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六卷 忽聞岸上踏歌聲

第055章 壓力

第六卷 忽聞岸上踏歌聲

第055章 壓力

「那就是沒有。」任堂點點頭,做出了判斷。
「要不我們就騙?」穆譚拿出一個方案來,那就是軍方對議會撒謊,說東南正在圍攻崇明或是舟山,導致長江航運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自古以來,借錢一、兩年不要上一番利錢,那除非是本家的親族,要不就是活菩薩般的人物了。可鄧名打算去推銷債券的對象,沒有一個是善男信女,他們只要肯低頭認購債券就是川西的重大勝利,而且這些低息貸款給川西帶來的好處也肯定不止每年百分之五。
「是嗎?」鄧名有點出乎意料,因為剛才根據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敘述,英國在亞洲既沒有據點,更沒有能和他們匹敵的航運能力。
現在四川人口沒有出現自然擴散的現象,除了政府全力支持的綿竹、江油移民外,人口正向成都到敘州航運線這條狀地帶上聚集——這條航線上有所有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也有著川西所有的工廠。除了正蓬勃發展的造船業外,其他的行業都儘可能地把工廠貼近長江,因為這樣的貨物就可以很容易地裝船外運——這條帶狀區域,同樣囊括了川西全部的工業。現在人口甚至正綦江、江津發生移動,因為這裏交通和其他沿江區域一樣便利,李國英走後重慶和川西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密切,利潤節節提高,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工作。
雖然大吃一驚,但鄧名沒有干涉福建局勢的能力,也只能表示這是鄭家的內部事,他什麼情況都不了解自然不會發表意見。只是鄭經的使者說,鄧名在南京救回的甘輝、余新、萬禮好像也有牽扯。鄧名覺得這三個人對鄭成功忠心耿耿,如果他們要擁立鄭經的弟弟,那多半這就是鄭成功的意思,不過這句話鄧名也沒敢說出口,只是表示他覺得這三個人都是鄭氏老將,可能是被小人挾持,希望延平郡王朱經寬大處理。
從舟山趕來的還有一個荷蘭人,雖然閩軍剛剛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了台灣,巴達維亞那邊還在密謀奪回,不過荷蘭商人已經開始嘗試恢復貿易往來:根據歐洲的傳統,既然已經停戰了,那在下一次開戰前生意完全可以先做著。
不過川西的議員卻不願意借錢,覺得借錢終究是要還的,貸子這東西不管利息多低,能不碰就不碰。所以鄧名的計劃不但不好,而且有花錢去給別人送錢的嫌疑。如果不是鄧名提出的這個方案,估計議員們早就給否了,然後回家照顧自己的買賣去了。
此時在台灣海峽,鄭經已經點起三萬金、廈兵馬,浩浩蕩蕩地渡海殺向台灣,軍隊的規模比鄭成功收復台灣時還要龐大。當然這樣的行動導致金、廈的防禦能力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不過幸好清廷的禁海令已經推廣到福建、兩廣,要是清廷沒有採用黃梧的政策,沒有自毀水師的話,那麼清軍拿下空虛的金、廈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是,我們英國有全世界最多的私掠船,雖然亞洲這裏遙遠,但只要公爵閣下需要的貨物夠多,無數的英國船長都願意來為您效力。」