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七卷 還君明珠雙淚垂

第039章 整頓

第七卷 還君明珠雙淚垂

第039章 整頓

二月後,祖澤溥向傑書他們通報,周培公帶了一群兩江、湖廣的雜牌軍趕去膠東,配合山東綠營清剿扶清滅明軍。而祖澤溥的戰略構思就是恩威並用,以打促和。現在正在整訓的清軍還建制混亂,士氣低迷,所以遏必隆也不和祖澤溥搶奪在膠東練兵的機會,再說膠東尤其是牙山周邊已經被清軍上次剿匪時搶得差不多了,遏必隆覺得膠東已經相當荒涼,前去作戰不但無法提升士氣反倒可能有害軍心。
之前鄧名還隱隱盼望扶清議院更進一步打入青州府,把勢力繼續向西擴展,但得知康親王的大軍返回后,扶清議會權衡再三,還是沒敢繼續挑釁濟南。
「這批步槍會運到湖州交給庄允城庄老先生,他總計向安老闆購買了一百四十支步槍和五門虎蹲炮。虎蹲炮那種東西我們沒有興趣再測試了,你們的任務就是訓練庄老先生的庄丁,讓他們掌握裝填、瞄準等基本動作,可以對付衙役或是綠營的進攻。你們不許參加戰鬥,如果不幸莊家失守,你們就要向趙國祚投降,我會安排俘虜交換的——我需要你們把這一個月的訓練,還要在戰場上的實戰效果都詳細記錄下來——在不影響你們生命安全的情況下,我需要你們盡量地幫助庄老先生取勝。」
在二月最後一場大演武中,到場親自監督考核的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坐騎,意外地被多枚流矢命中,受驚的馬匹將猝不及防的遏必隆掀下馬——本來以他的馬術是不該出這樣的洋相的。
鄭堯君等十個人帶著一百多支步槍啟程離開了大部隊,順流而下直奔湖州而去。鄧名這時又想到了一個拖延時間的理由,上次因為分紅的問題,兩江和湖廣通過剿鄧總理衙門聯合提出抗議,要求鄧名停止直接給他們手下的官兵發紅,解決的方案就是各省不再把大明的債券直接攤派下去,而是以債券為抵押發行他們的欠條。
遏必隆的言論在北京掀起了軒然大波,就是索尼、鰲拜也都心中不滿。不錯,由於鎮江之戰和高郵湖之戰,滿洲八旗損失了不少北京和南京的老兵,所以現在直隸的禁旅八旗有不少十七、十八歲的人,是入關后才出生的滿洲兵。這些士兵的祖父輩、父輩當年在戰場上是有功勞的,索尼他們也都還有印象,怎麼相信他們的後輩會出孬種呢?
淮陽一戰後,傑書和遏必隆都懷疑兩江官兵和漕運官兵與明軍有什麼勾結,事後林啟龍通過穆譚幫忙贖人一事更加重了他們的懷疑,覺得林啟龍和穆譚的頻繁來往給明軍刺探清軍軍情、收買清軍中的貪財分子提供了機會。不過八旗兵和綠營對贖人一事倒是很支持的,既然傑書和遏必隆也都從中受益,他們也不好追究林啟龍的私通穆譚問題。只有李國英感覺這根本不是林啟龍和穆譚有交情,而是鄧名一貫的政策,明軍謊稱穆譚受賄、釋放戰俘只是為了騙康親王,不過李國英無法解釋他為何會有這樣的認識——這已經是長江沿岸封疆大吏間的常識了,最後李國英還是選擇了沉默不語。
現在庄允城擔心即使拋棄家產逃到四川也是死路一條,既然鄧名賣武器給他,肯定是希望他在湖州掀起一場大亂,那麼他就依靠自己家族的拚死奮戰,來給他的遺族爭取一條進入成都的生路。
「確實,訓練一個火銃手至少要兩個月的時間,不過對新兵來說最危險的是什麼?」鄧名也學習過如何使用火繩槍,因此很清楚難點在哪裡:「最危險的就是不要讓明火接觸到火藥!」
