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軒轅》第三部 大地風雲

第253章 山海關下的激戰

第三部 大地風雲

第253章 山海關下的激戰

一見到吳三桂,多爾袞開門見山地問道:「此來何意?」
像清軍如此強大善戰竟不敢兵臨關門之前!李自成親率大順軍前來攻關,不能不冒幾分風險。
「說的是。我並非懦怯,使我再得萬名騎兵,何懼於賊!今為兵少,故向您乞師,盟誓、剃髮無恨!」
吳三桂發現后,急率兵解救,將大順軍擊退。而其督率的鄉勇同關寧軍配合作戰,向大順軍發起一次次衝鋒,生員譚有養、劉以禎等沖入農民軍營中被擊斃。
「此意果真?」多爾袞似笑非笑地道。
吳三桂提出酬謝清朝的條件,歸結起來,一是尋找到崇禎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二是以黃河為界,以北歸清,以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請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歷朝皇帝陵寢,也不得傷害百姓。三個條件以前兩條最為重要。
當天晚上的時候,吳三桂見大順軍銳氣正盛,便把主力撤回關城,雙方轉為炮擊不止,爆炸聲在夜空中轟鳴,如天際的雷聲,顯得沉悶、有力,似乎大地也為之抖動,剛進至距山海關十五裡外的清軍不由得一陣陣心悸……
只見關上煙塵瀰漫,聽得炮聲響聲不絕。
他的目的是先穩住李自成,延緩其進軍,爭取時間,既加強關城防禦,又便於清軍在大順軍抵關前趕來。
李自成率大軍行軍九天,遲至四月二十一日才到達山海關。黃昏時清軍才至山海關外十五里的地方。李自成兵臨山海關前,迎接他的不是吳三桂或他的代表,卻是在石河西已擺開陣勢的遼兵!
多爾袞不禁為之動容,說道:「你們願為故主復讎,大義可嘉,我領兵前來成全這一美事。崇禎時事,在今日不必說,也不忍心說。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我兵進關,若動人一株草、一顆粒,定以軍法處死。你們可以通告大小官員百姓,勿須驚慌。」
他當即識破了三桂詐降的詭計,這時,高選等六人企圖逃跑。李自成大怒之下,下令逮捕他們處死,其中一人沒抓住,身中三箭逃遁。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東段的起點,居諸關隘之首的「天下第一關」,它的關城與長城連接,渾然一體,加之地形險要,構成了一座極其堅固而不可逾越的險關!
兩者在對付大順軍這個問題上利益完全一致。多爾袞何樂而不為!
在關城南北兩側兩里處,長城的內側,南水關、北水關附近,各建一座小城,稱翼城。南側的,叫南翼城;北側的,叫北翼城。城牆高二丈余,周長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各設南北兩個門。南北翼城是駐關的防兵屯駐之處,它從南北兩個方向拱衛關城。
坐在一旁的洪承疇不等吳三桂回話,便搶著說:「三桂報君父之仇。豈得不真!」
吳三桂得知清軍已至歡喜嶺,還不見清軍行動,又急忙派出山海關士紳馮祥聘、呂鳴章、曹時敏、程邱古、佘一元五人代表民意前去敦請。
多爾袞得知三桂親自前來,大為興奮,擊手對周圍人說道:「天下在掌中矣!」
接著,吳三桂慷慨而言,情詞懇切,聲音與淚俱下,力請進兵,以報君父之仇。
高選等六個人,行至三河與大順軍相遇,見到李自成后,詭稱吳三桂願意投降,希望不要進攻。李自成對此真假難辨,雖不敢全信,仍對吳三桂抱有希望。
