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河山》第三卷 鐵血中華

第234章 威廉二世

第三卷 鐵血中華

第234章 威廉二世

見面的地點被安排在了威廉二世的會客室里,李國勇打量了下,可比自己的會客室豪華氣派多了,皇家果然有皇家的氣派。
李國勇身子微微抖了下,這些列強的領導者果然沒有一個是好對付的,光是眼前這個德國皇帝,看起來說話不經過大腦思考,其實每一句話都給李國勇設下了陷阱,就等著自己往裡面跳了。
一直到了德國人控制的北海外海,英國的戰艦才徹底將護航任務交給了德國艦隊。
李國勇來伏爾鏗並不僅僅就是參觀那麼簡單,他為烏多夫帶來了大量的訂單,這讓烏多夫大喜過望,連連感激中國方面的好意。不過李國勇也不會白白便宜了德國人,除了在價格上儘力殺價外,還著重提到了兩國之前的合作協議,並且希望進一步加大人員和技術間的交流,這些烏多夫都一一答應了下來。
一直到了快出印度洋,兩艘英國戰列艦在打出了「祝元首好運」的旗號后,才逐漸脫離了護航艦隊。
兩年不見元首的余群先顯得有些激動:「元首,真的非常感謝您能送我們來這,在這我們看到了差距,也學到了很多。相信我們所學到的一定能為中國做出貢獻。」
威廉看起來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站起來,在室內來回走動,好一會才停下來繼續說道:「很慶幸德國在遠東有中國這樣一個盟友,我們曾經有過一份軍事同盟協議,但這份協議過去的時間太長了,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局勢,我們兩國不能再重新訂立一份呢?」
在出訪德國之前,李國勇就定下了和德國全面合作的基調,但訂立一份正式的軍事同盟和約不是他想要,一旦簽訂了,隨時都會被這愛炫耀的皇帝拿出來給別人看,一旦戰爭爆發,中國也必將為條約限制,將在戰爭一開始就被迫參加,這不是李國勇想看到的,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只可能在最合適的時候參戰。
當然此時的英國艦隊對中國是相當友好的,畢竟中英聯合艦隊一起炮擊過日本東京灣,陸地上中國和英國的軍隊正在一起聯手鎮壓著印度叛亂,英國的戰艦都向「白起」號打出了問候祝福帝國元首,向在印度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表示感激的旗語。
複雜多變的性格,對待人傲慢的態度構成的威廉二世,你永遠猜不到他下一步想做什麼。
「我最最尊敬的東方客人,德國人民的朋友,敬愛的中國元首,歡迎您的到來!」一個大嗓門的聲音傳了出來,伴隨著翻譯一迭聲的翻譯,四十七歲的德意志皇帝走了進來。
點了點頭,李國勇說道:「永遠別忘記自己的根是在中國,是的,中國現在還比較落後,經濟也不發達,但我相信不會永遠這樣繼續下去的,總有一天中國會迎頭趕上這些工業強國的。」
氣勢恢弘的伏爾鏗造船廠,廠外海面上漂浮著一艘艘正在試航的戰艦,廠里忙碌的工人中經常能夠看到來此學習的中國工人和工程師。
很快,英國戰列艦「多克郡」號和「印度」號加入了護航艦隊,這一友好舉動也讓各艘中國戰艦上的文職官員興奮不已,強大的英國戰艦在為中國人護航,幾何時,曾經備受歧視的中國人竟然得到了如此的尊敬。不過「李牧」號上的帝國元首李國勇和他們的想法倒不一樣,反而有一點苦澀,這值得驕傲嗎?不值得,等到有一天中國艦隊也能夠如此揚威于海上,那才是真正驕傲自豪的時刻。
戰艦上的英國指揮官看來對巨型的「李牧」號,「白起」號和「韓信」號非常重視,從肉眼觀察,中國人的這三艘戰艦,除了大英帝國去年才下水的「無畏」級戰列艦以外,似乎還沒有哪一艘戰列艦能夠與之抗衡,中國人從什麼地方搞到了它們?