紅髮的英國人驕傲地聲稱他就有一條非常強大的私掠船,他們願意洗劫過往的荷蘭、西班牙商船,然後把上面的貨物、大炮、甚至船隻都廉價出售給明軍:「只要公爵大人許可我們在大明的港口停泊、修理船隻、補充淡水和食物。我們也保證不襲擾大明的船隻,如果有人違反了這神聖的承諾,我們這些守法的商人很願意旁觀公爵把罪犯弔死。如果公爵大人擔心這會引起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不快,那我們也可以接受一個秘密的補給港口,比如長江口的崇明。」
最後甚至還有人低聲嘟囔,要是北京都識相地買了大明的戰爭債券,那又該去找誰呢?難道去搶了高麗拿回來和北京一起分紅么?當然這個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北京那些韃子雖然是蠻夷,但還是不可能買帝國債券的。而且川軍也不可能為了去北京推銷大明戰爭債券,就去華北平原上和八旗騎兵打仗吧。
鄧名覺得自然還是需要見機行事,不過這個答案並不能讓議員們滿足。整個川西普遍認為眼下應該是一個發展時期,等貨物多得賣不出去,或是隨著生產擴大有更多的商行出現,導致新一輪的僱工荒時才出兵。最後逼得鄧名不得不提出了一個銷售戰爭債券的方案來,那就是他提兵數萬出去賣債券,誰買了誰就是川西的好朋友,如果維持和川西三年的和平,那川西就按年息百分之五還錢,如果期間川西有戰爭賠款也會給買債券的人分紅;如果不買,那就說明他居心叵測,打算在三年內發動對川西的戰爭,鄧名就要提前把這個賊人打了,然後拿賠款來給川西,並分一部分給之前買了大明戰爭債券的好朋友。
現在成都女工正在緩慢地恢復四川的蜀綉生產,四川錦繡是暢銷全國的奢侈品,不過雖然有很強的市場需求,這中商品還是有些過於顯眼,鄧名本想著在長江沿岸走私、零售。若是能打通日本市場,鄧名就可以為努力恢復中的錦繡產業找到穩定的銷售渠道,舟山、崇明也能獲得足夠的收益。
小宅生順告訴鄧名,德川幕府先行政策是閉關鎖國,雖然對方沒有明說,但鄧名也能明白幕府執行這個政策的一個原因,鄭成功也向鄧名提起過這件事,那就是幕府認為如同聽任西方的武器大量流入藩國,就會對幕府形成嚴重威脅。
「果然是沒有。」大家的意見獲得了統一,這幾個人都想不出還有什麼好辦法來。
原來這兩個人英國人想去搶西班牙人或荷蘭人的商船,然後把船上的火炮賣給鄧名。
不過幕府對明軍還是一直儘可能地給予幫助,允許鄭成功在日本進行交易,這固然有明朝流亡人士在日本的宣傳攻勢,讓日本幕藩都認為這是唇亡齒寒的事情,也有文化上的親近感。聽完介紹后,鄧名就暗暗打定主意,不在日本進行白銀交易,以免明軍發生內部競爭。
為了保證議員們耐心地坐在議會裡,尤其是那些敘州籍的議員們不要忙著回去,鄧名甚至還給所有的議員都發了伙食補貼。這次討論的內容就是鄧名打算出兵的問題。放在以前,說不定大家就立刻同意了,反正鄧名從來沒有讓他們失望過。可是現在議員們都被上次那場東征打怕了,而且川西的人力緊缺問題暫時也不嚴重,所以大家沒有立刻拍著胸脯答應下來,而是要求鄧名先說說看他打算怎麼通過東徵發財,大家也好評估一下成本和收益問題。
「不錯,很符合帝國的脾胃。」穆譚、趙天霸他們也紛紛贊同。
「而且公爵給一個報價,上不上算就是我們來計算的了。」兩個英國人依舊不死心。
無論是西班牙人還是荷蘭人,鄧名都向他們詢問了橡膠問題,隨著五十一亭對絕緣材料的要求越來越多,鄧名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這個東西。雖然印象里東南亞有大量的橡膠,但被問到的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都搖頭否認了這點,鄧名思來想去,覺得這說明橡膠只能是南美產物,不然這兩個歐洲人不會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鄧名就畫了一大堆橡膠樹的畫,把它們統統交給西班牙人,委託他去南美找找,鄧名願意用瓷器和絲綢交換樹膠。
