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信長傳》目錄

一、霸王誕生

一、霸王誕生

除了性格暴躁以外,吉法師長到七八歲,開始表現出另一方面同樣不使人喜歡的性格資質。首先,他非常蔑視傳統,討厭各種條條框框的約束,這大概是因為看慣了父親信秀對名義上是自己長官的尾張守護和下四郡守護代頤使氣指的強橫態度吧。其次,這個孩子非常喜歡新奇的事物,任何東西,只要他沒有見過的,沒有用過的,都想搶過來據為己有,並且就連穿著打扮上,也往往故意要與同齡的孩子表現得不同。
平手政秀的死諫,給信長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家中年長一輩最後一個支持自己的人也離開人世了,並且是用這種非同尋常的方式離開的……然而流淚過後的信長,卻依舊我行我素,似乎完全沒有把政秀的最後諫言放在心中。
然而從守護大名轉化而成的戰國大名,只佔戰國時代各地稱霸勢力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守護大名則在戰亂中被打倒了,被消滅了,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很多守護大名為了參与幕府的統治,本身並不在自己的領地上居住,而住在京都附近,具體領地上的事務,則交給自己的「被官」(屬官)或者被稱為「國人」的地方豪族來處理,這些傢伙正式的頭銜是「守護代」,也即代理守護。很多守護代因此勢力膨脹起來,逐漸從守護大名手中篡取了統治實權,也成長為戰國大名。
這個和尚說的話很是莫名其妙,不過一本記錄尾張國前野(小坂)氏一族功績的名為《武功夜話》的書中,卻有著更為奇妙的記載——據說事實上信秀早在兩年前的天文十八年(1549年)就已經過世了,遺命密不發喪——如果真是如此的話,信長此時對於父親的死毫無悲戚之色,還要用撒香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葬儀的不滿,就很可以講得通了。
不管內情究竟如何,且說經過這一事件,大部分重臣都投入到織田信行的麾下,他們等待時機要廢黜信長,擁立信行繼位,而守護代織田信友也在坂井大膳的煽動下再度密謀擴張勢力。平手政秀苦苦地為信長支撐著局面,但大傻瓜卻絲毫也無悔改之意,他終於再也撐不下去了。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閏一月,政秀在居處切腹自殺,留下了長長的一大篇諫言,從不要身著奇裝異服,到必須耐心傾聽家臣的意見,幾乎指出了信長所有的錯誤。
大名之間交送而非交換人質,並不是一種平等的外交手段,而等同於承認對方擁有對自己的控制權、調動權,也即對方將成為自己的宗主國。雖然兒子年紀尚幼,雖然這是一份屈辱的盟約,走投無路的松平廣忠也只好答應了。於是他派二十八名家臣護送竹千代從本城岡崎出發,經海路在大津(現豐橋市)上岸,準備由當地豪族、田原城主戶田康光送往今川義元的本城駿府。
戰國時代,就是一個滿地都是各種出身的戰國大名——小的不過佔有幾個村子,大的佔有一國甚至數國——互相攻伐不休的混亂時代。在這樣的亂世,百姓們和部分國人實在活不下去了,於是揭竿而起,到處都鬧起了「一揆」。所謂一揆,原本是指為了某個目標而同心協力與領主做抗爭的團體,後來變成了暴動的同義語。
日本古代的田主因為要在地契上籤上自己的名字,所以被稱為「名主」,擁有土地面積較廣的大地主因此稱為「大名」,乃是「大名主」的縮寫。各國守護割據一方,他們當然都是大地主,就此被稱為「守護大名」。不過守護大名的權力並不穩固,在他們的領地內大小莊園林立,這些莊園的所有權往往屬於貴族、寺院或者不屬大名管轄的其他武士,基本不向守護大名上繳賦稅,或只上繳部分賦稅。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守護大名們逐步摧毀了領內的莊園勢力,把所有權力都收歸己身,形成了「領國一元化」,因此守護大名就逐漸轉化為實力更強大的戰國大名。
