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約阿希姆》第三卷 無畏之戰

第1章 佩刀前衛

第三卷 無畏之戰

第1章 佩刀前衛

為紀念普奧和普法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勛的普魯士名將奧古斯特·卡爾·馮·戈本,毛奇級戰列巡洋艦的二號艦被命名為「戈本」號。在原版的歷史上,這條戰艦的大名同奧斯曼土耳其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戰前部署于地中海,戰爭爆發後為逃避協約國艦艇追擊而駛往奧斯曼帝國,名義上轉賣給土耳其人,卻繼續由德國軍官和艦員駕駛,隨後炮擊俄國海岸而將奧斯曼帝國強行拉入大戰,使得戰火向近東和中東地區蔓延,協約國為此不得不將大量兵力消耗在遠離主戰場之處,奧斯曼帝國也最終走上了土崩瓦解的道路。令人稱奇的是,當多數德國主力艦在斯卡帕灣的冰冷海底找到自己的歸宿時,「戈本」號接連躲過了協約國的戰後清算和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1971年才被出售解體。
到現在為止,不論是偵察艦隊炮擊英國海岸還是公海艦隊主力秘密出動,一切都按照夏樹草擬、德皇親批的作戰預案進行,儘管如此,謹慎的英格諾爾還是猶豫了一下,遂於4點35分下令:第1、3戰列艦分隊,第4偵察分艦隊,第1、5雷擊大隊,增速至18節;第2戰列艦分隊,第2偵察分艦隊,第4雷擊大隊,增速至16節;唯支援分艦隊和第9雷擊大隊繼續保持15節的原有航速。
擊退英國魚雷艇群追擊而發出戰報之後,希佩爾所指揮的德國偵察分艦隊就一直保持著無線電靜默,好讓對手無法利用無電線測向技術推測自己的方位。同時,分艦隊旗艦「塞德利茨」號上的通訊部門密切關注著敵我雙方的通訊信號。截收到LZ-09號的偵察報告之後,希佩爾迅速令「塞德利茨」和「毛奇」兩艦彈射水上偵察機。兩年前發明飛機彈射技術之時,美國人恐怕怎麼也不會料想到,大洋彼岸的德國人會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其投入實戰。
德國新戰列艦技術性能矇著一層朦朧面紗,世人對其服役時間也多有揣測。從它的開工時間和拿騷、赫爾戈蘭兩級德國無畏艦的建造工期來看,理應在1914年5、6月間完工,然後照例是持續數月的設備調試、磨合以及人員訓練,形成戰鬥力最快也要到1914年底,而德國海軍為它舉行的服役儀式卻是在6月底舉行,且在稍早舉行的海軍操演中就已經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了。在基爾海軍節期間,「國王號」向外國訪問艦官兵及德國民眾開放,參觀照例僅限於甲板以上。從艦體規格和上層布局來看,人們很容易把它跟凱撒級混淆,對於這樣一艘龐大的戰列艦來說,區區1.6米的長度差距實在微不足道,何況火力配置一模一樣,艦橋格局、桅杆樣式也沒有明顯差別。
中式茗茶的沁鼻清香,給夏樹近期使用過度的大腦注入了一股奇妙的精神力量。經過洗鍊之後,錯綜複雜的思緒變得涇渭分明、主次清晰。再次審視自己的全盤計劃,夏樹知道,凡人的思維總有疏漏之處,極盡周密的計劃也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變故而出現破綻,想要贏得勝利,唯有時刻保持冷靜頭腦,以專註而果決的心態應對百般複雜的現實狀況。
1914年8月7日下午4時整,北海東南部海域。
此時從弗洛里安的視角遠望海際,德國偵察分艦隊所在的方向已有兩條隱約可見的煙柱,這兩支肩負不同使命但實力頗為接近的前衛艦隊正在相互靠攏,這場大海戰的序章註定將由它們攜手揭開……
聽了這話,盧比奇上校露出了自豪的表情。在各國現役無畏艦當中,24節的最高航速確實處於頂尖水平,能夠讓滿載重量達到3萬噸的凱撒級跑出這樣的速度,胡伯特動力公司的衝動式蒸汽輪機當居首功,良好的艦體設計亦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了,嚴格來說,夏樹最後一句話的末尾應該加上「之一」,因為全員出戰的14艘德國無畏艦中包括新服役的國王級戰列艦「國王」號,它僅比凱撒級重500噸,卻擁有42000馬力的最大功率輸出,過載測試中跑出了25.2節的驚人速度。為了起到奇兵之效,這一數據不僅嚴格對外保密,在德國海軍內部也僅有極少數高級將領知道,所以人們皆以為它的速度同凱撒級不分伯仲。
