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薦中華》第三部 北伐中原

第235章 大捷

第三部 北伐中原

第235章 大捷

鳳凰山決戰結束了,這場決戰七千對一萬四,在司徒平一的指揮下的戰鬥,最終以漢軍大勝而宣告結束!這場決戰司徒平一以弱擊寡,充分運用了一切有利於自己的戰場因素,以驕兵誘敵,終於一舉成功,也從此奠定了自己漢軍四大名將的地位!
蒙古人終於全面潰敗了,到處都是驚慌失措的亂軍和東撞西碰的戰馬。騎兵營統制林鋒殺到興起之時,帶著數百騎在亂軍中左右衝殺,銳不可擋。他來的時候聽司徒平一說了丹陽三十六騎死在蒙古軍中之事。這林鋒和三十六關係素好,時常在一起交流騎術心得,聽到好友慘死於韃子軍中,早報著為三十六騎報仇的決心,此時他一邊輪著馬刀,一邊厲聲呼道:
蕭浪一下就站了起來,這件是他最害怕的事情:「不可能,漢王才嘉獎過我,眼下我帶大軍即將平定雲南,漢王又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剝奪我的功勞,況且,漢王才剛嘉獎過我!」
陳宇看著斷臂的敵人居然驍勇如此,一時間倒也不敢輕易和他硬碰硬。但等交手十幾式后,見敵將驕狂無比,刀刀都向自己要害處砍來,必欲置自己死地而後快,胸中不禁升騰起了一股無名之火。當時一槍快似一槍,招招拚命,槍槍進攻,一條槍舞得如旋風一般!
整個戰場上已經死屍狼藉,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一股令人作嘔的血腥氣味,但這時卻沒有人再會去注視了,只知道捨生忘死的戰鬥,戰鬥,一直戰鬥到自己倒下或者對手倒下……
大量的蒙古士兵已經開始向四野落荒而逃,林鋒統領的騎兵營在後一路追殺,不斷的拔出弓箭射了出去,準備的箭枝落到了蒙古人的身上、戰馬上,戰馬嘶鳴著直立起來,將馬背上的蒙古韃子摔在地上,又迅即被後面的馬匹踏的稀爛……
那麼多天攻擊鳳凰山的失敗,那麼多同伴的陣亡,空空如也的肚子,漢軍士兵彪悍勇猛地進攻,這些都在一點點摧毀著蒙古人的意志,一直到最後崩潰的那一瞬間!
但是不管怎麼樣,以五千之兵打敗八萬大軍,雖然蕭浪自認為自己也能夠辦到,但卻非要費一番大的周折不可,司徒平一又是怎麼辦到的?蕭浪想著皺起了自己的眉頭!
起碼到現在為止,蕭浪還從來都沒有想到要背叛漢王王競堯,在他眼裡,漢王王競堯是唯一賞識自己,並且能夠重用自己的人。他不善於,也可以說根本不懂什麼政治鬥爭,他唯一的願望就是指揮著千軍萬馬爭戰沙場,做一個韓信、白起,甚至是孫武一樣流芳百世的名將!他遍練的五萬新軍,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告誡他們。除了要盡忠於漢王之外,還要對自己絕對服從,在這天下,除了漢王就是自己,其他將領皆碌碌無為之輩,而他自己也的確是這樣的想法!
不過其他的蒙古俘虜可就沒有畏蕪兒那麼幸運了,近八千的蒙古俘虜在司徒平一的命令下,被斬殺得乾乾淨淨!
這個時候的蕭浪可謂意氣風發,雲南一地已經被他平息大半,剩下的幾個地方兵力薄弱,要想攻克只在早晚之間,而且,他一直忐忑不安的不救司徒平一之事,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漢王已經命人晉陞他為「安遠將軍,西征軍副帥」,不光賞了自己一口寶劍,而且還由皇上嘉獎他為「快如風,疾如電,為將者皆不如蕭浪也!」
他這麼一怯懦,手上動作也隨之慢了下來。陳宇年紀雖小,但眼光卻非常犀利,看出敵人意思,瞅准了空子,一槍狠狠紮下。克列顏躲無可躲,眼睜睜看著槍尖送進自己身體,才慘呼出了半聲,一個人已經被陳宇高高挑起,向地上一擲,等克列顏落地,早已經氣絕多時!