不過織田信秀非常奇怪地並沒有服從於自己出身的上四郡守護代家,相反,他跑去遠親下四郡守護代家中出仕,成為清洲城主織田大和守廣信麾下三奉行之一。所謂「奉行」,就是指事務官,廣信家中三奉行都是同族的親戚,除織田信秀外,還有一個是織田因幡守,一個是織田藤左衛門。
且說土岐賴藝凄凄惶惶逃出美濃國,來到尾張,託庇于織田信秀門下。信秀本就垂涎富庶的美濃國,這下得到了大義名份,喜不自勝,於是立刻以幫助賴藝復國為名,出兵攻打美濃國。擅長陰謀詭計,被人稱為「蝮蛇」的齋藤道三,本身也是位優秀的戰術指揮官,他親自領兵迎戰,雙方各有勝負。
於是某日,今川氏豐派人邀請織田信秀去往那古野城中,參加他所舉辦的盛大的連歌會。信秀一口答應,不但親自前往,還順便帶了大批間諜進去,趁著連歌會最熱鬧的時候縱火搗亂。就這樣,今川氏豐狼狽逃出那古野,信秀佔領了該城,並且從勝幡城搬了過來,把這裏定為自己的主城。
然而這個年輕的新領主卻依舊一副野蠻的傻瓜相。據說連父親的葬禮他都姍姍來遲,急得重臣們商議說:「都是先主的兒子,不如讓信行公子來主持葬儀吧。」而正當身穿喪服、神情悲戚的信行將要有所行動的時候,信長卻突然出現在了寺院門口。他依舊裸著上身,腰掛零零碎碎的各種小物件,用麻繩纏著刀柄隨意插在腰帶上,就這樣大步流星、面無表情地走到父親靈前,抓一大把抹香隨便一擲,然後轉身離開了。
這一年是天文十八年(1549年),信長十六歲,而歸蝶姬只有十四歲。
天文三年(1534年)五月十二日【本書中所有月、日,均未經過換算,指的是和歷而非公曆。】,本書的主人公織田信長就誕生在那古野城中。
不過尾張國並非完全掌控在上下兩位織田氏守護代手中,經過長年的戰亂,也有很多領土為別家大名所佔有,比如春日井郡的一部分就捏在駿河國守護今川氏親的手裡。駿河國也位於東海道,尾張東面是三河國,三河國東面是遠江國,再往東就是駿河國。今川氏親是個厲害角色,他不但吞併了遠江國,還把勢力伸入三河和尾張。在尾張國內的領地上,氏親建造了一座名為那古野的城砦(在今名古屋市),作為自己向西侵攻的橋頭堡。
在敘述織田信長的功業以前,咱們先得來談談日本當時的大環境。名義上的統治者天皇及貴族們所組建的朝廷,早就已經被完全架空了,從十二世紀中期開始,權力落到了武士集團手中。武士集團也有個名義上的共主,那就是幕府將軍。這裏所說的將軍,是指由天皇授任的、可以世襲的「征夷大將軍」,將軍所開設的管理機構就稱為「幕府」——幕府這個詞彙,原本出自中國,被日本人照抄了過去。
朝廷變傀儡,幕府被架空,守護很多被守護代打倒,守護代也有可能被國人們推翻,滿地都是一揆——這,就是日本戰國時代「下剋上」的基本面貌。
吉法師是很喜歡奇裝異服的,這在當時被稱為「傾奇」。據說他經常用五色絲線扎著髮辮,身上的衣服也描畫上奇特的圖案,乍一看還會誤以為是流浪的藝人,而不象是大名家的繼承人。他身邊經常圍繞著一群年輕侍從,這些侍從都是信秀苦心從家臣的子弟中選拔出來擔任吉法師的護衛和伴讀的,可是吉法師並不象別的大名家的孩子那樣,和侍從們讀書、練武,反而帶著他們到處惹事生非,打架鬥毆。
尾張國往北是美濃國,美濃南部和大半個個尾張,都屬於著名的糧食產地「濃尾平原」,這裏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同時靠著大海,有海鹽魚蝦之利,是個非常富庶的地區。並且尾張國內的莊園經濟早就基本被打破了,小農經營非常普遍,這就給其國的統治者儘快完成領國一元化進程打下了紮實的社會基礎。
信秀首肯了這一建議,使者前往稻葉山城求婚,也立刻得到了齋藤山城守道三的允准。道三早就聽聞信長之名,那是一個被稱為「尾張的大傻瓜」【日語中的「傻瓜」這一詞彙,並不代表白痴,而代表浪蕩、無行、舉動乖戾、毫無作為。】的年輕人。信秀遲早會死,如果一個傻瓜作為自己的女婿繼承了織田家業,或許可以兵不血刃地奪取尾張國。就是基於這種陰暗的盤算,道三把愛女送到了那古野城。