相對受到盛情款待的日本使者,英國、西班牙等商行的代表受到的待遇就要差得多了。鄧名一直記得鄭成功和自己在南京城下說過的話,猜測閩軍隨時可能和西拔牙人爆發衝突,所以就算達成什麼貿易協議也根本無法履行。而且西班牙在菲律賓的排華行為也讓鄧名非常憤怒,要不是他沒有遠洋水師,甚至都有派象徵性的部隊去配合鄭成功的打算。
驟然聽說鄭成功去世的消息后,鄧名等人也都非常吃驚,就讓兩隊報哀的使者進來。
「只要我們能掙到錢。」穆譚不以為然。
同時鄭經還通知奉節,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台灣有幾個亂臣試圖竊取他父親的權柄,想擁立他的弟弟為延平郡王。對這種叛逆行為鄭經不能置之不理,在向奉節告哀的時候,他已經做好了出征台灣的準備。
「沒問題,公爵閣下盡可以放心交給我們,公爵大人需不需要翻譯?」英國人還推薦了義大利和奧地利的數學、天文家庭教師,男的、女的都有,他們表示給鄧名尋找教材的時候,如果看到了好的教師也會幫鄧名給綁來中國,價格到時候好商量。反正要是鄧名不願意給他們贖身,到時候往長江里一推就行了,那些賣不出的黑奴英國人從來都是如此處理。
目前英國勢力在亞洲是最弱的,海上力量也遠遠不能與荷蘭相提並論,不過兩個英國人卻沒有絲毫的顧忌或受到任何的限制。兩個英國人表示無論鄧名想進行什麼樣的貿易,他們都會儘力去完成,比如一個人就建議鄧名進口荷蘭和西班牙人的艦炮——明廷以前很喜歡這種紅夷大炮。
鄧名對這種笨重的火炮興趣不大,不過見兩個英國人推銷得這麼積極,就隨口問他們手裡到底有多少。
「大王此去台灣,破賊必矣。」劉國軒站在船舷邊,提前向鄭經道賀:「臣等萬眾一心,追隨大王,將來席捲東南,全取天下也是指日可待。」
「所有荷蘭人和西班牙人能賣給公爵閣下的,我們英國商人都有,而且價格還便宜。」
小宅生順肩負有替幕府考察明廷情況的職責,永曆政府流亡緬甸一事讓日本幕府方面也驚恐不安,鄧名的前世日本朝野就因此喪失了對明廷反敗為勝的信心。但這次小宅的長江之行讓他非常滿意,作為幕府內部的漢化派,小宅很高興地看到明軍的船隻在整條長江上都暢通無阻,在他看來明廷雖然在永曆十五年的戰役中丟失了貴州和湖南、廣西大片領土,不過戰局並未絕望,在湖北也奪取了襄陽、江陵這樣重要而且有名的城市。小宅生順和他的同伴都認為說服幕府繼續支持明廷、允許福建、浙江明軍在日本交易不成問題,並把這個判斷清楚無誤地告訴了鄧名。
結果發現鄭成功出售給日本的最主要貨物之一就是黃金,利用日本金價便宜套取白銀,然後用白銀在大陸購買貨物賣去南洋,而在攻佔台灣之後,鄭成功貨物中還出現了蔗糖,比例也有漸漸增大的趨勢,不過白銀交易依舊是比重最大、最重要的一項。
今天送走了英國人後,鄧名就和幾個中校們繼續討論此事,要大家集思廣益,拿出能夠獲得大部分議員贊同的出兵方案來。軍方這幾個中校當然都希望戰爭一場連著一場,這是他們的工作,要是沒有戰爭,他們就成了吃閑飯的了。不過現在中校們和鄧名一樣,也希望能夠在出兵問題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因為經過重慶會戰和上次東征后,大家都意識到有民眾支持的軍隊會強大得多。
