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約阿希姆》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157章 重整艦隊

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157章 重整艦隊

布列斯特港遇襲之時,舍爾已帶著自己的臨時指揮部搬上「黑森」號,並準備在兩天後率領增援艦隊啟程奔赴亞速爾。由於部分作戰物資的意外損毀,他這時推遲行程不好,不推遲也不好,導致急火攻心,在一次作戰會議上暈了過去。經過醫生診療,舍爾元帥的身體狀況已不適合遠洋航行,更受不得海戰的激烈刺激,德軍總參謀部不得已只好臨陣換帥,然而德國海軍沒有第二個舍爾,誰也沒有信心來接這檔令人焦頭爛額的攤子,因為搞不好就會毀掉自己前面大半生積累的功績與聲望,對此海軍將領們個個心知肚明。
於是,還差一個月就將年滿70周歲的萊因哈特·舍爾元帥成了首位以德國海軍部最高長官身份同時兼任公海艦隊總司令和同盟國艦隊司令的將領。在獲得任命之後,他沒有花費時間回到基爾進行部署,而是直接啟程前往法國西北部的布列斯特港。
自從在1914年的凡爾登血戰中樹立軍事威望以來,皇儲小威廉逐漸成為了德國軍事力量的最高指揮官,而到了20年代中後期,他步入中年,隨著人生閱歷的不斷積累,少了些浮躁,多了些穩重,這個國力日盛的軍事帝國也進入了政體穩固、民心安定的成熟期,所以,年至古稀的德皇威廉二世對軍政事務的關注和干涉越來越少,小威廉對這個國家的統治只差一個名份而已。在是否任命舍爾出任同盟國艦隊司令這個問題上,威廉二世只是粗略詢問了幾句,便對皇儲的意見表示了認同。
留守歐洲的德國艦艇當中,只有參加直布羅陀要塞戰役的兩艘國王級戰列艦即將跟隨「黑森」號前去支援亞速爾戰場,餘下的兩艘國王級、兩艘凱撒級以及三艘從預備役重新轉入現役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是必須留在歐洲海域遏制對手、穩定局勢的戰略力量,非到萬不得已不能調離,況且以它們的性能和狀態,盡數派往亞速爾群島也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至於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兩國雖然同意參戰,卻不約而同地堅持一條底線,那就是他們的艦隊只在直布羅陀以東活動,絕不介入大西洋之戰。
大半個歐洲、大半個非洲乃至近東、中東的相當一部分人力和物力都在為同盟國的軍事機器所用,但這無助於在短時間內改變海上的作戰形勢。返回德國本土接受維修的「德意志」號、「西里西亞」號以及「興登堡」號預計還需要至少三到四周時間才有可能歸隊,這意味著前期作戰的受損艦艇當中,只有「黑森」號能夠儘快重返戰場,在此期間,貝恩克率領的同盟國艦隊不得不依靠帶傷作戰的德意志級戰列艦「漢諾威」號、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黑林根」號,後期抵達的「巴伐利亞」號、「巴登」號、「德弗林格」號、「呂佐夫」號,以及原大西洋分艦隊所屬的三艘老式戰巡「塞德利茨」、「毛奇」、「戈本」跟強大的對手周旋。
除「黑森」號和「普魯士」號之外,還有3艘參加了亞速爾之戰的德國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在這裏維修。為確保這些德國戰艦的維修進度和質量,當局從德國國內的造船廠徵調了一批熟練工人,並大幅度提高了各船廠的警戒等級。合理的工程調度加上當前的原材料較為充裕,這些戰艦在布列斯特維修的效率並不輸給國內造船廠,而且省去了往返德國和法國之間好幾百公里的航程,避免了途中遇襲或觸雷的風險。
對於眼下的糟糕戰局,海軍高層反覆討論,認為明智的策略是果斷放棄亞速爾戰線,收攏兵力,依託「歐洲壁壘」進行防禦,可德皇和皇儲都希望同盟國艦隊能夠救回受困在弗洛里斯島的「海因里希親王」號,從而完成一次體面的撤退。作為一名傳統的德國軍人,舍爾雖知困難重重,依然決定遵從聖意。抵達布列斯特之後,他態度堅決地調動各方力量,試圖最大限度地集結戰力。