織田信秀一共有五個兄弟,即與次郎信康、孫三郎信光、四郎三郎信實、孫十郎信次和掃部頭信正,其中前兩個都是能征慣戰的勇將。聽說今川、松平聯軍攻來的消息,信秀絲毫不敢大意,急命二弟信康為先鋒,出西三河安祥城東進,兩軍在一個名叫小豆坂的地方展開了決戰。
尾張國分為八個郡,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南部的下四郡(海東、海西、愛智、智多)由常松系的織田大和守家奉著守護斯波氏統治,主城定在清洲(又名清須),北部的上四郡(丹羽、葉栗、中島、春日井)則由常竹系的織田伊勢守家統治,主城定在岩倉。
岌岌可危的松平氏隨時都可能垮台,最好的下場無過於從屬於其他強大的勢力,這是包括廣忠在內,每個松平家族的成員及其麾下國人領主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但從屬於何人,是東方的今川氏,還是西方的織田氏,每個人心中卻都在打著不同的算盤。戶田康光早就和織田信秀暗通款曲,他不但沒有按計劃護送竹千代前往駿府,反而將其劫持到了尾張。就這樣,六歲的松平竹千代在尾張古渡城遇見了十四歲的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所以能夠在亂世中崛起,並不是偶然的現象,他確實擁有一個他人所不具備的近乎完美的根據地。
在得到松平竹千代以後,織田信秀原本以為能夠以此為要挾,迫使松平廣忠降伏,然而廣忠或許難消心頭之恨,或許保有在亂世中絕對稀罕的忠義之心,竟然拒不開城投降,依舊把靠山鎖定為今川家。今川義元大受感動,於是在第二年(1548年)三月,以軍師太原崇孚(雪齋和尚)為總大將,第二次大舉發兵西三河,與織田軍再遇小豆坂。
就在同一年,松平廣忠被近侍岩松八彌所暗殺,年僅二十四歲。今川義元的軍師太原雪齋動作極快,沒等松平家眾臣決定是否因為幼主在織田家而轉變陣營,就先派朝比奈泰能等人接管了松平氏本城岡崎。不久以後,雪齋又攻克安祥城,俘虜了織田信廣,提出拿他來交換松平竹千代
不僅如此,織田信秀立刻任命家老【大名家臣團中的最高職務,負責家中總體事務者稱為家老。】林新五郎秀貞(又名通勝)、平手中務丞政秀、青山與三右衛門和內藤勝介四人擔任吉法師的師傅和輔佐官。
在信秀想來,男孩子性格頑皮本是很尋常的事情,相比較一個活潑好動,到處打架的孩子,那些面色蒼白、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才更要不得。武士之子,小時候能夠打架,大了自然就能打仗,沒什麼可擔心的。況且,廢長立幼,更換繼承人,往往是家族分裂和內亂的根由,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出此下策。
被迫完全退出三河國的織田信秀,感到一種日暮途窮的悲哀,兩年後的天文二十年(1551年)三月,他終於油盡燈枯,撒手塵寰,享年才四十二歲。因為至死也沒有另外指定繼承人,十八歲的織田信長遂名正言順地接了班,成為勝幡織田氏新的家督。
信長並不是織田信秀的第一個兒子,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名叫織田信廣——和祖先入道常松的名字相同,中國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在日本卻是很常見的事情。只不過,織田信廣乃是側室所生,是庶子,在繼承人順位上必須排在嫡子後面。