他們到了威遠台,多爾袞立即接見,並以文程陪同,賜坐賜茶,待為上賓一般,範文程向他們說明清軍此次出兵的意圖,請他們轉告山海關軍民不需疑慮。
這次會見結束,多爾袞派範文程隨同佘一元五人返回山海關,面見吳三桂,曉諭軍民,通告清軍即刻入關。範文程是清朝的高級決策人物,他的到來,對吳三桂是個很大的鼓舞。
吳三桂料定明日必有一場惡戰。他為清軍遲遲不進關而十分焦急,一夜之中,連續多次派使者至清營,敦請多爾袞儘速入關。處事謹慎的多爾袞終於徹底相信吳三桂請兵的真實性。至下半夜時候,他下令清軍向山海關移動,黎明時,推進到離山海關只有四五里的歡喜嶺。
東羅城建於萬曆十二年,其城牆高二丈三尺四寸,周長五百四十二丈四尺,東、南、北三面各設一個門,門外有護城河環繞;再有水門兩個、角樓兩個、敵樓七個。在與東羅城相交接的城牆上,還有兩座樓,用以屯兵設防。西羅城在關城內側,西門外。遲至崇禎十六年才動工修建,只修了一個西門,明朝就滅亡了,工程隨之而停止。
在吳三桂探知李自成率軍攻關的消息后,一方面派人出關向清朝請兵;一方面又派出高選、李友松、譚邃環、劉泰臨、劉台山、董鎮庵等六人作為他的代表,前去李自成軍營詐降。
天已經大亮了,哨探不斷送來農民軍正在迅速集結,準備攻城的消息。吳三桂更是焦急。他感到此時必須親自走一遭,當面敦請進兵。他點齊十余員將官、精騎數百前去清軍大營。
而滿族的習俗,凡有大事,如政治、軍事性質的結盟等,必得舉行儀式,拜天,各出警言,以昭信守。
說完,即行剃髮,表示歸順清朝。這是清建國以來,一直到了滿清入關前,繼李永芳第一個降順后,吳三桂是最後一個降清的明朝重要將領,也是清入關之際第一個降清的人!
關寧軍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承受住了身經百戰的大順軍的不間斷的重擊,與之大戰一整天,曾幾度危機,又幾度轉危為安。戰況已顯示出吳軍的頑強戰鬥力,稱得上是一支勁旅。
戰鬥首先在石河西展開。
滿清在出兵前,曾詳細討論並確定它的戰略目標是奪取河北數省,以自己的力量有限尚不敢有更大的希圖。它不曾料到會有吳三桂請兵之事,如今他親自前來,願與清兵合擊李自成,這等於藉助吳兵消滅清的勁敵,而吳三桂又藉助清兵之力雪君父之仇。
大順軍大戰石河西,李自成又以部分兵力攻打北翼城。他集中兵力直取,欲打開一缺口,而佔領山海關,因此日夜狠攻。
負責指揮守北翼城的山海關副總兵冷允登拚死防守,屢次擊退,又屢次進攻。至次日晨,大順軍蜂擁強攻,竟直撲到城下,有的已登城,情況十分危機,冷允登只得率親丁拼力堵擊。
自努爾哈赤開始,特別是到皇太極時期,一直在窺視關門,一心想得到它。可是,他們深懼山海關防禦無暇可乘,堅固無比,從不敢履險攻打關城,每次進兵總是繞道內蒙古地區,從長城薄弱的龍井關等處入口。他們望關門而興嘆二十余年。
這是一場拚死的惡戰,關寧軍與大順軍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以戰勝對方。吳三桂之前鋒,與大順軍死戰,連殺數十余陣。大順軍又發動突襲,沖入佟副將營內。
多爾袞則把他們出征前規定的定奪,以及幫助吳三桂報君父之仇的堂皇之言解釋一番,這使佘一元等五人置信不疑,倍加感激。說完,又一次賜茶,就告辭回關。
正在呼吸存亡之間,急請吳三桂撥兵支援,及時趕到,才把已爬上城的大批大順軍擊落至城下。當地鄉紳馬維熙、劉克禮、呂鳴章等十人率鄉勇「總理」和「協理」鎮城與東、西羅城,奮力搏殺之下,終於保住了東羅城。