最後鄧名仍是讓兩個英國人失望了,他表示其他的貨物都沒問題,私掠也可以裝不知道,讓他們在崇敬補給也是小事一樁。除此以外,鄧名還需要一些數學、幾何著作,還有歐洲的最新天文學成就,鄧名同樣很感興趣。
「多謝貴使。」既然有了時間,鄧名就帶著日本的使者視察川西的軍隊,現在日本處於和平狀態,上層對文化和奢侈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且還從石見銀山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白銀,在歐洲都獲得了白銀之國的美名。
「大王明見萬里。不過除了鄭泰,還有陳蟒……」劉國軒繼續說道,上次在廈門大捷中首先奮起抵抗清軍登陸的陳蟒,大捷后他被鄭成功委以重任,在鄭家父子的衝突中也一度傾向鄭成功,但被鄭泰用威信壓服了。不過一個手握廈門精兵的大將視鄭經為逆子,這顯然是不能容忍的。
「我喜歡這些英國人。」在會談結束后,旁聽的任堂大聲說道。
不過這幾個人商議了半天,也沒有拿出什麼好辦法來。尤其是外國商人的到來更不是什麼特別有利的消息,他們做生意的計劃如果有進展,長江航運的利潤會變得更高,川西商人肯定想趁著這個機會多生產點商品賺錢。
「很多想法都是到時候才能冒出來的。」鄧名無奈地說道。
「只要公爵要的夠多,就不會不上算。」
另外一隊自然就是台灣派來的,在奉節的時候廈門使者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過文安之並沒有同意。而且奉節的護衛對兩邊的使者一視同仁,禮節上並沒有絲毫的不同,顯然是有意讓鄧名來做出最後的決定。
而現在鄧名要做的,就是向日本人證實明軍自保的能力,只有幕府確信明軍從日本獲得的白銀不會變成被激怒的清廷攻打它的軍費時,日本幕府才會對明軍的交易不聞不問。四川常備軍的狀態讓小宅順生更加滿意,他和同伴甚至當著陪同人員大聲議論,認為四川明軍要比幕府想象中的情況強十倍。趁著這個機會,鄧名表示他希望幕府允許舟山軍在日本購買紅銅、硝石等戰略物資,這些物資都會是給川軍的,幕府完全可以放心,絕對不會落入清廷手中為北京所用。
日本使者表示如果方便的話,他們還想在長江沿岸走走。
「再說賣戰爭債券是個很好的主意啊。」對於這個時代人的見識,鄧名也感到無可奈何了。
眼看著出兵計劃就要胎死腹中,鄧名只能讓大伙兒先繼續拿著會議津貼,再多商議幾天,同時緊急和軍方研究怎樣才能得到四川各界一致贊同的出兵計劃。
除了清軍沒有水師只能幹瞪眼外,經驗豐富的老將鄭泰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上次廈門海戰大捷,他就負責指揮三分之一的福建明軍水師,現在鄭經盡起金、廈明軍精銳討伐台灣明軍,鄭泰就打起十二分精神,全神貫注地監視福建清軍的動靜。
禍不單行,正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時候,突然有兩隊福建來的使者同時抵達成都。一隊是從台灣到舟山,然後乘上張煌言的快船,沿途換乘兩江總督和湖廣總督的快馬趕來的;另外一隊是從福建沿海偷偷登陸,喬裝打扮穿越封鎖線,千辛萬苦進入湖廣境內,然後輾轉來到四川。所以雖然第一隊出發較晚而且路途遠,但這兩隊差不多同時到達奉節,被文督師派人護送來成都。
「不過欲成大業,必須要統一事權,此番大王出征也不過是第一步罷了。」劉國軒又補充了一句。
「一個一個來。」鄭經冷冷地說道。等拿下台灣就去收拾鄭泰,等收拾了鄭泰,陳蟒之流還鬧得出什麼花樣來?等統一了鄭家內部,以鄭經的文韜武略,那北伐中原、奪取天下還叫事嗎?
鄭泰有實力、有本事、有威信,還不肯惟命是從,鄭經一日不殺了他,又怎麼能統一內部呢?