從十五世紀中期的「應仁·文明之亂」【以細川、山名兩大家族為主力,以室町幕府將軍繼承權為導火索爆發的日本全國性的大戰亂,始自1467年,終於1477年。】開始,日本邁入了空前殘酷而混亂的「戰國時代」,無數英雄豪傑應運而生,無數割據勢力旋起旋滅。受限於傳統觀念和地理環境的各方豪強,比如廣為後人推崇的「越后之龍」上杉謙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瀨戶內智將」毛利元就等等,他們窮畢生的精力,也不過在亂世中謀求到一方理想中的凈土而已,最終重新統一全日本的重擔,卻奇迹般地落到尾張國【日本古代基本行政區劃為五畿七道共六十六國。國又稱為州,州下分郡,一國約等同或小於現在日本的一個縣。】(今愛知縣西部)一個根基淺薄的小領主肩上——他,就是織田信長。
小豆坂合戰後又過了四年,織田信長舉行了元服禮。雖然年僅十三歲,但依照當時的傳統,武士之子行過元服禮,就已經算是成年了,可以上陣打仗,更必須挑起家庭和家族的重擔。果然第二年(1547年),信長得到了初次領兵上陣的機會。
為了表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織田信長後來自稱出於平氏【原為皇族,后成為武士階層的最高貴姓氏之一,日本民間流傳有「源氏和平氏交替執掌天下」的謠言。】或藤原氏【日本古代最高貴的神官氏族,從九世紀下半葉開始,世代擔任太政大臣(即首相)等高官。】,但現在普遍認為,織田氏先祖本為越前國(今福井縣東部)丹生郡織田莊織田劍神社的神官,約在室町中期成為越前守護斯波氏的被官。應永七年(1400年),越前守護斯波義教兼領尾張一國,遂提拔織田信廣就任尾張守護代。
織田信長基本統一了日本中部,而他的繼承人豐臣秀吉則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最鞏固的盟友德川家康把日本帶回到幕藩和平體制下——后兩人的事業基礎,無疑是由信長所一手奠定的。織田信長無所畏懼、藐視權威、殘暴好殺、熱愛藝術,後世讚譽者稱他為「革命者」、「風雲兒」,鞭笞者罵他為「暴君」、「第六天魔王」,而正是這種性格、行為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把他推到了歷史的最前沿。
織田家族就這樣來到了尾張國。
松平竹千代就是後來開創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據說信長對這個小自己八歲的人質相當友好,經常攜其出行,一起遊玩,並教會他騎馬和游泳。但這種兒時的友誼,是否直接影響到他們日後牢不可破的同盟,可就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順便提一下這所謂「大和守」、「伊勢守」的問題。大和和伊勢都是日本的古國名,不過它們後面跟的這個「守」字,卻並不是守護,而是指的朝廷官職中的國司又稱國守。朝廷既然已經沒權了,那麼國司也就只是一個空頭銜,武士們往往用各種方法請得朝廷的官職來擺威風,卻沒有實際權力。「大和守」和「伊勢守」,也根本就管不到大和與伊勢的事情,並且同樣的空頭銜可能同時有好幾個擁有。
「他不但是傻瓜,還是瘋子!」家臣們怒不可遏,議論紛紛。在場只有一位來自九州的和尚點頭贊道:「此子日後必成大器。」
據說信秀曾在天文二十年(1542年),為了幫忙修繕已經荒廢了的皇宮,一次捐出四千貫錢。這是個天文數字,當時很多大諸侯都向皇室進獻財物,以謀求官職或者提升自己的聲望,卻從沒有人拿出過那麼多錢來,可見信秀有多富裕了。
總之,織田信秀靠著他敏銳的政治嗅覺,以及勇猛頑強的作戰能力,再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後盾,很快就在三奉行中脫穎而出,壓制了家中同僚,權力甚至凌駕于主家之上,被譽為「尾張之虎」。
「織田氏的崛起」
