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第十二卷 丈夫北擊胡

第二十一章 歸來歌大風

第十二卷 丈夫北擊胡

第二十一章 歸來歌大風

逐漸的,叛胡膽氣漸喪,不敢再猛攻晉營,而且一旦發現甄隨突出,必然主動讓開通路,無人敢直攖其鋒芒……
當日晚間,宿于縣中,裴該就特意把裴通給叫過來了。
倘若甄隨是吃了大敗仗,六百人全師盡沒,或者帶出去數千上萬兵亦潰,則估計叛胡勢大難制,怕會東進威脅長安,裴該必定歸心似箭,要打馬揚鞭,直向關中。而既然只是小敗仗,他也就不著急了。
太白山在武功縣的西南方向,距渭水約五十里,東至芒水,西至武都郡的故道,距離也都差不多。這方圓五十里內多平原、沃土,並無城塞,且原本的多處民屯點也已陸續廢棄,賜屯民土地,使為國家編戶,由此叛戎才能背靠太白山,於此嘯聚、劫掠,並且逐漸壯大。
裴該不禁笑起來了:「行之鬍鬚漸長,而口舌亦漸能,不愧卿之表字了。」
裴該便即提醒裴桐:「大人,如『大風』之語,豈可輕出於口啊?」
然而今日在裴柏之側,裴桐代表整個裴氏一族,集體發聲,言辭雖然溫婉,卻彷彿是拿根鞭子在朝裴該背上抽,逼他前進一般。裴該內心翻覆,憋了一肚子的話,無人可以傾訴,實在難挨,思來想去,我不如跟行之說道說道,吐吐苦水吧。
裴通拱手答道:「縣內諸事,漸已理順,最遲明春,便可不負明公所託——還請期以明歲。」
陶侃的想法,甄隨正吃癟的時候,派諸將領兵去增援?你們是樂和了,甄隨還不得恨入骨髓啊?此于將吏間和睦不利也。不如派遣才剛從軍為將不久的陶臻去,甄蠻子不可能恨到小輩頭上,最不濟,讓他恨我好了,我不在乎。
數日後抵達聞喜,他還在縣內多停留了三日,趁便歸家與族人相見,並且拜祭了裴柏。隨即便在裴柏之側宴會族內長輩——聞喜縣令裴通亦侍坐——暫代族長之任的長老裴桐起身敬酒,並且賦詩一首,說:
靈魂來自後世的裴該,對於皇權是天生存有惡感的,他也曾經考慮過,能不能利用自己的權勢,徹底解決改朝換代的周期率,甚至於改帝製為共和呢?只是一方面,歷史發展自有其規律性,是不可能靠著一兩個聖人就瞬間飛躍的;另方面通過對這一時代的深入探索和了解,裴該也知道對於自己來說,取消帝制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裴通搖頭道:「弟哪懂什麼折衝樽俎、縱橫捭闔之道啊?即在阿兄面前,便不知當如何設言,方能明辨阿兄心意,以為阿兄分憂。」
若如軍士所言,涉渡芒水而西遁,固然可保暫時的平安,但盩厔縣早已廢棄,所余殘墟,真未必能起什麼防護作用,一旦叛胡踵跡而追至,恐怕形勢將會更加兇險。那麼一口氣逃去鄠縣,或者繞個圈子北向武功呢?他甄將軍又丟不起那個人……
其實自出戰以來,這還是甄隨第一次向後方請求增援,同時也是第一次把戰況報至長安城內——方敗之時,他怕同僚嘲笑,不敢直接上報。然而內線作戰,到處都是本方眼線,早就有人把消息給傳回去啦——要不然武功和鄠縣也不會出兵——長安城內諸將吏聞報,除了陶侃外,無不似憂而實喜,歸家后連酒都能多喝三杯。
裴該點點頭,隨即笑道:「此非公廨,我兄弟交言,何必如此稱呼?但如昔在臨淮之時,呼我為兄可也。」
裴該正色道:「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何言為我所有啊?」
就此分派士卒,結陣禦敵。叛胡追來,將晉兵三面圍定,反覆攻打,卻不能克,反倒被甄隨利用夜色掩護,把營壘給搭建了起來,連壕溝都開挖了好幾條。翌日再戰,晉軍組織嚴密,器械精良,出戰未必能勝,固守卻也不落下風;而一旦受到的壓力過大,或者士卒疲累,甄隨就親將十多名健勇發動突擊,每每殺得渾身是血回來——多半是敵人的血。
裴桐固請,說:「大司馬既復晉陽,殄滅胡虜,此猶垓下破項也。雖有彭越、黥布、陳豨、臧荼,終不為患,行將授首。老朽此酒,非自敬大司馬,乃為裴氏一族,上大司馬千秋萬壽。還望大司馬勿卻族人之意,肯請勝飲。」
裴通拱手答道:「自有書信,多言族內之事。」說著話咧嘴一笑:「家父還欲于聞喜重置產業,以期老歸鄉梓,則其所見甚淺,不如文冀叔父多矣。」不等裴該反應過來——或者跟他一起嘲笑裴粹,或者責備他不應該背後說老爹的壞話——就緊趕著又道:「然父、叔及諸兄究竟作何等籌劃,愚弟雖未參与,也是心中洞明的。」
話中之意,不光老朽自己,我們全族的人都盼著你當劉邦呢!