給鳥銃裝填有一套複雜的步驟,一個不小心就會爆炸,還要提防火繩碰到身上的火藥口袋,所以兩個月的訓練幾乎必不可少。雖然這個速度已經比訓練弓箭手快很多了,但仍然不能滿足莊家的需要。也正是因為火銃手需要認真訓練,所以三眼銃才會大行其道,那個東西不太容易爆炸,也不用老老實實地苦練裝填步驟。
……
「董布政使有沒有感到銀子不夠花?」見到來和自己談判的董衛國后,鄧名開門見山地問道,還發出了一聲長嘆:「現在我也是家大業大,到處都找我要錢,這日子不好過啊。」
縉紳都反了,那剿匪大軍就更不用指望就地解決糧草了,最後索尼、鰲拜和蘇克薩哈商議了一下,偷偷指示祖澤溥,只要膠東肯接受招安,並保證把今年的賦稅交上來,那朝廷願意赦免包括於七在內的禍害,而且還默認造反集團在膠東統治一段時間。
這個問題讓董衛國心裏咯噔一下。大半年過去了,距離鄧名償還債券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雖然鄧名分過一次紅,但董衛國還是擔心到時候鄧名會賴賬。這次會面的理由是討論債券問題,而鄧名一見他就提銀子不夠花,顯然不是什麼好兆頭。
由於在淮陽的勝利,東南督撫對川軍更加警惕了,他們現在既擔心清軍來找他們算賬,也擔心川軍趁機吞併他們的領地。因此鄧名拿發行債券和分紅做借口在江西多呆一些時日可以,但如果呆得太久那張長庚和張朝說不定就會擔心川軍有什麼入侵的打算了。
李國英的情況也不怎麼樣,因為他的督標在淮陽一戰中表現極差,簡直稱得上是望風而逃。要不是傑書和遏必隆通過這大半年的共事,深信李國英是朝廷的忠臣,說不定都會懷疑他是川軍的內奸——如果擱在去年年初傑書和遏必隆對李國英印象最差的時候,說不定就真把他當做罪魁禍首綁送朝廷了。
「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裝備步槍?」十個火銃手紛紛問道,他們還需要一些數據,畢竟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不敢大量裝葯,也不知道連續地射擊會不會造成槍機部分炸裂。反正回四川的路上也是閑著,不如立刻開始,等到了四川正好拿出來測試報告。
「恕我直言,這不可能。」聽到鄧名的回答后,鄭堯君不假思索地說道:「一個月太短了,即使是我們熟悉的火銃,也要至少兩個月才能讓一個根本不會火銃的人拿著它上戰場,而步槍我們都不熟悉。」
簡單的實驗后,十個士兵都表示這支燧發槍看上去不錯,不過沒有點燃的火繩總是讓人有些不放心,要是關鍵時候突然啞火就糟糕了。
「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在三月份之前不會有什麼危險。那時我們的部隊會退到武昌一線,估計浙江方面感覺不到壓力就會開始動手。」鄧名估計,蔣國柱大概會在明軍和清軍都遠離他的地盤后才動手。安樂思已經用八百里加急送信去成都了,要全力生產武器,不過即便如此,能夠在三月內運到東南的步槍恐怕也不會很多。因此鄧名也在考慮如何幫助金聖嘆他們拖延一下時間,好讓更多的武器能夠運到蘇州。
周培公忙著為朝廷分憂的時候,遏必隆則在繼續給朝廷添堵,因為膠東的事其他三個輔政大臣已經對遏必隆有所不滿了,覺得他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現在遏必隆居然又在八旗兵中製造矛盾,搞出了一個什麼用蒙古人搶滿漢八旗飯碗的計劃來。
