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賊》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第六十一章 求和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第六十一章 求和

只有世祖忽必烈與順帝兩個人在位的時間最長,甚至,順帝還超過了忽必烈。
這是鄧舍故意為之的。他放出去的風聲,號稱帶了「十五萬」大軍。不過相比孛羅帖木兒,他的這番吹噓儘管帶了極大的水分,仍舊不免大大遜色。要知,那孛羅帖木兒可是號稱三十萬雄師。至於其中究竟有多少的水分?就像是孛羅帖木兒至今沒探出來他的真假一樣,他也一樣沒能查明孛羅的虛實。
注:
鄧舍沉吟片刻,搖了搖頭,道:「高州到上都有幾百里地,沿途多有韃子的守軍。我以一支孤軍押送糧草招搖過境,豈不是羊入虎口?雷元帥,你這是關心則亂。此策,實不可行。上都缺糧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咱們需得另想辦法。
對他的判斷,鄧舍還是很贊成的。
他卻不先說,制止了諸將的爭論,問洪繼勛道:「先生說有兩件好事,另一件是什麼?」
「相比陽翟王,對韃子皇帝、對孛羅來說,上都軍的損害反而是小的。我軍若選出數千精銳,奔襲興和,只要取得一場勝利,給孛羅以較大的殺傷,示之以威,使得他明白繼續攻打上都是件得不償失的事兒。這場仗就算是打完了。上都也就太平無事了。唯一的問題,我軍要是奔襲,有幾分的勝算?」
在當初商討是否該支援上都的軍議上,劉世民、劉世澤兄弟兩人就曾對此做過很深入的討論。他們的意見與左車兒的分析基本上一樣。
「洪先生的意思是說?」
如果恰好逢上天氣晴朗的日子,數十里開外,就可以遠遠地看到高州城頭、以及左右的層巒疊嶂之中,茂密的樹林間,到處插滿了海東的軍旗。——雖然實際上,插軍旗的地方多數只有幾個士卒看管。
日夜不停。白天喧嘩陣陣,夜晚火光朝天。
鄧舍對他的回答很滿意,不再試探,從帳中諸將中挑出了一個將校,撥與五百人,令其星夜奔赴上都。同時給程思忠傳去鄧舍的請求,要求他務必安撫好軍心,團結內部,堅守住城池。至於外部的敵人,則請他大可放心,自有海東應付。
「只是,上都那邊,程思忠連日來發了數次急報。說上都周圍漠南的韃子,蠢蠢欲動。並且上都的存糧沒有多少,現在他又不敢隨意出城哨糧,至多還可以堅持半個月。如果孛羅一直按兵不動?……,雷元帥,你熟悉上都內情,把你知道的給諸將講一講罷。」
雷帖木兒不花道:「正因為末將熟悉上都的內情,所以末將不能接受這項任務。」
后發制人較為穩妥,不足之處是耗費糧草太多。高州還好說,上都堅持不了太久。先發制人有些急進,有利的地方是只要獲得一場大勝,孛羅顧忌陽翟王的聲勢,勢必就會放棄上都。畢竟他的主要目標,不是上都,而是陽翟王。為了上都損兵折將過多,不利平亂。
鄧舍讚賞地看了看他,道:「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不過,他帶了多少人並不重要,麻煩的是,他龜縮在興和,不進、不退,竟然好似有了些打持久戰的意思。這就有些棘手了。」
是呀,一邊是紅巾,一邊是造反的陽翟王。面對如此的形勢,孛羅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他是會眼睜睜看著上都落入陽翟王的手中,抑或是會立即起兵,搶在陽翟王攻打上都之前,先把上都攻克佔據呢?
