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第五卷 浮雲蔽頹日

第十九章 拷掠

第五卷 浮雲蔽頹日

第十九章 拷掠

當初陸衍得令南歸,裴該要求他,不但要搬空府庫,亦當遷徙人口,不能讓百姓們落入胡虜之手。不過胡軍來得甚快,若是強令搬遷,不但耽擱時間,還怕有不肯追從的煽動鬧事,故此——全憑自願好了。約七百戶晉人——大概是郃陽縣城內外居民的一半——本欲逃亡,乾脆就跟著「蓬山營」走了;但留下的也還不少,其中頗多縉紳大戶,一方面捨不得自家房屋、產業,另方面……胡寇又不是沒來過,只要及時投降,獻上貢奉,在誰手底下不是做順民啊?
既然如此,那北宮純你就先去殺他一陣,挫挫胡軍的威風吧。
劉曜率大軍先佔據了夏陽,然後再南下郃陽,聽劉岳稟報說糧秣所獲甚少,不禁笑著點點頭:「裴該乃欲堅壁清野待我乎?」這倒也在情理之中。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倉促南攻大荔啦,得等後面的運糧隊伍跟上來——不過,他可以先派劉岳的前部兵馬再去嘗敵。
更南面的蒲津渡,本是由駐郃陽的陸衍「蓬山中營」把守,因為距離大荔較近,陸衍接到軍令也早,他按照裴該的吩咐,從容不迫地搬空了郃陽府庫,還把願意跟隨南下避胡的縣內七百多戶百姓也全數領到了大荔。裴該才剛嘉勉陸衍所為,就聽聞了高樂的敗報,兩相對比,高下區別太明顯啦!
劉岳放棄了追殺高樂后,本欲原路折返,卻接到劉曜派快馬傳來的指令,要他直接南下,去奪郃陽。
再加上此前在夏陽渡與徐州「武林營」交戰,在劉岳看來,敵方士卒素質是不錯的,武器是精良的,但行動遲緩、應變笨拙,至於將領的勇氣那就更是……嘿嘿~~不值一提。真是這個「武林營」擊敗過皇太弟……不,老將軍劉丹嗎?要麼劉丹遠沒有哄傳的那麼能戰——或許十年前還勉強能戰,但他終究是垂垂老矣——要麼就是裴該在河南等地盲目擴軍,使得軍隊戰鬥力極大下降了。
故此他才命劉岳去取大荔。劉岳一開始心裏還打鼓,終究自己才領著幾百兵而已,且涉渡黃河,又激戰半日,人馬皆疲,怎能去攻城壘?只是劉曜將兵甚嚴,他不敢拖沓懈怠,只得硬著頭皮率軍南下,可是到了郃陽一瞧,城上不見只旗片影,然後才剛嘗試著往城門前一湊,大門便即打開,城內縉紳抬酒牽羊,出來投款……
其實當初陰溝水之戰,裴該在仔細詢問和研究了戰局之後,就認識到陸和的忠勇更在熊悌之之上,早有提拔之意,只是沒有合適的機會而已。如今正好趁這個機會,把陸和給托起來,聞言便道:「熊悌之前歸徐州,尚未趕來,卿可暫繼營督之職,且待翌日熊悌之來時,再做區處。」
裴該責罰部下,非止一次,但對於營督一級的,向來還沒有太疾言厲色過,即便「汝可知罪否」,往往說這句話的時候,表情也僅僅嚴肅而已,並不見有多惱怒——況且后話往往是將功折罪。不過高樂也不傻,知道自己這回是犯了大錯啦,而且……自從開年以來,貌似也並沒有什麼功勞可以折抵吧……
等到陸和告辭高樂出來,但見夜涼如水,他心中卻更是冰涼一片,知道這位高大兄……這人天性如此,恐怕是沒得救了……
高樂忍不住就辯解說:「原不料胡寇之來如此迅速,末將在夏陽城中宴請縉紳,也是為了護守地方平安……至於急走,胡寇絡繹不絕,大隊也即將渡河,若走得遲了,只怕全師覆沒……」
——等遭到劉岳拷掠,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劉岳跟隨劉曜數次渡河而攻關中,對於地理也是很熟悉的。他知道郃陽地勢略高,由此南向三十里,就能邁入平原地帶,晉人幾乎無險可守,於是率本部兵馬四千余,昂揚振奮,大搖大擺地便出了城。
當然了,他知道自己罪不致死,裴該要想動刀子,不僅同僚們兔死狐悲,都會相勸——除了甄隨,那廝大概樂見其成——他自己肯定就先反出徐州軍去了。生死關頭,誰也不肯引頸受戮不是?
