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盜》第三卷 新生

第二章 起兵造反

第三卷 新生

第二章 起兵造反

這些文武百官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高詩夏,在這裏高詩夏就是最大的諸侯,這些小諸侯還是要以高家馬首是瞻的。
頗為有趣的是,楊峰書遙遵遠在大理城的段智恩殿下為皇帝,改元政順。這就讓人頗為玩味了,楊峰書可以尊段智恩殿下為皇帝,但是他並沒有權力自己一個人給皇帝定了年號吧?況且楊峰書一起兵就開始分封大臣,右丞相的位置留給了楊剛正,左丞相是楊家的另一位元老楊峰量,樞密使白拓鋒,水步軍指揮使柳鎮全……連文武百官都自己封了,還口口聲聲說是要扶大統,這位為國為民的侯爺倒是想得周到。
廢話。朕要你們來這兒是說這些的么?段肅順轉臉看向常睿冬。
一位老臣走了出來:「啟奏陛下,楊峰書在洱海以西是一方藩鎮,世世代代受皇室恩典,寵信有加。陛下待楊家不薄,可是沒想到楊峰書狼子野心,覬覦大寶,公然反叛。此等行徑,天地共誅之,陛下調集各地兵馬,料想必將不日平息叛亂,還我大理朗朗乾坤!」
楊峰書自封為討逆大元帥,起兵五萬,加上吐蕃拉薩王系助戰的三萬大軍,詐稱二十萬,浩浩蕩蕩從洱海以西朝著大理城的方向進攻。
段肅順一拳頭重重砸在桌子上,看著排的整整齊齊的文武百官,厲聲喝道:「楊峰書公然造反,兵鋒已經到了羊苴咩城,若是羊苴咩城失手,不到兩天,大理城就要被楊峰書包圍,諸位有什麼看法?」
一萬,看起來是大手筆,但是段肅順可是心知肚明,要是高詩夏真的想出兵,至少可以出兵三萬。況且一萬族兵,那高詩夏給自己的是老弱病殘還是精銳戰士,那就難說的很了。一群老弱殘兵,有用嗎?
只不過這樣的辦法對於小諸侯有效,對於高氏和楊家這樣的大家族根本就沒有用。所以楊峰書大搖大擺的出了大理城,段氏也就當看不見,反正要反的,殺了楊峰書,還有楊家其他的人來造反。但是小諸侯就不同,他們家族只能擁有幾千兵馬,少的只有一千兩千人馬,首領被控制在大理城,逃回去造反也起不了多大的風浪,要是他們不聽段氏的號令,家族的首領就會被處決。
常睿冬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這些人必須寫信回家,叫家族兵馬參戰,否則的話就等著人頭落地好了。
「調集援軍?朕現在去哪裡找援軍?」段肅順給他來了句明知故問。
但是楊峰書打起的旗號是清君側,正大統。一下子把楊家的叛國戰爭變成了段氏的內部矛盾,許多諸侯便不方便插手其中。偏偏這個時候段肅順居然態度曖昧起來了,對於楊峰書的那套檄文,段肅順只不過是說了句:「流言止於智者!」就算完了。智者?滿天下的老百姓有多少智者?不說明白能行么?
應該說這次造反楊峰書選擇的路線是對的,如果楊家公然拉起旗號和段氏爭奪大理皇位,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到時候已經習慣了被段氏統治了數十年的老百姓也會起來反抗楊峰書,各地的諸侯也會加入段氏討伐楊家的行列。
還有許多等著趁火打劫的諸侯現在都積攢著力量準備看好戲,要是段氏和楊家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說不定就被誰家撿了便宜。當年大理國有六大家族,段氏只不過是個小家族,不是也一樣得了天下了么?現在為什麼就輪不到他們呢?
楊峰書將大理段氏設在洱海以西的地方官全部收了官印,願意跟著楊峰書一起造反的,便重新安排,若是對段氏忠心耿耿的,二話不說,方德尚就是榜樣。那顆被石灰腌制過之後依然怒目圓睜,憤怒不已的人頭,早已被這個官員看了個遍,一個個心裏明白著,要是造反,成功了就罷,就算是失敗了也可以偷偷逃走,大不了去蒲甘王朝或者去吐蕃避難去。可要是不造反,現在腦袋就得被楊峰書砍下來,做成腌制的工藝品陪著方德尚的腦袋一起旅行展覽去,到了生死關頭,真正原因說什麼天無二主,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沒幾個,命只有一條,腦袋只有一個,還是結結實實的長在自己的頭上最安穩。
但是一篇好的檄文可以抵得上數萬大軍,老百姓總是不明白真相的,被楊峰書這一通檄文一說,沒影的事也變得好像是真的一樣。許多人心裏暗自打起了嘀咕,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站在楊峰書這一邊。
高家一帶頭,那些小諸侯立刻就開始表態了,一個個說得天花亂墜,捶胸頓足,誓死為皇帝陛下效忠云云……