——這蠻子,他可算是栽跟頭了!
裴該心說你倒乾脆,直接就想把窗戶紙給捅破了。他憋了一肚子的話,卻又感覺無從說起,只得暫顧左右而言他:「行之自離長安,與父、叔,及兄弟輩,可有書信往來啊?」
裴該聽了此詩,不禁略側過臉去,斜睨裴通。裴通趕緊把眉毛一挑,嘴巴一努,兩手攤開,那意思:哥啊,這還真不是我教的……
前在長安,以裴嶷為首的諸多文吏、武將,都或明或暗地慫恿裴該更進一步,甚至於已經開始謀划、鋪路了,對此裴該只是假裝瞧不見而已,並非毫無所查。但是陶侃的態度一直模稜,使得裴該尚且猶疑——時機真到了嗎?我最終還是不得不邁出那最後一步嗎?
但是說來也有趣,此前諸將多怨甄隨,甚至於暗中禱告,請老天爺讓那蠻子吃個大敗仗。然而當甄隨真敗了之後,卻很少有人心說:「這敗得還不夠啊,加油,繼續!」反倒對甄隨的惡感,普遍有所降低。
於是堅決不肯後退,還鼓舞士卒說:「汝等以為,老爺從無敗績么?那是跟隨大司馬之後,在此之前,老爺可是三天兩頭吃敗仗咧,比汝等吃過的飯,怕是都要多!是故敗仗有何可怕啊?老爺不過一時輕敵,才受挫敗,如今學謹慎了,自然不會再輸!
且說甄隨戰敗,退至芒水西岸,點檢士卒,十成里去了三成,還剩四百來人。直到這時候,他才探查明白,當面叛胡不下五千之數,而且其中堅是屠各、匈奴的降人,起碼三五百,是頗有戰鬥力的。
然而叛胡卻又再次遁入太白山中,分散潛藏起來。甄隨追殺至山麓,這回不敢再託大了,先尋本地人來,詳細探問附近地理狀況,然後行文長安,說殘敵尚有三千左右,憑山而守,我又搞不明白他們還有多少糧食……為今之計,只能增派兵馬,有個兩千正兵,便可分道進山剿除之——人少了估計比較麻煩。
裴通趁機就順著裴該的話頭,回溯往事:「囊昔愚弟奉命出使徐方,見兄于臨淮,還望兄能夠『搖撼天下』,然今阿兄所建偉業,又何止『搖撼』二字啊?天下之半,俱在兄之掌握,假以時日,另一半也不可逃,當盡為阿兄所有……」
敢情那蠻子才領了六百人去,不過小挫罷了,無關乎大局啊。
裴桐仗著年歲大、輩分高,卻不肯就此喏喏而退,仍然舉著酒盞,笑對裴該說:「但論功績,大司馬何遜於漢祖啊?天下喪亂,黎民塗炭,若非大司馬,即我裴柏亦不得茂,子弟將屈身於胡虜,裴氏猶如此,況乎他人。老朽年將從心所欲,即有逾踞,亦出至誠,大司馬勿罪。」
基於此種矛盾心理,他才不如裴嶷所寄望的,于帝位也去爭上一爭,而打算順應時勢。若為時勢所迫,恐怕欲不進身而不可得矣——比如此前的王莽;但若時勢不到,強取亦足招禍——比如此後的袁項城。
裴該無奈之下,只得接過酒盞來,卻先朝東南方向一舉,然後才分三口喝盡。主要是旁邊兒也沒啥外人,他真沒必要跟同族面前特意撇清,唯先禮敬洛陽方向,以示:我猶尊奉晉室,公等之言,還望到此而止。
裴該笑笑:「天下尚未底定,羯賊猶踞河北,大人此言,該不敢受,此酒亦不敢領。」
諸將紛紛向陶侃請命,要出兵去增援甄隨——救蠻子這種多年難覓的好事兒,誰甘後人?陶侃卻隔過眾將,而只命其侄陶臻率兩千人往援。
「且叛胡雖多,卻統屬不一,精銳不過三百,其餘多是老弱,只要指揮得法,豈有再敗之理啊?我堂堂國家上將,汝等也是大司馬軍正兵,一敗猶有可說,再敗則無借口——老爺還不如先殺光了汝等,再橫刀自刎算了!」