「汝心已壞」這四個字,真把高樂嚇得不輕。他本愚氓流民,即便在祖逖麾下,也不過奔走驅馳,等若奴僕罷了,到了徐州才驟然得掌軍權,吃香喝辣……固然裴該宣揚將兵一體,諄諄告誡督將們不得奢靡腐化,但身為一軍之將,供奉自然與小兵不同啊,若遭拋棄,直接打回原型,那誰受得了?高樂不敢再逞口舌之利了——他也知道辯不過都督——只得再次俯首,坦承罪責:「還請都督念在高某侍奉多年,無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饒我一命吧……」
同時免去高樂「武林營」督之職,降為左副督,而使陸和代之。才跟高樂一起進來的陸和聞言倒是嚇了一大跳,急忙擺手推辭,說自己無論經驗、履歷和年齒都難當此任——「若都督定要罷黜高督,則當以熊兄繼之,末將何德何能,豈敢居此要任啊?」
裴該冷冷地瞥了高樂一眼,聲音是前所未聞的峻厲,雖然還是那句話:「汝可知罪否?」但與當日詢問熊悌之、陸和,以及其後詢問郭默之時,明顯有著天壤之別。高樂急忙俯首,老實回答:「末將知罪……不料胡寇渡河如此之急,未能封堵,反遭敗績……」
陸和正色道:「阿兄,我等受都督大恩,唯思粉身以報。否則以我等的出身,即鄉吏亦做不得,今我署一郡之守,阿兄任步兵校尉,足以光耀門戶,慰藉祖宗,難道還怕死么?」
根據在夏陽渡口的所見所聞,劉曜判斷,裴該才剛率軍進入馮翊不久,只遣少數士卒前來護守津渡,可見正如劉丹所料,他對於自己快速回師的認識不足,準備更不充分。倘若易地而處,自己是裴該,劉曜考慮,肯定會下令諸軍後撤,全力去固守大荔的。
所以說大荔所控守的大片平原,從南而西,再到西北,有山有水,地形複雜,只有東側才是一馬平川。劉岳幾乎是沿著黃河西岸,自縣東而南,原本以為不會遭遇晉軍——終究這兒距離縣城還有五六十里地呢,就算裴該想要擴大防禦範圍,就他那點點人馬,也不可能撒得這麼遠吧。
入得衙署大堂之後,他就老實跪在了裴該案前——時人雖雲跪坐,但跪和坐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身體后塌,臀部挨腳,重心放在腿腳上,是坐;身體前傾,腰背挺直,臀部高高提起,重心在小腿和膝蓋,那就是跪了。
倘若自己猜得不錯,那麼郃陽很可能即將或已經放空了,只要能夠快速奪占,得到了穩固的前進基地,大軍便可南取大荔。這時候正是徐州軍匆忙更改部署的緊要關頭,早一步南下,就有可能打亂裴該的調動和防禦節奏,贏得戰場主動權。
高樂囁嚅道:「我也欲為都督效死,我也不想怕死,然而人當絕境,自然而然便只望求生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把滿腔的苦水,全都向陸和傾吐而出。
這支騎兵,自然便是北宮純所部「騏驥營」了,原本不足千人,但自入關以來,搜羅到不少良馬,裴該又往營里摻砂子,塞了幾百能騎善射的司、雍之卒,乃至歸降的胡兵進去——比方說他就把那個劉光從「劫火營」調至「騏驥營」,擔任北宮純的副手——總數已經突破了一千。
裴該打探得實,劉曜主力在河東郡北部,那麼他很有可能自夏陽西渡,或者北上採桑津——去採桑津還則罷了,若走夏陽渡,就怕高樂來不及撤,會有危險啊。
可是等進了郃陽城,卻發現府庫皆空,幾乎粒米無存。劉岳大怒,就把那些前來投誠的縉紳全都扣押起來,嚴刑拷打,最終也不過從各家抄出來幾百石米糧而已……金珠寶貨倒是不少,劉岳全都塞進了自家腰包。
高樂聽到這話,就知道情勢不妙了,只得強自按捺住胸中的恐慌,老實報名:「『武林營』督高樂覲見都督。」躬著身,盡量擺低姿態,拱手而入。實話說,以他的出身、地位,本來見著裴該就應當是這副德性,只是裴該從來待下寬厚,貌似並不以出身來評判高低,所以徐州軍將此前多少都有點兒恃寵而驕了。
