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約阿希姆》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148章 參戰的誘惑(上)

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148章 參戰的誘惑(上)

「這可是相當一大筆軍費投入。」萊費爾公爵試探道,「想必已經超出了國會批准的戰爭撥款吧?」
德意志帝國的政體是二元制的君主立憲制,皇帝掌握著絕對的實權,有任命首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預算權和立法權歸屬於帝國國會、聯邦議會,戰爭爆發后,帝國國會將投票通過戰爭撥款,然後無限期休會,直至戰爭結束。這意味著戰時權力完全掌握在皇帝、首相以及軍隊將領手中。
從歷史角度來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既是一對無解的宿敵,又是一對難兄難弟。當列強國家掀起瓜分殖民地潮時,奧匈帝國長期受困於國內的民族矛盾,主要的軍事外交精力都被牽制在了巴爾幹半島,而義大利統一時間太晚,錯過了擴張殖民地的黃金時期,所以這兩個公認的「列強國家」海外殖民地少得可憐。
作為一戰的戰勝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們都希望在戰後大展拳腳。彼時義大利海軍實力稍強,而奧匈帝國的國力強於義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年輕皇帝不甘自己的海軍困在小小的亞得里亞海,在他的支持和推動下,四艘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級戰列艦得以順利建成,加上四艘聯合力量級,奧匈海軍有了地中海最為強大的戰列艦隊,而且分別從德國人、土耳其人手裡弄到了馬赫迪耶港和馬特魯港的使用權,使得帝國艦隊在地中海南岸有了兩個重要的駐泊點。
「元帥閣下此言差矣。」萊費爾公爵以冠冕的方式回應道,「義大利一直忠實履行著同盟國成員義務,在由貴國發動的這場戰爭中,至少保持了善意的中立。」
對於這個回答,萊費爾公爵除了羡慕還是羡慕。20年代中後期,經濟危機席捲全球,義大利王國未能倖免,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導致社會動蕩,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的軍國主義思潮不但在年輕的軍官群體中受到追捧,在上流社會也頗有市場。1929年,社會黨首、民族主義者伊萬諾·博諾米出任義大利首相,對內推行社會改良,對外加強與美英等國的經濟貿易和政治外交合作。近四年來,義大利的經濟形勢有了一定的好轉,但是能夠投入海軍建設的經費依舊非常局促。
在整個20年代,奧匈海軍的崛起無疑是壓在義大利人心頭的一塊大石。到了30年代初,義大利耗費巨資建造的凱撒級超無畏艦「凱撒」號和「帝國」號相繼完工,安德烈亞·多里亞級和加富爾伯爵級通過現代化改裝增強了戰鬥力,從而使得義大利海軍有了重新叫板奧匈海軍的資本。
萊費爾公爵便是以義大利國王埃馬努埃萊三世私人特使的身份來到德國。
這個假設針對的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之間複雜的三角關係,是眾人皆知的事實。對於義大利人的擔心,德國人可以做出保證,但這種保證在國家層面並不可靠。
義大利人所言不虛,同盟國的軍事條約屬於防禦性質,只有在某個成員國遭到進攻的情況下,其他成員國才有直接參戰的義務,反之只需要保持善意的中立。針對德國發動戰爭的原因,穆勒非常認真地解釋道:「美英聯盟擁有兩倍于德國的海軍力量,這對德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非常大的威脅,而且美英兩國連續三任政府首腦都在試圖封鎖德國,限制德國的生存空間,這是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忍受的。所以,我們對這場戰爭的預期非常簡單,打破圍困德國的壁壘,摧毀仇視德國的力量……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場無可迴避的戰爭,而且早打比晚打好。」
在說到「至少」這個措辭的時候,義大利人的語氣稍稍放緩,顯然是在提醒對方,義大利的參戰並非沒有可能,關鍵是看德國能否給出令人滿意的參戰條件。
「此外,基於馬肯森級和提爾皮茨伯爵級的作戰經驗,我們還將建造最高航速標準為33節的8-10艘新式戰列巡洋艦,以擔當偵察艦隊主力或分艦隊旗艦,這批新式戰巡同樣適用於我剛剛所說的原則。」穆勒透露說。
