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斷大明》第五卷 景正之武

第569章 見海蘭珠

第五卷 景正之武

第569章 見海蘭珠

這場廷議雖然是準備很久,可對不少人來說還是很突然,這場精心準備的政改在朱栩眼裡也很粗糙,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完善,修改。
話雖然這麼說,朱栩心底卻在想,是該見見布木布泰與海蘭珠了。
畢自嚴不清楚朱栩心底還有這麼多沒有透露的想法,道:「皇上,按照您的要求,基本上都已經做到,臣認為細節可以再慢慢討論,各位巡撫總督離開太久,恐生變。」
朱栩神色不變,道:「關於防範災澇,內閣可有準備?」
孫承宗倒是點頭,贊了一句道:「靖王殿下的能力本官是信得過的,既然各地都沒有意見,今天朝報加號,將風聲放出去。」
傅昌宗,周應秋等人明白,孫承宗這是要用民間輿論的力量倒逼這些巡撫總督,迫使他們不會再出幺蛾子。
畢自嚴神情淡淡的點頭,政改遇到的最大的難題就是地方的執行力度,他心底甚至期望地方只要不反對,冷眼旁觀就行,千萬不能阻止羈絆!
「傳布木布泰……不,傳海蘭珠來見朕。」在畢自嚴與孫承宗離開之後,朱栩道。
畢自嚴沉吟一聲,道:「皇上,欽天監那邊觀測到,入夏之後南方將會有罕見的大雨,臣認為,此時皇上不當南下,不妨再過些日子。」
內閣。
畢自嚴神色不動,心裏微微失望。這靖王雖然極其賣力的做事,可能力,眼光都差了些,也難怪皇帝不推他接信王的首輔位置。
從本心來說,他不著急,希望這一次的「政改」能夠越完善越好,儘可能的將所有的架構都搭建好。
畢自嚴看向傅昌宗,道:「傅尚書,稅務總局,皇家錢莊等籌建的如何?」這些都算是從戶部分離出去的,接下來一段時間,也要受到戶部的指導,慢慢的才能完全獨立。
大明的官員從上到下,真正做好革新準備,從心底認同的並不多,大部分情況都是朱栩這個皇帝拿著鞭子在後面催促的結果。
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浪費,朱栩絕不允許!
「臣遵旨。」畢自嚴,孫承宗兩人抬手道。
朱栩知道,朝臣對他出京一直比較抵觸,也就是他的威望足夠,才能換來這樣委婉的勸諫,要是換做天啟,哪怕是萬曆估計早就被群臣懟死。
坐在椅子上,他的神情有些說不出的意味。
朱栩沉色道:「待廷議結束,內閣要輪番派出人出京,巡視河道,朕會讓東廠暗中調查,若是有人偷工減料,虛報實情,嚴重者,朕要誅他們九族!」朱栩的話里充滿了殺氣,雖然現在的人口密度遠遠比不上後世,可一旦出現災情就會耗費大明的大量的錢糧。
好在朱栩確實有了多年的準備,這種「以工代賑」的方式效果非常好,各地的大河都被拓寬加深,最顯著的就是黃河的堤壩,在沒有加固的情況下硬生生高出了三米,可見清出了多少淤泥,工程有多大。
這一點朱栩早就想到了,手指在桌面上敲擊著,慢慢的道:「應當不止,表面上的示好實際上是一種示弱,是想要掩蓋他的其他行為,朕會明錦衣衛詳細調查。」
這一點孫承宗與畢自嚴都沒有再說,大勢在大明,以科爾沁與黃太吉,暫時還翻不出浪。
傅昌宗道:「目前來說都很順利,若是要鋪開到全國,關鍵還是地方上的支持。」
「不能掉以輕心!」
朱栩自然是已經知道了,點點頭道:「嗯,說說你們的看法。」
朱栩一直都關注著政改的一舉一動,畢自嚴這邊決定以內閣名義在文昭閣議事,他就已經知道了。
作為皇帝他不能去參与所有的細節,否則這場政改就失去意義。只是朱栩希望這會是一個重大標誌,讓群臣明白,大明正在走一條什麼樣的路,方向在哪裡。
眾人都沒有意見,這件事拖的太久了,不管如何,先通過政改,將基調定下,其他的可以慢慢再議。
畢自嚴又與眾人商議一番,與孫承宗一起來到景陽宮。
孫承宗低頭思忖,旋即抬手道:「回皇上,臣等仔細研究過,黃太吉與巴達禮的信,應當是一種示好或者退讓,肯定是科爾沁遇到了災情,想要換取我大明的幫助。」
他這個靖王,世人眼中皇帝的親信去找各位巡撫,總督談,誰敢說半個不字,要是一字不漏的傳到皇帝耳朵里,誰能承受得住後果?
實際情況是……還做不到。
朱履祜看向畢自嚴與孫承宗,神色頗為放鬆地笑道:「兩位大人,大明律,各部各衙門,地方巡撫,總督,知府的職權基本理清,稅法,田畝制度等都初步擬出,各位巡撫,總督都沒有什麼反對意見。」
不過他大致也能猜出來,無非是怕他在生事端,微微頷首笑道:「嗯,那畢師儘管安排,準備好,儘快開廷議。」
朱栩眉頭一挑,畢自嚴的話裡有話啊!
朱栩喝了口茶,微微點頭道:「政改的事情朕交給你們放心,儘管放手去做。對了,黃太吉的信,你們看出什麼門道沒有?」
畢自嚴看了眼其他人,見都沒有其他說法,暗暗鬆了口氣,道:「這樣吧,明日在文昭閣開議,我們先將事情詳細定下來,然後再奏請皇上批准,擇日開廷議,予以確認!」
「臣等遵旨。」兩人同時道。
畢自嚴聽著朱栩的話,知道是勸不了了,只得抬手道:「回皇上,近幾年朝廷大修水利,防範洪水會很容易,臣也與各地的巡撫,總督談過,都會認真對待,想來不會出現大的洪災。」
比如畢自嚴等人這次為什麼這麼迫切,就是在擔心朱栩「再出幺蛾子」,這樣的壓力迫使他們要儘快完成。穩住局勢,騰出手來。
「皇上,政改各項已經基本完成,臣議明日在文昭閣議事。」畢自嚴道。
朱栩想了良久才自語道:「儘快有個結果也好……」
左右次輔畢自嚴,孫承宗,來宗道,六部尚書傅昌宗,周應秋,外加督政院院正,靖王朱履祜,眾人圍坐在內閣大堂內。
朱栩神色動了動,後世評價崇禎皇帝是「有道無福」,其中就說「在位十八年,旱九年澇九年」,這「澇」既然能與大旱相比自然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