廉看起來對李國勇的話非常高興,他起身為了李國勇倒了一杯酒,親手遞給了他:「你能這麼想那真是太好了,對了,我得恭喜中國打敗了日本,要知道日本也是德國的敵人,甚至於德國的海軍擴張也是針對著日本,而非傳說中的英國。」
來了,這才是威廉的真正用意,從見面到現在不過短短的幾分鐘,脾氣急躁的威廉就提出了真正的想法,看來他的目的是想要利用中國來牽制著英國,甚至沉重打擊英國在遠東的勢力。
說實話,歷史上真實的威廉二世是極不情願和英國發生戰爭的,對他而言,與英國發生武裝衝突是難以想像的事情,況且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還是他的表弟。但在他自己都無法控制的情緒下的所作所為,卻讓人根本無法接受,比如在德蘭士瓦的總統克魯格成功打敗詹森遠征后,威廉二世竟然用電報向他祝賀,當時布爾人與英國關係緊張,英國對這克魯格電報憤怒得差點當時就和威廉翻臉。
通過翻譯和烏多夫寒暄了幾句,說了些客套話,李國勇轉向余群先笑道:「群先,有兩年不見了,怎麼樣,在這的收穫大嗎?」
這時候伏爾鏗造船廠的總經理烏多夫迎了上來,在他的身後是中國總工程師余群先。
李國勇沒有說什麼,只是安靜的聽著威廉一個人的演講,偶爾的端起酒杯,喝上一口。
威廉怔了一下,隨即和李國勇相視而笑。
但又要怎麼樣來回絕這位喜怒無常的皇帝呢?直接拒絕顯然是不行的。
對中國元首訪問德國高度重視的德方,排出了強大的護航陣容,最前面的就是和「李牧」號一起下水的「威廉號」與「美因次」號戰列艦。
進入了蘇伊士運河,在埃及經過了短暫補給后,艦隊繼續向地中海行進。一路上不停的有英國戰艦加入護航的行列,象接力棒似的一站站傳遞下去,除了表示友好外,似乎總讓李國勇覺得英國有在故意炫耀武力的味道在裏面。
在德國艦隊隆重的歡迎下,李國勇一行踏上了德國的土地,他們所訪問的第一站是位於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造船廠,在這個曾經為中國造出了「定遠」和「鎮遠」兩艘第一級一等鐵甲艦的造船廠,中國官員第一次領教了什麼才叫工業強國。
聽翻譯說完,威廉顯得更加開心:「天啊,都說中國的領袖非常年輕,但當我親眼見到,還是無法相信我的眼睛,您的年紀真是太讓我羡慕了。」
「咱們的以馬尾造船廠為首的幾家工廠,雖然在規模和人員上要超過伏爾鏗,但在工作效率和管理上卻還是落後人家太多啊。」李國勇看著有些感慨,對身邊的官員說道:「我們以前總說自己是天朝上國,要什麼有什麼,洋人的玩意有什麼好學的;現在等到了外面一看,和真正的工業強國相比,我們簡直就是井地之蛙,差距很大啊。咱們回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所謂的大國架子,虛心向別人學習。」
「很榮幸我已經幫德國解除了來自於日本的麻煩。」李國勇就勢說道,反正對於說假話他絕不差於威廉二世:「現在您的海軍可以專心應付歐洲的威脅了,當然,我指的也不是英國。」
一路上都能夠看到簡直是無處不在的英國戰艦,顯示著這個海上第一強國的實力。尤其是進入了印度洋,到處都可以看到為了鎮壓印度民族起義而四處巡航,為陸軍提供支援的大英帝國東印度洋艦隊。
李國勇淡淡笑了下,他可知道不能被威廉的表面現象所迷惑,面前的這個人在沒有當皇帝之前,曾很仰慕俾斯麥,但他登位后,不甘受制於人,想掌握統治帝國的最高權力的威廉,就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衝突,並在1890年解除了俾斯麥的職務。在中國問題上,他表現出了相當的友好,甚至歸還膠州灣的提議就是他第一個提出;但在八國聯軍事件中,他卻又發表演說,勉勵參与戰役的德軍,要他們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這令德軍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冠以「匈奴人」的綽號。