楊遠明苦笑了下,說道「千真萬確,何止是打敗二字,司徒平一簡直是大勝!我派出去的探子,已經完全證實了這一點,而且聽說漢王正在封賞司徒平一!」
有幾個僥倖跑地稍微遠了點,以為自己已經脫離了險境,卻不料羅林馬快,自后追來,掄起一對熟銅鐧,左右翻飛,將那幾個蒙古士兵全部砸下馬來。
蒙古人已經無力抵擋這種排山倒海似的進攻,開始大規模地潰散。一些從開始就走在後面的一千多色目人的軍隊,一看到這樣血淋淋的場面,嚇得掉頭就跑。
蕭浪一下沉默了下來,在國防軍眾多將領中,他除了稍許有點欣賞鐵殘陽,其他將領他一個都不看在眼裡,尤其是這個西征軍主帥司徒平一!他總是這麼認為,若司徒平一不是王競堯的親信,又憑什麼成為主帥?但自從跟隨大軍西征以來,特卻越來越發現王競堯的眼光不簡單,這看起來沒什麼本事的司徒平一,卻無一處不在顯露著自己早軍事上的才能!
「什麼!」蕭浪一下子站了起來,不敢相信地說道:「韃子八萬之眾,司徒平一才五千人馬,雖然韃子軍糧斷絕,又怎麼可能被司徒平一打敗!」
「丹陽三十六騎英靈不散,全數在此,韃子且把性命留下!」
「將軍,不用再多想了!」楊遠明嘆了口氣說道:「事情的的確確的是發生了,而且,根據我的判斷來看,恐怕漢王會命令司徒平一來接管軍隊!」
「將軍,司徒平一在鳳凰山大敗蒙古軍隊!」正在蕭浪想入非非的時候,楊遠明走了進來面無表情地說道。
楊遠明搖了搖頭說道:「這又算得了什麼,當年我父親還和漢王稱兄道弟,可是最後的結果呢?將軍看看國防軍掌握軍權的都是些什麼人,都是和漢王從常州開始就一路殺到福建的將領,漢王最信任的是這些人,而不是將軍您!平定雲南乃是最大的功勞,以漢王的性格來說,又怎麼可能讓將軍佔了這一功勞?」
「丹陽三十六騎英靈不散,全數在此,韃子且把性命留下!」身後騎兵跟著林鋒一起大聲叫道。
克列顏雖然勇猛,但終究重傷傷愈了沒有多久,時間一場,斷臂上創口又裂了開來,血水不斷從傷口出湧出,克列顏漸漸氣力不加,又看到對面漢軍小將英勇無比,心中不禁有了退縮畏懼之意。
「不要傷我,不要傷我,我乃畏蕪兒是也,和你們司徒將軍乃是至交好友!」
司徒平一也算是開了個先例,以後漢軍諸將,或多或少都會養上幾個蒙古奴隸。這些蒙古奴隸也當真奇怪,雖然是奴隸身份,但卻對漢將感恩戴德,對主人卑躬屈膝,對自己人卻殘酷無情,真正做到了「蒙奸」這兩個字!
七千漢軍窮追猛打,漢軍士兵呼嘯而過,戰場上血肉橫飛,留下了一片片殘肢斷臂,人屍馬身,就如秋風掃過落葉一樣!
「不可能,不可能!」蕭浪失神地說道:「我為漢王開拓疆土,漢王又怎麼可能這麼對我?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楊遠明,你必然是因為漢王罷免了你的官職,才故意挑撥我和漢王的關係,你說是也不是!」
司徒平一親自率領的一千軍隊,也迅速參与到了激戰之中,他高聲吶喊指揮著,以咄咄逼人的聲勢和凌厲的攻勢,向敵人惡狠狠地壓了上去。
對於蕭浪來說,在戰場殺爭戰立功,晉官進爵是他唯一的理想,除此之外不做他想,而漢王王競堯對於他來說,正是實現這一理想的最佳人選!
王競堯的信件處處透露著對司徒平一的信任和重視,司徒平一想了很久,忽然站了起來,命羅林和張濤帶領軍隊平定地方,徑去貴州,自己卻帶著陳宇和林鋒百余騎星夜趕往蕭浪大營。
畏蕪兒大喜之下,哪管什麼奴隸不奴隸的,連連磕頭謝恩不止。
只有一條手臂的克列顏一連斬殺了幾名逃兵,但也無法阻擋山崩潮退般的潰軍,最後連自己在敗兵的衝擊下,也不得不連連後退。但他剛剛跑出了十幾步,卻被漢軍小將陳宇攔住,克列顏不得不打起精神,揮刀來戰!