劉岳真是意外之喜,當即笑道:「大王料敵機先,晉人無能為也!」
高樂是很難隱瞞敗報的,因為各營中司馬多由裴該親自任命,都是識文斷字之人——要不然也不好核計功勛啊——他們不能干涉軍務,但可以直接向裴該行文,通報軍中情況。「武林中營」司馬的報告書比高樂本人早半天送到了裴該案頭,上面寫得很清楚:胡軍渡河之時,高督還在縣城裡宴飲,然後接到退兵命令后,只留百人殿後,自己跑得比誰都快……
北宮純這些天就一直在商顏南麓徘徊。根據裴該的判斷,胡兵渡河之後,很可能快速南下,想打自己一個冷不防,但基於夏陽存糧不多,郃陽的存糧又已被陸衍盡數運走了,劉曜必不敢全師而南。他很可能派遣前鋒兵馬,先期殺至大荔城下,以阻礙乃至封堵自己一系列的軍事調動。
裴該雙眉一豎,打斷他的話,呵斥道:「如此,汝是尚不知罪也!胡寇渡河緩急,判斷在我,若止難以封鎖渡口,過錯在我而不在汝。然胡寇渡時,汝並不在津渡,且得退兵之令,不顧軍士傷亡,率先而逃,才真正罪不可赦!」
裴該心說這真是爛泥扶不上牆了,想當初支屈六殺到淮陰城下之時,高樂就有畏縮不救的前科,為此被甄隨嘲罵了好幾年。還以為他能知恥而後勇,想不到……豈可再容忍、姑息?由此才下令,命高樂報門而入。
最終裴該決定,將高樂押至轅門前,杖責二十——實話說裴該的靈魂來自後世,還真是不習慣肉刑,然而自將兵以來,發現對待這年月普遍無知識的民眾,往往易畏威而不易懷德,還是肉刑最有效,所以軍法中雖然減輕了肉刑的處罰,但真不敢徹底將之廢除。
因此劉岳對徐州軍是存在著一定輕視心理的,遠沒有初渡黃河時那般謹慎,加上徐州軍之一部竟然全是騎兵,從商顏南麓快速穿插過來,實在出乎意料,就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
他既然這麼說了,陸和也不好再推辭,只得躬身領命。這小子獵戶出身,慣常獨往獨來,並不嫻熟於人情世故,但終究高樂待下寬厚,平常與他們熊、陸二副督也很談得來——那二位本來就是經過高樂選拔、舉薦,才得就任副督之職的——所以當天晚上,陸和還是帶著金瘡葯和酒食,特意前去探望高樂的傷勢。
然後又對陸和說:「酒肉是發物,我杖創未愈,便不用了,卿可自食自飲……」幽幽嘆了口氣:「自家做差,豈敢怨懟都督,何況卿呢?只是我等跟隨都督,所為何來?不過為封妻蔭子,博個出身而已。今胡寇勢大,實在難御……不知都督為何偏要到此處來……」
陸和反覆申辯,說我沒有當營督的慾望啊,全是都督硬性點將,我不能不做……希望大兄你不要責怪我。高樂擺擺手:「卿正不必辯解,今日恰巧卿在,若悌之在,則營督之職必落其手……」熊悌之歲數比他們都大,又是「武林營」右副督,順序接任,怎麼也該輪到他吧——「此都督之意也,我知本非卿意。」
可是誰成想才剛進入關中平原,迎面就撞見了徐州的騎兵。
從郃陽南下大荔,晉方無險可守,但這並不是說,大荔就是一座孤居於平原之上的四面漏風之城。在大荔城南方,有洛水流過——這條洛水源出羌中,南注入渭,為了與河南的洛水相區分,習慣上亦稱為「北洛水」——谷深坡陡,水流湍急,也是天然的屏障。逆著洛水而上,在大荔城西十五里處折向西北,然後拐個大彎,又轉道東北,在這大拐彎之間,有條不高的山崗,古稱「商顏」——顏是崖之意——又名「許原」。
裴該一拍桌案:「款待縉紳,與護守津渡,難道衝突么?既知胡寇有來犯之意,何以此時設宴款客?且敵前潰逃,難道便不怕全師盡沒?!人當危急時,或許手足無措,迭出錯招,待反思時尚且狡辯,是汝心已壞,非不能也,實不敢擔當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