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波斯灣》第十二集

第66章 他有新變化

第十二集

第66章 他有新變化

「根據我來時的水平,應該已經達到了50%的程度。我們的港口、船塢、兵工廠都已經可以開始運作,我們的鋼鐵生產也已經超過過去10倍還多,所以我想最多三個月之後,就可以完成全部。我們糧食方面的儲備以及食物的生產數量上,比過去多了許多。各國的皇帝陛下聽說你回來華夏故土以及這時的打算之後,他們都讓人送來了禮物。法蘭西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分別送來了500噸糧食,英格蘭王國、埃及和大敘利亞王國也分別送來了300噸各種糧食作物,你知道他們的……」
「阿法芙、我想知道的是錫蘭明珠行省的準備工作進行的如何,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把南宋朝廷快點剪除掉。有這些個混蛋東西在,什麼事情也不好辦!」
「……請父親上體下心,以保我族百姓之性命,早降華夏以防生變……!」
在這件事上,埃及王國以及大敘利亞王國,以及法蘭西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這都是「華夏帝國」的堅強盟友,在分級制之中,他們也是最高等級的國家。之所以後三國送的少些,原因在於前兩個那可是「華夏帝國」皇后的娘家,他們可不能搶了這兩個帝王的風頭。
「唉,我知道你們在那裡很辛苦,我代表華夏帝國所有的人,向所有的建設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會放我離開嗎?」
伸手接過張文謙一眼都沒有看的信件,親王忽必烈驚訝的發現,這不是別人,而恰恰是女兒月烈的來信。他不知道為何,這封信會追到自己這裏來,在以前都是通過高麗那邊前往蒙古,販賣「華夏帝國」商品的商人帶去的。
面對回來的游騎小隊的屍體,親王忽必烈振作一下。這完全是剛剛張文謙給了他一枝加料雪茄的原因,他的大腦又恢復了一點意識,因此他很快的站起身來。想藉著自己恢復活力的時候,解決眼前的問題。
他能夠想象的到,在錫蘭明珠行省的建設是以一種什麼的速度在進行。肯定是日夜都用熱氣式系留飛艇進行照明,然後所有人分成四班,連續不斷的進行施工與建設。就好像蓋樓一樣,澆注好鋼筋水泥框架,剩下安裝牆體的工作就會快得多。那些牆體都已經在地面上完成了加工,用鋼質預埋件連接之後,就只剩下刷牆了。
可現在看來,正如同馬丁老師說的。新下政與那些狗官以及他們支持的窩囊廢皇帝——宋理宗趙昀,必然是新政的死敵,唯一的結果就是戰而勝之,並殺而滅之。而且這些狗官與窩囊廢皇帝,不殺同樣也不足以平民憤。最重要的是,趙伏波與他們代表了不同的勢力。
趙伏波知道,那些產品都是各國糧倉里的食物,也是為了戰爭、災難等等事物而儲備的糧食。這些行為讓「華夏帝國」回歸「華夏故土」的進程加快,進展了也讓趙伏波滿意。
好在眼下奪回了余玠曾經儲藏,並被余晦賣給親王忽必烈的戰略儲備糧。望著果州城內堆積如山的糧食,趙伏波很久都沒有說話。他心中無論如何也弄不明白,這些狗官們面臨利益的時候,怎麼可以如此的不顧一切呢?最後他只是無言的揮揮手,下達了命令。
看得出來,這封信月烈寫的時候,是這一次自己率領30萬大軍,來征服蜀地之前。那麼現在,那些條件還做數么?對自己行為惱怒的趙伏波,會不會改變條件呢?這些親王忽必烈心中沒底,他抬起頭,目光里包含著悲傷,望向南邊,心中祈禱自己能夠逃得回去。
親王忽必烈不敢想象,倘若對方追來的話,自己該怎麼辦。眼前的1萬來名士兵,早已經是驚弓之鳥,根本不堪一戰。
「把糧食全都移交給各地接手的接收小組,用來救助戰爭難民。另外各地儘快用,對青壯年用以工代賑的方式,促使各地的經濟發展。」
「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追來,倘若追來的話……」
事實上此刻的「華夏震虜軍」,同樣也已經沒有了再戰的能力。此一戰消滅了親王忽必烈手下30萬大軍,但整個「華夏震虜軍」的傷亡也已經達到了5000餘眾。雖然傷的多亡的少,但早已經疲憊已極的他們,根本不具備連續作戰的能力。
雖然一仗全殲了親王忽必烈手下的30萬大軍,但對於趙信波而言,他更關心的是戰後蜀地北部的重建問題。相對於消滅中國周邊的蠻族,更重要的是未來的「華夏帝國」內部的建設更加重要。
這一次南宋朝廷鐵鎖橫江的舉動,更加堅定了趙伏波儘快處理南宋朝廷的心。如果說他們全力配合抗蒙,或者還有的談也說不定。趙伏波曾經的打算就是,不再追究責任皇帝宋理宗趙昀的責任。甚至臨安的皇宮讓他們住去,只不過失去了掌控國家與軍隊的權利。
他心虛的一眼掃過,見沒有人注意他,就又迅速坐下打開了信封。信封上普通的白紙信封,封口的地方則帶有一枚郵票。是啊,這麼簡單的東西,當然「華夏帝國」早已經應用了。帶有鋸齒的郵票,充當了這裏歐洲各國廣泛使用的火漆印戳。打開信封之後,裏面是月烈的信件。
剛剛到達這兒,面對戰場上的屍臭以及其硝煙、血腥混合的味道還有些不適。不過當著趙伏波的面時,她還是毫不介意的打開自己的臉甲。
他有些心虛的看了一眼周圍的人,擔心他們發現自己「裡通外國」,同樣他也擔心他們發現自己的女兒月烈,居然已經不再承認她的蒙古公主的身份。這曾經讓親王忽必烈很憤怒,在他眼中「黃金家族」就是天之驕子。當然現在的他不會再憤怒了,看過「華夏帝國」印度洋海軍艦炮的齊射之後,親王忽必烈再也沒有這樣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