正像吳三桂給多爾袞的第二封信中所報告,他已遣精銳兵馬出關城,在山海關以西,即石河西岸佔據戰略要地。吳三桂部下一位姓佟的副將,並由一個姓臧的將官協同,奉命率部列營排陣,自龍王廟至譚家頗羅,又徵召當地鄉勇三萬餘人,協助吳軍。
戰鬥從早晨開始,一直激戰到中午,關寧軍與鄉勇有些招架不住,西北防線被突破。有數千名大順軍騎兵飛奔至關城的西羅城北側,正要登城,守御此處的吳將又以偽降欺騙攻城的農民軍將領,暗中傳令偏將從北坡魚貫而下,偷襲敵軍,同時,城上守兵轟擊,大順軍的攻擊接連被打退,遭受到了嚴重傷亡。
而更激烈而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鬥,是次日的第二次石河大戰。
因為清與明素無盟約,多爾袞要求正式盟誓,又提出大順軍與關寧軍裝束甲仗相似,無法辨認,恐致誤傷,於是讓吳三桂與其將士剃髮以相區別。形勢緊迫,容不得猶豫,吳三桂慨然應諾他道:
山海關的主體建築關城,呈四方形,周長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環以護城河,寬五丈,深二丈五尺。關城東西南北各設一座關門:東門叫「鎮東」、西門叫「迎恩」、南門叫「望洋」、北門叫「威遠」。
吳三桂斬釘截鐵地回答:「請大兵共誅李賊!」
吳三桂慮及關城兵少,糧餉不濟,就求助當地士紳,組成民間武裝,其中有不少士紳、生員參加組織「鄉勇」,他們助餉白銀近八千余兩,戰馬一百二十余匹,以助吳三桂之關寧軍,他們共同督率這支「鄉勇」,經過短期訓練,投入戰場。
而這是其他各鎮明兵所不能比的,也不是大順軍向北京進軍中所遇到的那些一觸即潰的明兵。關寧軍並不是如李自成等人所想像,以為它不堪一擊,大順軍可以輕而易舉得到山海關。
多爾袞要的當然不是吳三桂對明朝的忠心,更不是感情憤激的眼淚,他想得到的是吳三桂投降,以及出兵助戰應得的報酬。因此,話題很快就集中到具體條件上來,雙方展開了一場開門見山的緊急談判。
其一在石河西,以主力作正面進攻,一派唐通率少部騎兵迅速從九門口出關,繞到關外,至一片石立營,以截住吳三桂東逃之路,與關內一側大順軍夾擊關寧軍!
山海關城,依山臨海,與長城連為一體,于城外設城,門外設門,構思奇妙,防禦十分嚴密,自成一完備體系。只要有足夠的軍隊防守,任何強大的敵人很難破關。
此時吳三桂決定親自面謁多爾袞。這正是多爾袞所渴求的。他遲緩不進兵的目的是,迫使吳三桂親自出馬,當面把話說清楚。這裏面當然包含了誘吳三桂投降的基本意圖!
歡喜嶺,又叫凄惶嶺,位於山海關以東四、五里之地。以往出征或戍人至此,因離家鄉而至塞外,心情凄惶,戍人返歸故鄉,至嶺,眼望山海關,以舉足到家而歡喜得名。
多爾袞剛出營,吳三桂的哨騎便來報告大順軍已佔領一片石。
不過,他並沒有放棄軍事進攻,他還是把這六人帶在軍中,企圖親去招降吳三桂。因為受到這六人的詐降欺騙,李自成沒有急於行軍,行速緩慢,給吳三桂騰出了請兵與備戰的時間。
李自成到達山海關時,曾派使者最後一次通令吳三桂投降,結果遭到斷然拒絕。當發現關寧軍已列陣迎戰,不再對吳三桂抱有幻想,迅即部署兵力。
在東西兩門外,與關城緊密相連有兩座小城,稱羅城。它是為加強關門的防禦能力而建的。在東門外的,叫東羅城,西門外的,叫西羅城。
他當即命令諸王各率精兵向大順軍發起攻擊,圖賴率前鋒兵與唐通的騎兵數百人相遇,一舉將其擊敗,生擒兩人。這次戰鬥,規模不大,但卻表情清軍已開始參戰。
吳三桂提出「裂土」酬謝,把黃河以北土地讓給清朝,是完全符合它的既定的目標的。當時,軍情緊急未能商細節,就基本原則問題達成了協議。有此意料不到的成果,多爾袞興奮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