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第八卷 戰聲煙塵里

第五十九章 獻俘

第八卷 戰聲煙塵里

第五十九章 獻俘

甄隨無奈,這才接過主簿雙手奉上的印綬,隨即一馬當先,兵入蒲坂。可是他心裏實在鬱悶,再加上激戰一整夜,勞乏得緊,因而才入縣署,便將一應雜事都交給郭誦,自己只是吩咐一句:「當急遣使向大都督稟報。」然後隨便找塊平整角落,和衣就躺下了。
只可惜他這一大套,完全是俏眉眼做給瞎子看,甄隨只是冷哼一聲,問道:「我聽說城中曾有二胡酋,都是何人?」
裴該一目十行,看罷這篇文字,不禁莞爾。呂氏族人便問:「韋忠見於帳外,可要押來大司馬面前啊?」裴該擺擺手:「不必了。」
生擒韋忠固然大功一件,但這傢伙也是個燙手的山芋,萬一死在自己手上,必然挫價,而且說不定裴大司馬還會惱怒,因而呂氏本打算把他交到晉軍手上就算完事兒了。孰料甄隨根本不受,他們只好再度押解囚車上路,在渡口改換舟船載運,一直送到了河西的大營之中。
主簿忙道:「不敢,不敢。今城內漢……胡兵皆已遁去,縣令也掛印而逃,我等都是本土安善良民,生為晉人,不得已而對胡寇委曲求全。如今王師恭行天討,收復故土,父老們無不歡喜流泣,自當恭迎王師,豈敢別有他意啊?」一邊說,一邊還抬起袖子來,裝模作樣抹眼淚。
韋忠被羈押在一輛囚車之中,蓬頭垢面,皮索加身,那樣貌真是要多凄慘有多凄慘。甄隨見了不禁疑惑:「此即胡之鎮西大將軍?」這麼污糟的腦袋砍了去,大都督能信么?再一想,不怕,砍下頭來,咱們可以打水清洗嘛。
主簿要的就是這玩意兒,就此撒手。等到劉粲等人一走,他當即召集城中耆老,命出青壯維持秩序,並且洒掃街巷,以待晉人前來接收。順便還遣人去呂氏塢堡傳遞消息——一則呂家是縣內最大的地頭蛇,二來呂家不是才剛跟胡漢翻了臉嗎?正好居中聯絡。
我正忙著呢,這路貨有什麼必要見嗎?不過——「韋忠於我,乃有言乎?」
他既然把城內守兵也全都帶走了——是怕道路不靖,身邊能多一個兵,心裏就多踏實一分——那蒲坂縣令又豈敢淹留?自然跟著劉粲跑了。縣主簿倒沒跑——一則他就是本縣人,家眷、產業,都在蒲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二則一般情況下政權更替,都不怎麼會大肆屠戮他這般地方小吏,甚至還可能留下這類人來,以便儘快穩定地方局勢——於是扯著縣令,哀哀求告,請其留下,說:「縣尊棄職而去,乃置一縣生靈于死地乎?」縣令無耐之下,只得將印綬拋到對方懷裡:「可由卿暫署縣事!」
甄隨一提韁繩,就待繞城而追,卻被郭誦眼疾手快,一把給揪住了。郭誦說劉粲既是天沒亮就出了蒲坂城,則這會兒少說已經跑出二十裡外啦,咱們這兒就你我兩匹馬,怎麼可能追得上啊?「理當先入蒲坂,復此失土為是。」
甄隨擺擺手:「什麼呂氏,老爺不見,讓彼等去尋郭誦說話。」
裴該還是一貫的政策,將俘虜區別對待:小兵可饒性命,將領多數斬殺;氐、羌或可納入裴軍體系,屠各、匈奴,多數只有苦役做到死的份兒。總而言之,群體數量愈少,愈當嚴懲不殆;人數愈多,或可網開一面。
主簿道:「非止二人,胡酋有三,一是偽太子劉粲,一是偽大將軍劉驥,一是……」
甄隨不聽此言則罷,一聽此言,不禁睡意全消,滿面喜色,當即躥將起來,大笑道:「果然蒼天待老爺不薄,白送一顆人頭上門!」說著話就腰間抽出刀來,疾奔而出,欲殺韋忠。
