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長》村重謀叛

1

村重謀叛

1

不料進入十月以後,謙信大概是擔心積雪會阻礙行軍和兵糧運輸,竟然撤退離去,讓本願寺和松永等人大失所望。可是這卻救了織田信長,也讓謙信永遠失去上京的機會。翌年的天正六年三月,上杉謙信正準備再度西征,卻因腦中風而遽逝。
不過,上杉謙信之後的發展卻遠遜於信長,主要原因出在謙信本人的想法跟不上時代,越後地區本身也比較落後。謙信始終仰賴越後的農兵,不圖改善固有的豪族聯合體制,又貪慕關東管領的虛名,無謂地再三出兵關東。信仰虔誠又重視義氣的謙信,似乎不以奪取天下為樂,反倒偏愛作戰本身,不斷地在北信濃和武田信玄互鬥。對織田家而言,上杉謙信的軍事才華以及越後的勇猛士兵,有很長一段時間,不但不構成威脅,反而是一種牽制武田家行動的助力。
不料進入天正年間,上杉謙信突然積極了起來,主要的契機可能是因為織田信長放逐了足利將軍義昭。一向醉心關東管領職稱的謙信,眼見足利將軍迅速沒落,想必受到很大的震撼吧。而且此時整個客觀環境突然變得非常有利謙信西進上京。首先,宿敵武田信玄去世,解除了南邊的威脅。接著,沒有子嗣的謙信又收了北条家的景虎為養子,並列為繼承人,因此順利地與關東的北条家結為同盟。
東邊和南邊安靖之後,謙信開始轉向西邊。天正四年二月,他和本願寺和解,與加賀、越前的一向宗徒眾合作,又和遠方的毛利互通,架構起夾擊織田家的佈局。這個戰略幾乎是元龜元年武田信玄所採計謀的翻版,而且大概是足利義昭所提議的吧——當時義昭在毛利家的庇護下待在備後的鞆地,但依然鬥志不減,一心想打垮織田信長,復興足利幕府。
客觀地來看,如今殘存的七大勢力中,有奪取天下實力的並不多。首先,四國的長宗我部兵力不夠,就算奪得整個四國島,了不起也只有百萬石。南九州的島津位置也不夠好,就算現在開始攻打大友、龍造寺等地,繼續東進,恐怕也為時太晚。至於關東的北条,更是缺乏霸氣與人才,從家祖早雲創業至今,業已經過三代,早就在南關東地方安居,主動放棄了參與決賽的權利。一時之間頗有奪得天下架勢的甲斐武田,如今也已脫隊離開。五年前英明的領主武田信玄死後,家中便紛攘不安,缺乏明確的方向,而三年前在長篠之戰遭到織田家痛擊後,更是只能一味地採取守勢。
幾經淘汰,這時只剩下七大主要勢力,分別是:獲得南九州五國的薩摩島津家,奪下四國島大部分地區的土佐長宗我部家,勢力伸展到中國地方十一國的安藝毛利家,擁有甲信駿三國的甲斐武田家,掌控北陸三國和上野部分地區的越後上杉家,統御南關東六國的相模北条家,以及支配畿內和濃尾地方共計十四國的織田家。
可是,歷史容不下任何「假如」。上杉謙信於天正六年三月去世,之後上杉家便為了爭奪繼承權而陷入內亂,再也顧不得爭奪天下了。
這麼一來,便只剩下上杉、毛利和織田了。今年春天,驍勇善戰的上杉家領主謙信遽逝後,這三大勢力又少了一個。
然而,上杉謙信的死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讓織田家在戰略上得到了足夠的緩衝,各方面都能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天正六年(一五七八),一波又一波的苦難襲向羽柴秀吉和秀長兄弟。然而,從日後的發展看來,這一點一滴都在他們邁向奪取天下的路途上,發揮了階段性的功能。
應仁之亂百餘年後,戰國的諸般紛攘爭鬥終於開始迎接最後的結局。分據各地的戰國大名,在這十年間陸續消失,全國被少數的強大勢力割據。爭霸天下之戰,已經進入最後決戰。
上杉謙信是越後的守護代長尾為景的兒子,在與長兄晴景爭奪後,繼承了父親的地位。充滿俠義心腸又擅長領軍的謙信(長尾景虎),在轉眼之間便吸納了四鄰的豪族,平定了越後一國,接著又攻打信濃和上野,由足利幕府的關東管領獲得上杉這個著名的傳統姓氏。時間是在永祿四年,也就是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圍剿今川義元的翌年。他大約比信長年長四歲,但兩人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成為出名的戰國大名。
不過,爭奪天下霸權的戰爭遊戲,不像棒球或象棋的決賽那麼單純,箇中糾結了許多因素,以及各式各樣的戰略和戰術。正因為複雜無比,故也產生了許多出乎意料的情況,使整個天下又經過了二十年的曲折,才終於得享太平,其間人物更迭,更是不在話下。
當然,就算謙信這時沒有死,再一次西進來到越後路,恐怕也不太可能實現上京制霸的夢想,因為這時的織田家,不管在軍事上或經濟上都遠較元龜時期強盛,兵力更有上杉的數倍之多。從謙信自己的生命歷程,或從時代發展的歷史觀點來看,上杉謙信的揮軍上京,實在是為時太遲了。
上杉謙信完成這些準備後,於天正五年揮軍上京。謙信原本就擅長領軍,越後的士兵又驍勇善戰,轉瞬之間便席捲了越中、能登,攻陷了織田家的七尾城,並且在手取川會戰中擊潰了前來馳援的織田大軍。
或許是為了呼應上杉謙信的西進,毛利的水師現身大坂,將大量兵糧運入本願寺。早先投降的紀伊雜賀黨人也再度起事,接著又發生了松永彈正久秀背叛織田家,閉守信貴山城不出的事件。於是就在天正五年秋天,織田家又一次面臨了和元龜三年武田信玄上京時類似的危機。
此外尚有統管豐前、豐後的大友家或陸奧的新興勢力伊達家,不過勢力尚不足以左右天下的情勢。至於以大坂石山本願寺為根據地的一向宗,雖仍具備紮實的軍事力量,但由於領主權力逐漸擴充增強,影響力大不如前。這些勢力僅能在大勢力的相互對壘中扮演攪局者的角色。
天正五年十月,當信長得到上杉謙信撤退的消息後,便立刻派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分別前往播磨和丹波,希望能趁上杉被雪所封阻之際,多攻下一些地方。這種快速而靈活的反應,正是信長的獨到之處。而且由於早就徹底實施了兵農分離制度,信長已經成功地讓所有專業士兵不眠不休地轉戰各地。不過,假如上杉反覆西征,羽柴或明智的部隊一定會再三被傳來支援,拉長織田家攻略中國地方的時間。這麼一來,之後的歷史便會完全改觀了。
就這樣,最有實力打這場戰國最後決戰的國家,就只剩下織田和毛利了。因此這個時期兩家斷斷續續的交戰,正是為百餘年的亂世畫下休止符的最後決戰。
當然,這些曲折變化並不是突然產生的。造成意外的伏筆,早在許久以前便已經埋下。那就是我們在天正六年所看到的種種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