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脂民膏:董卓》第二章 初露頭角

4.名動隴右

第二章 初露頭角

4.名動隴右

牛輔又接口誇道:「想我大漢十三部州七十一郡,能入選羽林的,不過是涼并二州的隴西、漢陽、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而已。人選條件極為苛刻,非良家子不要;良家子騎射功夫不嫻熟者不要,這兩條仍是前朝皇帝傳下來的成例。本朝光武皇帝中興以來,選拔羽林,還要考核實績,非征伐之士勞苦功高者不要。可見,這羽林衛士真算得上鳳毛麟角啊!」見大家聽得入神,牛輔喝一口酒,又接著吹:「大哥,我聽營裡的人說,這次,皇帝共點了一百名羽林郎,咱涼州四郡共有八十名,而這臨洮城中,大哥該是唯一人選了。」
張奐以三百人迎戰十倍,百倍於己的強敵,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時傳為奇聞。
見董卓滿臉紅光,李傕四下掃了一眼,見座中無內眷,便壓低聲音,語帶調侃地說:「還有一等好處——不過容不得在此高聲宣講,等到席散,我對董大哥悄悄道來。」
「大哥有令,小弟敢不從命,只怕傳至內室,嫂夫人鬧將起來,小弟可擔當不起教唆之罪名。」
轉眼到了漢桓帝延熹八年春二月,又是春光明媚時節,臨洮城董府庭院裡的那棵桃樹,又綻開一樹繁英。董府內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這一天董府不僅要為二少爺慶賀二十六歲的生日,還要擺下盛宴為這位新任羽林郎送行。
「混小子,再耍貧嘴,看我不揪下你的耳朵。」董卓半真半假地揪住李傕的耳朵。
董卓的方臉膛,頓時紅光煥發,端平酒碗,如長鯨吸川似的猛飲一口,然後大聲說:「小牛子說得一點不差。這羽林郎就是皇帝老子的親兵,那羽林中郎將就是皇帝的親將,皇帝與羽林郎,就像我與諸弟兄一樣。來!咱弟兄乾了這一碗。」
「大哥鬆手,小弟這就給你說來。」李傕整了頭上的冠,一本正經地道:「諸位讀過《羽林郎》這首詩沒有?」席間的各位都是弄刀舞槍的武夫,既沒有閑情更沒有能耐去吟詩作賦,聽李傕提到詩,無不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
確實,董卓平生,什麼喜愛都可割捨,唯有權、財、色三樣,是須臾不可放棄的。三者之中,那「色」字更是溶化在血液裡,落實在行動上,只要見到有姿色的女子,無論貴賤少長,董卓無不欲強佔之而後快。雖然眼下他已名正言順地娶了一妻,攏了二妾,而府中可供他恣意發洩欲念的婢妾,更不知有多少。但他意猶未盡,念念不忘在外拈花惹草,即使在戎馬倥傯之際,也難把這「色」字放下,所到一處,或劫掠民女,或醉眠妓家。好在追隨左右的都是熟知他脾性的舊友,無不想方設法為他網羅美女,供他享用。董卓覺得,唯有如此,才不失自家風流將軍的特色。那一日大破匈奴飛騎後,班師來到安定郡城,屬下各人,無不筋疲力盡,倒頭便睡,而這位戰場上大獲全勝的董將軍,卻又開闢了「第二戰場」,同樣也是「大獲全勝」,「戰果輝煌」。在中軍帳中,他先脫光自己的衣服,然後再把擄來的女子剝得精赤條條,廣被通臥,不分晝夜,胡天胡地,恣意淫樂。幾天下來,眾女被蹂躪得面無血色,舉步艱難,一個個成了人渣,得攙著扶著才能離開營帳。而董卓依然勁頭十足,毫無倦色。屬下營佐無不嘖嘖稱奇。
李傕的歪解《羽林郎》,頓使董卓產生出無窮的遐想,一想到都中有那麼多美貌風流的小嬌娘正等待他這位顯赫的羽林大爺去征服,他立刻就像一匹將要衝鋒的雄馬,亢奮無比,恨不得馬上就飛到那繁華似錦的洛陽城去。
