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第四卷 風卷江湖雨暗村

第二十四章 昔日舊恩情

第四卷 風卷江湖雨暗村

第二十四章 昔日舊恩情

陳同光這才收下百姓們的贈禮,又是大禮拜謝,直叫一眾父老又是跟著還禮,一時大營中亂成一片,混亂中透著無盡的祥和熱鬧,又是十分和諧。
西寧城裡的百姓也是聽說了陳同光的歸來。在經歷了一開始的不相信之後,百姓們個個喜極而泣,欣喜若狂。畢竟如今西寧城中的青壯,大多都是陳同光當年舍軍糧救下的幼子,對他最是感激不過。加上當年那些年輕小伙姑娘,如今也成家立業,成了一門之中的頂樑柱,對陳同光的敬仰更是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下一代的思維。故而陳同光履任第五天頭上,西寧百姓們自發集結起來,怕不是有個上千人,個個攜帶了自家最好的酒水糧食,來到大營中犒賞軍士。
正在兩方推辭之際,只見百姓身後,如今西寧城的一眾文官也趕了過來,與百姓和軍士都打成一片,自是歡笑。一眾官員拉著陳同光的手,要這位遠離官場朝政二十余載的老哥哥放心收下百姓們的饋贈,直說自己等人近日自會向朝廷奏明此事,力證此乃陳同光早年積下的恩得福報,是軍民魚水之情的最好表現。
亂了好半天,鄉親們才互相攙扶著起身,連忙將自家尋常三節都捨不得吃的上等食材奉上,請陳同光及一眾將士們大快朵頤,也算是為大恩人陳同光接風洗塵。陳同光連忙說這不合規矩,萬不敢收;鄉親們卻說這不是賄賂之類,而是償還陳同光當年舍下的軍糧,只求他萬莫推辭,否則西寧一城百姓都是心中難安。
好在陳同光在西寧曾駐守多年,對這邊的許多事情並不需要過多交接。加上他當年曾以一己之身拯救了西寧城萬千百姓的性命,群眾基礎倒也是極好。百姓們最是記得恩澤的,特別是陳同光那般捨己救人的大恩,二十余年中他的事迹在西寧城流傳不休,甚至有不少人家暗中給他立起生祠,日日上香祝禱,祈求他多福多壽。
跳出時代限制,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長生老人的這一次判斷不可謂不準確。就在這一年,西夏大軍奇襲之下,就是上述之范仲淹等人也吃了敗仗,遭到貶斥追責。陳同光這樣一個本身就是罪臣起家的人物,又怎能在滾滾朝政之下獨善其身呢?
后大慶三年十月十一日,夏首領李元昊稱帝,自號「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定都興州,立國「大夏」。隨後大宋便於西夏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康定元年,李元昊大軍南下,率十萬大軍包圍了延州,使用了佯攻計謀,於三川口襲擊宋將劉平、石元孫的援軍。大宋一方的守將殊死抵抗,靠著大將許德懷的奇兵突襲了李元昊,將其擊退,解了延州之圍。可惜當時天數有變,突降大雪,在給大宋西北和西夏全境帶來嚴重雪災的同時,也成功掩護著李元昊的軍隊撤退。
陳同光更是百感交集,又哪裡敢受父老鄉親們的大禮,幾番勸阻無效之後,他自己也跪倒在地,亦是老淚橫流,萬難想到還有與諸位父老重見的一日,也感懷于眾人一番深厚情誼,自是心緒激蕩,更有萬丈豪情橫亘胸臆,只要叫他這個五十余歲的糟老頭子像年輕小伙一般長嘯幾聲,舒暢胸懷。
要說那西寧城是宋夏邊境的前線,其實這蘭州城也是緊鄰西夏的邊境城市,就挨著西夏卓洛和南軍司,時常也受到西夏人的攪擾侵襲。但是比之西寧、延州及京兆等城市,蘭州城的經濟作用遠大於軍事作用,可以說是西夏人搶下也不能左右戰局,放棄也不會損失太多的地方,在宋夏戰爭之中還算較少受到大規模進攻,勉強可以維持一個後方防線的地位。
同年,趙禎派下戶部尚書、奉寧軍節度使夏竦,樞密直學士、權知制誥韓琦,吏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范仲淹等人駐防宋夏邊境,理西夏防務之事。也就是藉著這個時機,龐吉太師才能將自己的得意門生莫之代塞進宋夏邊防大事之中,令其駐守蘭州防線,以求從兩國戰事之中斬獲軍功,日後更有勢力。
去年的三川口之戰,雖然大宋獲勝,擊退了李元昊的大軍,但是自那以後西北防務便日益吃緊,李元昊一方又一直蠢蠢欲動,只怕還有什麼入侵的計劃在做打算。陳同光這個時候駐守西寧,卻是宛若赤腳走上火塘一般,兇險非常,背後又受了龐太師一脈的諸多算計,可謂是前去送死背鍋。
長生老人這些年隱居不出,但是對江湖廟堂的事情都是一應的清楚,耳聰目明得很。加上西夏與大宋的戰事牽涉大宋萬千子民,老人也是十分上心,這才在陳同光被遣往西寧的第一時間就發現了事情不對,著急派下陳風崇和孫向景前往救援。
