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信長傳》目錄

十、激戰長筱

十、激戰長筱

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勝賴再次親統大軍,出美濃岩村口,南下攻擊三河國的堅城長筱(今愛知縣鳳來町長筱)——著名的長筱合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根據越后國戰國大名上杉氏的「兵役帳」(戰時徵發兵役的名冊)來估算,上杉氏全盛時期的騎馬武士數量在三千人左右,那麼與上杉氏實力相當,並且同樣以騎馬武士享譽天下的武田氏,數量應該不會超過五千人。
因此織田、德川聯軍只要能夠利用地形之便阻礙住了武田氏少量騎馬武士的衝鋒,仗著人多勢眾,就可能把握住戰鬥的主導權。長筱合戰以前,一般用來阻礙騎馬武士衝鋒的是長柄隊,但長柄隊只有防守之力,卻無進攻之能,而且長柄隊如果不密集排列,就很難擋住戰馬,如果密集排列,則很難讓身後的攻擊部隊穿插到陣前,及時由守勢轉為攻勢。當然,一般情況下,騎馬武士都會避免正面突擊長柄隊,而會選擇從側翼穿插。
「戰國時代的鐵砲」
這個戰場,就是設樂原。信長先在設樂原布陣,連馬防柵都立好了,可見戰前準備有多充分。武田軍冒然踏入他人的主場作戰,戰鬥還沒開始,在策略運用上就已經處於下風了。
上述三支駐守在馬防柵附近的聯軍長矛部隊,一遭到武田軍攻擊,立刻收縮回馬防柵後面。而幾乎同時,柵后突然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硝煙起處,砲彈亂飛,武田騎兵還沒有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已經紛紛中彈,撞倒在馬下。頃刻間,山縣昌景麾下數百名勇士魂歸極樂。
長筱之戰,信長首先圈定在設樂原布陣,一方面用狹窄的地形阻遏武田騎兵大範圍機動,另方面也示敵以不敢戰,引誘勝賴前來。他沿連子川布陣,修建重重馬防柵,同樣也是為了把敵騎兵的衝擊力儘可能壓縮到最低——用馬防柵來協助鐵砲發射,據說最早也是由雜賀眾發明的。在這種種前提下,才談得到大數量鐵砲的運用,以及鐵砲兵與長柄隊、持刀武士的協同作戰。
更重要的是,信長麾下的鐵砲以及鐵砲兵並非全部操控在他自己手裡,各路將領部下都有鐵砲,許多城砦的守軍也都配有一些鐵砲,要把這些鐵砲集合起來,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且說去年六月,武田勝賴領兵包圍了德川家康麾下小笠原氏鎮守的遠江國高天神城。信長此時已經攻滅了朝倉、淺井兩家宿敵,不再那麼捉襟見肘,派發不出援兵了,於是急命鎮守岐阜城的長子信忠趕去增援。信忠得到父親的指令,絲毫不敢懈怠,匆忙出兵,于第三天就趕到了三河國吉田城。然而就在此時,傳來了堅城高天神陷落的消息,原來是城將小笠原與八郎做了武田軍的內應,打開了城門。織田信忠被迫無功而返,退回岐阜城。
他是真的愛護家康呢,還是資助黃金,為的是讓家康幫自己擋住東線,甚至於故意展示自己的富裕,留下潛台詞「好好跟我干,千萬別起二心,你玩兒不起」呢?那就誰都不知道了。
織田信長在設樂原上,沿連子川設置馬防柵,一方面是為了便於運用鐵砲,另方面也是故意示弱,以麻痹武田勝賴。勝賴聽說信長的布陣以後,大聲嘲笑,認為信長是害怕武田氏騎馬武士的衝擊力,這才擺出守勢,不敢主力決戰,只打算長期對峙,想把武田軍耗走。在這種情況下,勝賴才終於驅動主力部隊,直插設樂原——他沒有想到自己已經掉入了敵人設下的陷阱之中。