在這之前,「關先生破上都東向,有勸順帝出奔,帝大言:『無妨,自有福來,何奔之有?』」在這之後,「明將入京師,有勸順帝留守,帝但觀天文,搔首無言,繼而出奔。」
這陽翟王,堂中諸將都有耳聞。
「末將若是去了,那麼以後丞相與上都彼此的軍報來往,就再沒有互相熟悉的人可以傳達。並且事若有急,丞相的身邊更不能沒有了解上都虛實的人出謀劃策。因此,末將隨丞相在外,更勝過回去上都。」
眾人抬頭看時,卻是洪繼勛。但見他眉眼帶笑,似是碰見了什麼喜事也似。——因為鄧舍把城中政務與軍中雜務,並及增高城牆、修築堡壘等諸般事務全部一股腦兒地交給了他,故此他沒有參加軍議。
即使從他自身的利益出發,他也不會做出這個選項的。北有陽翟王,南有紅巾,側有遼東,大都與他的部隊夾在中間,下場如何,不言而喻。
雷帖木兒不花面帶憂色,欲言又止。鄧舍問道:「你有什麼建議?儘管說來。」
他沒頭沒腦的,忽然來了這麼兩句。鄧舍微微一愣,他的思路還在程思忠與孛羅的身上,自然首先想到了上都。他說道:「一份從上都來?好事?可是程元帥城中乏糧的情況,得到了好轉么?」
順帝出奔到上都,有一天,「有狐數頭入行殿,直至御座下。御史大夫阿剌不沙見上,極言亡國之兆。上曰:『天意如此,朕將奈何?』」
洪繼勛原先提出的戰術是等孛羅先動,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他們判斷錯了孛羅攻打上都的真實意圖,現在發現戰局出現了變化,有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隨後的戰術部署自然也應該隨著做出調整。
雷帖木兒不花恍然大悟。
1、順帝。
左車兒說道:「我海東年後至今,幾乎無日不戰。對這個情況,孛羅帖木兒不會不知道。相反,這大半年來,他卻沒打過什麼仗,養精蓄銳,兵精糧足。如今他駐軍不動,肯定是要想與我軍比一比耐力。說不定他以為我軍早已疲憊,不戰而就能把我軍拖垮。」
如果從軍事角度來看,當然是前者為上。坐山觀虎鬥。先等紅巾與陽翟王拼出個勝負,然後坐收漁翁之利。但是,元帝會給孛羅帖木兒這個機會么?即便給了孛羅帖木兒這個機會,孛羅有膽量冒這個風險么?
但聲勢非常驚人。
有的認為勝算大,有的認為勝算小。認為勝算小的,又參加過早先軍議的行樞密院官員,重新搬出來劉世民、劉世澤兄弟當時的諫言。認為勝算大,也參加過那次軍議的將校,則搬出來楊行健等人的言論。兩廂里辯論不休,爭吵一團。
鄧舍閉目深思多時,心中有了定論。
「非也。」
不知不覺,三月的暖春悄悄溜走,遼東已經進入了四月。四月的天空澄澈如鏡,這中國的北疆天高氣爽。接連下了兩三天的細雨,把城裡城外清洗得乾乾淨淨。天空是蔚藍的,大地是碧綠的,處在群山環繞之中的高州城,就如一顆剔透的明珠,再看不出半分才經過一場戰鬥的模樣。
這時的元帝名叫妥歡帖睦爾,廟號是惠宗,順帝這個號,是朱元璋送給他的。因為朱元璋認為他滅國前夕,不背城一戰而捨棄大都,逃竄漠北,是順天應命。其實,順帝不但在逃竄漠北上是順應了天命,其它還有很多次類似的舉動。
海東的後續部隊,從遼東各地絡繹趕來,城中根本住不下,城外的大營里也早已住滿了士卒。沒有警戒任務的二線部隊,——比如遼左等地來的屯田軍之類,由軍官們帶領著,或者修葺增高高州的城牆,或者在高州沿線一帶選擇合適的地點築造臨時的堡壘。
「遼陽軍報:納哈出遣使求和。」
甚少見洪繼勛賣關子,鄧舍頓時來了興趣。上都還能有好事?不是乏糧的窘狀得到了好轉,就必然是漠南的元軍出現了變化。他問道:「然則,可是漠南韃子有變?漠南沒有坐鎮一方、有足夠威望的韃子統帥,莫非,……,韃子出現了內亂?」
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順帝在位三十六年。中間的那幾個元朝皇帝的在位時間,加在一起也不過才總共三十八年。