後來拓跋思恭平定黃巢之亂有功,于唐僖宗時被封為夏州節度使,隨後其又立下大功,協助李唐王朝收復了長安,故而被賜予國姓「李」,之後數百年間都維持了這個稱號。
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時任夏州首領李彝殷曾向大宋稱臣,后夏李氏一脈多方遊走于大宋與北遼之間,分別受過兩方的冊封賞賜,榮耀顯赫,勢力也是暴漲。
西寧是宋夏邊防前線,駐守的軍隊比之江南郡城要多上十倍不止。故而一應的軍寨也不能靠得城池太近,只在城外十數里處駐紮,以免攪擾百姓,也是為了最快對敵。陳同光作為一方駐將,萬軍之首,原本是在西寧城裡有一套朝廷劃撥的宅子的。只是他連日來忙於理順軍務,不曾有閑暇進城修養。加上他被流放了二十余載,身邊更沒有什麼奴僕之類,一個人住在空宅中也是寂寞,還不如就在大營里與一眾將士同吃同住,排遣寂寞的同時,還能彼此溝通交流,磨礪默契。
也是陳同光當年太過傳奇,拼著一己之身流放,救活了西寧萬千百姓不說,還生生叫當時的西寧文官個個凌遲梟首,可算得上是不虧。如今趙禎仁治天下,比之先皇的苛政要好上許多,加上又是皇帝天子親口替陳同光翻的案,西寧的一眾官員再傻,也不會在這個關頭跟陳同光為難,否則就是引火燒身的愚蠢之舉了。
陳同光聽得副將來報,自然也是受寵若驚,連忙出帳迎接一眾父老鄉親。眾人一見了陳同光,又想起當年他年輕挺拔的模樣,知道他這些年裡為著當年的事情吃了不少苦,個個都是淚如雨下,年紀大些的更是納頭就拜,怎麼也拉不起來,直撲在黃土沙地之上哭得萬難自持,幾近軟倒,一時將大營前的一片沙地都被浸濕了。
故而此番陳同光接手防務,也還算是比較順利。也是莫之代的那位副官不曾多加為難,也沒有過分鼓動軍心,直教大家順順利利地認了陳同光這個大將軍,一應聽他指揮就是。因著兩邊都是一心將此事辦好,陳同光履任的第三天,莫之代的副將便移交了所有事務,自己返回蘭州城向莫之代復命去了。
說慢也慢,說快也快。兩天之後,陳風崇和孫向景兩人騎著那匹識途的駿馬,來到了蘭州城中。
宋夏之戰,曠日持久。雖然趙禎有著偌大國土,萬千子民,可是大宋向來缺少精兵強將,又是多受了之前與北遼澶淵之戰的後患影響,一直沒能建立起太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反觀西夏李元昊一方,卻是能征善戰的党項人居多,兵強馬壯,一時兩方竟然鬥了個平手,大宋甚至還隱隱吃虧。
西夏,原是鮮卑羌族分支,党項人所建立的政權。其歷史向上追溯,大概可以到前唐安史之亂前後,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安史之亂后,吐蕃佔據了河西一帶,對党項人大加壓迫。當時的党項首領拓跋赤辭無奈,在唐朝政權的幫助之下舉族遷徙到了陝北一帶,這才穩定下來,勉強維持了一族的延續。
陳同光此時已經履任幾日,軍中的防務之類已經交接了七七八八。之前西寧城的守將貪功冒進,陷入西夏人的圈套,他自己連帶著數百名精兵一同被西夏人圍殺,之後便一直是莫之代的副手在西寧城代理防務。原本此事並不合乎規矩,不過當今的大宋朝堂之上,出了天子趙禎的話算規矩之外,也只有龐太師說話能一壓四方,故而這位副官也就如此不清不楚地代理了西寧防務數月,竟也沒人多問一句。
三川口之戰後,大宋雖然擊退了西夏,但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西夏防線上一時陷入了巨大的困局。
之後莫之代在蘭州城失了軍糧,為了保住莫之代,龐太師才不得不自己翻了自己定下的案子,重新啟用了罪臣陳同光,令其駐守宋夏邊境最要緊的西寧城。
陳同光到達西寧之後,首要之事就是先將之前把握在莫之代副官手中的一應防務盡數接手過來。原本兩位將軍交接防務,事項手續時最複雜不過的。雖然大宋律法之中,各地駐防將領都時常調動換防,以免其一家獨大,勢力積累,危急王權;但是尋常防務交接,卻也是十分不易。
龐太師當時派遣莫之代駐守蘭州,極大程度上就是考慮了這一點,使得莫之代能在所謂的戰場前線,尋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城池駐守,這樣一來能夠斬獲軍功,二來也不會將自己放置欲太危險的境地,多少有些保障。
蘭州城始建於西漢時期,歷史久遠,又是自漢張騫通西域一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乃是中原與西域諸國商貿往來的關鍵節點,自然十分繁華,各色人等也是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