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中仙》第七卷 大衍玄黃

第十五章 迎

第七卷 大衍玄黃

第十五章 迎

甚至說誇張一點,很多家族會在子弟剛剛長成,對女色剛剛生出懵懂興趣的時候,就帶著其領略女子滋味……
還沒有走出數百里,名聲就已經飛快的傳播了出去。
尤其是盧家的老太太,在見過陶小吳一面之後,更是深信陶小吳就是神仙。
從各種小事之中,從小開始培養子弟的性格。
迎接上官的禮儀雖然濃重,然而卻都不過只是官府的事情,不可能有這麼多百姓,扶老攜幼的出城幾十里迎接。
陶小吳之所以這麼好說話,自然也動了收服盧家之心。
不過想想也可以明白,這種時代,輿論是掌握在讀書人手中的。
但是對於陶小吳來說,在這樣的末法世界辦到這點,還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就見到官道左右扎著彩棚,鑼鼓掀天,鮮花供案,清水撒地。
這王友勛就同樣如此,就是這種大族精英教育之中出來的精英子弟。
迅速的就將陶小吳的手段和影響力擴散了開來
真正有傳承的大族精英教育,通常是塑造性格開始的。
還有這個盧家也一樣!
而皇權不下鄉,地方上的秩序也都是依靠這些鄉紳們維持的。
所以說,精英教育絕不是一般人所想象之中的那麼簡單。
卻是彩棚花旗之下,兩側道路上站滿了扶老攜幼的百姓,人數不下數千。
老派的讀書人之中,很多人都是一個典故看過幾十年後,還能夠大約回想是在哪本書之中看過……
比如培養子弟的恆心毅力,寫錯字了絕不能寫到一半就劃掉重寫,就算是寫錯了,也要堅持寫完,這才劃掉重寫。
但是像是這虎鄉縣這裏這麼隆重的,出城數十里迎接的,還是第一次!
「想不到短短時日,真人的名聲已經遠傳至此了!」
在盧家多住了幾日,就能夠見到那盧家幼子盧無疾病果然好了。
但是這些家族之間,關係卻都是盤根錯節
所以說,在古代能夠讀書有成之人,性格上都有著堅毅的一面。
對於別人來說,想要辦成這種事情當然不容易!
盧無疾的母親更是對陶小吳感激涕零。跟著老母一起吃齋年佛,供奉陶小吳的長生牌位云云……
再有這些讀書人影響百姓,頃刻間就將陶小吳的名聲放大了成千上萬倍。
這一日,眼見著就要趕到一座叫做虎鄉縣的地方,距離縣城起碼還有二三十里。
當然這也和古代精英教育的模式有關。
其實不然,這般事情,就是越得不到,越是容易憧憬。
陶小吳一來就走的是這鄉紳士大夫路線。
對於這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絕對不在原本世界的教育專家之下,甚至猶有過之。
隨著他們一路行來,陶小吳展現各種仙家手段治病救人,名聲就迅速傳播。
此刻一旦下定決心之後,就絕不會動搖!
這可是整個中土統治的基石啊!
這是通識教育和那種精英教育的不同!
一個盧家自然不算什麼,只是地方上的鄉紳土豪而已,影響力不出一縣之地。
以為皇帝金扁擔……
沿途各地的官宦家族,乃至於普通百姓們,都聽說了,那神醫葉雲章請來了神仙下降,普度眾生。
這世間還有更多比男女之事更刺激的東西,比如權力,比如勝利,比如功業等等。
看來當真是迎接陶小吳的了!
這讓盧家上下感激激動無比!
陶小吳對於王友勛的心態,也可謂是一目了然。
很快就把自家的小佛堂給拆了,改成供奉陶小吳了。
收服了他們,就等於是挖空了整個景人統治的牆角。
這才有著眼前的事情發生!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那虎鄉縣的有頭有臉的人物,那些官宦鄉紳們紛紛迎了過來。
通常這般派頭,都是地方官員迎接欽差,或者是上級高官時候的禮儀。
那葉雲章看了,不由得也點頭。
有病治病,有災化災。
便是盧程遠的老母,和妻子都出面感激陶小吳。
先天性心疾原本不能劇烈運動,但是這盧家幼子在幾天之後,居然就能夠下床,能跑能跳了,居然和正常人毫無二致。
為此會找出一批年齡相仿的人,成為其伴讀。
雖然只是救治了七八個人,影響了七八家而已。
然而那王友勛只是看了一眼,就笑了起來,道:「不,迎接上官不會有這麼多的百姓。我看這像是來迎接師尊的!」
甚至掀起了如此聲勢……
當然了,這一切都是后話了!
在盧家住了十多日,這才在盧家上下的不舍挽留之下,離開盧家,繼續往京師而去。
如此,陶小吳一路前行,一路隨便拜訪各地鄉紳,士大夫。
所以說,只可能是百姓們自發的。
再比如從小各種和同年人的競爭之中的勝利,以此養成其信心,塑造其強者心態。
葉雲章有些疑惑。
此時一門心思就是如何侍候好陶小吳這個師父,好讓其傳授正法!
才不至於日後沉迷女色……
一般官府也絕不會組織這樣的事情!
只是微微一笑,對此可謂是求之不得!
想通了這些,陶小吳就對此沒有太多疑慮了。
就是這種心態,陶小吳才好徹底收服這個王友勛,乃至於收服整個九牧王氏啊!
而陶小吳早已經微笑不語,一副早已經看破一切的模樣。
事實上,他的心中都有些驚詫,根本都沒有想到,在古典時代的這種技術環境之下,自己的名聲居然會傳播如此之大,如此之快。
葉雲章感嘆地說道。
「莫非這裏正在迎接什麼上官不成?」
許多人都覺著荒謬!
老實說,陶小吳也就不過沿途出手過七八次,救治了七八個人而已!
因此聲勢就越來越大,每走到一處,當地鄉紳官僚們紛紛出面迎接,甚至各地百姓夾道拜迎。
百姓們信任鄉紳遠勝官府!
但是一個盧家當然不算什麼,但是一百個盧家這樣的鄉紳,一千個,甚至一萬個哪又如何?
早早體會,知道不過如此。
若非長年累月的堅持,又哪裡能夠讀書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