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波斯灣》第十一集

第97章 嚴酷的法律

第十一集

第97章 嚴酷的法律

公訴人沒有表示反對,這讓狀師很是感覺到希望。但坐在上面的法官,事實上這時已經在自己將來合議時的文件上,寫上絞刑的字樣。之所以審判下去,就他認為這是法制宣傳的重要舉措。
「在未來華夏帝國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裡,必須要使用嚴酷的法律。比方說,一件事情發生,能夠造成道德滑坡。如果用數值表示每人滑坡1點,放在2億人口的國家裡道德下滑2億點。但在一個200萬人口的國家裡,只不過區區200萬點而已。又假如,每100萬點會造成1點社會問題,那麼200萬人口的國家不過會造成2點社會問題。但一個2億人口的國家會有多少社會問題?」
結果,想必根據上面的解釋,大家就應該知道他的結果了。在審判之前,他的狀師就給他說過,他死有餘辜,但也許能夠替他家裡人保留財產。甚至也告訴過,不要和陪審團說話,尤其任何引誘、威脅的舉動,都會讓和他的家裡人失去一切的。
然而賈似道還是太過於相信他財富的力量了,當他衝著陪審團喊了那一嗓子之後,別人沒被他驚住。最吃驚的是為他辯護的狀師。因為他知道,就算是陪審團隨後判他無罪,他也死定了。因為干擾證人作證、干擾陪審團的行為,不論輕重一經發現必判絞刑,也就說陪審團就算說他本身的罪無罪,但法官根據干擾證人或者干擾陪審團的罪行,依然會判處絞刑並處沒收財產。
穿著帶大稱的法官袍的法官,側轉著頭詢問陪審團成員。與他一起,負責辯護的狀師與負責起訴的檢查官,這時都拿眼睛望著坐在陪審團席位上的那些普通人。他們可不像是這些法庭里的其他人那樣,懂得不少的法理又或者說深刻的道理。他們不知道,他們也許等完了事,就會繼續去賣他的菜,又或者說干他們的營生去。
他坐在條案後面的高背椅子上,看著眼前的賈似道。僅僅只需要聽聽公訴人公訴時的那些罪惡,他就知道眼前這個傢伙死定了,而且還會讓他所有的直系親屬變成最貧窮的人。這一條還是當年宋慈前往「華夏島」之後被加到《華夏律》里的,因為在這裏的大宋,官員們貪酷的收入,用在直系親屬的生活上,而且直系親屬也是那些財富的享用及擁有者。
而且以上的絞刑包括了沒收直系親屬財產的附加刑,也就是說犯此類罪的人,都會受到極嚴格的處理。就算是一個官員被人不實舉報,同樣沒有資格一威脅對方,或者說打擊報復。因為那樣的結果,就變成了威脅證人,結果就是絞刑並處沒收直系親屬財產。
「救我,救我,沒有罪的話,我給你們一人十萬兩雪花銀!」
坐在上面的法官不是別人,恰恰就是那個被夔州的百姓們稱為「宋青天」的宋慈。由於極為熟悉《宋刑統》又是《洗冤集錄》的作者,因此他成為了「華夏帝國皇家科學院」法學研究員的所長,同時也是大法官協會的主席。終生制年薪與相當高的收入,使他成為「華夏帝國」里絕對的上流社會的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處理貪官不沒收直系親屬的財產,會讓國家承受巨大的損失。
所以說當賈似道的一聲喊之後,就幾乎讓這次庭審還沒有開始,就要結束了。隨後還是他的狀師比較機靈,用他情緒不穩又是第一次上法庭為由,請求法庭繼續審理。
賈似道這時站在被告的鐵籠子里,他的心中已經絕望了。其實這件事還怪他,因為在庭審的第一天時,他驚訝的發現陪審團裏面,凈是些看起來沒什麼學識的平民時,他叫了起來。
對於諸如此類的事情,《華夏律》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甚至是非常嚴酷的規定,為何如此,這還源於建立《華夏律》體系的時候,馬丁與趙伏波的討論。
畢竟在濟州島上,除過新來的人之外,所有人都知道《華夏律》是一部公平但非常嗜殺的法律。也許在其他人來看,不一定要絞死的事情,用《華夏律》來審,十有八九都會被絞死。尤其是牽扯上公務員以及有錢人的時候,就更是如此。
是的,這就「華夏帝國」在這個世界上獨獨一份的陪審團制度。他們可以本著「華夏人」的最基本道德良知來判斷被告是否有罪,與此相對應的是,在「華夏帝國」這是受到嚴格監督與保護的制度。
比方說,有人威脅陪審團任何成員,無論威脅是否成功,施行的一方無論罪輕罪重,都將被判處絞刑。而且所有知道此事,並隱瞞不報的人,同罪,絞刑。與此相對應的,還有對於證人的保護。威脅證人,無論以任何形式威脅證人,絞刑。而且威脅一方的當事人,絞刑。
「陪審團有結果了嗎?」
「賈先生,我得告訴你,這裡是華夏帝國,這是一個法治頂天的地方。包括陛下在內,都要受《華夏律》的管理和制約。所以我奉勸你不要對任何人說這樣的話。因為那會害死你自己的,在華夏帝國行賄、索賄、受賄的行為,都是絞刑並加判直系親屬沒收財產的。你不想讓你的家族一夜之間變成窮光蛋吧!在這件事我能幫你,但你一定要按我說的去做!」
此刻肅靜的法庭上,所有的人都在看著陪審團,陪審團的團長翻開陪審團書記員遞過來的文件看了一眼,對於賈似道的未來只說了兩個字——「有罪!」
然而賈似道不相信,這天下有這樣的法律嗎?就算他的狀師告訴他,會替他說話,他依然不會相信他的狀師。在庭審第一天之前,他已經告訴他的狀師,他可以拿得出幾百萬兩銀子,可以買得動所有的人。
這個假設看起來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諸位可敬的讀者,如果回想一下某些案例,應該能夠得到更多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