他道:「以目前的局勢來論,接下來的仗該怎麼打,也無非就是兩策。要麼我軍先動,先發制人;要麼等孛羅先動,我軍后發制人。」
左車兒做為上馬賊的老兄弟,鄧舍的前任親兵長,不但資歷老,勇敢善戰,並且擅於學習。自從外放以來,他從千夫長到萬戶,再到如今的翼元帥,一步一個腳印,都做的有模有樣,成長的很迅速,屢經陣仗,多次立下功勛。是鄧舍重點培養的一個對象。
例行的每日軍議上,左車兒伸出一個巴掌,這樣說道。
此人乃窩闊台大汗第七子滅里大王之後,世鎮北藩,是蒙古的一個宗王,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中原內亂以來,嶺北沒有受到戰火的波及。本來元帝去年就曾下詔,命他們起兵南下,幫助剿滅紅巾的。卻叫陽翟王以為有機可趁,「肆為異圖」。
「陽翟王或許會如雷元帥所言,首先攻打上都。但是試問雷元帥,如果真的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屯軍興和的孛羅該如何自處之?他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
先發制人與后發制人兩者各有利弊。
「那麼,正如雷元帥適才所講,陽翟王要想南下腹里,肯定要首先攻取上都,以免去後顧之憂。吾料韃主無非有兩條應對之策。一則,即刻遣大都軍馬北上,壓迫陽翟王不得出嶺北半步。二則,遣一上將,搶先一步展開對上都之攻勢,斷其後路。待奪取上都之後,再聯合大都軍馬,從而兩路合攻,一舉將之剿滅。」
「且,大都左近,因為漕運不通,能從江南運來的糧食越來越少,這幾年都在鬧糧荒,自保不及。數萬人的糧餉是個極大的數目,既然大都指望不上,孛羅便只有從山西輸送。興和距離大同數百里,他帶的人馬如果超過五萬人,單隻路上的損耗他就受不了。」
他不動聲色地瞅了雷帖木兒不花一眼,笑道:「這項任務便由雷元帥擔任如何?」
比如陽翟王造反,派了個使者質問順帝,說:「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何不以傳國璽授我,我來做帝位!」順帝回答道:「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意思就是說:「看天命吧,你想做,就來試試看。」很不慍不火,頗有風度。
順帝不嗜酒,好書畫,能觀天文。他小時候被流放到高麗,13歲登基做皇帝。權臣盡數死在其手,殺一品大臣數百人。他有魯班天子的稱號,曾鑿地道去看天魔舞。他信奉佛教,喜歡歡喜禪,卻也設置經筵,聽漢人的儒生講解經典。他有著可以查證的蒙古血統,但當時傳聞,他是宋朝皇室的後裔。
陽翟王可與紅巾不同,他是窩闊台的後裔,當之無愧的黃金家族,在漠南、漠北頗有號召力的。如果坐視他攻下上都,漠南、漠北的蒙古部民會不會轉而支持他呢?哪怕這個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孛羅也絕對沒有膽子來承擔如此嚴重之後果與責任。
鄧舍皺了眉頭,說道:「他要指望以此來拖垮我軍,顯然是不可能的。我軍打南高麗,動用的都是海東的糧儲。遼左的屯田所得,卻是基本沒動。加上遼東各城的儲備,供應我三萬人馬的所需,綽綽有餘。這一層,我倒是並不憂慮。
左車兒、雷帖木兒不花諸將分別發言。
人間四月芳菲盡。
※※※
「噢?為何?」
「……,不管怎麼說,孛羅的真實意圖,他為什麼突然進攻上都,又為什麼戰也不戰,退又不退,首尾兩端,觀望不定,我軍現在才算是一清二楚了。接下來的仗該怎麼打,尚請主公早下決定。」
「哈哈。雖不中,亦不遠矣。」
「這?」
他轉著頭瞧了瞧周圍諸將的神色,接著分析道:「去年孛羅打豐州,號稱多少人?也是三十萬!其實有多少?怕連五六萬都不到吧?再說了,這都多少天了?咱打下高州都八天了。他在興和那塊兒足足已經待了十幾天,按兵不動。他要真有三十萬人,會等到現在?他有十萬人,都不會等到現在!