「基於這些新的認知,我們正在制定新式快速戰列艦的技術標準,以便各造船廠鋪開他們的設計方案。我們目前已經基本確定,最高航速標準應在30節以上,並且能夠以20節航速持續航行12000海里;採用全新的52倍徑主炮,能夠在30公里的距離上擊穿當前任何一艘戰艦的水平裝甲,或在20公里的位置擊穿任何敵艦的垂直裝甲。為了縮短建造工時,降低建造成本,我們將批量建造6至8艘,而且考慮到戰時需求,這些新式戰列艦不僅裝備德國海軍,還將同時提供給參戰的盟國。」
接下來,穆勒開始「進攻」道:「我原本以為義大利會像愛爾蘭一樣堅定不移地加入這場偉大的戰爭,沒想到……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貴國遲疑彷徨呢?」
「最大的感觸?呃……亞速爾群島之戰的結果充分表明傳統海戰的格局已被徹底打破,馬肯森式的快速戰列艦和齊柏林式的大型航空母艦將代替純粹的超級戰列艦成為今後的海洋霸主。」
萊費爾公爵若有所悟地「噢」了一聲,臉上卻浮現出了一絲得意之色。義大利海軍眼下的核心主力艦凱撒級便屬於快速戰列艦的範疇,29.5節的最高航速優於美國的北卡羅來納級和德國的德意志級,16英寸主炮在威力和射程方面足以抗衡各海軍列強的一線主力艦,而且防護設計也較之前的加富爾伯爵級和杜伊里奧級有了顯著的改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凱撒級的續航力僅有5000海里,還不及美國北卡羅來納級的三分之一,因而被戲稱為地中海的「內湖戰艦」。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海外殖民地的多寡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英法美德在一戰前後的變化便是絕佳例證。英法這兩個老牌列強戰敗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工業連年倒退,經濟一蹶不振,德國的殖民地面積則在1914-1915年間暴增四倍有餘,來自殖民地的原料和勞力使得德國工業迎來了第二個飛躍期,至1932年,德國的經濟規模較1913年增加了300%,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比值從16%提高到了34%,與美國的差距大幅縮小。
萊費爾公爵在軍政界廝混多年,一下子就明白了對方的言外之意。儘管還不能確認這位退役的德國海軍元帥所描述的「新式戰列艦」究竟有多麼的先進,但既然被定位為德國海軍的新一代主力艦,其性能和質量肯定要比20年代設計建造的凱撒級更強。自英美德三國裝備16英寸艦炮的戰艦陸續服役以來,他便一直對凱撒級還在使用15英寸艦炮耿耿於懷——跟美製和德制同口徑艦炮相比,由奧托公司製造的15英寸艦炮存在炮管壽命較短、射速比較低、散布面積大等技術缺陷,用來對付奧匈帝國的約瑟夫一世級戰列艦尚可,要是參加亞速爾群島戰役這樣的諸神之戰,難免在戰鬥中落於下風。
此番德皇威廉二世在夏日行宮款待賓客,本意是紀念戰爭勝利日暨《倫敦停戰條約》簽署18周年,恰逢此時,同盟國艦隊在聖米格爾島海域擊退美英艦隊,一舉扭轉了亞速爾戰役的不利局面,宴會便多了一重慶賀的意味。應威廉二世之邀,德意志帝國的王室領袖們悉數到齊,而耐人尋味的是,同盟諸國的君主、首腦親臨者寥寥,多數人只是派出使臣、代表前來道賀。
凱撒級的單艦性能全面優於奧匈帝國的約瑟夫一世級,但受制於經濟原因,已經開工建造的凱撒級三號、四號艦工程時斷時續,直到1933年戰爭爆發時也未完成主體建造。這樣一來,義大利海軍面對奧匈主力艦隊最多維持均勢。如若義大利艦隊開往大西洋作戰,一旦在戰鬥中折損了主要艦隻,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依賴他國的協調和斡旋來維繫自身安全可靠么?
穆勒輕笑道:「不,事實上,目前的投入遠未達到戰爭撥款的上限。即便超出,也是為了打贏戰爭,有何不可呢?」
說到這裏,穆勒有意湊近一些,並且壓低聲音:「如果愛爾蘭的兩艘航空母艦發生戰損,我們將用一艘新式戰列艦作為補償。」
璀璨的燈光,舒揚的樂曲,身穿華服的賓客或翩翩起舞,或愉悅交談,身穿白色禮服的萊費爾公爵以得體的語言應對人們的各種問候,直到前任德意志帝國海軍內閣長官、現任德國皇室戰略顧問兼德國皇家海軍技術委員會主席的馮·穆勒元帥第二次來到他身旁,話題才從膚淺轉向實質。
上一場大戰結束后,隨著法國的全面衰敗和英國的戰略收縮,昔日地中海四強相爭的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同屬同盟國陣營的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控制了地中海的絕大部分區域。奧斯曼土耳其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海軍艦艇基本依靠外購,官兵素質差強人意,從巴爾幹戰爭以來的歷次軍事行動來看,奧斯曼軍隊只是外強中乾的空架子,欺凌阿拉伯人還湊合,跟歐洲列強幹仗恐怕只有吃癟的份。因此,義大利的頭號假想敵依然是他們的宿敵,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