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約阿希姆》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5章 塞翁殘局

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5章 塞翁殘局

發生在亞速爾群島、葡萄牙海域以及英吉利海峽的海上軍事對峙,讓人們領略到了世界海軍前三強的霸道。參与對峙的任何一支分艦隊,單獨拿出來都足夠碾壓蘇俄、義大利、奧匈帝國等二線海軍強國的主力艦隊。與此同時,頂級戰列艦之間的對陣也勾起了人們的無限遐想,這一次,德國的德意志級與英國的大不列顛級在劍拔弩張的場合打了照面,德國的提爾皮茨級在英國的海軍上將級面前耍了一把威風,還有美國海軍獨樹一幟的科羅拉多級也得到了登場亮相的機會,無數好事者揣測它們投入實戰的表現,一名法國作家撰寫的《如果這天爆發戰爭》迅速成為各國報刊爭相連載的文章。在這位法國人的設想中,美英德愛在大西洋海域展開空前慘烈的廝殺,最終四敗俱傷,但德國陣營因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后發制人贏得了勝利。在最後的空想篇里,法國人描述了德國軍隊登陸英國、橫掃不列顛的場景,引發了英國人的強烈抵觸,結果這位稿費賺得盆滿缽翻的傢伙在家中遭遇兇殺,沒來得及享受成名的好處便一命嗚呼。
人才儲備,即指軍事領域的技術人才以超常規的標準進行了儲備。進入20年代以來,愛爾蘭的軍事教育體系和軍人待遇水平逐漸提高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技術型軍官、士官的素質較前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他們的薪資甚至超過了財大氣粗的美利堅,這就使得愛爾蘭軍隊成功獲得並留住了大批優秀人才。以飛行員為例,愛爾蘭一線部隊的現役戰機維持在200架左右,加上200架教練機,卻擁有近千名現役飛行員,而且所有飛行員的年飛行時間都超過了英德兩國。除配屬本國現役部隊之外,許多愛爾蘭飛行員都以公派形式前往盟國或中立國家擔任飛行教官,經濟狀況較弱的國家也非常歡迎這種不需要本國出資聘請的高水平飛行教練。此外,發達的愛爾蘭航空業吸納了大約1200名退役飛行員,為愛爾蘭空軍提供了一支相當寶貴的後備力量。
基本在同一時間,英國本土艦隊也遇到了相似的困擾。它還未駛出英吉利海峽,就被德國和愛爾蘭的同盟艦隊給「堵」了個正著。德國人有「德意志」號和「普魯士」號這兩艘新服役的超級戰列艦,有在大戰期間立下赫赫戰功的國王級無畏艦,有兩艘德國航母和一艘愛爾蘭航母,還能夠得到愛爾蘭和法國軍事基地的陸基飛機支援,再加上四處出沒的德國和愛爾蘭潛艇,從天上、水面、水下給英國本土艦隊編織了一張大網,英國人如若強行闖關,拚鬥起來必定凶多吉少。
就這樣,佔據德國海軍半數兵力的第1、第2特混艦隊,在亞速爾群島跟攜手出擊的美英艦隊互瞪了一個多星期,最終是一場暴風雨結束了這場令全世界矚目和驚嘆的軍事對峙。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德國人無疑是這場爭端的大贏家,他們一舉將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西歐國家拉進了自己的軍事陣營,還有驚無險地把亞速爾群島收入囊中,獲得了在大西洋的戰略主動權。可是,此舉也讓英國人得償所願地綁住了美國人——在德國強行佔領亞速爾之後,美國民眾的反德情緒空前高漲,促使美國國會改變了一貫的不結盟政策,批准政府與英國締結軍事聯盟協議。從這時候開始,有著深遠淵源的美英兩國正式聯手,美國的戰爭機器也在狂熱的呼聲中進入全速前進檔。
撇開這類小插曲不說,研究國際形勢的權威人士紛紛預測,兩大陣營雖然避免了一場大戰,但圍繞亞速爾群島的爭奪才剛剛開始,下一場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很可能就是這個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大西洋群島。
除非形勢所需,否則鋒芒不可盡露,這是夏樹一貫的態度。此次亞速爾危機,愛爾蘭海軍的強勢表現雖有提升國家聲望和國民信心的好處,卻扎紮實實地給美英提了個醒:要想扳倒德國,在通往柏林的道路上,首先要拔除愛爾蘭這個又臭又硬的絆腳石。愛爾蘭四面環海,岸勢險峻,而且兵強馬壯、軍備精良,但它終究只是個人口不足五百萬的小國,兵員基數有限,生產原料嚴重依賴進口,工業經濟高度集中於首都利默里克。只要利用英國作為進攻踏板投入重兵,蕩平這個島國似乎不是一件太費力的事情。
