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河山》第五卷 錦繡江山

第531章 決不後悔

第五卷 錦繡江山

第531章 決不後悔

他到現在為止還清楚地記得當初才從北京出來,就任江蘇巡撫的時候,為了錢而厚著臉皮來無錫籌錢時的情景。也正是在這裏,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現在的妻子王青顏。
蔣百里不假思索地說道:「我準備依然以柳波成的遠征軍團為主力,同時動用蔡鍔的軒轅軍團,而以吳佩孚繼續控制歐洲。從我們的分析來看,動員兩個主力軍團完全有這個必要,前線參戰人員我們將達到史無前例的300萬人,後勤保障將動員2500萬人,預計涉及面積將達到絕大部分的大中華聯邦屬國和兩億八千萬以上的人口。參戰飛機1000架以上,海軍動用太平洋艦隊和印度洋艦隊,裝甲車1800輛,各類型大炮10000門以上,這是中國軍隊自從參加大戰以來從來沒有過的!」
「幾十年,或者上百年之後,我和你,」李國勇指著蔣百里說道:「不知道歷史書上會怎麼評價我們兩個。你自然不必說了,我估計會稱讚你的用兵如神,會稱讚你為了中國軍隊的勝利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但是我就不好說了。毫不誇張地說,我對中國是有很大貢獻的,但我卻是個不可不扣的大獨裁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我妨礙了中國民主的進步和覺醒,也許我會被歷史書罵得狗血噴頭。有的時候當天下太平了,人們會很容易忘記你為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而留在他們記憶里的,恐怕只是你曾經做過的壞事!」
元首可以在軍隊還不算強大的時候,為了國家利益不惜戰敗在福建與當時正處在強盛期的日本開戰;也可以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為協約國翻臉,而斬釘截鐵地加入到同盟國一邊。也正因為元首的做法,才讓這些熱血的中國軍人們心甘情願地供他驅使。
戰爭嚴重削弱了幾乎所有參戰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但只有美國和中國例外。在大戰初期和中期,美國不僅坐山觀虎鬥,而且還向交戰國雙方出售武器,當交戰國雙方兩敗俱傷時,它扯下中立的面紗,於1917年4月宣布站到協約國一邊,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它地處安全地帶,遠離大戰主戰場,在大戰中美國領土上沒有掉過一顆炸彈,美國用微小的代價撈取著巨大的利益。
「是的,超級大國!」李國勇重複了下:「如果在這次戰爭中不徹底打敗美國,那麼它早晚有一天會成為這樣的國家!方震,在我看來世界上只能有一個超級大國,那就是中國!」
在這裏,為李國勇留下了太多幸福或者心酸的回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了中國最好的機會,也同樣給了美國機會。從戰爭爆發到現在來看,唯一能夠阻止中國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國家已經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利間合眾國!
「戰爭已經進行到尾聲了。」中華帝國終身元首李國勇靜靜地說道:「法國戰敗之後,就該輪到英國人。方震,我們已經取得了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勝利我堅定不移的認為必定屬於我們的軍隊。現在我們面前還有一個國家需要我們去打敗他,美國!」
美國經濟實力正在日益增強,它已從負債纍纍一躍而成為各國的債主,從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大戰前,美國欠外債約55億美元,而大戰期間,英法等歐洲盟國僅戰爭欠款一項就欠美國100億美元。
雖然和南京近在咫尺,但李國勇已經很多年沒有來過無錫了,這裡是他發家的地方,整個中華帝國的基礎也正是在這裏打下。
這一點是每一個愛國的軍人最為看重的,他們狂熱地崇拜元首,因為在元首的眼中,任何人、任何集團的利益,在國家利益面前都算不了什麼!
「從戰爭的一爆發,您就已經下定了決心要解決美國,為此軍隊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蔣百里很理解元首迫切解決美國問題的決心。
「波成和子玉的軍隊目前在歐洲戰場勢如破竹。」在開往無錫的車子上,中國國防軍總參謀長蔣百里說道:「第二次凡爾登會戰中德聯軍即將取得勝利,前後殲滅了幾十萬敵軍,協約國在凡爾登的防線已經搖搖欲墜。至於波成就更加了不得了,自從從義大利進入法國以來,協約國軍隊在他的面前不堪一擊。尤其是『六戰大捷』堪稱是戰爭史上的經典之作,從法國人一直到美國人,近百萬敵軍在遠征軍團的凌厲攻勢下土崩瓦解,根據樂觀的估計,在10月底最多到11月中旬,法國人就會戰敗投降!」
「這個問題恐怕誰也無法回答。」蔣百里看著遠處的田野說道:「就象如果當年您組織的江蘇、江西和安徽三省獨立運動萬一失敗,中國會走向什麼方向沒有人知道是一樣的。但是現在中國在進步,中國的軍隊在強大,我們只要知道這些就可以了。」
通過經濟策略和戰爭的手段,到1917年為止,中國已經積累了世界黃金總儲量的37%,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意味著只要戰爭一結束,中國將扼住世界經濟的命脈。
樹木在高速行駛的汽車下一排排閃過,李國勇抬起頭來,正好和蔣百里四目相交,兩個人情不自禁相互笑了一下……
「那裡。」李國勇指著前面說道:「在那我的大舅子王駿輝聯絡了當時無錫的大土匪頭子鄧禿子企圖暗殺我,不過後來被鄭彪指揮的軍隊給擊潰,鄧禿子和我那個大舅子就死在那裡。可惜鄭彪現在已經不在了。」