有人連連點首稱是,李傕卻不以為然說起來:「俸祿威儀,這還算不得什麼,羽林郎,天天侍候天子,離皇帝這麼近,皇帝一高興,不就隨便給個官麼?這是一條出將入相的近路。從羽林出來入掌朝政中樞的人實在是不可勝數。本朝有兩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竇固和鄧彪,他們都是從做羽林郎起步的,一直做到大鴻臚、太尉、太傅一類的高官。由此可見,這羽林軍實是國家人才的寶庫啊!」
首戰告捷後,董卓先後供職於隴西名將段熲、皇甫規的麾下,縱橫馳騁於涼幽并三州。幾年戎馬生涯,加之名將的點撥熏陶,董卓領兵打仗的本領大有長進。
席間的賓客,除了董府的親眷,就是追隨董卓在邊關闖蕩的少年弟兄及營中的同僚。牛輔一開頭,郭汜、李傕等人接著跟上去,端坐中席的董卓,也不推脫,一律酒到杯乾。一巡飲罷,董卓擦擦嘴,笑呵呵地說:「這飛黃騰達,倒也難以逆料,但能侍衛丹陛之下,也是我董某家門之幸。」董卓透露出壓抑不住的得意,隨即又加上句,「這也是咱兄弟們的榮耀啊。」
「既然大家不知,且聽我唸兩句,大家要注意聽,這詩說的就是羽林郎的好處,『銀鞍何昱昱,翠蓋空踟躇……倚仗將軍勢,調戲酒家戲,胡姬年十五,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或許記憶有誤,或許有意吊董卓的胃口,李傕不惜生吞活剝,隨意添加香艷詞語,歪批歪解,卻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人臉上都露出企羨之色,董卓更是心旌搖蕩,仿佛那窈窕風流的胡姬正在席間,殷勤地為自己斟酒,不由把眼笑成一條縫。
上郡之役後,張奐又參加了赤阮之役,這一仗為他贏得「軍神」之美名。
「照我大漢禮儀,這羽林郎食祿三百石,頭戴鶡尾冠,身著絳紗縠單衣,時有賜宴之幸運,比起咱們灰頭土臉、剖冰割雪的邊將,那羽林郎實在是過著天上人間的生活!」郭汜不無感嘆地說了一通。
李傕的這番話,把董卓說得怦然心動。此時他也搞不清,竇固、鄧彪究竟作過羽林郎沒有,但竇、鄧二位的大名他是早有所聞。何況李傕以見多識廣著稱,想來是有憑有據,不至於憑空捏造的。
從軍以來,董卓就十分欽佩「涼州三明」並以他們為自己的楷模。在「三明」中,董卓尤為服膺有「儒將」之譽的「然明」——張奐將軍。張奐是敦煌酒泉人氏。少年時,便以精通儒經而名動士林。曾師從太尉朱寵,專攻《歐陽尚書》,深憾《牟氏章句》浮辭繁多,竟大加刊削,一下就將四十五萬言,約減為九萬言,言簡意賅,人嘆其能,曾舉賢良對策第一。這在「三明」中可算是最富文彩的一位了。張奐不僅博通儒學,軍事生涯也有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將。
董卓從軍第一仗,不僅在一定時間內為涼州解除了匈奴騷擾之患,也給自己帶來莫大的榮耀和機會。
這會兒,眾賓客已是酒酣耳熱。牛輔搖搖晃晃地站起身來,舉起酒杯,對董卓道:「大哥此去,日夜侍衛天子,想來飛黃騰達,指日可待了!來,小弟先賀你一杯。」
傲慢的南匈奴單于不得不照董卓開出的條件換回戰俘和陣亡者的屍體。在特別舉行的儀式上,單于坐在狹窄的客席上,又一次領略到這位年輕漢將的鷹隼般的銳利目光。這目光也使所有在場的匈奴將領留下難忘的印象。多少年後,當他們談起這位漢將和他所指揮的戰役,仍心有餘悸,不寒而慄。
不過司徒大人袁隗十分垂青於這位聲名鵲起的隴右邊將,打算征辟董卓為自己的府椽。這袁隗,乃前代名臣袁安之後,中軍校尉袁紹之叔。汝南袁氏,自袁安以後,四世位居三公之職,勢傾天下,是數一數二的名門閥閱之家。袁氏一門尤愛結交英雄豪傑,天下名流,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一入其門,無論你是賢是愚,是貧是富,都能以禮相待,人盡其才,為天下眾望所歸。古人云:「君子之澤,四世而斬。」而汝南袁氏卻赫奕百載,不能不說與袁家累世廣交天下英雄有關。袁隗的征辟,是天下許多英雄夢寐已求的事,但志存高遠的董卓卻不想做門客幕僚,他要一刀一槍在邊關戰場為自己博取功名、封妻蔭子;再說他也不大看得起公卿子弟的浮誇作風,因而便婉拒了袁隗的征辟。