鄧名就讓劉晉戈安排此事,先找人配幕府使者再成都轉轉,當他們啟程返航時可以在敘州再轉轉,甚至鄧名還打算修書一封讓重慶守軍接待他們,這樣想必能給德川幕府留下深刻印象,讓日本朝野深信明軍奪還兩京只是時間問題。
「這次大概沒問題,一聽蔣國柱居然如此不知死活,同秀才們肯定群情激奮,要是哪個議員不同意出兵准得被罵!不過這次騙了以後呢?下次就沒人信了吧?」趙天霸說道。
最近帝國議會又應鄧名的要求召開了。
兩個英國商人還有其他的貨物,比如強壯的黑奴就是他們極力推銷的一種,而且還保證可以按照買方的要求進行處理,比如變成啞巴甚至閹割,英國人對鄧名吹噓說,這種牲口用來種地比牛馬還好使。
「攘外必先安內,寡人豈會不懂得這個道理?」鄭經掃了劉國軒一眼,他很清楚對方暗示的是何人:鄭泰是鄭成功的兄長和多年的戰友,久經戰陣而且深得軍心,還長期替鄭成功打理商業貿易,上次廈門大捷多有功勛。當鄭經和鄭成功發生糾紛的時候,鄭泰也站出來,利用自己的赫赫聲望來保護這個侄子。
……
小宅順生表示他並沒有從幕府得到這個授權,不過他深信等他們返回江戶報告川軍的狀況后,將軍會欣然答允鄧名的這個要求。
只是簡單問了幾句,穆譚就放聲大哭起來:「恩主還沒有光復兩京,怎麼就撒手去了呢。」
「不,我暫時不需要異域的人。」
至此鄭經的使者目的已經達到,他表示會把鄧名的要求帶回去,而且他還要求鄧名把和他一起到奉節的另外一隊福建使者交給他,以作為四川和福建堅固同盟的表示。
「就是距離太遠,恐怕不上算。」這兩個熱心的英國人還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很願意給公爵送來免費的樣品,不過鄧名委婉地謝絕。
「公爵閣下要多多少就有多少!」一個紅髮的英國人兩眼發光,見鄧名開始考慮他的提議后,這個英國佬興奮得雙頰赤紅:「只要公爵閣下想要,幾十、幾百門大炮都不是問題。」
這個要求讓任堂、穆譚聽得面面相覷,覺得鄭經這麼做似乎有些僭越的嫌疑。國姓是隆武賜給鄭成功的,就是爵位也好歹得請示永曆天子,不過他們二人轉念一想鄧名的所作所為,也就不好意思責備鄭經不告而取的行為了。
可這個思路顯然太超前,還不能為大部分議員所理解。
這段時間還有一些外國人從舟山抵達成都,對於兩個德川幕府的使者,鄧名很客氣的款待一番,還認真地詢問了閩家和日本的貿易往來,以及閩軍最主要的大宗貨物。鄧名雖然也打算和日本進行一些直接貿易,但並不打算和延平郡王發生激烈的競爭,幕府的使者之一名叫小宅生順,他很詳細地鄧名介紹一番日本支援明軍的情況。
從福建經過陸路來奉節的這隊人是鄭經、鄭泰聯合派出的。鄭經表示他將承襲延平郡王的爵位,同時承襲的還會有國姓爺這個榮譽。以後他將把自己的落款改為朱經。在派這隊人來奉節的時候,還有另外兩隊也從廈門出發,分別趕赴雲南和緬甸。
鄭經嗯了一聲,雖然沒有表示讚賞,但從他的表情上看,顯然也不認為劉國軒說得有什麼錯。
對這個荷蘭人四川政府都要比對西班牙人熱情,因為鄧名只記得台灣從此就掌握在鄭家手中了,對巴達維亞的陰謀也一無所知,所以鄧名認為明軍和荷蘭之間應該不會有戰爭了,貿易顯然能維持得更長久。不過這個荷蘭人並沒有得到巴達維亞議會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太多授權,此行基本只是來釋放一下善意,而台灣水道控制在閩軍手中,鄧名也不可能對對鄭成功的生意或是外交指手畫腳,所以鄧名也沒有和荷蘭人達成任何協議,只是明確了願意在緬甸地區展開貿易往來,具體內容還需要繼續磋商。
「嗯,如果沒掙到什麼錢,那就不好收場了。」趙天霸說著望向鄧名:「提督除了賣戰爭債券,還有其他什麼想法么?」
想不賠錢,那在議員們看起來就只能提著大兵一路賣債券到底,直到遇上一個不肯收利錢堅持要和保國公幹上一架的人。這就不知道要走出去多遠,而且萬一遇到的是個窮鬼,賠不出錢來怎麼辦?要是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很識相,難道要進行軍事冒險去北京推銷大明的戰爭債券么?
「它們不是人,只是一種類似猩猩的牲口,還能像鸚鵡一樣學會人話。」英國人急忙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