首先,天皇和朝廷早就變成了傀儡,繼而連室町幕府將軍也無法再號令天下了。室町時代,幕府在各國都派駐守護,相當於我國秦漢的郡太守,或者唐宋的州刺史,但有一點不同,就是這些守護往往是可以世襲的,並且很多大家族控制了數國甚至數十國的守護職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會逐漸割據一方,不把中央的幕府放在眼裡。
為什麼說他兩線作戰呢?因為除了向東進攻西三河以外,從天文十三年(1544年)開始,他又和北方的美濃國齋藤氏交上了火——咱們這裏就必須交待一下信秀的第三個強敵、美濃國主齋藤道三。
既然無法吞併松平家,就要面對來自東方駿河今川氏的強大壓力,北面再對付狡猾的「蝮蛇」,年過四旬的「尾張之虎」織田信秀終於感到力不從心了。就在這個時候,平手政秀又獻上一條妙策,建議利用婚姻關係來達成與齋藤道三的和睦。
「尾張之虎」
然而松平清康終究取不到天下,因為他還沒到三十歲就離奇地被殺了。天文四年(1535年),也就是織田信長誕生后的第二年,松平清康親率一萬兵馬殺入尾張國,與織田信秀作戰,包圍了守山城。當時清康與其叔父松平信定不和,家臣中很多人都支持信定,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十二月五日早晨,清康在陣幕中召見家臣阿部大藏定吉,因為定吉正是信定一黨,其子彌七郎心中惶惑,恐怕會變生不測,就持刀躲在陣幕外竊聽。據說清康下令捕捉一匹發狂的戰馬,口出「拿下」之語,彌七郎以為是下令逮捕自己的父親,於是突然沖入陣幕,一刀斬向松平清康——清康就此斃命,全軍潰散。
織田入道常松是斯波義教的被官,因為義教是幕府重臣,不能離開京都,所以就派常松擔任尾張國守護代。然而看起來常松此人是很受寵信的,斯波義教三天兩頭把他召到京都去商量事情,後來常松乾脆也呆在京都不回尾張了,把尾張國內的事務又轉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入道常竹。織田家族此後就分裂為二,即常松的後裔和常竹的後裔,各統轄半個尾張國。
織田信秀為了保住兒子的性命,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把竹千代送往駿府——如此一來,三河松平氏就徹底被今川氏所吞併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織田信秀的三位強敵陸續出現了。第一就是西三河岡崎城的豪族松平清康,這個人年紀不大,但作戰勇猛,被家臣諛美為「活到三十歲定可取得天下」。松平清康屢次西進,攻打尾張國的春日井郡和愛智郡,織田信秀和他對陣總是敗多勝少,感到戰慄不已。
織田信友所以敢於趁亂起事,全都是由其家老坂井大膳所一力攛掇的,事實上,即便真的打敗了信秀,下四郡的統治權也不會落到信友手中,坂井大膳會變成第二個織田信秀。聽說後方出事的信秀大為恐慌,匆忙率領殘兵回到主城古渡。多虧家老平手政秀獻策,通過談判讓給坂井大膳一點甜頭,勸其退兵,兩家才總算是達成了和議。
松平清康死去的那一年,他的兒子、繼承人松平廣忠才只有七歲,家中大亂,織田信秀趁機反攻入西三河,松平氏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松平廣忠被家臣保護著逃出岡崎城,在外流浪數年,等到十多歲后才重回老家,整頓河山。為了抵禦織田信秀的猛攻,他被迫向東方的大名今川氏求援。
這一事件,歷史上稱為「守山之崩」。
為了防備今川義元乘勝侵入尾張國,信秀隨即就把主城遷到更靠近三河、尾張邊境,地勢險要的末森城(也寫作末盛城,在今名古屋市東部)。原本的古渡城是尾張東部的經濟中心,是連通關東地區中心城市鎌倉與京都的「鎌倉街道」【日文中的街道,均指大路。】之重要中繼點,並且往南還靠近沿海港口。而末森城則只具有軍事方面的意義。
斷斷續續的戰爭延續到天文十六年(1547年),織田信秀再伐美濃,一直打到齋藤氏的本城稻葉山下,但隨即遭到強力反擊,全軍崩潰。敗報傳來,下四郡守護代、清洲城的織田信友坐不住了,悍然起兵攻打信秀的領地,想要恢復家族往日的榮光。
