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煙雲》第三卷 破陣子

第二章 天河(三 上)

第三卷 破陣子

第二章 天河(三 上)

一聲「亨兒」叫出,終於讓高力士徹底恍然大悟。趕緊理理混亂的思路,大聲表白道:「末將從沒慢待過太子殿下。只是如今陛下的禁衛也不足額,所以才沒急著補全東宮六率。如果將飛龍禁衛中的佼佼者全都補到六率當中,陛下這邊……」
然而既然已經下了手,就沒有半途將刀子收回來的道理。否則一旦讓小人物得了勢,上位者保不準會被其反咬一口。正搜腸刮肚地想著如何善後的當口,高力士突然又聽見李隆基笑著說道:「朕記起來了!他的父親是王子稚,當年花重金給妾買誥命的那個!為此,還有不少人在朕面前彈劾過他!」
高力士沒有膽子跟李隆基爭辯,拱了拱手,笑著表示歉意,「陛下說得對。是末將多慮了!封老四那傢伙做事向來謹慎得很,想必不會冒冒失失地將重任交給一個沒有任何領兵經驗的後生晚輩!」
「回陛下!」高力士有點跟不上李隆基的思路,先胡亂應付了一句,然後才按照以往習慣小心翼翼稟告道:「太子一向不大習慣出門。走的比較近的,也就是馬尚書、趙詹事那麼幾位。去年陛下叮囑太子多出去走走,打打獵,晒晒太陽,以將養身體。末將遵照陛下的旨意,還給東宮那邊調了一批飛龍禁衛過去,供殿下出巡時聽用。可太子殿下好像也沒什麼改變,還是天天悶在家裡,除了下棋、就是彈琴。再不就是……」
到了這種地步,王洵的加官進爵,已經無人能阻止得了。好在安西那邊,高力士還有別的親信。只要處置得當,照舊可以令王洵四五葬身之地。只是操作起來略微麻煩些,並且有可能令其身後極盡哀榮罷了。
「是啊!」提起那些陳年舊事,李隆基也是不勝感慨。「當年李林甫的確給朕出了一個餿主意!好在沒造成什麼惡劣影響。再加上王子稚從中那麼一攪和,反而把書獃子們的注意力都給吸引了過去。」
陛下!」高力士看得心裏一哆嗦,差點直接驚呼出聲。四品以上官員,不分文武,都會有專門的履歷存在吏部。並且生老病死都會被如實記錄下來。傻小子王洵今天走狗屎運,被皇上一躍向上提拔為正四品中郎將,今後再想將其悄無聲息地從世上抹去,可就非常困難了。況且他還是皇帝陛下親自下令提拔的,身份比其他被節度使們大批舉薦的武將們無意間又高了不止一重。
「雖然無心,可也給朕幫了不小的忙!否則,光賣官鬻爵這一條,就夠朕被罵上好些年的!」李隆基越是回憶,越覺得詔敕中那個王字看起來順眼,「子稚是個有情有義的人啊。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子,甘受天下人唾罵。這種氣魄,就是朕,也佩服得很!」
「陛下聖明!」聞聽此言,高力士登時又佩服得五體投地。楊國忠等人不過是給提拔自家子弟,找到了一個漂亮的借口。而在李隆基因勢利導之後,卻可以最大程度地緩解大唐如今邊鎮勢力過大,中樞兵力空虛的尷尬局面。假以時日,用白馬堡整訓出來的少年才俊,將幾大藩鎮麾下的底層軍官給換個遍。哪個節度使縱然有不臣之心,恐怕也沒有力量扯起反旗了。
說著話,他輕輕提起硃筆,點在王洵名字前面那個正五品的正字上。剛想將其與前面幾人一道改成從四品武職,又覺得這樣改,好像顯得自己跟臣子們刻意較真兒。乾脆將『正』字放過,直接將後面的『五』改成了『四』。然後在「郎將」兩字之前,又信手添了個『中』字!
「諾!」高力士肅立抱拳,大聲回應。「陛下儘管放心,兩年之內,末將一定給陛下整訓出一支精銳之師來!」
今天李隆基看到楊國忠關於大力提拔年青人的借口,心有所感。所以先是懊惱自己終歸有一天會老去,進而又突然起了舔犢之念。試想連楊國忠這種剛剛登上宰相之位的傢伙,都懂得為國家培養後繼人才,以免老的一代將領亡故后,邊鎮上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李隆基自己作為大唐天子,又怎能見識比臣下還短呢?
