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軒轅》第二部 潛龍騰天

第148章 大凌河之戰

第二部 潛龍騰天

第148章 大凌河之戰

而具體築城的任務,則落落到了祖大壽的身上。錦州總兵官祖大壽、副將何可剛率兵四千,駐守其地。另有班軍一萬餘人,負責修建大凌城。
當大凌河被圍的消息傳來后,督師孫承宗、巡撫丘禾嘉立即組織援軍,急赴前線增援,以解大凌河之圍。孫承宗、丘禾嘉親自率軍,與新升任的總兵官吳襄、宋偉合兵,約四萬之眾,由山海關向錦州進發。
好在這位巡撫大人即將成為自己的女婿,一個女婿半個兒,把自己辛苦多年組建的情報體系交給朱斌,在心理上也不是什麼太難接受的事情。況且,自己的兒子、孫子都在朱斌手下為官,並且深得重用。
祖大壽正式投降后,受到了皇太極超規格的接見。諸貝勒出營一里迎接,到達御營時,皇太極出幄相迎,並免其跪拜,而行抱見禮。在并行進幄后,皇太極讓祖大壽坐在自己身邊,親以金杯賜酒,又賜御服黑狐帽、貂裘、白馬等物。開宴入席時,祖大壽坐在汗兄代善之下,享受了最高規格的禮遇。
皇太極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曾經強盛一時的大明王朝卻正在向著一個無底的深淵走進……
斬殺何可剛后,祖大壽派出四名副將、二名游擊出城,代表他與其他三十七位命官,與皇太極和眾貝勒對天盟誓。盟畢,祖大壽正式獻城投降。此時的大凌河城,在被圍八十余天後,原有的三萬余軍民,只剩下一萬人左右。
從后金天聰元年即位到天聰五年年末,皇太極終於實現了朝綱獨斷南面獨尊的願望……
隨著冬季的來臨,大凌河城內的糧食供應越來越成問題,平民百姓首當其衝,餓死者無數。而兵士不久也無糧可食,先是殺馬充饑,后開始有計劃地殺人充饑。這些情況被掌握后,皇太極更加緊了勸降攻勢。祖大壽至此已經走投無路,堅守到底,誓為大明效忠的信心開始動搖……
面對后金的包圍,祖大壽幾次派兵出擊,企圖撕開缺口,打通城內外通道,殺出一條血路,但都沒有成功。皇太極隨即下令用火炮轟擊城外的台堡。在猛烈的轟擊之下,大凌河城外圍的台堡一一落入敵手,包圍圈不斷壓縮。
擊敗張春的援軍后,十月二十三日,眾貝勒召開會議,一致決定免去莽古爾泰大貝勒之職,奪五牛錄,罰銀一萬兩。其後懾于皇太極威嚴,大貝勒代善也于其後主動讓位。
當援軍前鋒近萬名兵馬趕到松山附近時,被阿濟格率領的千余名滿蒙騎兵攔截擊敗,退回錦州城內。九月初,另一支大隊援兵趕到錦州城外,在小凌河對岸紮營時,皇太極親率精兵偷襲大營,打得明軍措手不及。
四年初,遼東巡撫丘禾嘉,請求挾遵永大捷之威,繼而收復廣寧、義州、右屯三城。孫承宗經過考慮之後,命丘禾嘉先據右屯,修築大凌河城。以錦州、大凌河、右屯就形成犄角之勢,可以相互依託。再向東北依次推進,收復較遠的廣寧城。
朱斌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和海鹽的陶家進行了艱苦的談判,陶家放在浙江各地的情報系統,必須全部放棄,無條件地轉到他的軍機營中。而做為回報,他將會給陶家更大的經商權利。
而就在這關鍵時刻,由吳襄、參將桑噶爾寨統率的另一支援軍開始潰退。
生性暴躁,頭腦簡單的莽古爾泰,在和皇太極的爭吵之下,居然將腰間佩刀拔出了五寸,汗王面前拔刀,何等嚴重?這就滿清歷史上著名的「御前露刃」事件。
張春在重創之下,仍收拾殘卒,進行抵抗。當時正逢天起大風,張春便下令縱火攻擊佟養性的炮兵陣地。沒想到大火起后不久,風向逆轉,反而撲向自己的陣地,引起陣腳大亂。皇太極乘機率騎兵衝擊,張春的大營便一敗塗地了。
崇禎四年八月初四日,皇太極以大明「進兵遼東、破壞和議」為借口,親起滿漢大軍兩萬餘人,紅夷大炮四十門,在大凌河城下集結。
當后金軍趕到陣前,見張春已將大軍擺成防禦陣形,大炮鳥銃四面排列。皇太極先令騎兵分兩翼正面衝擊,右翼直撲張春的大營,但因炮火猛烈,傷亡慘重,未能破陣。皇太極隨即加入右翼,重整隊伍,並令佟養性的炮兵移至明軍陣地東側,用火炮和火箭猛轟張春大營,明軍傷亡大增,陣腳開始動搖,張春大營開始潰亂。
當明軍重新修築大凌城的消息傳到皇太極耳朵中后,皇太極勃然大怒,憤然道:「坐視漢人開疆拓土修建城廓,繕治甲兵,使得完備,我等豈能安處耶?」
皇太極本來就在削弱他的權利,當然不肯答應。