「是的,但是火繩要是熄滅了我們能看見,這個燧發扳機要是壞了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修理。」雖然燧發槍的優勢很明顯,但顯然火銃手們對這種陌生的武器還有些不放心。
一月底,距離九江不遠的明軍營地。
鄧名覺得帝國議會的這個法案太黑了,而且適用範圍太小,很難滿足有錢縉紳的條件。不過既然議會是這麼定的,鄧名也不打算就按照自己的心意修改——這個法案也很容易繞過去,傑出貢獻是一個很模糊的詞,可以由鄧名說了算,說誰有貢獻誰就有。
在輔政大臣看來,要是用暴力打平縉紳、大俠這些地頭蛇皆反的膠東,不花費個上千萬軍費估計不太可能,而且剿匪軍、於七軍、扶清滅明軍已經在膠東來回來去打了三、四趟了,估計大軍的犒賞戰後也都要朝廷出,無法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搶了。花費這麼多,最後得到一片白地,估計十年都沒法正常納稅,輔政大臣覺得有點虧,也不符合清廷現在集中主要力量對付鄧名的戰略。
現在北京朝廷懷疑淮陽戰事不是很順利,不過即使是遏必隆都對真實情況有所隱瞞,他聲稱淮陽一戰人數損失比較大的就是蒙古人。遏必隆心裏明白,失敗讓清軍的軍心渙散,而且需要補充大量的軍械、裝備,為了恢復士氣,遏必隆計劃把軍隊分批整訓,使官兵重新煥發出必勝的信念來。傑書和遏必隆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一致,那就是必須打一場勝仗,然後才能向朝廷承認淮陽之戰的失利。
除了九江以外,鄧名計劃在武昌、安慶和南京都開辦起來,不但允許買空賣空,而且保證金的要求也不高——以前看電視給了鄧名一些關於此類交易模糊的印象,不過具體的細節規則都是他天馬行空地自己想出來——所以鄧名打算先在湖廣和兩江辦起來看看,然後吸取經驗教訓,在成都建立一個更安全的制度。
甚至還有人在議論,認為遏必隆此舉是在為他侄子、女婿重返禁旅八旗做準備。上次高郵湖之戰後,被釋放回來的滿洲軍官因為失去了皇室的信任而被解職,其中也有遏必隆的晚輩親戚。在這個問題上,其他三個輔政大臣就更不好站在遏必隆一邊了,他們也都有子弟遭到類似的遭遇,比如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就失去了御前侍衛的顯赫位置。
對於祖澤溥的戰略,北京也是贊同的,上次討伐膠東就花了軍費百萬銀兩,這還是在大軍基本能就地解決軍糧的前提上。現在膠東拉鋸了半年,新冒出來的扶清滅明軍又把府城、縣城都打平了,再動員十萬大軍入膠東,看來不花個幾百萬是解決不了的。祖澤溥還向朝廷暗示,由於康親王的橫徵暴斂,導致縉紳大批加入叛軍作亂。聽說膠東的縉紳都反了,索尼也覺得傑書之前在膠東大概是鬧得太過了,他反覆規勸過康親王一定要小心,不要把縉紳都逼反了,結果還搞成這個樣子。傑書也就算了,遏必隆居然也這麼不懂事。
就算讓庄允城立刻逃亡四川,他也未必敢下決心,而且莊家的家大業大,想短期內搬走也不太可能,要是拋售房產、土地還可能引起湖州官府的警惕。所以鄧名就提出堅守的要求,讓庄允城覺得他的猜測沒錯,這樣他也能有個盼頭:「這個投資移民法令是帝國政府剛剛通過的,原來是為了給東南的督撫們留一條退路,所以規定那些對帝國有傑出貢獻的人可以交錢直接獲得同秀才的身份。」
