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霸三國》第三卷 歸入江東

第二百一十七章 密室里秉燭夜談

第三卷 歸入江東

第二百一十七章 密室里秉燭夜談

這是劉安目光閃過失落的原因。這種失落來源於他對穩定富貴日子的珍惜。當然劉安內心深處還有疑慮和擔憂,不過這種疑慮和擔憂不露于聲色罷了。這種疑慮和擔憂來自於他對劉虞的了解:自從他跟隨劉虞進駐幽州后,仁義厚道的劉虞心志開始變化了。劉安深知,劉虞的心志變化是受亂世的影響……如果劉虞的心志不能實現,等待他們的將是萬劫不復的境遇!
只是面對如此成就,劉虞和公孫瓚自我膨脹了,都自認自己的功勞大,這是二人開始不和的表面原因;決定二人分道揚鑣的深層次原因就是二人的品性和修為、以及民眾對他們的態度:常年的廝殺使堅韌勇敢的公孫瓚後來變得性格殘忍,睚眥必報,他又沒有高尚的政治信念,以至於在戰爭劫掠中日益貪婪,殘害百姓;而劉虞本身篤信儒家的仁道,崇尚文治,深信以德服人。隨著幽州的局勢越來越穩定,民眾都需要劉虞這樣的仁義領袖,而不需要公孫瓚那樣記過忘善,睚眥必報的猛將了。
太史慈知道:此時自己聽到劉虞一方的機密,再不表態,那自己真就成了睜眼的瞎子了。
「呵呵,太史將軍真是慧眼如炬!」劉安喝了一口茶,放下差距對太史慈大加讚賞說道:「所以啊,後來太尉才以公孫瓚的名義召集天下諸侯組成討逆聯盟軍,藉助征討叛軍西涼軍團的契機,把公孫瓚的軍隊調出幽州地界……可惜的是,在關鍵時刻,袁氏兄弟內訌,導致公孫瓚安然脫出重圍!哎,長安一役,我方也被公孫瓚暗算折損一名超級猛將和二萬多盟軍戎狄將士……。」
面對劉虞策略成功的事實,公孫瓚一方深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劉虞雖然兵不血刃取得了勝利,但是卻無端消耗大量的財力物力和資源,同時讓將士們失去建功立業的機會。
其實這一切的緣由,劉安以旁觀者的身份看的很清楚:幽州的穩定,太平盛世的景象是文治武伐的結果,說到底:如果沒有公孫瓚的英勇神武和他鬥志昂揚的紀律嚴明的軍隊,幽州地界不會如此穩定;而如果沒有劉虞的懷柔的民族政策和輕賦免疫的愛民政策,幽州也不會如此人丁興旺社會繁榮昌盛。
如此,面對民眾發自內心的擁護的態度,劉虞越來越怡然自得。得到各階層擁戴的劉虞,越來越覺得公孫瓚是自己執行興州大計的、實現政治理念的絆腳石;而失勢的公孫瓚面對民眾有奶便是娘的心態,就是認為民眾得魚忘筌忘恩負義,認為劉虞是過河拆橋。如此,二人的關係發展成為有你沒我水火不容的對立形勢。
劉安提到在長安城折損的軍力,劉虞的臉色頓時悲戚起來。太史慈則是怒不可遏的罵道:「這公孫老狗實在可惡,這樣兇殘的角色,是可忍孰不可忍啊……太尉,你要替幽州的民眾著想,早早剷除這樣窮凶極惡之人!」
半夜的經歷,讓太史慈重新認識了劉虞:他直覺劉虞這個人太會偽裝了,表面看起來他是個道貌岸然的君子,實則是欺世盜名的卑鄙小人。如果太史慈貿然對別人透露:太尉劉虞有一座豪華奢侈金碧輝煌的行宮,估計沒有一個人會相信的。劉虞勤儉簡樸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
顧慮到身家性命,劉安也不敢對劉虞說出自己的內心的真實看法,平時里只顧對劉虞阿諛奉承,盡挑劉虞愛聽的話……老謀深算的劉安深知「伴君如伴虎」的真理。當然,劉安的人品值得商榷,但也不排除他有真知灼見:他知道穩定繁榮的幽州需要一個人能具有劉虞的仁心和公孫瓚的勇猛,這樣的人物是當今天下急需的……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要想有尊嚴,要想繁榮昌盛,都需要代表文治的胡蘿蔔,也要有代表武治的大棒。二者缺一不可,缺少文治,便會陷入窮兵黷武的沼澤;缺少武治,就會形成生活型的結構,人人活在攀比的環境里,陷入無休無止的內亂中……總之,缺少一個轂轆的戰車跑不動,少了一個翅膀的雄鷹也飛不起來,哪怕志向再大,環境再好!