實際上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由美西戰爭所挑起。從1914年開始,由世界霸主英國與歐洲霸主德國之間,以歐洲為主戰場,展開了數年的廝殺。
「這些在我看來還是不夠!」李國勇忽然說道:「我已經下令財政部和經濟建設部的兩個財神爺王清源和曾道富部長不要小氣,中國在這些年積累的財富已經夠多了,是時候拿出來用掉一部分了。我還命令所有的軍工企業開足馬力生產,爭取在進攻美國的戰爭爆發后,再向戰場上投入1000輛以上的裝甲車,800架以上的飛機和6000門以上的大炮。全帝國,全中華聯邦,所有中國的殖民地必須全部動員起來,加入到這場戰爭之中,我要以舉國之力來打敗這個超級大國!」
在大戰期間,美國的生產積聚和資本集中的過程、壟斷組織實力增強的過程加快,壟斷組織大發戰爭橫財。
「我知道鄭彪這個人。」蔣百里笑了下說道:「這是個勇敢忠誠的人,但不是一個真正的軍人,不過如果沒有他,恐怕也就沒有了現在國防軍的強大,也許波成還無法露出他卓絕的軍事才能來吧。」
中美兩國除了在戰場上交戰,在經濟方面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17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為6000萬噸,而中國憑藉大中華聯邦龐大的版圖和征服的殖民地,鋼鐵產量達到了9000萬噸。在石油方面,中國憑藉對阿拉伯地區的絕對宗主權,石油開採量佔到了全世界的80%還多。在工業生產指數上,處於戰爭中的中國,比戰前還上升了38%,機器製造業增長了55%。此時的中國就象一台加足了馬力的機器,瘋狂地吞噬著金錢,堅定的按照元首在戰爭爆發初期就制定的路線行進下去,即「在戰爭中發財」!
但這一切並不能動搖中國以武力解決美國問題的決心,尤其對於李國勇來說,他很清楚地知道雖然在軍事上美國目前並不是中國的對手,但是其龐大的經濟實力和工業能力卻是李國勇所深為忌憚的。
「超級大國?」蔣百里疑惑地問了句,在他看來,美國的經濟能力和戰爭潛力雖然龐大,但卻遠遠稱不上「超級大國」這幾個字。
「是啊。」李國勇嘆了口氣:「我到現在還經常想起鄭彪和顧大山,還有為了救我而犧牲的英士。有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如果鄭彪不戰死,如果大山不叛變,如果英士還在的話,現在的中國和國防軍,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呢?」
而這一切卻是中國政府,尤其是中國元首李國勇所無法容忍的,他在戰場上積極組織攻勢的同時也在瘋狂地為中國積累著財富。
由於國內外軍事定貨的迅速增加,美國的工業尤其是軍工生產飛快地發展。大戰期間,工業品總值增加了一倍半,與軍工生產相關的部門增長更快,如鋼產量增長90%,汽車產量增長了一部多,商船隊的總噸數增加了兩倍多。對外貿易總額增加一倍半還多,其中出口額增加兩倍多。
美西戰爭結束后,美國對拉丁美洲的侵略,更加肆無忌憚。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又對「門羅主義」作了新的解釋,自封為西半球的「國際警察」,並以「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干涉拉丁美洲各國的內政,掠奪其財富。1903年,美國奪取了巴拿馬運河地區,它干涉和控制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多米尼加和墨西哥等國的內政,佔有了對尼加拉瓜和海地的控制權,武力鎮壓古巴人民的起義,逐步將中美洲各國變成了自己的半殖民地,將加勒比海變成為美國的「內湖」,並最終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權。
「但是你知道嗎,方震。」沒有等蔣百里說話,李國勇就帶著一些濃厚的感情說道:「我永遠也不會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後悔,真的,因為我為這個國家付出了一切。」
「準備動員什麼部隊,什麼樣的規模進攻美國?」李國勇問了句。
汽車在無錫停了下來,李國勇和蔣百里走下了汽車,沒有讓多少警衛相隨。
在無錫,他創建了第一所軍校,無錫馬山軍校,而從馬山軍校走出去的第一批軍官,現在都成為了中國的棟樑,在各自的戰場為了中國的利益而浴血奮戰;在無錫,他收服了中國軍隊第一批的高級軍官:孟凡貴、鄭彪、傅馨萍……雖然這些人有的已經戰死,有的成為了自己的妻子而退出了軍旅生涯,有的現在正處於半退休狀態,但沒有這些人的存在,也就沒有中國軍隊未來的強大;在無錫,他親手槍決了自己的大舅子王駿輝,從而掀起了中國的第一股廉政風暴……
蔣百里深深地注視著李國勇,元首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喜歡騙騙人,玩弄下小聰明,並且還有點好色,但有一點卻足以讓他們這些軍人們為了他而浴血奮戰,哪怕立刻就戰死疆場也在所不惜。那就是元首身上那股強烈的民族感,那種為了中國不惜誓死一戰的決心!
……
其實李國勇哪怕在中國和美國熱戀的時候,也從來都沒有對這個國家抱以過什麼好感。
從1898年開始,美國首先挑起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美西戰爭,並奪取了西班牙的屬地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並把古巴列為自己的保護國。同年,又正式吞併夏威夷。美西戰爭使美國獲得了向遠東尤其是向中國擴張的跳板。1899年,美國政府要求英德法日意等國作出保證:各國在中國所已取得或將要取得的「勢力範圍」和租借地內,在商務、關稅稅則、鐵路和運費等方面須一視同仁。1900-1901年,美國等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不平等的《辛丑條約》,參戰八國向中國勒索戰爭巨額賠償每年2000多萬兩的白銀,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