「我們要讓士兵使用這種武器,熟悉武器,懂得如何修理失靈的步槍。」鄧名點點頭,只有長期和連續的使用,才能知道這種新式武器最容易損壞的是哪個部分,讓士兵提出反饋意見,這樣才能對武器進行改進。安樂思的軍火行認為需要一年的時間,打壞二百支步槍以上,才能把這種武器改進得可靠——當然,這個時間和明軍的武器使用頻繁程度息息相關,如果明軍一口氣就讓上千士兵開始使用步槍,每天不停地射擊,不惜一個月損壞幾十、上百支,那改良速度肯定會快很多,不過安樂思他們都估計鄧名捨不得這樣糟蹋昂貴的步槍,所以一年能有小幅度的改良就不錯了。
「本來是想再過幾天就給你們裝備步槍,開始測試的,可是我們的一百多支步槍突然被賣給別人了。」鄧名剛剛接到安樂思的急報,詳細說明了他和莊家的交易,對這個交易鄧名也很贊成。若是有實戰的測試報告,當然對改良武器更有意義,而且鄧名估計莊家的自衛戰鬥不會太激烈,激烈程度比較低可以讓步槍這種新武器更好的暴露問題,但不至於導致太嚴重的後果——如果現在是和滿清的正規軍作戰,鄧名也不敢一下子用沒有經過實戰考驗的步槍替換久經考驗的弓弩和火銃。
因為督標的表現丟盡了李國英的臉,所以他現在也配合傑書和遏必隆對朝廷盡量隱瞞真相,就是隱瞞過去的可能性不大,也本著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態度。
康親王公開要求遏必隆慎重行事後,前線的清軍也開始公開抱怨輔政大臣的整訓工作了。不過遏必隆並沒有立刻停止他對滿、漢八旗的不滿言論,依舊頑固地制定了考核計劃。遏必隆表示,只有通過考核的滿洲兵才能留在軍中,而不及格的人會被他踢回北京去,甚至丟掉御前侍衛的身份。
一心要儘快解決山東亂事的周培公火速趕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鄧名勾心鬥角了幾年後,周培公現在也是當世一流的外交家和談判專家,甚至還剛剛建立了一個幫助周培公揣摩人心、分析對方心理的小團隊。半個月下來,周培公就和扶清議會達成了圓滿的協議:包括於七在內的所有義軍頭目都得到赦免,他們都不需要去濟南拜見祖澤溥;扶清滅明軍就地改變為登、萊兩府的綠營,軍餉由本地自行解決;扣除朝廷應付給的軍餉,膠東地區應該全額繳納應付的稅收,沒有任何免稅優惠;登、萊兩府暫停科舉,直到他們允許朝廷的官員重新執掌府縣大權。
凡是跟隨康親王出征的禁旅八旗,不但有御前侍衛的好地位,還有出征的額外津貼,現在遏必隆居然想剝奪大批人的津貼和前程,是可忍孰不可忍?看到滿洲八旗群情激憤,漢八旗也跟著出來一起嚷嚷,在遏必隆散布的謠言中,他們的親朋子弟也是跟著滿洲太君一起搶在被督戰的綠營之前走人的。
「我們有多長的時間?」不過既然常備軍不許參戰,那戰爭的勝負就不好說了,因為庄丁們比衙役還不如,尤其是在第一次對抗的時候。因為他們知道,只要動手就是殺官造反,所以對面的衙役哪怕是凶神惡煞地吼兩嗓子,都可能讓庄丁失去抵抗的勇氣。
聽說最開始進攻莊家的人可能只是當地的衙役和縣城裡的綠營兵后,鄭堯君等人的臉上都明顯輕鬆起來。在他們看來,一群衙役和縣丁是很容易對付的。如果不是鄧名嚴禁他們冒險參戰,而且還規定他們必須使用步槍而不是那些熟悉的老武器的話,鄭堯君覺得十個常備軍士兵絕對能把衙役們打得抱頭鼠竄,哪怕對方人數過百也不怕。
「你們告訴庄老先生,如果他能堅持半年以上,我就考慮給他投資移民的許可。」
聽鄧名說五五分賬,又不用董衛國出本錢,董衛國自然沒有什麼抵觸情緒,於是就聽鄧名詳細地介紹起了股票和證券交易的概念,還有那個期貨市場更是十分新奇。
