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第七卷 萬殊同野馬

第五十二章 虛兵

第七卷 萬殊同野馬

第五十二章 虛兵

就此平陽政權可以實際控制的夷部幾乎少了一半兒,剩下的也大多陽奉陰為,暗中阻撓劉粲施政。由此劉粲想要聚集兵馬、物資,發動對關中的進襲,命令是下了,實際運作起來卻阻力重重,導致遷延日久,這才沒能趕上彭夫護、劉虎的進侵步伐……
「好在薛氏在夏陽一水之隔的汾陰、董亭,據云多設眼線,則若胡軍大集,必難逃其耳目,我可以預作防範——看似上策,其實下策也。
單后之父名叫單征,本是上郡氐酋,勢力頗大——不弱於如今的虛除權渠——他在永嘉二年正式背晉而東渡臣從於劉淵,也是在這同一年,呼延後崩,單氏繼立為後——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別有蹊蹺,外人便不得而知了。
正好其弟薛寧過來請問:「北面之壘將成,阿兄給起個名字吧。」薛濤想了想,又瞧瞧懷裡的兒子,便即笑道:「即以此子為名,喚作『薛強壁』可也。」
「下策則自郃陽來渡,直取平川,則我盛陳兵馬于郃陽、大荔以夾擊之,破之不難。中策自蒲坂來渡,直面我大荔之後軍主力,並且威脅渭水。
所以陶侃最終拿出來的對策是:「我自將主力北上,去守郃陽,以呼應夏陽。大司馬請速召長安留守兵馬來,進駐大荔,再命『騏驥營』游弋于郃陽、大荔之間,如此,或許可策萬全。」
根據哨探來報,屠各和匈奴五部的兵馬,正在陸續向採桑津方向集結,這倒並不出乎裴該、陶侃的預料之外。
在原本歷史上,劉粲多次通過靳准、王沈等奸人,懇請劉聰廢劉乂而立自己為皇太子,遭到劉聰的拒絕。於是靳准等人設陰謀、下圈套,誣陷劉乂謀反,先殺其親近大臣和東宮官屬數十名,再廢劉乂為北部王,最終將之謀害,並殺依附劉乂的平陽士眾五千餘人——其中泰半都是氐、羌酋長,由是「氏羌叛者十余萬落」,幾乎佔到了六夷的一半兒……
「只是,劉粲究竟會取上中下何策,尚且不得而知。我若分軍抵禦,兵力必薄,若合軍一處,待彼渡河下平,田野鄉村,或會遭其蹂躪啊……」
故而裴該和陶侃原本就料算著,劉粲有可能會從採桑津西渡,且召劉曜來合,并力南侵。只是沒想到劉曜先派劉虎來過了,估計劉虎這一趟,把高奴的存糧也吃得七七八八,則劉曜是否還敢來,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啦。
然而胡軍若從採桑津西渡,因為地形所限,是不可能沿著黃河西岸直接南下的,必須先迂迴到梁山以西,經上洛水河谷南下——基本上就是劉虎最後戰敗的那條道兒,也是陶侃謀划前進築堡的東路。這一趟大迂迴不少於五百里地,才可能接近粟邑,除非可以一鼓而下粟邑,否則考慮糧運問題,大軍最多停留十日,就被迫要鎩羽而歸。
由此推斷,劉粲不可能從比採桑津更遠的渡口過河,也不可能繞得比粟邑更遠,去打北地乃至於安定。甚至於,他就不可能派出超過五千的兵馬走採桑津、粟邑這條道兒!
陶侃伸出手指,沿著地圖上描繪的黃河中段,由北而南,一個渡口一個渡口分析過去:「倘若劉粲是聲東擊西之計,可能自夏陽渡過河,則若渡口不能守……」雖然陶侃在渡口附近建造了不少堡壘,留兵駐守,但誰也不能保證百分百堵住胡人。因為他還要考慮到其它兩處渡口的防衛,不可能把全部兵力都押在夏陽,則敵眾我寡,倘若胡軍不計傷亡地拚死來渡,缺口還是很有可能被打開的。
緣由也很簡單,因為劉乂父屠各而母氐人,而且其母族在六夷尤其是司隸、并州的各部氐人之中,權勢和威望向來稱尊。
劉淵第一任皇后乃是呼延氏,呼延為匈奴貴姓,此乃屠各與匈奴之間的政治聯姻——其太子劉和,便是呼延後所生之子。呼延後去世后,劉淵晉封側妃單氏為後,單氏先有一子,就是劉乂。
……
所以胡軍走採桑津的可能性是有,但是不高,更大可能性還是要落在南方三處渡口。裴該由此便問陶侃:「這會不會是聲東擊西之計哪?」
首先屠各、匈奴,雖然多數漢化,終究也有不少仍然遊牧,且與舊晉人世豪之間矛盾重重,想用同一套班子總體管理起來,難度相當之大,起碼無論劉聰還是劉粲,都沒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和耐心——倘若劉淵尚在,或許情況會略好一些。
薛濤不敢怠慢,趕緊躬身迎將上去,自報姓名道:「草民薛濤,不知貴人是……」
原本歷史上,劉粲命靳准討平了作亂的六夷,但在這條時間線上,因為北方太原郡已為石虎所得,故此叛羌、叛氐多數北逃,去依附了石虎。劉粲詔命石虎交人,石虎卻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我都吃下去了,你還硬要我吐出來,世間哪有如此美事啊?