依照平日訓練所掌握的要領與技巧,阿特納軍士通過對多艘英國軍艦的艦艏揚浪情況進行細緻觀察,判斷這支英國艦隊的航速在20節左右,較早前德國潛艇的偵察結論慢了不少。就技術而言,英國戰巡的最高航速均在25節以上,輕巡洋艦更是以航速見長,以24節航速編隊行駛不難,難的是長時間保持這樣的高航速。以這個時代的冶金鍛造技術,即便是動力技術更加成熟可靠的英國海軍,機器設備在大負荷運轉的情況下也很容易發生故障,但相比于德國人,英國新型艦艇的最大優勢在於燃油鍋爐減少了司爐工的勞動強度——因為存在燃油供應方面的顧慮,德國海軍僅在他們頗為看重的新式巡洋艦上設計搭載了燃油鍋爐,迄今為止,他們建造服役的無畏艦全部採用燃煤鍋爐,熱效低、負荷大,艦艇性能由此受到一定的影響。
既然艦長本人都不覺得這是什麼大問題,公海艦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艦隊參謀長便以積極的口吻回應說:「大艦隊作戰,需要戰列艦全速衝刺的情況極少極少,何況凱撒級是我方戰列艦中航速最快的。」
和所有新技術一樣,飛機彈射並非百試百靈,或是操作人員過於緊張所致,或是飛機發動機本身還存在一些技術缺陷的緣故,「毛奇」號搭載的容克3-C在彈射過程中意外墜海,兩名飛行員幸而無恙,但飛機嚴重受損,此次作戰期間肯定是無法再用。希佩爾只好改派「得弗林格」號彈射飛機,由於「布呂歇爾」號因尺寸限制而未設計搭載水上偵察機,至此,整支偵察分艦隊僅有「戈本」號還備有一架隨時可以動用的水上偵察機。
帶著烈日曝晒的騰騰熱氣,艦長馮·盧比奇上校沿著舷梯來到戰鬥艦橋,言行未見拘束或自責之意。他向勤務兵要了一杯冷凍果子露,三兩口將其幹掉,頓覺舒爽無比。
德國海軍總參謀部編訂的飛行條例中,明確要求己方飛機和飛艇在執行偵察任務時,與敵方艦艇的間隔距離應超出小口徑速射炮的有效射程,以免至關重要的偵察情報因為航空器被敵人擊落而無法傳遞到己方艦隊。因此,在進行了大約5分鐘的盤旋偵察之後,由海軍士官弗洛里安所駕駛的R-024調頭返航,準備將這至關重要的消息帶回希佩爾艦隊去,恰好從「德弗林格」號彈射起飛的R-030也飛抵這一區域,順理成章地接替R-024對英國艦隊實施跟蹤偵察。
「如果希佩爾艦隊一直按照計劃路線和速度航行,再有一個半小時就能跟英國機動艦隊碰面了,而我們以目前的航速還需要兩個半小時。」
「先生們,四號鍋爐組的管子還是有些問題,隨艦工程師已經很努力地對它們進行了修護,但全速航行的時間最多維持一個半小時,然後就會降回到20節左右。」
4點25分,結束了下午茶的軍官們各歸各位,勤務兵剛將餐車推走,年輕勤奮的戈德上尉從通訊室帶來了一份最新的偵察報告。隸屬於德國海軍的LZ-09號齊柏林飛艇在北海中部望見了一支奔著赫爾戈蘭灣方向高速航行的艦隊,目測有大型戰艦6艘、中型戰艦12艘、小型戰艦25艘,這一偵察數據同早先U-44的報告高度吻合。
經過近40分鐘的搜索飛行,從「塞德利茨」號上成功彈射起飛的編號為R-024的容克3-C偵察機終於望見目標。在700米的飛行高度上,觀測員威廉·阿特納軍士通過一副雙筒望遠鏡縱覽這支英國艦隊全貌:司令旗懸挂在一艘威風凜凜的獅級戰列巡洋艦上,緊隨其後的是另一艘獅級戰巡,然後是獅級改進型,1913年秋天服役的「瑪格麗特女王」號,另三艘戰列巡洋艦則是兩艘不倦級和一艘無敵級,它們的噸位、布局、性能相差無幾,屬於典型的攻強守弱型,其裝甲厚度甚至不及德國海軍的初級戰巡「布呂歇爾」號,防護設計存在較為嚴重缺陷——當然了,在世人經由實戰過程得出這一結論以前,它們仍是英國皇家海軍頗具威懾力的主力艦艇。
在心裏略作盤算,夏樹便建議英格諾爾下令提高航速。
海上雖有清爽的涼風相伴,長時間暴露于盛夏的烈日之下,人們的精神和體能都難免會有較快的消耗。德國公海艦隊總旗艦「腓特烈大帝」號上,馮·英格諾爾海軍上將同他的主要幕僚們從視線開闊的露天指揮觀測台轉回到了戰鬥艦橋,勤務兵用餐車送來了茶點,使得神經處於辦緊繃狀態的軍官們能夠在堅守關鍵崗位的同時稍稍放鬆心情,而艙門的開放使得重裝保護的戰鬥艦橋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空氣流通。
戈德上尉報告他的計算數據時沒有明的提出建議,而是通過語句的安排順序作出暗示。
這樣一來,公海艦隊主力將逐漸分成三個部分,由14艘無畏艦、15艘巡洋艦和23艘大型魚雷艇組成的主力先鋒,由15艘前無畏艦、5艘巡洋艦和22艘大型魚雷艇組成的跟進部隊,以及8艘魚雷艇母艦、1艘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和10艘魚雷艇組成的支援部隊。兩個小時之後,列于艦隊前部的第1戰列艦分隊將與拖在最後的支援分艦隊之間的距離將拉開到大約10海里。
經夏樹之手設計的毛奇級戰列巡洋艦,防禦水平和動力配置均優於歷史原版。為在開戰之時擁有一支儘可能強大的「偵察分艦隊」,夏樹略施手段,使得1912年被派往地中海執勤的德國主力艦從「戈本」號變成了實力稍遜的「馮·德·坦恩」號,與之搭檔的輕巡洋艦「布雷斯勞」號則強於該級戰艦的歷史版本,四座雙聯裝150毫米艦炮的火力配置能夠輕鬆應付絕大多數先期建造的協約國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