「可是火繩銃也會啞火的,對吧?」鄧名反問道。
「你們還沒有看過這支槍,先來看一下。」鄧名把最後一支燧發槍的樣品拿出來,交給這支由浙兵組成的火銃手:「這叫步槍。」
雖然周培公的協議損害了朝廷對膠東地區的控制,不過卻能立刻解決問題,要是長期地鬧亂子那也夠讓朝廷頭疼了。現在不但不會影響今年的稅收,連原本打算給予膠東的匪災免稅都不用給了,而且就憑膠東這麼一小片地方,只要朝廷滅了鄧名或是與他議和成功,重新讓自己的官員恢復統治,將來和亂黨秋後算賬應該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神射手部隊,中士,鄭堯君報到。」
「步槍是沒有明火的,你們會摸索出快捷得多的裝填步驟來,而且新兵也會安全得多。」鄧名對面的幾個人臉上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所以雖然時間緊一點,但不一定不夠,我等著你們的好消息。」
「我琢磨了個賺銀子的買賣,不知道董布政使有沒有興趣?」不過鄧名沒有談債券,而是說起了一套董衛國完全聽不懂的東西:「我打算在九江設立一個證券交易所,還有一個期貨市場,這應該能為我們掙不少手續費。我出點子,制定規矩,用董布政使的地盤來開辦,有錢賺了我們就五五分賬,怎麼樣?」
事後氣急敗壞的遏必隆怎麼也找不到誤中他坐騎的嫌犯,康親王在慰問他之後,也婉轉地勸他息事寧人,不要一意孤行地繼續他的整訓計劃。兩天後,灰心喪氣的遏必隆放棄了對軍隊的整訓,不再嘗試把滿、漢八旗中的不合格分子轟出軍隊,而康親王表示會幫助他向朝廷要更多的蒙古兵補充。
淮陽戰役結束后,傑書的大軍也班師回朝,正月剛過就已經部分返回山東。明軍在淮陽之戰後主動後退,據說現在又去騷擾江西了,這讓清廷上下鬆了一口氣,因為明軍的行動倒是和清軍的宣傳相符合。之前清廷聲稱明軍慘敗,清軍順利解除江南危機,要是明軍在東南大舉攻城略地,傑書的宣傳就會引起大家的懷疑。
剛才鄭堯君的長官命令包括鄭堯君在內的十個士兵去向鄧名報到,緊接著鄭中士,另外九個人也逐個向鄧名致敬行禮。
康親王也為此受到了不小的壓力,一開始遏必隆開始整訓部隊的時候康親王表示支持,遏必隆散布那些不利於勁旅八旗和漢八旗的謠言時,傑書也保持沉默,沒有在第一時刻站出來主持公道。很快就有很多人到康親王府訴苦,就連安親王也寫信到前線,認為康親王不能坐視遏必隆肆無忌憚地扶持蒙古人,哪怕太皇太后是蒙古人也不行——再說二月中旬的時候,太皇太后已經明確表示,在這個問題上她堅決站在滿洲子弟一邊,哪有女人不管婆家卻先去照顧娘家人的道理?
遏必隆在山東開始整訓部隊后,就一再上書朝廷,要求抽調一萬蒙古人補充到軍隊里,而且立刻就要兩千蒙古兵來填補淮陽一戰中的蒙古人損失……不,是彌補數千蒙古人因為忽冷忽熱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相比對蒙古兵的熱情,胳膊肘向外拐的遏必隆還極力想把滿洲八旗送一大半回京師,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遏必隆居然還暗中造謠說用滿洲八旗督戰效果更糟,往往綠營還沒有開始跑,滿洲的督戰隊就先都走了,沉重打擊了綠營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