時候,大概都會以為在回顧一年裡那些精彩經典的數碼產品。
嚴歌、孔岱兩人原先在不同地雜誌工作。還同時是暢銷書作家。許多雜誌和網站專欄的作家,都是每個月稿費上萬地人。但兩人卻都辭去了工作,跳來楚弘手下工作。江近秋是南方報業集團旗下某報紙的首席調查記者,由於他供職的報紙又得罪了不知道誰,不得不又換主編了,他有些無奈有些氣憤地跳了出來,來到了上海,被楚弘逮住了。鄭慧萍是個單身媽媽,因為沒結婚生產的時候沒有產假索性辭了職,現在終於又在這個雜誌社恢復工作了,要說在時尚的眼光、時尚選題的組織上,她在國內是前三的水平,雖然由於要照顧孩子,她聲稱自己不能多采寫稿子,但給她配備兩三個實習生或者有點眼光的記者,她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最讓人撓頭的雜誌的事情進展也比較順利了。楚弘在運營媒體方面的確是很有經驗,文字能力不必說,而在廣告公司呆的幾年,更是讓他在定位等方面有著驚人的敏感。楚弘和蕭永就決定,要做一本足夠好玩的雜誌。好玩的雜誌是什麼,當時兩人都還沒有考慮清楚,但為了讓這種好玩可以長治久安下去,他們可沒準備過把癮就死,雜誌到底做成什麼樣子能夠在好玩、好看和有足夠受眾,有充足的廣告客戶之間平衡好,他們前前後後商量了不知道多少次。陸陸續續的,各方強人也一點點地充實到了這個隊伍里來了。
而這第一期試刊。做到了現在很多雜誌做不到的一點:全部稿件、圖片全部是自己采寫和拍攝的,甚至連那些廣告都是自己拍攝地。
接下來的專題是給那些在即將到來的新年裡送禮的人提出建議,只是,要是有人真的要接受這些建議,恐怕會抓狂致死。這個專題里推薦的東西橫亘數百年,將各個時代的東西並列在一起,從三百多年前的金柄彎刀,一百多年前的銀版照相機,數十年前的「為人民服務」帆布挎包和主席像章,一直到剛上市不到一個月的手機,不一而足。古今中外的特色物件被放在了一起推薦給讀者,讓人恍如被拋進了時空的洪流。但是,有些東西能讓人清醒。既然是推薦禮品,自然得註明價格,那些文物、古董,標註的可不是當時的貨幣價值,而是被折算成了人民幣,那些商品毫無例外地在價格一欄都有好多零。
最早到位的是發行部的三個人。首先是發行部總監戴軍,這是楚弘的老大曹雋推薦來的人,也是曹雋出面挖來的。戴軍原先在國內排行前幾位的《讀者文摘》工作過四年,熟悉所有的渠道通路,人緣非常好。然後是原先在一個名為《遠望》的直投媒體工作的谷文光,他在定點投放方面經驗豐富,也是發行方面的路演組織能手,《遠望》原先是羽星廣告的客戶之一,現在算是被楚弘挖了牆角了。最後一個名叫尹小臨,雖然簡歷上看起來資歷比較淺,卻是資料庫發行專家,他最擅長在客戶資料庫里提煉關鍵信息,因勢利導地與廣告和內容製作結合,改善發行針對性,這手本事在一個月前剛剛被他原先的老總意識到,剛在考慮怎麼使用這傢伙地能力。在原先的公司憋了好久的尹小臨從盧小寧那裡得知圈內老大哥楚弘自己做雜誌,一拍即合,連薪酬都沒問就辭職跳過來了。雖然還沒有雜誌,但這三個人一到位,再配備了幾個跑腿的業務員,整個發行部門的框架已經非常完善了。不說別的,憑著蕭永和楚弘這兩個被認為是業內妖孽級別的人物連手。戴軍已經談定了第一期雜誌地預定印數三萬冊。對於一本新創刊的雜誌,這個數字已經很嚇人了。
在攝影方面,蕭永自然會盡量配合各個選題的製作,但大量基本的採訪、現場類的照片拍攝,用不上蕭永這樣的攝影師,還是另外找來了有十年雜誌類新聞攝影經驗的史曉偉。加上蕭永的工作室里的那些人會臨時客串幫忙,數量非常充足了。
按照現在數碼類雜誌地習慣。封面堆積著各種產品那是沒人看的,必定得有一位美女,最好是當紅明星,手持相機、MP3或者手機,讓人物和產品融為一體,呈現被人使用的那種動態的感覺。《日誌》自然也不會錯過這種潮流,而他們邀請來拍攝封面的,還是現在在國內模特圈子裡身價已然飆升了好多倍的陳新琳。自然,蕭永邀請陳新琳來拍封面,她是絕對不會擺譜的。照片拍得非常漂亮。陳新琳穿著一身用珠片綴出來的旗袍。側著身體。回過頭看向鏡頭,那神態那姿勢都充滿了昂揚的青春感。而逆光下她的每一絲飄散地發梢都好像是發散出去地魅力。稍稍仔細一看,可以發現她身上那件旗袍上使用的珠片居然都是水晶和玉石,兩種截然不同地材質組合起來,卻又採用了旗袍這種傳統的形態,這種視覺衝擊力簡直有定身咒的效果,拿到手裡會讓人挪不動腳步移不開視線。而她手裡拿著的卻是一個最現代不過的iPhone。
廣告部門同樣蝟集了好幾個夠級別地人物。楚弘原先執掌羽星的特案部。那可都是業內翹楚,也知道廣告銷售方面的競爭對手有哪些,楚弘不方便出面,卻找了獵頭公司,挖來了明基電通策劃部副經理趙汝升負責廣告案的策劃並組建相應的團隊;挖來了《時尚健康》的廣告營銷總監柳蓬負責組建廣告營銷團隊,柳蓬憑著一張臉,通知各個品牌的市場部經理們自己換工作地事情。順手就大致確定了數十萬元的廣告意向。廣告部的結構和發行部有些類似,都是兩個業務能手和一個技術支持的組合,最後加入的則是從央視索福瑞跳槽來的數據分析專家王徽。不過,王徽開始辦公之後稍微有些太閑了,也稍微有點鬱悶,就是因為這個雜誌雖然牛人如雲,但偏偏雜誌定位還沒確定下來,他想收集競爭對手的各類諮詢也無從收集起。
這本很是「錯亂」的雜誌,在全國範圍試發了三萬本,但在不到一周時間里,就被聞風而動的讀者們搶購一空。《日誌》雜誌一炮而紅,成為一本另類到了別人不知道如何形容的「潮人」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