1915年法國戰敗投降時,布列斯特港的造船設施遠不如德國漢堡、不萊梅、但澤等以造船業為支柱的港口,但它位處比斯開灣北部,毗鄰英吉利海峽西口,面朝浩瀚的大西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而且港闊水深,條件優良。為了使之成為德國海軍邁向遠海的戰略據點,德國政府迫使法國單獨簽署了一項租借協定,將該港口無條件租借給德國使用,租期99年。緊接著,德國國會又通過了一項總額達到30億馬克的預算,專門用於改造擴建布列斯特港。至1925年擴建工程結束,整座港口變得面目一新,嶄新的碼頭、林立的吊機、巨大的倉庫,航道柵欄連同海防要塞、雷達基站、軍用機場組成了嚴密且完備的防禦體系,毫不誇張地說,布列斯特業已成為比肩基爾港、威廉港的大型軍事基地,而且德國資本在這裏所掌控的造船設施佔到了80%以上,來自德國的船舶工程師、技師乃至普通造船工人超過了在當地從事造船行業的法國居民,連帶隨行家屬和逐利而至的商販,生活在布列斯特的德國人越來越多,以至於這座法國港口被人們戲稱為「位於法國海岸線上的德國軍港」。
大西洋海戰原本就不樂觀的形勢,頓時又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極為艱難的局勢下,貝恩克和馮·奧爾登堡聯手完成了對「海因里希親王」號的拯救,但很少有人將此視為一場勝利——以「漢諾威」號重創、「巴伐利亞」號受損、「塞德利茨」號戰沉換來「海因里希親王」號的暫時安全,除了在精神上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怎麼看都是一場得不償失的行動。
1933年7月28日,美英軍隊佔領科爾武島后的第8天,德國大西洋分艦隊司令馮·奧爾登堡中將趁雨夜率領艦隊突圍,「海因里希親王」號中斷維修強行出海,而貝恩克上將亦及時率領同盟國主力艦隊北上接應,但他們的舉動沒能逃過對手的眼睛,美英主力艦隊傾巢出動,雙方艦艇在特塞爾島以西約300公里的海面上發生遭遇,進而上演了一場日德蘭式的大海戰。同盟國艦隊以51艘作戰艦艇對抗美英艦隊的59艘,雙方艦艇數量接近,可實力依舊相差較大——同盟國一方只有5艘超無畏艦,標準排水量超4萬噸的主力艦隻有兩艘,而美英艦隊擁有9艘超無畏艦,其中5艘是4萬噸以上的主力艦,德國和愛爾蘭海軍將士不得不以驚人的勇氣和魄力迎戰強敵。夜戰中的近距離魚雷攻擊被視為海軍的刺刀戰,當晚同盟國艦隊便頻以刺刀對敵,而在這魚雷橫飛的戰場上,誰也料不到下一秒會墮入深淵還是打開勝利之門。結果,這一晚運氣沒有偏向任何一方,美英艦隊有兩艘主力艦受重創,兩艘巡洋艦和五艘驅逐艦戰沉,而同盟國艦隊這邊,代理旗艦「漢諾威」號挨了兩條魚雷,「巴伐利亞」號和「塞德利茨」號各挨一條,後者還被美英艦隊的重磅炮彈多次命中,最終失去航行能力,在艦員全部撤離之後,由己方驅逐艦忍痛擊沉。
殘酷的夜戰結束后,美國海軍上將斯坦德利指揮的美英艦隊不依不饒地尾追同貝恩克統帥的盟國艦隊。「漢諾威」號進水過多,航速不斷降低,若不是己方艦載機和陸基戰機冒雨趕來並對美英艦隊發起了瘋狂的攻擊,它恐將成為同盟國海軍損失在亞速爾海域的又一艘核心主力艦。
當舍爾抵達布列斯特港時,德國海軍有兩艘德意志級戰列艦在這裏接受維修——「黑森」號的修理已近結束,它停靠在碼頭旁,工人們還在為它裝配新的防空槍炮,用於海上作戰的補給物資也在陸續裝船;在海戰中遭到重創的「普魯士」號入塢大修,修理工作預計要持續到10月份。
己方艦隊既已撤離,弗洛里斯島守軍便自視為被遺棄的孤兒,在美英軍隊強大的海空攻勢面前,他們咬牙堅守三日,隨後在指揮官的帶領下向對手繳械投降。至此亞速爾群島超過三分之二的島嶼已相繼落入美英之手,僅南部的聖米格爾島和聖瑪麗亞島仍在同盟國的控制下。以當前的形勢,除非能夠及時得到強有力的增援,同盟國軍隊很快就會被徹底逐出亞速爾群島……
出於軍事保密的需要,德國軍方對舍爾出任同盟國艦隊司令一事秘不外宣,平民百姓對此茫然無知,但在軍政高層人士當中,消息還是不脛而走,這很快引起了英國方面的注意。為了打亂同盟國海軍的部署,遲滯其增援亞速爾群島的計劃,英國海軍對戒備森嚴的布列斯特港展開了一次大胆的夜襲——三艘搭載150毫米火炮的T型潛艇在入港航道外側浮起,向12公裡外的碼頭和造船區發射炮彈14發。這些炮彈的威力不足以擊沉巡洋艦以上級別的戰艦,但它們引發的火災給德國人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港口倉庫里的數百噸作戰物資被燒毀,一艘輕巡洋艦輕微受損,停靠碼頭的「黑森」號也險些受到殃及,而負責維修「普魯士」號的船廠有部分造船設施遭到損壞,十余名造船工人不幸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