「長筱城外的較量」
這就是可笑更可悲的無節操的政治吧。
於是信長召集畿內各路兵馬,親自率領著從京都出發,往河內國殺去,首先攻克了本願寺的支城萱津,然後大軍包圍了高屋城。據說織田大軍總數達到十萬,見者無不膽戰心驚。初戰不利后,三好康長急派松井友閑覲見信長,提出降伏的請求。對於這些屢次和自己作對的封建割據勢力,信長卻要仁慈得多了,欣然接受。
正因如此,鐵砲兵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作為戰爭主力來使用。當時的戰國群雄中,第一個將鐵砲大規模運用到實戰中去的,正是甲斐領主武田信玄,他首先組織起了規模空前的鐵砲部隊,在城池攻守戰中發揮了相當驚人的效用。攻城的時候,百砲齊鳴,可以震懾敵膽、削弱守方的士氣;守城時據險向下齊射,距離和精度的不足都可以大幅度彌補。信玄的宿敵上杉謙信也很注重火器的運用,在本城春日山創建了自己的鐵砲作坊。然而,在織田信長之前,還沒有一個人敢將鐵砲如此大規模運用到野戰中去,更沒有人敢以之來正面對抗騎兵。
依靠酒井忠次、水野忠重等大將的奮戰,德川軍初戰小勝,殺死武田軍數百人,但隨即因為勝賴的馬標【作戰時指示大將所在位置的標誌物。日本古代戰爭中的馬標,多為長桿上挑著形式多樣的物品,比如摺扇、金傘、旗幟、羽毛,等等。】在陣前出現,而嚇得轉身敗退,逃入城中固守。
信玄所以傳下那樣的遺言,是怕勝賴威望難以服眾,又怕因為自己之死而引發國中動亂,所以要兒子先整頓內政,積聚實力吧。然而正如今川義元死後,今川氏真專心治內,結果造成西三河德川家康的背反一樣,因為家主去世就將擴張的勢頭收為內斂,很可能會給外樣眾們造成錯覺,以為武田氏大勢已去,最輝煌的時代將隨著天才信玄一起被埋葬掉。所以勝賴不從父親的遺言,繼續發兵向西方進攻,其實也有他不得不為的苦衷存在。
終究,這種實用技術肯定是在實戰中由實際使用者來發明的,而不會是坐在陣后指揮的總大將信長,即便信長喜歡使用鐵砲,時不時在主城中射靶為樂,他也不可能憑空想出三段射來。然而善於學習,並加以革新運用,卻正是信長無人可及的長處所在。
勝賴本人認為,武田軍的戰鬥力天下聞名,織田軍不敢速進以解長筱之圍,又不敢選擇開闊地作出主力決戰的架勢,反而在易守難攻的設樂原布陣,明顯是心懷懼意,以勇擊怯,沒有不勝之理。因此他否決了馬場信房等人的建議,在長筱以西的鳶之巢山等砦留下部分兵馬,以繼續監視和包圍長筱城,自己則親率主力西進,浩浩蕩蕩殺向設樂原。
原來,織田信長預先將三千梃鐵砲布置在馬防柵后,並且將鐵砲兵分為三個梯隊,一隊填葯,一隊瞄準,一隊發射,使得原本因為填充時間過長,而在兩輪發射間可以留給敵人很大衝鋒空隙的老式火繩銃威力大為增強——這就是著名的「三段射」。
從這點上來說,長筱之戰所以能夠取勝,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織田信長嶄新的戰術運用。但這和三段射擊卻沒多大關係。三段射擊的原理並不複雜(我國早在漢代,就開始使用弓弩的三段射擊),並且不是信長所首創。畿內善使鐵砲的許多豪族,如雜賀的鈴木眾等等,就曾經用三段射擊抵抗過織田大軍的侵攻,信長或許就是在與他們的對戰中,輕易學到了這一門技術。