「因此,……」左車兒斬釘截鐵地又重複一遍:「頂天了,五萬人。」
左車兒也同時猜出了洪繼勛與鄧舍不憂反喜的原因,他說道:「難怪孛羅帖木兒按兵不動!說不定,他比咱們更早得知的消息。這會兒他屯軍興和,遲遲不動,是不是就有這個因素在內呢?」
雷帖木兒不花倒抽一口冷氣,霍然起身,倉皇間險些把案几上的茶碗撞掉,他急聲說道:「漠南、漠北的重鎮,沒有強過上都的。陽翟王反,他由嶺北而入漠南,要想進入腹里,首先攻打的定然便是上都。這,這,……,何喜之有?」
鄧舍分析孛羅的心態,說道:「兩害相權取其輕。
「頂天了,五萬人。」
「陽翟王起兵作亂,這是何等的大事?上都程元帥部情報不靈,大都則不然,它定然會在第一時間得知。
曆數元朝諸帝,短短數十年,有十幾個皇帝。元朝的帝位之爭是非常激烈的,最短的在位只有一個月,大多數二三十歲就崩了,最小的才六歲,還有一個只有八歲。或因宮廷政變、或因軍事兵敗而死的,就有三個皇帝。
他登基之初,有權臣伯顏;到了後期,有軍閥內戰,皇太子爭權,但是他的帝位卻一直坐的穩穩噹噹。他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又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竟以亡國之君,依舊面南稱孤,得以善終。朱元璋說他順應天命,誠哉斯言。
嶺北的居民,盡為蒙古部落,保持著遊牧的風俗,散則為民,聚則成軍。因此,他短短的時日,便聚集起了數萬的軍隊。其實,陽翟王早在兩個月前就已經豎起了反旗,只因為上都孤城深入,在漠南、漠北的消息並不靈通,故此最近才剛得知。
「……,不過,先遣些人馬打出救援的旗號趕赴上都,以安撫其軍心,倒還是可以的。」
鄧舍為了顯示穩重與老成,近日正式蓄起了鬍鬚。他撫摸著下巴上修剪整齊的鬍髭,從歡喜中慢慢平靜下來。
正商討間,有一人快步走了進來。
他手中拈了兩份軍文,微微朝諸將拱了拱手,對鄧舍興沖沖地說道:「主公,好事也!臣適才接連得了兩份軍文,一份從遼陽來,一份從上都來。主公且請猜猜看,講的都是何事?」
洪繼勛展開上都傳來的軍文,呈給鄧舍。鄧舍一目十行,匆匆看過,拍案大喜,又將軍文遞給了雷帖木兒不花,環顧諸將,說道:「嶺北的韃子陽翟王擁眾數萬,裹挾當地的幾個宗王,起兵反了。」
洪繼勛轉過頭,對鄧舍說道:「為了證實臣的判斷,臣已經遣派快馬,急往興和西部打探去了。只要發現有元軍大部隊北上的跡象,那麼,臣的判斷就敢說確實無誤了。
「末將以為,既然孛羅按兵不動,我軍又糧草甚豐,不如遣一支軍馬,給上都送去一些。也好藉此安撫上都的軍心。」
「不是『說不定』,而是肯定!孛羅之所以遲遲不動,絕對就是因為陽翟王。甚至,他此次突然發兵攻打上都,弄不好也是因為這個陽翟王!」
「程元帥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上都軍的老卒大多被末將帶走了,剩下在城中的,多數皆為新卒。如果糧食出現問題,上都我軍必然軍心不穩,沒準兒會產生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