好比後世反紅者不少,其中一些是屁股問題——人家是黨國舊貴,既被一朝掀翻在地,那麼敵視新朝也便情有可原——還有一些卻跟屁股無關,倘若退回一百年去,他九成九會被活活餓死,在新朝多讀了幾天書,卻自以為人上人了,對於底層翻身天生反感,這路貨色,真是絕無道理可講。
裴該擺擺手,命劉光將路松多領將下去,好生看管,且候一切調度定了,再決定將其安置在哪一部,任何職司。
在原本歷史上,路松多雖為屠各,卻于關中起兵反胡,召聚氐、羌,依附司馬保,劉曜多次遣兵往征,俱都敗績。其後劉曜親自率兵上隴,司馬保勢力瞬間崩潰,路松多這才被迫逃往隴城……至於此人最後下場如何,是不是跟陳安一起死了,還是復又歸胡,那就毫無記載了。
甄隨怒道:「竟敢咒罵大司馬他爹?是可忍,這個老爺我不能忍!既是不能殺,且取鞭子來,老爺先抽他一頓泄憤!」
什麼,你說蒲坂城內還有守軍?那又如何?倘若蒲坂城中軍眾,遭逢昨夜這般大戰,那兩員胡將早就都帶到渡口來啦,可見即便留兵,也不會多。而且敗兵既已入城,士氣這玩意兒是會如火滋蔓,到處傳染的,影響到城守軍,肯定也剩不下多少戰鬥力了。
可是才剛舉刀,就有押解來的呂氏族人死死攔住,說:「將軍,殺不得也!」
只有當路松多被綁進來的時候,一名秦州兵跪地為他求情,說:「陳將軍曾命末將懇請大都督,此胡驍勇,殺之可惜。」隨即便將路松多兩次被陳安、甄隨戰敗,並最終為陳安所縛的經過,大致解說了一番。
郭誦在路上也提出疑問,說咱們兵合一處,不足兩千,而蒲坂城高堞密,怎麼可能攻得下來呢?甄隨只是笑笑,繼續前行,卻不肯多作解釋。
裴、韋兩家,積怨頗深,就裴該這具軀體殘碎的意識里,自然是恨韋忠入骨的,而來自後世的靈魂,對此卻只有一點點好奇——那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行事如此荒誕,而竟獲忠義之名?
甄隨當即雙目圓睜,手裡鞭子「啪」的一聲就橫在了主簿肩頭,倒嚇得那主簿一個哆嗦,趴伏在地。就聽甄隨喝問道:「劉粲兄弟見在何處?」
甄隨滿肚子算計,只因郭誦名位實在太低,他可以拿將軍名號壓人,但有所命,那小年輕不敢不遵,所以才懶得多做解釋。
晉將陸續將所斬胡將首級獻上,由軍司馬裴寂記錄、核算功勛。至於所俘胡將,大多數在裴該面前跪了片刻,便被喝令推出去斬首。
呂氏族人乃將前因後果備悉分說,只可惜什麼「棄典禮而附賊后」,甄隨完全是有聽沒有懂。有名呂氏比較機靈,見此員晉將一臉的懵懂,這才用大白話簡單明了地解釋道:「此獠曾經咒罵過大司馬先公,是故我等擒下,也不敢殺,要獻于大司馬駕前,由大司馬親手報仇。」
等到晉軍在地平線上出現,城上有人急報主簿知道,主簿便即捧著縣令印綬,出城請降。雖說眼見得晉兵數量不多,但可能只是前軍吧;再者說了,如今縣內一兵一卒也無,你就算來幾十號人我也只能降了不是?
甄隨這回倒是騎馬來的——奔跑廝殺一整夜,他就算體力再好,如今兩條腿也跟灌了鉛似的——即在馬上一揚鞭子,喝問道:「此非有詐,誆老爺進城么?」
「天尚未明,即開北門而遁……」
「何時走的?逃往何方?」
既曾反胡,可見起碼這不是一個「皇漢」主義者,對胡漢劉氏的忠誠心相當有限,既如此,只要是人才,我又為何不用呢?
故而平原對決,老爺必然不怕,說不定我只要站在陣前自報姓名,胡軍便將瞬間崩潰。至於攻城戰,我又沒說要領著寡兵去攻堅城嘛,我只是為了抵近城池,觀察對面動靜,以防那倆貨趁機遁逃——倘若劉粲果在其中,那不是太可惜了么?