今川氏真是今川義元的兒子,和信長本應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才對,但如今形勢不同了,寄人籬下的氏真又怎敢露出絲毫憤懣之色?而信長為了對抗一直對美濃、三河、遠江等國侵攻不休的武田勝賴,也需要拉攏這位駿河的舊領主來做號召。兩人相談甚歡,氏真獻上千鳥和宗祗兩具名香爐,信長假惺惺地收一座,還一座。兩人還共約在相國寺內蹴鞠(踢球)為戲,真是其樂融融。
於是河內一國徹底平定,信長命令將國內大小城砦全部墮毀,以防有宵小之徒再據而起事。其實此番用兵,真正的目的不是消滅三好康長,而是為了震懾石山本願寺。信長即將用兵于東,對於頑抗不降的本願寺,他準備留到下一步再來收拾。此時本願寺已被重重包圍,投降或者滅亡都只是遲早的事情而已。
次日,信長進入德川氏的本城岡崎,和家康取得了聯繫。而在長筱方面,武田軍攻入三之丸,並嘗試派金掘眾【開挖金礦、銀礦的大名御用礦工,戰時也常被當作工兵來使用。】挖地道侵入本丸,卻被奧平貞昌識破了。此時長筱城中只剩下了四日兵糧,於是貞昌再度派人潛出重圍,向德川家康求救,低級武士鳥居強右衛門勝商自告奮勇地請得了這一重任。
然而武田勝賴與其父的戰略運用全然不同,其目的正是圍點打援,吸引德川軍主力前來和自己決戰。在得知家康已經進入吉田城的消息后,他留下部分兵馬繼續困住長筱,自己則統率主力前進包圍了吉田城。
三河長筱附近,原本由「山家三方眾」控制著——即長筱、田峰的菅沼氏,以及作手的奧平氏。桶狹間合戰以後,「山家三方眾」即從屬於新崛起的德川氏,元龜二年(1571年),準備整軍上洛的武田信玄又策反了這三個家族。信玄死後,德川家康再度策反作手的奧平貞能,並且發兵攻克了長筱城。武田勝賴為長筱城菅沼氏復讎,出兵討伐作手,並將奧平氏從前送來的人質仙千代(貞能的次子)斬首示眾。為了安慰和酬謝奧平貞能,德川家康遂封貞能的長子貞昌擔任長筱城主——當年貞昌年僅十九歲。
雖然沒幫上什麼忙,德川家康還是千恩萬謝,並且按規矩要支付請援的謝禮。信長對這個小兄弟倒也頗為關照,不但不要家康一錢一米,反而道歉說:「我因為忙,沒辦法親自趕來增援,就用黃金來表達歉意吧。」派人送給家康兩皮袋黃金,據說沉重得連兩名大漢都扛不動其中任何一袋。
十四日深夜,強又衛門從排水溝爬出長筱城,隨即順著因梅雨季節而水位暴漲的瀧川向下游漂了四公里遠,才在雁峰山上燃起狼煙,通知長筱城中,自己已經安全潛出。十五日,在岡崎城中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織田信長決定放棄適於大軍決戰的廣闊平原有海原,選擇狹長的設樂原作為進軍方向。而鳥居強又衛門也恰在此時趕到陣中。
拉回來再說長筱之戰,武田勝賴為了自己的威信不墮,可悲地不得不在三河國內與織田、德川兩家展開總決戰,但他所沒有料到的是,小小的長筱城竟然堅持了一個多月都未能攻克,這一方面使得武田軍士氣下降,另方面也使勝賴失去了戰場上的主動性,他被迫必須遵從信長所設定好的戰鬥規則,前往信長預定的戰場去打一場艱難的戰鬥。
況且,設樂原陣地上,從北方的丸山到南方的連子橋,中間直線距離不過兩公里而已,如果三千梃鐵砲分三段排布,則相當於兩米就要站一名鐵砲手,那麼布列在陣前陣后的長柄隊和持刀武士,又怎樣在硝煙瀰漫中快速地前後穿插作戰呢?
說了上面那麼多,似乎信長用鐵砲來攻擊武田軍,完全是異想天開的不可能的事情了。然而咱們在分析了織田、德川方的情況以後,還必須轉過頭來,分析一下武田軍。武田氏的騎馬軍團號稱天下無敵,那麼勝賴帶來長筱附近的這一萬五千兵馬,其中究竟有多少是騎兵呢?這些騎兵的組織性究竟如何呢?