「然而劉虎新敗,劉曜也無力再戰……」劉曜是派劉述率一千兵馬做劉虎嚮導的,在戰場上起碼被晉軍留下了四成,而且從俘虜口中可知,劉曜也供輸了劉虎不少軍糧,估計他再拿不出什麼富裕來了——「則劉粲若自採桑津西渡往攻粟邑,勝算渺茫。據某推測,倘若劉粲果欲西渡採桑津,或因形勢之變而更改他途,於我不過虛驚一場;或趁機北向高奴以並劉曜所部,謀求故漢上郡內的立錐之地,短時間內亦無力攻我……」
「倘若劉粲大軍自採桑津渡,乃可北召劉曜、劉虎,並取其存糧,謀圖速克粟邑。一旦粟邑下,胡軍即可入平,奪我鄉野間新谷,可以長久維持。且由粟邑東出,可多道攻我夏陽、郃陽,乃至蒲坂之渡,只要打通渡口,再自河東輸糧,不為難也。
陶侃希望河東薛氏可以及時傳過消息來,而與此同時,薛氏的大家長薛濤在董亭附近的自家莊院內,正懷抱著尚未周歲的小兒逗弄,心中思忖可能很快便會到來的晉胡大戰。
胡漢政權的民族架構,是以屠各為核心、匈奴五部為股肱,外撫晉、夷。也就是說,劉淵之所以能夠壯大,首先是以屠各而御匈奴,繼而與氐、羌等六夷,以及部分晉人世豪達成和解,結成同盟,如此才可僭號稱尊、雄距一方。劉淵在時,初命劉聰為大單于,統馭六夷,劉聰繼位后,改任劉乂,又改劉粲——這三任大單于當中,其實以前皇太弟劉乂最得氐、羌的擁戴。
裴該連連點頭,道:「如此說來,或於我無傷,或確是疑兵了。」
——要知道胡漢雖然是屠各、匈奴和氐、羌等夷部的聯合政權,但身居高位的往往都是前兩部族,尤其是屠各,別說朝堂之上泰半都姓劉了,就連各地守將,也都以屠各貴人為多。
等到劉淵薨逝,劉和繼位,欲圖誅殺諸弟,劉聰起而相搏,就是靠著他當時大單于的頭銜,得六夷之助,才能順利擊殺劉和的。但在政變成功后,劉聰卻假模假式地推讓帝位,欲尊其弟劉乂,緣由何在?一則劉乂雖幼,卻是單氏所生的嫡子,而劉聰本張夫人所生庶子,尊卑有別;二則劉乂作為單征的外孫,雖然還未成年,卻在六夷中威望很高,因此劉聰才不敢遽然躍居其上。
除非能夠得到高奴的劉曜,源源不斷供應糧草,但那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劉曜九成拿不出來,而即便糧秣充足,也有八成不肯給。
再加上河東的晉人世豪又以薛氏為首,早就與裴該暗通款曲了——劉粲打算秋後動兵的消息,最早就是薛濤遣人密報的。晉人豪門多數並沒有得到出兵從征的旨令,但平陽想要發動大規模對外侵攻,是肯定會要他們出伕、獻糧的,那麼只須拖延這麼幾天,關中晉軍就方便預作防範啦。
對於防範胡軍西渡,陶侃早就拿出多道方略,稟報過裴該了,但因應情勢的變化,不得不當面再詳細分析一回。於是他手按地圖,對裴該說:
馮翊郡與平陽政權相鄰,黃河之上,有多處傳統渡口,比方說蒲坂、郃陽和夏陽,河西岸皆為平原,方便涉渡。但這三處因為是傳統的農業區,所以都有大城鎮守,並在驅逐劉曜后,陶侃也圍繞著渡口設置了多處堡壘,防禦態勢對晉軍絕對有利。
而在這條時間線上,劉乂倒是先因情勢所迫,與劉曜合謀,打算「清君側」,殺靳准、王沈,結果被劉粲挫敗,提前順理成章地丟掉了皇太弟的寶座,遭到幽禁。劉粲等國內政局略微穩定一些以後,也便本著斬草除根之意,跟原本歷史上一樣,除去了劉乂,並殺其諸妻妾、子女。歷史按其慣性發展,氐、羌多叛。