兵器技術,即為頂尖的航空與水下技術。愛爾蘭近年湧現出一批傑出的設計師,加上被譽為「霍亨索倫天才」的愛爾蘭國王本人又是這方面的一流專家,愛爾蘭的飛機和潛艇發展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唯一現役「阿爾斯特」號及排水量一萬七千噸的訓練航母「安格斯」號所搭載的艦載機均為現役的最新型號。一旦戰事需要,愛爾蘭航空工業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為愛爾蘭及其盟國提供大批新式戰機。
1926年秋,在戰雲密布的亞速爾群島,美英艦隊數萬官兵都在眼巴巴等著能夠改變局勢的英國本土艦隊和直布羅陀艦隊能夠早些趕來助陣,然而出乎多數人的意料,這兩支實力強勁的艦隊始終在遠離亞速爾群島的地方徘徊,直至最後也沒能成為一錘定音的關鍵力量。
與此同時,愛爾蘭的潛艇製造與德國的柴油機技術相結合,奉獻了一款又一款性能優異的潛艇,在獲得公認的技術水平和性價比優勢面前,就連德國海軍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現役潛艇採購自愛爾蘭,歐洲小國以及拉美國家亦從愛爾蘭訂購了不少潛艇。藉此便利,愛爾蘭海軍所裝備的四十多艘潛艇當中,一多半都是近幾年建造的新型號,總體戰鬥力並不會比擁有百余艘潛艇的義大利海軍差。
在這種情勢下,兩支英國艦隊要是不計後果地駛往亞速爾,一旦在航行途中爆發戰爭,他們的艦隊將在遠離己方基地和盟友艦隊的情況下面對形勢佔優的同盟國艦隊。一場激戰下來,雙方未必能夠決出雌雄,但德國和愛爾蘭的受傷艦艇能夠迅速撤回到大西洋沿岸的基地,英國的受損艦艇要麼選擇航程遠的安全線路,要麼冒險穿過敵方艦艇和飛機控制的海域,二次損傷的幾率要比對手大得多,這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狀況,所以兩支英國艦隊的指揮官不約而同地作出了保守選擇。
兩支英國艦隊止步不前,並非英國政府怯戰、官兵畏死。自倫敦條約簽署以來,英國舉國上下都期待著洗刷恥辱的那一天,但越是忍辱負重,越是患得患失。葡萄牙發生政變后,英國直布羅陀艦隊的主力艦艇火速開赴里斯本海域,在那裡碰上了以新銳戰巡「提爾皮茨」號領銜的德國大西洋艦隊。兩支艦隊實力相當,硬碰硬來一場戰鬥結果未可知,但德國艦隊在總體航速上略佔優勢,並且採取若即若離的糾纏策略。得到奔赴亞速爾群島的指令后,英國直布羅陀艦隊一面要提防緊緊尾隨的德國艦隊,一面又被西班牙軍隊向直布羅陀集結部隊、德軍借道法國進入西班牙的消息弄得心神不寧,一再觀望等待,錯過了趕赴亞速爾群島的最佳時機。
然而對於此番爭端的過程與結果,夏樹卻並不那麼高興,他本意讓愛爾蘭海軍置身事外,靜觀局勢變化,但德國高層為了達到一錘定音的效果,不留商量餘地的要求愛爾蘭海軍傾力出動,提前將愛爾蘭海軍的動員能力以及全部家底展現在了世人眼前。那日出現在英吉利海峽口的愛爾蘭艦隊,擁有經過了現代化改裝的戰列巡洋艦「貝爾法斯特」號、一萬四千噸級的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凱爾特」號和「自由萬歲」號、一萬五千噸級的標準重巡洋艦「魯格」號和「達格達」號、兩萬噸級的標準航空母艦「阿爾斯特」號,以及四艘六千噸級的標準輕巡洋艦、十五艘一千至一千五百噸的驅逐艦,光這些艦艇的噸位已經達到了十五萬噸。
德國高層深知美國對亞速爾群島落入同盟國陣營之手甚是不甘,也知道美國軍方多年來一直在針對這種情況進行軍事謀划,此番德國得手勝在出其不意,若是美國人提前做好了準備,這場爭端絕不會如此輕易結束。因此,德國人一邊為葡萄牙軍隊的政變奪權和西班牙軍隊的越境行動圓場掃尾,一邊加緊對亞速爾群島的佔領——帝國議會的議員們興高采烈地批准了兩億馬克的特別軍費,用於在亞速爾群島擴建防禦設施、修築新的軍用機場,所有工程要求在三個月內完成。鑒於愛爾蘭人在修築要塞和現代化機場方面有經驗、有技術,近半數的工程都轉交給了愛爾蘭的施工團隊,而且價格要較正常行情高出不少,這讓不少愛爾蘭軍政官員感到歡欣鼓舞。
跟英德海軍相比,愛爾蘭海軍的實力要弱小得多,卻也已經成為了歐洲海域一支不可小覷的海軍力量——它的總噸位悄然攀升到了世界第八,僅次於德美日英法意俄,而且擁有獨步歐洲的兩項「絕技」:一是兵器技術,二是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