「看!」李國勇忽然手指向了德國艦隊。
「你得知道,元首,德國在歐洲的敵人很多,」威廉語速開始加快:「全德國可能除了我之外,沒有人喜歡英國人,法國和俄國唆使著德國干預了第二次布爾戰爭,德國痛恨這些國家,他們都是瘋子,瘋子!」
李國勇也來了興趣,他知道歷史上的威廉二世從小因為腦部患過疾病,因此形成了衝動魯莽,想到什麼立刻就要去做的性格,半夜要求見面也不足為奇,這點和自己倒很相似。想了下,李國勇答應了這個要求。
看了下進來的威廉二世,頗具威嚴的長相,很有派頭的兩瞥鬍子,左手握著腰間的短劍,看來果然和歷史上所說的一樣,因為爾勃氏麻痹,以至他的左臂萎縮,不得不使用握著短劍或者拐杖來掩飾他的這一身體缺陷。
李國勇慢吞吞地說道:「我本人喜歡德國,中國人也樂意成為德國人的盟友,但是別忘記還有一個英國,陛下,我想英國人是不願意看到中德結盟的。我想我們需要彼此仔細的思考下,看看哪種合作方式是最適合的,究竟是被文本所限制的,還是一如既往的象過去那樣全方位的合作,我看后一種方式比較好。」
「我得承認,我的元首朋友,在對待中國問題是德國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威廉忽然開口說道:「我聽信了那些人的鼓動,積極地命令我的軍隊入侵了中國,是的,我的朋友,你沒有聽錯,是入侵,我對此時常感到後悔。」
幾年的政治生涯讓李國勇還是表現出了大國領袖的風度,他微笑著迎了上去:「我也非常榮幸能夠見到您,德國皇帝陛下,願中德兩國友誼萬古長青。」
在歡迎的德國艦隊中,李國勇憑藉著外形認出了他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兩艘戰列巡洋艦上艦身上各寫著兩個大大的中國字「上海」,「南京」。甲板上站滿了敬著標準軍禮的海軍軍官,這些都是中國派往德國海軍學習的最後一批軍官們。本該在今年學成回國的他們幸運的在德國就見到了帝國的元首。
在伏爾鏗耽擱了大約半天時間,中國官員在軍隊的護送下直接趕到了德國首都柏林,到達的時候已經接近深夜,才被安排住下,一個金髮碧眼的德國軍官就被領來到了李國勇的房內。和翻譯說了一通,翻譯告訴李國勇,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一直在等著他的到來,直到現在還沒有睡,聽說中國人已經到了,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和李國勇立刻會晤。
「該死的英國佬,總是在喜慶的時候出現,」威廉暴怒地說道:「中國為什麼不和英國開戰,趁著英國人忙於印度戰爭的時候,把英國、法國的勢力徹底從亞洲趕出去,亞洲應該由中國說了算,亞洲是中國人的亞洲!德國人民和我本人將永遠站在中國的一方!」
李國勇搖了下頭:「皇帝陛下,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起碼我的政府從在江蘇開始就與德國合作得非常愉快,中國也得到了德國很多的幫助,對此我是很感激的,中國人民對於敵人不會忘記,但對於朋友也一樣不會忘記。」
看似激動無比,處處為中國著想的話里,實際上是在攛掇著中國和英國打一場惡仗,不管結果誰輸誰贏,最後獲利的都將不會是中英兩國。
他的語氣越來越快,有的時候翻譯都實在無法跟上。
對這種說法李國勇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他知道這就是威廉二世著名的海軍擴張理論,當然沒有一個會相信德國海軍的瘋狂擴張是對了去打擊遠在亞洲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