信秀此時的處境非常危險,領國一元化統治還沒有完善,他麾下很多國人領主只不過攝於其武威而暫時服從而已,這種主從關係是很不牢靠的。一旦大名吃了敗仗,威信降低,這些國人領主們就可能起而造反,宣布獨立或者依附於別的更強大或更有希望的勢力。信秀長年以來兩線作戰,卻收穫甚微,他的統治開始動搖了。
日本一共經歷過三個幕府時代,即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戶幕府,三個幕府的名稱,都是由其統治機構所在地來命名的。戰國時代開始於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的中後期,最後終結于江戶幕府的建立。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就是由織田信長的忠實盟友德川家康所開創的。
咱們越說越近了,織田信長的父親名叫織田信秀,出自常竹系,也就是上四郡守護代家族中的一員。信秀以前的織田氏譜系歷代就有多種版本,也有很多離奇和矛盾的地方,咱們按照比較傳統的一種說法來介紹:常竹的孫子是織田敏定,敏定有三個兒子,分別為敏信、信定和信安。敏信和信安兩人都先後做過上四郡守護代家族的家督(大家長),信定則被封在丹羽郡的犬山地方。
民間傳說不可盡信,賣油郎而精通槍法,本身就是一個笑話。現在普遍認為,道三本是來自近江國(今滋賀縣)的浪人【浪人是指失去主家,沒有土地,被迫到處流浪的武士。】。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分為小名、大名和通稱,小名也稱幼名,通稱則是指成年後取的中間名,如果有官位的話,就以官位作為通稱。所以「因幡守」云云,是以官位當作通稱,「藤左衛門」云云,則是中間名,這兩個人的大名都已經不傳於世,無法考證了。而織田信秀因為得過「彈正忠」的官職,所以通稱為織田彈正忠,或者簡稱彈正。
吉法師就這樣在來自四面八方的敵視、輕視或鄙視的目光中成長起來。天文十五年(1546年),他在幾位師傅的陪同下,來到父親信秀的主城古渡,在這裏舉行了元服儀式。所謂「元服」,就是男子的成人禮,一般情況下,男子二十歲舉行成人禮,放棄幼名,取一個中間名,取一個大名,從此就可以正式離開家庭走入社會了。但是在戰國時代,因為戰爭頻繁,武士的孩子很年輕就必須上戰場,所以元服禮也經常性地提前。那一年吉法師才十二歲,按照日本人的習慣論虛歲,也不過十三而已。
尾張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京都為中心,附近地區分為五個國,是為「五畿」,五畿往東分為三個道,即北面的北陸道,中部的中山道和南方的東海道,其中交通最為便利的就是東海道,尾張國正處於東海道的樞紐位置上。
天文十六年(1547年),也就是小豆坂合戰後的第五年,織田信長初陣的當年,其父信秀整備兵馬,進攻岡崎城,想要一舉滅亡松平氏。松平廣忠被迫再次向駿河求援,然而這回今川義元不肯再無條件地發兵相助了,他聽說廣忠的兒子竹千代年已六歲,就要求把那個孩子送來駿河做人質。
元服以後,信秀為吉法師取大名為三郎信長,從此他就被叫做織田信長了。過了不久,信秀還通過給已經權威喪盡的天皇朝廷獻禮,給兒子要到了上總介【上總國即今千葉縣中部,上總國守按慣例只授予親王,貴族和武士只能得到介,也即國守的輔佐官的職位。】的官職,於是一般稱其為織田上總介信長。
長驅而來的織田軍因為體力不支,很快受挫向後敗退,今川、松平聯軍在後緊緊追趕,幸虧信秀的三弟、以武勇善戰著名的織田信光等人擔任殿後,大呼悍戰,不但逼退追兵,更鼓舞了本方士氣,扭轉了戰局。最終今川、松平聯軍崩潰,西三河一帶大半歸屬織田氏所有。