鳳凰山大捷的消息傳到泉州之後,封賞命令很快就下來了。西征軍主帥司徒平一被封為三等男爵,這也是國防軍諸將領中第一個被封爵位之人。騎兵營統制林鋒晉較軍將軍;羅林為真武校尉,張濤成武校尉;才從軍校走出來沒有多少時候的陳宇,居然也被晉陞為勇毅都尉,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
司徒平一面色一下陰沉了下來:「殺,全部殺了,為丹陽三十六騎陪葬!」停了一下說道:「把那些新附軍的俘虜挑出來,這些人雖然為虎作倀,但畢竟還是漢人!」
「雲貴地區敵軍主力已經被殲,蕭浪進展神速,不日即可平定雲南。你此刻當輕裝單騎,直接到達蕭浪大營,替代他的指揮。同時命令蕭浪帶本部兵馬,星夜趕到貴州,歸池文隆指揮,此乃要事,切記切記!三十六騎之悲壯事迹我已知曉,然現在非意氣用事之時,你對蕭浪必須要忍耐,而且還要好言安撫。一旦雲貴諸地平定,當以文天祥統管雲貴政務,你則節制雲貴兩地軍務,努力擴軍,為將來北伐準備。貴州之地面臨湖北,韃子重兵屯住之地,萬萬不可大意。若有多餘力量,可以考慮奪取四川!」
楊遠明不知道說什麼才好,跟著這樣的將軍,打起仗來是無往不勝,可蕭浪對於政治的嗅覺當真近乎于白痴,父親要用此人,看來還真是沒有用錯了!
「將軍,將軍!」俘虜中忽然有一人大叫道。司徒平一看去,原來是老相識畏蕪兒,這人倒也命大得很,居然沒有死在亂軍之中。他揮揮手讓士兵放行,畏蕪兒來到司徒平一面前,說道:「將軍,你千萬不能殺我,我久在蒙古軍中,對蒙古軍隊最是熟悉,我又懂得漢話和蒙古人的語言,將來對將軍必然大有用處!」
這話讓林鋒為之一怔,心想司徒將軍怎麼會多了個韃子朋友?戰場上也來不及多想,手向後面指了一指,那畏蕪兒也當真乖巧,走到了俘虜之中,往地上一蹲再不說話。
林鋒正砍殺到興頭上,看到遠處有一精瘦的韃子,看模樣好像是當官的,步行在那拚命逃跑,林鋒一夾戰馬,轉眼間便已趕到,掄起刀正想砍下,忽然聽那韃子抱頭叫道:
司徒平一冷笑了下,原來蒙古人中也有如此貪生怕死之悲輩,不過畏蕪兒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將來或者還可以用到此人,他沉思了一下,說道:「你就留在我的軍中當了蒙古奴隸,若是將來立下功勞,我或許可以把你的身份往上抬一抬。」
在蒙古軍隊中,克列顏是出了名的猛將,又善於用雙刀作戰,此時雖然失了一臂,卻絲毫也不畏懼敵人,左一刀,右一刀,疾風驟雨般的向陳宇砍來。
那些韃子最怕三十六騎,又多迷信,此刻聽到漢人這麼叫嚷,亂軍中哪裡還分得清真假,個個嚇得魂飛魄散,只管奪路而逃。丹陽三十六騎生前斬殺敵人無數,死後依然威名不倒,其在天之靈想必也會永遠衛護著漢軍將士!
天色蒼茫,雲層低垂,戰後的戰場一片蒼涼。司徒平一緩緩策馬巡視著戰場,看著疲憊的部下和垂頭喪氣的俘虜,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兄弟,丹陽三十六騎,喉口一甜,一口鮮血差點噴了出來,急忙生生地咽了回去。
「將軍,這些俘虜怎麼辦?」在戰場上立下大功的陳宇興沖沖的過來問道:「要不要選出一批來送到胡人營去?」
天地間一片絢爛的紅色,漢軍士兵忽然爆發出了一陣的歡呼,「漢軍威武」的聲音在一瞬間傳遍了戰場的每一個角落!
同時,王競堯命令使者帶給司徒平一一封密信,信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