而朱斌對江南經濟結果做的調整,也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尤其是對江南運河的疏通,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朱斌有這個信心,在三到五年之內,江南的經濟將會順著自己的設想一步步地走下去……
在這一年的六月,原本被官降一級,戴罪立功的江南巡撫朱斌,因為在任上的出色表現,被重新官複原職,其實這是人人都知道,早晚會發生的事情。
七月十三日這一天,皇太極正站在城西山崗向城中觀望,思考破敵之策。時眾貝勒在側,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發生了。莽古爾泰上前一步說:「昨天這一戰,我部損失嚴重,我旗護軍有隨阿山出哨的,有附於額駙達爾漢的,是否現在把他們歸還我?」
鑒於大凌河城防守堅固,為減少傷亡,皇太極下令對該城進行圍困,沿城四周修建柵欄,並挖出一條寬五尺、深七尺的壕溝,以切斷城內外的聯繫。同時他派兵扼守住通往錦州的要道,阻擊錦州方向出動的援兵,其後又陸續增兵到了五萬。
皇太極在擊敗援軍之後,加緊對祖大壽的勸降工作。在此以前,皇太極已在軍事壓力之餘,多次勸說過祖大壽。至此,皇太極再次派人帶著二十三位降清文武官員的招降書,勸說祖大壽投降,卻再次被祖大壽斷然拒絕。
寧波孫家的下場,做為陶家主事的陶樂閔,已經清楚地看在了眼裡。他開始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與朱斌合作的,就是他的朋友,而不肯合作的,那麼朱斌毫不猶豫地會將其剷除。
經過反覆協商,祖大壽決定投降。十月二十八日,反對投降的副將何可剛被推出城門,在後金兵營前示眾以後,被斬首。
江南軍機營在這一年成立,軍機營大統制,正是朝廷的通緝要犯黃溪。朱斌根本就不在乎這個,只不過黃溪卻無法在公眾場合露面,他成了一個影子,朱斌用來監視江南各地情報的影子!
然而,祖大壽回到錦州后,並沒有發動策反,他推說人手不夠,時機未到,皇太極這次是看走了眼,祖大壽是詐降!
長山、大凌河之敗,使孫承宗不敗的神話破滅。朝廷中的不滿和攻擊,猶如急風驟雨般向孫承宗壓來。而朱斌當初提議的決不贊成修築大凌河,更被當成了他又一次的英明遠見!當然,這一點在崇禎皇帝面前,是沒有任何人膽敢提起的!
崇禎三年年底,大明兵部尚書,大學士孫承宗提出任封疆大臣,精擇八部大帥,分別戰守;薊鎮備守,遼鎮備戰;合薊遼戰守,防禦插漢,收復城池等建議,崇禎帝全部應允。
只此長山一役,明軍四萬之眾被皇太極的兩萬人馬擊潰,損失慘重。包括張春在內的三十余位高級將領被俘,多名明軍將領戰死,兵馬損失不計其數。更嚴重的是,明軍再也沒有力量組織任何援救了……
三路兵馬中的宋偉一營,在力戰之後,也因勢單力孤,只得撤退潰逃。至此,大軍全線崩潰。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陶樂閔終於答應了朱斌的要求……
而對於皇太極來說最大的收穫,卻並不是擊敗了明軍,或者是試驗了后金自己的火炮。最讓他高興的,是藉著大凌河之戰的機會,解決了一直讓他頭疼的同為四大和碩貝勒的莽古爾泰。
這事的了解讓朱斌放下了心頭的大患,將一個隨時可能讓自己寢食難安的組織,轉化到自己的手下,加上又有黃溪這麼一個錦衣衛中的資深特務來管理,無疑是一個愜意的事。
大明崇禎四年,明朝歷史上動蕩的一年開始了!
兵法雲「十者圍之」,皇太極以五萬大軍,加上四道壕溝一道牆,足可抵十萬之眾,祖大壽的一萬多人馬想突圍已絕對不可能!
九月二十四日,援軍主力,包括百余名戰將和四萬步騎,由監軍、太僕寺少卿張春率領,渡過小凌河。三天以後的清晨,當這支兵馬乘夜色推進到離大凌河只有十五里的長山時,才被敵兵的前哨發覺。皇太極迅速集合滿、蒙、漢軍兩萬人迎敵。當時明軍的數量是后金軍的一倍。
可就朱斌一帆風順的時候,大明王朝這座大廈,卻遇到了一場足以將其整個摧毀的危機!
何可剛臨死之前,神色不變,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其屍體被拖入城門后,飢餓至極的饑民一擁而上,爭奪其肉而食。
投降后的第二天,祖大壽依照原先的約定,赴錦州進行策反。皇太極對他並不是沒有顧慮,但考慮到如果祖大壽守諾且能策反錦州,確實是一本萬利之事。而且當時祖大壽的子侄也留在後金營中,實際上近似人質,所以皇太極仍決定冒一次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