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劫》第四卷 逆天行劫

第一章 君民往事(三)

第四卷 逆天行劫

第一章 君民往事(三)

「劉伯溫不是淮西人,在這個充斥著淮西人的朝庭里自然是無法立足了。所以當劉伯溫向陛下提出致仕還鄉的時候,陛下一口便答應了下來。可是劉伯溫這個人太聰明了,聰明到你對他一點也不放心,你不但把他的兒子留在京城做人質,還經常派人去刺探他。後來胡惟庸說劉伯溫要在有王氣的地方修建祖墳,嚇得劉伯溫趕緊又回到京城來向陛下申辯。而陛下呢?你卻不給劉伯溫任何機會,直接將他的傣祿給奪了,還限制他的自由,不准他離開京城。劉基也沒辦法,寫了一首詠梅的詩呈給您:『我家洗硯池邊水,朵朵開來點墨痕。不要枝頭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雖然詩寫得不怎麼樣,可是用以表明自己的高風亮節還是足夠的。嘿嘿!即使是這樣,這樣一位人傑最終還是逃不了被你毒死的下場。而他的大兒子在今年年初也被人整死了,不過這件事情倒是胡惟庸所為,與陛下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這樣一個為陛下立下汗馬功勞,在各位功臣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什麼錯也沒犯,只因為不是淮西人,便被陛下弄得家破人亡。也的確令人心寒!」
朱元璋對吳天遠所說的話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而是向吳天遠問道:「你問這些事情,究竟是個什麼意思?」
「陳野先的投降是一個好機會。陳野先是因為兵敗才近不得已投降的,可是他的骨子裡卻一點也不想投降,這一點你看得清清楚楚,還裝模作樣地與陳野先結為兄弟,以麻痹所有的人包括陳野先。你第一次攻打我們腳下的這座京城時,你自己的主力軍隊卻是一動未動,而是讓陳野先與張天祐和郭天敘等人去。本來陳野先的家小留在太平作人質的,而你也偷偷地將他們都給放了。陳野先便越發沒有顧忌了,立時臨陣倒戈,殺了郭天敘和張天佑。而陛下呢?自然而然成為了都元帥,郭子興的軍隊也全都歸了你。這個借刀殺人的計策簡直是神來之筆,竟然不露半點痕迹。」
朱元璋沒有回答吳天遠。通過剛才的那段對話,他已經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狡辯,吳天遠都會自說自話一番,將自己的謊言戳穿掉。況且在對待小明王韓林兒的這件事情上,他也同樣是問心有愧的。
朱元璋沒有說話,可是臉色難看到了極點。吳天遠的話每一句話都象一支支利箭,直射入他心中最為隱秘的地方。而且他也的確是對不起劉伯溫一家,他向來不願提起這件事來,而這四年來也沒有人敢在他的面前提起這件事情。沒想到今天這個自己找上門來的吳天遠竟然當著他的面將這件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令他感到十分難堪。
吳天遠卻不理睬他的辯解,自顧自地道:「陛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呢?這件事情還真讓人覺著奇怪啊!劉伯溫可以算得上對陛下最忠心的臣子了。在陛下打天下的過程中,他獨挽乾坤,幫你定下了先滅陳友諒,再並張士誠,最後鼎定中原的計策。他可以算得上居功至偉,可是陛下分封功臣的時候,劉伯溫也只不過被封了個誠意伯,歲祿更是只有區區的二百四十石而已。而當時被封為韓國公的李善長,歲祿卻有四千石。這是因為劉伯溫的功勞沒有李善長大嗎?還是因為劉伯溫不是淮西人?」
吳天遠說這番話的時候,滿面微笑,似乎是在說第三人的事情,而非指責朱元璋。而朱元璋在聽這番話時,卻是又羞又怒。自吳天遠向他問話以來,一直問的都是他的陰私而難以啟口之事。朝中的許多官員都未必清楚,可是吳天遠卻都能娓娓道來,說得絲毫不爽。看來吳天遠對這些事情調查了許久,也不知道吳天遠調查這些事情,究竟是個什麼居心。
「而郭子興的另一個兒子郭天爵到了那個時候居然還敢自不量力地與陛下爭奪兵權。他哪裡能是陛下的對手?最終當然免不了一死了。不過郭子興也算是對陛下有再生之恩了,可以說沒有郭公,就沒有陛下的現在。可是郭公他老人家的屍骨未寒,陛下卻接連將人家的兩個兒子給殺了,嘿嘿,說起來也不免令人齒冷啊!」
吳天遠見朱元璋不說話,便冷笑一聲,道:「草民再問陛下第二件事情,郭天敘是怎麼死的?」
吳天遠的臉上帶著嘲弄的笑容道:「真的是這樣嗎?怎麼草民看著不像呢?」
吳天遠道:「若說有意思,當然有意思。若說沒意思,其實也沒什麼意思。我剛才所問的事情,都不是重要的事情,我主要想問你的事情,卻是小明王韓林兒是怎麼死的?」說到這裏,吳天遠的虎目中精光四射,如兩道利劍直插朱元璋的腹心,似是要逼著朱元璋招供一般。
朱元璋咬著牙,面色極其兇惡,哼了一聲道:「郭天敘是因為陳野先叛變,才以身殉職的。」
朱元璋狠狠地望著吳天遠:「你是怎麼認為的?」
「陛下的泰山老丈人郭子興死後,軍中便推舉了他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而推陛下與張天祐為左右副元帥。可是在郭子興的軍中,陛下的隊伍人數最多,軍紀最好,不但有徐達、常遇春、湯和、邵榮這些猛將,還有李善長、馮國用這些人幫著你舞文弄墨。陛下又豈肯久居於人下呢?只是郭天敘既是你的大舅子,又是正職的元帥。人家名正言順,你如果無緣無故地造反,你又怕眾心不服,弄不好反而會鬧個眾叛親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