換句話說,有了李隆基親筆這麼一改,傻小子王洵就等於直接成了皇家的心腹。雖然今晚過後,李隆基未必能再想得起自己某天突然心血來潮,破格施恩給了一個能力和背景都很平常的年青人。底下三省六部的官吏們,可是誰也沒有膽子這麼猜。被李隆基親筆批改過詔敕轉回尚書省后,官員們必然會將王洵這個名字刻意記在心裏。日後朝廷有什麼容易立功受賞的美差,都會優先落在此人的頭上。而只要他在安西那邊稍稍建立些尺寸之功,兵部和吏部自然有一大堆馬屁精,將功勞誇大十倍,迫不及待地彙報到大唐天子的耳朵中。
「陛下施恩與他,是他的福分。末將豈敢橫加阻攔?!」高力士訕訕笑了笑,低聲回稟,「只是末將覺得,此子剛到安西,就已經被封常清提了一級。而陛下又額外將其提拔為正四品中郎將,對他這樣一個還不到二十歲的年青人來說,沒經過必要的歷練就要領軍獨當一面,恐怕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讓陛下看中了他,以後再想斬草除根,可就要麻煩了!』熟知李隆基的用人習慣,高力士心裏急得火燒火燎。事實上,他跟王洵也沒什麼大仇,甚至還曾經對這個虎頭虎腦的年青人頗為讚賞。去年之所以與楊國忠勾結起來,欲致對方于死地。也是為了保存皇家顏面,不得不做出一點兒犧牲。反正對於他這種一言可定人生死的權臣而言,王洵這種校尉級別的小軍官,就跟普通螻蟻無異。想碾死幾個就碾死幾個,無需什麼理由,過後也沒什麼心理負擔。
因為上述諸多緣故,李隆基今天追問東宮那邊的近況,實打實的是出於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心,而不是防微杜漸。誰料高力士卻以老習慣揣度聖意,一時半會兒根本轉不過彎兒來。看到自己的最為倚重的太監滿臉困惑,李隆基心中負疚之意更濃,嘆了口氣,繼續補充道:「從今往後,東宮那邊無論需要什麼,你都照常撥付吧!不必再跟我請示了。亨兒已經做了十五六年太子了,一直小心翼翼。你不要因為他謹慎,就慢待了他!」
「末將也記起來了!」高力士笑得兩隻眼睛都眯縫到了一起,「那王子稚當年做的那件事,也的確夠特立獨行的了。也難怪讀書人看他不順眼。若不是當時陛下出言回護與他,估計他沒那麼容易平安脫身!」
「嗯!」知道自己的心腹會錯了意,李隆基不耐煩地打斷,「他就是這麼個恬淡性子,想必一時半會兒也改不了。去年和今年內庫都頗有盈餘,日常用度方面,你給東宮那邊再多撥些吧!還有,東宮六率的人數也太少了。你從飛龍禁衛中挑表現出色的,再撥三百人,交給太子,讓他以此為骨頭架子,把六率先補充完整!」
「恐怕他也是無心之舉!」高力士越聽越著急,真想出門去看看,今天外邊颳得是哪門子邪風。
「等下一批就是!」李隆基擺擺手,笑著打斷高力士的話,「先將太子的侍衛補起來,朕這邊緩緩無妨。此外,白馬堡大營那邊,你還是多花費些心思。封常清的奏摺朕也看過,這回推薦的少年才俊,大半兒都出自白馬堡。這說明,我大唐關隴子弟並沒有像外邊傳說的那樣,已經被聲色犬馬掏空的身體。他們骨子裡邊,祖宗的熱血還都在。只是如今四海昇平,沒有太多建功立業的機會讓他們嶄露頭角罷了!」
「你也是盡自己之責!」李隆基大度地擺擺手,示意對方不要過分自謙,「對了,最近太子那邊如何?馬上入夏了,窗紗、蚊帳之類,你可給那邊調撥了過去?」
「怎麼?元之莫非覺得朕此舉有失妥當?!」雖然高力士已經及時壓低了自己的嗓門,大唐天子李隆基還是敏銳地聽出了聲音里的異樣,回過頭,笑著詢問。