這個時候的平手政秀,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是織田信秀深為器重的老臣,在外交和與京都朝廷的聯絡方面居功甚偉,因此信秀任其為宿老(資歷最深的家老稱為宿老),更讓他擔任信長的師傅。政秀提議讓信長迎娶齋藤道三的女兒歸蝶姬,他所以這樣謀划,一方面是為了尾張織田家考慮,另方面也是為信長本人考慮。他知道信長威信很低,領地內大小臣僚和豪族都支持其弟信行,如果能夠攀附上美濃國齋藤氏這一強大靠山,就可以保住繼承人的地位不倒。
拉回來說說尾張織田氏的始祖織田信廣,當時很多貴族和武士在年老后都皈依佛門,稱為「出家入道」,信廣也不例外,因此也稱「入道常松」。不過這種入道,並不是真的出家去當和尚,他們雖然剃個光頭,披襲袈裟,口念經文,卻一般都在家修行,仍然掌握著俗世的權力。
美濃國的守護原本是土岐氏,近年來卻被一個來歷不明的人物篡取了實權——此人非常富有傳奇色彩,據說他本是賣油郎出身,因為擅長舞槍而被美濃守護代齋藤氏的同族長井氏收為家臣,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他首先篡奪長井氏,繼而篡奪長井氏的主家齋藤氏,改名為齋藤秀龍,剃度后稱為入道道三。和幾乎所有強力的守護代一樣,齋藤道三最終也驅逐了守護土岐賴藝,把美濃一國掌握在自己手中。
幼主已經具備了上陣作戰的能力,表明家族可以延續下去,家臣們不會缺乏效忠的對象,在當時這是相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只可惜信長戰後卻依然故我,毫不收斂年幼時的荒唐舉動。據說他經常身穿浴衣(簡易的和服),袒露著上身,腰間掛滿錢袋、葫蘆、火石包等小物件,騎著馬四處去遊玩——雖然在他成名以後,許多人一廂情願地猜測他是在勘察領地內的地形,了解各村的風俗人心,但對於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那未免也太過於苛求了。
「信秀的苦戰」
「信長的誕生」
以領地的廣狹、士卒的多寡來論,其實織田根本不是今川的對手,更何況來自北方美濃國齋藤氏的壓力日盛,牽制了部分兵力,再加上此次對陣的今川方總大將太原雪齋又是以智謀聞名的厲害人物,經過激戰,織田軍先勝后敗,終於一潰千里。信秀逃回古渡城,只留下長子信廣守備安祥城,作為依舊楔牢在西三河的一枚釘子。
勝幡城位於尾張國的西南部,附近地區稱為「津島」。多條河流經過津島地區向南注入伊勢灣,水運非常發達。織田信秀就是通過發展商業,徵收商業稅而發家致富的。在那個年代,有錢就能招兵買糧,有錢也就有了勢力。
「「大傻瓜」繼承家業」
織田信秀的根據地在勝幡城,因此他這一支被稱為「勝幡織田氏」。勝幡織田氏的始祖當然就是信秀的父親織田信定了,信秀算是二代目,這位二代目的領地不斷擴大,最終佔有尾張半國。因為就信秀本人的身份來說,他不過是尾張守護斯波氏麾下下四郡守護代的家臣,所以咱們說他是個暴發戶,一點都不過分。
因為吉法師的這種種表現,絲毫也沒有作為領主繼承人的自覺,除了師傅之一的平手政秀、父親信秀,以及某些侍從外,幾乎家族中所有人都對這個孩子抱持著深深的厭惡感。就連母親土田夫人也不喜歡他,卻寵愛他的弟弟、三男信行。織田勘十郎信行(又名信勝),雖然和吉法師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但行為卻與兄長迥然相異,他品行方正,聰明懂禮,深得家中上下的一致喜愛。土田夫人和家臣們屢屢向信秀建言,請求廢黜吉法師的繼承權,而以信行代替,但是信秀每次都顧左右而言他,不硬不軟地駁回了他們的意見。
「初陣」
今川氏親非常寵愛幼子氏豐,就把他封在那古野城。這位今川氏豐是個紈絝子弟,毫無治國的才能,只有一樁好處,就是酷愛詩歌藝術。織田信秀聽說了這件事情,就投其所好,假模假勢地也開始吟起詩來。消息傳到氏豐耳中,他不禁吃了一驚:「我以為織田彈正大人只是一介武夫,沒想到也如此風雅呀,下回可以找他來好好切磋一番。」