其次氐、羌等六夷,如今其勢大削,余者與平陽政權尤其是劉粲,亦多不相得了。
——還有一種說法,劉聰實烝單后,劉乂多次勸說單后自重,導致單后鬱鬱而終,劉聰和劉乂的兄弟感情才就此走向終結。
平陽胡漢政權的基本架構,基本上照抄晉制,並在其外又建單于台,以統馭氐、羌等所謂「六夷」——屠各本族乃至匈奴,不算為夷,是歸大司徒而非大單于管轄的。如此兩套制度,雖然貌似圓融,且主從有序,但實際運作起來,仍然諸多磕絆。
倘若劉曜敢率新敗而士氣低落、糧秣也無繼的高奴之兵,真跑去跟劉粲會合,說不定劉粲當場就把這支兵馬給吞併了,劉曜也很可能淪為階下囚徒。
裴該說好,那陶君你就趕緊調動兵馬吧,我則直接南下大荔,去召長安留守兵馬。
話音才落,奴僕來報,說郡里又派人來了,貌似是新上任的郡尉親領,部曲數十人,雄赳赳氣昂昂的,在外叫門。薛濤無奈,只好放下兒子,吩咐道:「準備酒宴,款待貴人——我亦當出庄親迎。」
劉乂當時尚未成年,因此固讓不受,劉聰遂得以踐祚,尊單氏為皇太后,封劉乂為皇太弟,並任為大單于、大司徒。然而其後不久,劉聰便將大單於之位又轉授其子劉粲,甚至於更進劉粲為相國,將漢、夷之政一以委之——劉乂、劉粲之失和,便自此始。
他整頓衣冠,來到莊院門口一瞧,只見數十名兵卒牽著坐騎昂然而立,當先一人,身量頗高,體格甚健,年歲瞧著不大,跟自己差相彷彿,也就三十齣頭而已,但瞧氣度,並非凡俗……難道是屠各或者匈奴貴酋之子么?
此番平陽方面似有大的軍事行動,地方官多次派人來向薛氏,以及安邑的裴氏等豪門索取糧秣、物資,薛濤一方面遣人暗渡黃河,去通報晉方,另方面跟裴碩等族長打好招呼,不要硬頂,借口新谷才剛收割,正在入庫,調運不易,多拖上這麼十天半個月的,以便遲滯胡軍的行動。
由夏陽渡向北一百八十里地,別有採桑津,彼處河道狹窄,導致水流湍急,兩岸皆山,其實並不適合大軍涉渡。然而那裡就已經出了馮翊郡界了,更在晉軍的實際掌控範圍之外,劉粲大可以花費較長時間來安安穩穩地渡過大軍。而若晉軍北出,欲圖遏阻,甚至於擊之半渡,則距離核心區域將會非常遙遠,加之道路險狹,本身的運道也難保通暢。
同時他也加緊在莊院附近建造堡壘,以防萬一——胡軍若是假以索糧為名,其實想要攻打甚至於吞併河東各家,那自己就被迫要主動掀起反旗啦;而若胡軍西征關中,損兵折將,說不定自己也有機會幹脆扯旗獨立了。
「……若渡口不能守,胡必入平,以斷夏陽。須知彼處東鄰河而西向嶺,其間最寬闊處不足二十里,則若劉粲遣一軍封口,夏陽岌岌可危。我若是劉粲,當以取道夏陽渡為上策。
故此裴該才會說,平陽這條百足之蟲,其運作機制其實已經徹底僵化了,不足為慮。
裴該對於敵國內部的這種政治態勢,是深有認知的——一則來自於裴詵等特務的探查,一則也來自於後世的見識。在原本歷史上,胡漢之衰,最終導致劉粲為靳准所弒,其根由便可上溯到這場夷部大叛亂,而歷史雖然已經很大程度被改變了,只要你劉粲在登基之前敢殺劉乂,想來結局也必然大同小異吧。
那將鬆開韁繩,急步而前,一把抓住了薛濤的胳膊,朗聲笑道:「有勞薛先生親迎。薛先生的大名,我在平陽也早有耳聞了,可惜薛先生不肯仕我皇漢——我非他人,當今陛下嫡長、皇太子劉粲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