「這——!」高力士越聽越糊塗,真想伸過手去,摸摸皇帝陛下今天是否發燒。在他記憶中,以往的李隆基對太子可沒這麼寬厚。甭說主動替後者充實東宮六率了,就連以前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王忠嗣,都因為跟太子的關係過於密切,被李隆基無緣無故地奪了職,最後在貶謫的位置上抑鬱而死。
「哦!」李隆基點頭微笑,注意力雖然成功被高力士那句『跟武氏一脈走得很近』所吸引,著眼點卻與高力士希望的方向截然相反,「算起來,他還是朕的晚輩呢!肯留在疏勒那麼艱苦的地方,也著實難得!」
說著話,他五指伸伸合合,好像又回到了年青時代,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只是帝王家的親情,向來都是比水還淡。武則天在位時差點兒殺得李氏子孫斷了宗祀,李隆基父子登台後,對誅殺武氏逆黨及其門下鷹犬也不留任何情面,甚至下令將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訓斬棺、暴屍,平其墳墓。高力士今天刻意把王洵的身份往武氏身上引,原以為李隆基聽到后,會對此人心生惡感。誰料此刻的大唐天子,不知道是因為年老心軟,還是其他什麼緣故,居然突然又懷念起武氏的好處來!
「朕相信你!」明知高力士是故意裝出赳赳武夫的模樣來討好自己,李隆基還是滿意而笑,「你的本事,朕是知道的。朕無需你為朕拉起一支精銳之師,像去年那樣的少年才俊,再多挖掘出來幾百個就好。國忠他們說得對,封常清、哥舒翰和安祿山這批人,如今年齡都不小了。朕得替大唐的未來多做打算!」
「的確很是難得!」高力士一邊笑著附和,一邊在心裏暗暗納罕。皇上今天是怎麼了?好端端的先是懷疑楊國忠跟封常清內外勾結,轉眼之間,又突然跟一個無名小輩攀起了親戚來?!
這也不能怪李隆基薄情。自從太宗開始,大唐父子相殘就是慣例。先有玄武門之變,然後有齊王叛亂和太子李承乾謀反。包括李隆基本人,登基之前在太平公主的挑撥下,與其父李旦之間差點兒勢同水火。所以無論是李林甫、楊國忠等中樞重臣,還是肩負皇宮守衛之責的驃騎大將軍高力士,平時在李隆基的默許之下,都本能地把太子當做敵人來防備。非但將東宮六率削減到名存實亡的地步,連撥給太子李亨的日常用度,也是能省就省。以免後者手中有了余錢,就暗中勾結朝臣,圖謀不軌。
「也對!」李隆基對高力士一向寵信,根本不會懷疑他的諫言背後還包含著別的什麼東西。不過讓他承認自己一時興起處置失當,也實在是強人所難。斟酌了一下,他又笑著給出了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朕不是過分施恩與他。而是褒獎他父親當年無意間替朕解圍的功勞。只是,有些話無法講到明面兒上而已。況且封常清那邊,總兵馬加起來不過才四萬掛零,怎會因為朕將王洵破格提拔為中郎將,就直接分兵給他!」
「聖明倒是未必!但朕還沒有到老糊塗的地步吧!」知道高力士已經領會了自己的真實意圖,李隆基嘴角掛起一絲微笑,「朕從姑姑手中將大唐奪回來時,社稷是如何一個混亂模樣,你也曾經親眼看到過。咱們君臣苦心經營了這麼多年,到最後交給亨兒的,不能是同樣的一個爛攤子。你別偷懶,朕也不偷懶。咱們君臣還都不算老,沒理由被小輩們看了笑話去!」
不過,這份血緣關係卻是如假包換。天後武曌雖然曾經害死李隆基的生母,卻對他這個孫兒頗為提攜回護。連李隆基當面頂撞河內郡王武懿宗,問天下到底姓李還是姓武的魯莽舉動,都能一笑了之。而王洵的曾祖父王相如,當年娶得正是應國公武士矱的侄女,按輩分,此女應該是武則天的堂姐,李隆基的姑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