信長是信秀的第二個兒子,但卻是由正室土田夫人所生的,是嫡長子,他的誕生給父親信秀帶來的快樂是不可言喻的。就在信長誕生前不久,信秀決定在那古野南方三點六公里的地方營建一座新城,取名為古渡(今名古屋市東南區域)。古渡城竣工后,信秀就搬過去,把那裡做為自己的主城,而把那古野城讓給了這個還在襁褓中的嬰兒。這個嬰兒的幼名,叫做吉法師。
織田信秀吃過一次虧,卻毫無覺悟,就在第二次小豆坂合戰敗回的當年九月,他再度侵入美濃國,想要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回敗得比上回還慘,連二弟信康也戰死了。
「下剋上的亂世」
織田信長元服前後,信秀已經佔據了半個尾張國,包括海東、海西兩郡的全部,中島、春日井、愛智、智多四郡的各一部分,上四郡守護代勢力衰退,已不足為敵,下四郡守護代只能呆在清洲城裡當信秀的傀儡。
織田信秀對吉法師非常放任,這究竟是他想讓孩子自由發展呢,還是過於相信平手政秀等人的教導呢,那就誰都不知道了。
據說吉法師這個孩子一生下來就與眾不同,他的性格非常暴躁,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就表現出令人頭痛的強橫態度,多次咬傷奶媽的乳頭,信秀被迫頻繁更換奶媽。不過,作為戰國大名的繼承人,在家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性格很容易變得驕傲和狂暴,那恐怕都是後天養成的,而不會是一生下來就喜歡折騰人吧。
尾張國內各家豪強的勢力犬牙交錯,不知道怎麼一來,織田信定得到了海西郡的一塊土地,他就在那裡建了一座城砦,起名為「勝幡城」。日本戰國時代的所謂的「城」,其實大多都是城堡,一般依山而建,用竹木做柵欄,外挖壕溝,裏面豎立著很多箭櫓(箭樓),軍事意義要絕大於政治、經濟意義。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勝幡城,後來成為他兒子織田信秀髮家的資本。
作為亂世的戰國時代,當時日本各地表現為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呢?通常在描述戰國時代的時候,日本人喜歡用「下剋上」這個詞彙,也就是說,統治秩序完全顛倒了,在下位者起而打倒在上位者,使得天下亂成一鍋粥。
歸蝶姬,因為來自美濃,後來也被稱為「濃姬」,據說是個膽氣不讓鬚眉的傑出女性。有一則傳說,在女兒出嫁前,道三把一柄短刀交給濃姬,示意她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刺殺自己的丈夫信長。濃姬卻笑笑回應父親:「我將去好好觀察那個大傻瓜,說不定某一天,我反過來會把短刀插入父親的胸口。」
織田信秀的第二個強敵就這樣出現了,他就是駿河國大名今川氏的家督,人稱「東海道第一武將」【原文為:海道の一弓取り。】的今川義元,也是咱們前面提到過的今川氏親的兒子,那個倒霉的今川氏豐的哥哥。今川義元早就想吞併三河和尾張,此次看到送來嘴邊的美味,當然興奮不已,立刻打著復興松平氏的旗號,派出大軍向西三河進發——天文十一年(1542年),爆發了著名的小豆坂合戰,當時織田信長年僅九歲。
當時織田信秀和今川義元仍在西三河一帶大打拉鋸戰,信秀就派信長出陣進攻今川氏的據點吉良大濱。信長為總大將,帶著師傅平手政秀等數百人,從那古野城出發,前進到吉良大濱,放了幾把火以後安然退回。雖然本就是件輕鬆的任務,但絲毫不出差錯,尤其是信長戴著紅色頭巾、身披鎧甲和陣羽織【將領套在鎧甲外的戰鬥服,樣式繁雜,多為短袖或無袖。】的英姿卻讓家臣們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正是信秀所期望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