漢桓帝延熹四年冬,被誣下獄的前護羌校尉段熲,經皇帝昭雪,重新任命為并州刺史。段熲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上書朝廷,鄭重其事地向皇上推薦董卓為朝廷命將。無奈漢桓帝正忙於賣官鬻爵,根本無心收羅將才;董卓也沒有打點皇帝身邊的常侍、小黃門,因此,段熲一紙上書如同泥牛入海,杳無回音。
在冷兵器作戰的時代,人們最崇拜力大無比、武藝高強的勇士,但當戰爭發展為大規模集團作戰時,人們更崇拜足智多謀的智囊人物,在這場漢、胡生死交鋒的戰役中,董卓既充分顯示出自身的強悍,也表現了出眾的智謀,贏得不小的名聲。
但張奐勤於王命,東征西討,居處不定,董卓一直沒有機會與他相遇,只好空懷仰慕之心。
眾人見李傕故弄玄虛,更加不依,定要他在席間說個明白,否則,提著耳朵灌酒。見大伙鬧成一團,董卓也笑道:「李傕你這小子,不要再賣關子,既然是好處,又有什麼不能告訴咱弟兄呢?」
漢桓帝延熹元年,朝廷詔拜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率部征討匈奴、鮮卑諸敵。當時匈奴、鮮卑、烏桓人多勢大,把度遼將軍行轅所在的五原城圍得水泄不通,並不斷向行轅發射火箭,將軍的轅門燃起大火,形勢十分危急。駐紮在赤阮的張奐,正與度遼將軍行轅成倚角之勢,行轅中升起的烈火濃煙,令人驚心動魄,士卒惶恐不安,紛紛有潰逃之意。主帥張奐卻視若不見,竟端坐在大帳中,神色安然地與眾弟子講經論道,談笑風生、一如平日。驚懼萬分的士卒見大帥如此鎮靜從容,也漸漸平穩下來。看到軍心已定,張奐把羽扇一揮,召進偏將,從容傳授破敵之策。原來張奐早有成算在胸,料得烏桓與匈奴不能久為盟友,已遣使者潛赴烏桓酋帥大營,勸誘他與漢軍交通,許之以厚利,烏桓酋帥果然一口答應,從匈奴的背後發起攻擊,匈奴大軍不攻自破,漢軍也趁機攻入匈奴營寨,把匈奴屠各部的主帥斬殺於馬上。主帥一死,匈奴兵紛紛繳械投降。不可一世的入侵之敵,頓時土崩瓦解了。
想當年,董君雅就是在這裡用青蔥敲打小桃兒的腦袋,盼望他成龍成虎。二十五年彈指一揮間,幾度花開,又幾度花落,小桃兒早就出落成一個壯實的關西大漢。家中氣象也逐年興旺:田莊由百餘畝擴大到幾百畝,牛羊馬驢更是難以計數。撫今追昔,董母不勝感慨,這調皮搗蛋的二郎,確實比那文質彬彬、已在太學坐了十多年冷板凳的大郎董擢有出息。所以,當董卓向她討口示時,董母反覆叮囑,進京之後,一定要助董擢一臂之力,好歹幫他謀個一官半職,不能眼看他四十幾歲的人了,還是個功名無就的太學生。
漢桓帝永壽元年秋,南匈奴左薁鞬、台耆、且渠伯德興兵造反,寇掠美稷,東羌舉部響應。安定郡正首當其衝。強敵壓境,眾人大驚,獨有這位到任不久的張都尉一點不慌,點起府中僅有的三百士卒,出城迎戰。屬下官吏都以為憑這點兵力去應戰,簡直是雞蛋碰石頭,自取敗亡,有一位關吏擋住張奐的馬頭,叩首力爭。但張都尉主意已定,任何人也休想阻攔,叱令手下拉開那位關吏,然後率部駐紮到距離敵人最近的秦長城上。張奐一邊召集潰散的士卒,一邊派部下王衛前往東羌人的大營,力勸羌帥與漢軍合作,共同對付南匈奴。又派出一支精騎攻佔上郡龜茲城,封鎖了匈奴南侵的要衝,一下子遏制住匈奴人的侵略勢頭。而後,張奐又與東羌人聯合進攻力量較弱的薁鞬部,結果大獲全勝,走投無路的且渠伯德只好率眾投降。
董卓對張奐仰慕已久,只是苦無夤緣進謁,董卓不止一次向人表示,要對「然明」將軍執弟子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