這首詩表面上在吟詠裴柏,其實以柏樹為喻,在歌頌裴該,倒也罷了,但結句「歸來歌大風」,卻分明是拿裴該比漢高祖劉邦。以人臣而擬帝王,這要擱明、清兩代,恐怕難逃罪愆,這年月禁忌倒是還沒那麼多,卻仍然不合適。
——陶侃自江南召諸子侄北來,原本沒打算讓他們出仕,但當不過裴該、裴嶷的反覆勸說,最終只得把兩個侄子陶臻和陶輿獻出來。他說:「除道真(陶瞻)外,諸子皆庸才,唯二侄有勇略,或可任事。」
裴該夤夜召來裴通,先問問聞喜縣內的狀況,繼而表態,想把裴通帶回長安去——「卿以本籍,出為縣令,實乃權宜之計,不可久任,以免遭人訕謗啊。」
倘若此詩出於裴通之口,估計裴該就當面呵斥了,裴桐終究是長輩,有如裴該祖父一般,所以他的語氣才稍稍委婉一些。
就這樣連守三天後,武功輔兵戍卒六百餘人開至,陣于其北,遙相呼應。又一日,鄠縣輔兵戍卒四百人亦至,甄隨趁機發起反擊,大敗叛胡,伏屍十數里。
首先撇清,不管他們在搞什麼,都沒我啥事兒,我是老實人;其後又委婉地說明,大傢伙兒都希望十三兄你可以更進一步啊,關中之裴是如此,聞喜之裴也如此,我在內心深處,那自然也是贊成其事的。
裴通裴行之,可以說是裴該穿來此世后,所見到的第一個親族男子——女性自然以裴妃為先,然後在江南又見到了另一位姑母衛門裴氏;至於裴嗣、裴常父子,則血緣過疏,毫無感覺——昔在臨淮相談,小年輕肚子里還是有一點兒貨色的。且如今裴通外放為聞喜縣令,跟關中諸裴往來自然較疏,有可能跟裴嶷他們不是徹底的一條心,而自己似乎也不必擔憂,那小子一轉眼就把自己的想法密報給裴嶷知道……
裴通自行之,這個「行」字既是行走之意,也可以指代外交行為——古之外交官,即名為「行人」——所以裴該才說,你越發能說了,很有外交官的潛質嘛。
且說甄隨方破叛胡,求援的公文送走還不到半天,陶臻便至,於是合力入山剿匪不提。其時裴該方自晉陽南歸,至平陽而接到了甄隨戰敗的消息,初亦大驚,等詳細問明了情況后,這才略略放下心來。
倘若強要推動整個社會翻天覆地的大改革,往小了說,人心悖離,或將導致身死族滅,往大了說,很可能再掀起新一輪的動亂……
「此柏千歲榮,根與地脈通。葉滋亭如蓋,枝虯矯若龍。蟲鳥不能損,抖擻斃群凶。一振四荒靖,歸來歌大風。」
裴該心道你還不能說啊,你這幾句話就快把我心中所想全都勾出來了……低下頭去,略一籌思,便道:「不知賢弟可曾熟讀史書否?前史為今日之鑒,不可不深究啊。今乃與弟論史,昔漢高之踐帝位,為項羽先害義帝……」
話音未落,裴通緊跟上一句:「然昔光武踐祚之日,更始尚在!」
裴通順桿朝上爬:「阿兄也知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則為何不肯順從天下人之所望呢?」
裴通也勸:「長者之意不可違,長者之酒不可辭,請明公勝飲。」
言下之意,秦亡之後,天下之共主本當是楚義帝,項羽先殺義帝,導致天下無主,所以劉邦才肯在洛陽登基。如今天下可還有主哪,你們就要我去強取豪奪不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