段肅順忽然覺得很累,若是他只是個大理王就真的好了,這些事,實在是讓他很煩很煩,楊家已經造反了!那是不是該去見見謝慕華了呢?
兵發四日之後,楊峰書一戰而下大和城,轉首和尚義立贊兩路夾擊,大軍前鋒距離大理城已經不過一百多里。大理滿朝震動,段肅順發詔書痛斥楊家乃是叛逆,號召大理軍民同伐之,懸賞萬兩黃金要取楊峰書項上人頭。大理國四萬大軍在羊苴咩城和楊峰書對峙,段氏發動全國軍民,要再拼湊出幾萬大軍和楊峰書決一死戰,同時,段肅順勒令各部諸侯務必派兵參戰,若有不從者,視為同謀!
回到皇宮,那氣氛就完全不同了,這次是大理國的內政,就算謝慕華在大宋位高權重也不得出席。
段肅順微微點了點頭,文武百官卻都忍不住議論起來。
高詩夏心裏也打著自己的主意,現在大理國已經亂了,就要為高家爭取最大的利益,首先是絕對不能讓楊家造反成功,否則的話,高家必然是楊家第一個要除掉的對象。其次,在這一戰里,要大面積削弱段氏的力量,把高家的勢力保護好。等這一仗打完,高家就名副其實的當了大理國的「曹操」!
常睿冬會意,走出班列:「陛下,楊峰書造反,從洱海以西聚集兵馬約有五萬之眾,吐蕃王子尚義立贊自帶三萬兵馬助戰。如此一來,在羊苴咩城,我軍並不佔優勢。況且羊苴咩城並不是雄城,以四萬大軍抵擋八萬敵軍頗有難度,而羊苴咩城是大理城的門戶,丟不得。臣以為,陛下應當火速調集援軍前去羊苴咩城赴援……」
高詩夏越眾而出,躬身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高家身為大理國諸侯,不敢落後。願以高家族兵一萬參戰。誓死平定楊峰書叛亂!」
楊峰書是侯爺,按照大理國的規定,他最多只能擁有一萬人的軍隊,可是楊峰書手下的軍隊早已不止這個數目了。他一邊編造花名冊,偽造軍隊人數,一邊拉攏許多小部落的首領,許下高官厚祿,一起兵,那些小部落就盡數投入楊峰書的麾下,武器盔甲糧餉,楊峰書是應有盡有,不怕人來了沒武器,而是手中握著大把大把的武器就怕沒人來用。
常睿冬大聲說道:「皇上分封諸侯也是為了大理國的安定,今日有人起兵造反,各方諸侯理應起兵相助。還好各鎮諸侯都有宗族在大理城,臣以為應該讓這些宗族火速發信,請諸侯赴援,各地諸侯約可調集兵馬三五萬人,這樣的話,至少在軍力上,就可以和楊峰書持平。況且吐蕃軍隊到了大理,他們也未必能適應,短時間作戰倒也罷了,要是能在羊苴咩城和他們僵持,時間久了,那些吐蕃士兵自然無法堅持。到時候不戰自亂,不足為懼!」
而那位段智恩殿下,卻被段肅順親自抱在馬上,在大理城裡走了一圈。可不要小看了他們這走秀似的活動,至少證明給大理軍民看看,太祖一脈和太宗一脈一直以來都是和諧相處,互相敬愛的。
楊峰書一起兵,帶著他的「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就直撲大理城,吐蕃王子尚義立贊親自帶領三萬吐蕃戰士助戰,楊峰書和尚義立贊兵分兩路,一南一北,齊頭並進,箭頭直指大理城。
方德尚的人頭被楊峰書用石灰腌了,整個洱海以西楊家的勢力已經全部動員了起來,大批大批早已被楊峰書收買的烏族人加入了楊峰書的軍隊,楊峰書不知道從哪裡找到一個高手,寫了一篇聲色俱厲的檄文,直指當初高氏和段思胄勾結,將段思平的子孫推下皇位。而由段思胄一脈繼承了大理國的皇位。檄文寫得文辭凌厲,栩栩如生,彷彿當初段思胄逼宮只是,筆者就在旁邊看著一般。
常睿冬這一招頗為狠毒,大理的官和大宋不同。就像楊峰書和高詩夏好了,明明是諸侯卻要留在大理城裡,一是因為他們在朝中還有官職,二是因為他們是一方諸侯之首,也是家族的首領,控制住他們,對於段氏的統治有利。
只不過段肅順城府極深,看了兩眼便壓制下去,高氏和楊氏一樣,楊家是明目張胆的要做皇帝,自然是要起兵造反。但是高家走的是軟路子,他們不在乎有沒有帝位這個名頭,他們要的是大理國真實的權力。而事實上,在大理國的歷史上,高家也做到了這一步,百年後,高家就成功的當了大理國的「曹操」,就算是段氏也要看著高家的臉色做人。最有趣的是,高氏還曾經賞了幾百畝地給段氏,一個臣子賞地給皇帝,這不是天大的笑話么?
段肅順看到百官都看著高詩夏,心中不禁惱火,這些人忘記是誰給他們發俸祿?忘記是誰給他們分封了領地么?高家在朝中只是諸侯而已,如今這麼大的事,卻都看著高詩夏的態度,這些人到底還是不是記得自己是段氏的臣子。
常睿冬算了算,這些小諸侯加起來也算是湊了三萬多軍隊,從各個方向朝羊苴咩城進發的話,五日之內就能抵達。現在的羊苴咩城不容有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