袁紹出於某種目的,刻意將這些真相隱瞞了。身處密室,和劉虞當面而坐,傾聽劉安的一面之詞,太史慈體會劉虞一方和公孫瓚一方的說辭,他分析總結出二者的不同:一是公孫瓚的思維焦點都聚集在幽州地界,而劉虞的心思和視覺並不局限在幽州地界;二是即使二方矛盾積怨很深,但是公孫瓚一方沒有消滅劉虞的意圖,或者說開始沒有;而作為外來者,劉虞一方卻想把公孫瓚置之死地而後快,由此劉虞一方才使出調虎離山借刀殺人之計……
聽到劉虞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言語,太史慈的神情立即由茫然轉變為迷惑了,他目光獃獃的看著劉虞。劉虞只是面帶笑意,沒有進一步解釋。而一旁的劉安捋著花白的鬍鬚對太史慈解釋說道:「呵呵,太史將軍有所不知,當日你在公孫瓚府邸宴會上的表現,最終導致公孫瓚麾下猛將田楷惱怒,他一氣之下率領六千兵力離開防區,遠赴居庸關……公孫瓚一方將帥不和,對幽州不利,但是對我方極其有利!……。」
根據劉安的語氣,太史慈判斷出:即便太尉劉虞和袁氏兄弟之間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是翼州牧袁紹也沒有把長安一役的實情通報給劉虞,比如曹操擁有的新式武器連髮式拋石機,比如是曹操一方出力攻破了長安的城池,比如是太史慈「擊殺」袁紹麾下猛將顏良,幫助公孫瓚順利通過洛河石橋……
太史慈聽到此處,瞬間捕捉到劉安眼中一閃而過的失落。如此說明,老謀深算的劉安也是對劉虞和公孫瓚的對峙感到遺憾的,如此也說明公孫瓚敢公然與太尉劉虞對抗,是超出他們事前的預料的。
劉虞、太史慈落座后,總管劉安便給二人沏茶倒水。劉虞看著一臉茫然的太史慈,含笑說道:「太史,前些日子你的薊城一行,可是幫了本座的大忙啊……。」
太史慈聽完劉安的言論,便憤恨地說道:「這公孫瓚太把自己當回事了,莫非他吃了雄心豹子膽,居然敢公然和太尉對抗?對待這種人,太尉就應該以軍法懲治,以免養虎為患啊……。」
太史慈裝腔作勢在口中辱罵公孫瓚,同時在心裏不停的向公孫瓚道歉:對不起啊,薊侯,本將此時不辱罵你,就無法取得劉虞的信任啊……
劉虞萬萬沒有想到公孫瓚如此桀驁不馴,如此深度的抵觸自己,劉虞對公孫瓚也越來越疏遠,態度越來越淡漠。而公孫瓚也不在乎劉虞對自己的態度,他開始居功自傲擁兵自重,越來越不聽從劉虞的指揮。多次明裡暗裡的交鋒后,二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惡化,公孫瓚介面託辭不再參加劉虞主持的各種會議,以至於二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可收拾……
在太史慈的聆聽中,劉安神情激動便將劉虞和公孫瓚之間恩怨情仇一一相告:從劉虞率領八千御林軍來到幽州,開始之初,在政務軍務各方面,劉虞和公孫瓚合作的很愉快。可是當面對北方戎狄侵犯和地方勢力叛亂的棘手問題上,二人開始出現嚴重的分歧:劉虞主張標本兼治的懷柔策略;而公孫瓚則是主張鐵血無情的剿滅政策。後來,劉虞以太尉的官階強壓公孫瓚,在後來的實際操作中,劉虞的懷柔政策也頗顯成效,在不出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瓦解了地方勢力的叛亂;僅以文告的形式便拉攏了北方戎狄部落,使之成為劉虞的盟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劉虞和公孫瓚走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個地步,各種直接或者間接原因都了如指掌的劉安,他是無法向劉虞說清楚這些真相。他怕忠言逆耳兒,無端惹起主子的不快,甚至對自己的不滿,以至於影響自己的現實利益,萬一劉虞惱怒,對自己下毒手,他十幾個妻妾數十個二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