裴該也勞碌了整整一夜,等天亮后才得空和衣假寐了片刻,如今正在大帳內發號施令,主持收尾工作。
登上縣署正堂,先接裴該的指令——命令倒很簡單,要他暫守蒲坂而已。隨即那名部曲又報,說縣內大戶呂氏遣人來拜見將軍。
那部曲道:「呂氏此前擒獲偽鎮西大將軍韋忠,如今押來城中,交與將軍……」
甄隨殺又不能殺,打又不能打,滿腔歡喜化作泡影,怒急攻心,當即掄起刀來,用刀背一拍一個,把那些攔阻他的呂氏族人全都打趴下了。隨即喝道:「渡口當有船,大都督見在河西,汝等可自去請功,何故來此消遣老爺!」說完了扭頭就走。
因為劉粲也不傻,既然河西大敗,自己又被來擾河東的晉兵逼退,他知道靠著如今的兵數、士氣,這蒲坂城肯定是守不住的,加上靳康勸說,一口咬定裴該既然未能生擒皇太子殿下,那就肯定會派精銳追擊。因而劉粲急急聚攏蒲坂城內之兵,不等天明,就打開北門,帶著劉驥、靳康等,狼狽而逃。
甄隨瞪眼問道:「為何殺不得?」
其實他心裡有數。因為據郭誦說,昨夜那兩將在河岸上聚攏敗兵,結果被他領著五百人一次衝鋒,就狼狽遁逃了。則能被五百人便輕鬆打敗的隊伍,士氣必已墮至谷底,哪怕數量再多也沒用,如今老爺將千五百軍去,豈有不勝之理啊?
裴該心說能在甄、陳二人兵刃前兩次逃得性命,果然可稱勇將……旁邊兒劉光也為其求情,於是裴該便即怒目瞪視路松多:「汝可願降否?」
完了還加上一句故典:「不意今日復見漢……晉家衣冠。」
這一覺直睡到日上三桿,才剛悠悠醒轉,伸個懶腰,就聽身旁有人稟報說:「大都督有命……」甄隨一骨碌爬起來,才發現說話的是自家親信部曲,拱手而立,也不知道跟旁邊兒等了多久。
裴該冷笑問道:「汝是願降,還是不敢不降?」
路松多答道:「敗軍之將,豈敢不降?」
韋忠也是如此,當年張、裴舉薦,則晉對他也不能說不厚,他卻轉而仕胡;若因反感晉政紊亂,難道說如今的漢政就很清明嗎?不過是上了賊船,也就自然混同為賊,反倒以「盜亦有道」來催眠自己罷了。
因為裴該的歷史觀很簡單明確:一,古往今來,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是愚民,只是愚民可教,「不可使知之」是開歷史的倒車;二,雖然歷朝歷代都有一二英雄人物散發奪目光輝,但基本上,歷史都是愚民創造的,也是愚民推動著前進的,倘若忽視民眾的力量,必然「水可覆舟」。在此基礎上,對愚民,不管是晉是戎,大肆屠殺,都非正道。
呂氏仍然攔阻,說這人自被擒后,不吃不喝,我等只好捏著鼻子硬塞,但這活兒太難了,終究不可能塞進去太多啊,如今他只剩下了半條命,怕是經受不住您的鞭子……萬一抽死了,可怎麼好?
……
可誰成想才剛接近蒲坂,只聽「吱啞」一聲,城門打開,縣主簿捧著印綬而出,躬身請降。
主簿結結巴巴地回復道:「因、因聞王師大捷,即將來縣,皆、皆已逃去了……」
才剛打發了路松多,帳前來報,說蒲坂的呂氏押著韋忠前來,獻與大都督。裴該聞言,不禁略略一驚,急命喚來相見。一名呂氏族人報名入帳,備悉陳述了生擒韋忠的經過,然後還把經過整理的呂鵠和韋忠的對話文字呈遞上去。
路松多俯首道:「今皇……胡漢主妄臣疑,劉粲又操切不能用兵,遂為大都督所破,大都督之威,經此一戰,某自然心服口服。大都督有如此貔貅之師,又得甄、陳二位勇將,則晉勝胡敗,不待言而自明。某願為大都督牽馬執戟,絕無二心。」
不過隨著地位的逐漸增高,裴該的視野也寬了,實在不把韋子節這路貨色放在眼內。再者呂氏遞上來這篇文字里已經表述得很清楚了,人以為偽,彼以為忠,這人三觀就是徹底歪的,那跟他還有什麼道理可講啊?
晉軍追殺敗胡而抵達河東的,不過兩千來人,甄隨留下一半兒給陳安,護守渡口,帶著其餘兵馬,由郭誦領路,便直奔蒲坂城而來。
他之所以饒過了路松多一命,並不僅僅因為此將驍勇,更重要的是,這名字他前世就有印象。雖說在兩晉之交的歷史大潮中,路松多只是一個小角色,史書中也僅僅記了一筆而已,偏偏裴該就記得他的事迹——或許因為這名字叫起來比較順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