這三千名騎馬武士各有所屬,而並不屬於一個統一編製的騎兵軍團,因此向織田、德川聯軍設樂原陣地發動衝鋒的幾個梯隊,不可能全部都是騎馬武士,而肯定是以騎馬武士為先導,後面跟著手持刀槍的步兵。戰國時代作戰的慣例,也是以騎馬武士先衝散敵軍陣列,然後步兵跟進,展開全面肉搏戰。
總之,織田、德川聯軍在信長的指揮下展開全面反攻,武田軍全線崩潰,紛紛向鳳來寺方向奔逃。聯軍從后追殺,「四名臣」之一的內藤昌豐於途中戰死。下午三時,馬場信房親率三十騎殿後,在猿之橋邊目送武田勝賴安全離去后,這才轉身自殺性突入敵陣,槍挑織田軍四、五將下馬,然後壯烈犧牲。
設樂原北有太山,南有豐川,中夾寬為兩公里的平地,織田軍就在這一地域,憑藉淺淺的連子川,在西岸布陣。信長在離開岐阜城的時候,據說命令每名士兵都要準備好一根直徑十厘米的木材,此時即利用這些木材在連子川岸邊修建起數道馬防柵,馬防柵前面還掘了淺壕,以防備勇猛的武田騎兵的正面衝鋒。
利用鐵砲和馬防柵,信長成功地達成阻礙甚至大量殺傷武田氏騎馬武士的作用,但當三輪衝鋒過後,武田軍大群步兵殺到了陣前,面對排列密集的步兵,馬防柵后的鐵砲本該發揮出最大的殺傷威力,然而事實上,鐵砲的作用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弱。
然而,信長在長筱真的集合併運用了三千梃鐵砲嗎?當時鐵砲的造價極其昂貴,普通大名花費數年甚至十數年的時間積攢起上百梃鐵砲,就已經足夠傲視群雄了。除了專習鐵砲技術,賴以作戰為生的紀伊國雜賀地區的根來眾、鈴木眾等雇傭兵集團外,恐怕誰也湊不出近千梃鐵砲來。雖然織田信長財力豐厚,又向來重視鐵砲的搜集和使用,甚至再加上他控制了國友等重要鐵砲產地,要一口氣拿出三千梃鐵砲,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確實,經過三方原合戰以後,德川氏的實力受到嚴重損害,而且士兵中普遍存在著懼怕武田騎兵的心理陰影,所以性格逐漸從「豬突」(指如野豬般勇猛)轉向沉穩的家康,是不願意去打沒把握的仗的。為此,他遲遲不肯出兵救援長筱城,一直等得到信長來救的確信,才於五月六日離開本城岡崎。
就在血洗長島的前一年(1573年),織田信長向轄下各地頒發了蓋有他朱印狀的文件,要各地整備道路,一方面解決交通問題,便於軍團在廣大領域內快速移動,另方面也粉飾太平,並且便利商業流通。這些主要幹道,於三年後,也即長島之戰後的第二年(1575年)完工了。當年二月底,信長踏著整齊的道路入京,會見了駿河國被武田氏攻陷后逃來此處的今川氏真。
「真正的長筱」
那麼,還有沒有能夠提升鐵砲發射速度的方法呢?事實上這種方法確實是存在的,最早的相關記載存在於十六世紀的歐洲,很有可能也隨著鐵砲的進入日本,這門技術同樣傳了過來。
四月十二日,武田大軍從甲府躑躅崎館出發,二十一日進入三河國,並很快就攻取了長筱、吉田兩座要塞的周邊諸城。
武田大軍包括甲、信兩國的主力,以及西上野(今群馬縣)小幡眾,駿、遠、三三國的作手、田峰、武節諸城部隊,總兵力達到一萬五千,而長筱城中,才不過區區五百守軍而已。奧平貞昌匆忙派人向德川家康求救,家康早就被武田軍嚇破了膽,不敢單獨面對,再度求援于織田信長。
信長首先要對付的強敵,就是東方的武田勝賴。據說武田信玄臨終時囑咐勝賴,要將自己的死訊密而不發,同時三年內不要對外侵攻,以免窮兵黷武,為人所趁。但是年輕氣盛的勝賴卻把父親遺言當作耳旁風,掌權后不但屢屢興兵,還或出岩村口,或攻遠江國,一會兒織田,一會兒德川,打得個不亦樂乎。
到了本年四月,武田勝賴在父親信玄去世三周年的法事上告知諸將,他準備發兵攻擊三河國,進而長驅西進,完成信玄上洛的遺願。從這一戰略決策來分析,勝賴年輕氣盛,性子比乃父急了不是一星半點,他不肯再遷沿日久地從駿河、遠江沿東海道上洛,而要直接出岩村口,攻打美濃和三河,爭取一舉就將織田、德川兩家的主力盡數消滅乾淨。這一戰略有些託大,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成功的希望,武田家的前途,就全要看勝賴的具體用兵之策了。
然而這個時候,酒井忠次獻計而被信長欣然採納的奇襲鳶之巢山的計劃,卻收到了它應有的效果。得知後路被斷,隨時可能遭受前後夾擊的武田軍,士氣開始大幅度下降,激戰了整個上午的肉體和精神雙方面的疲勞也開始顯現出來。信長及時抓住戰機,指揮各軍發起最後的反攻——其實直到這個時候,才是勝負將見分曉的關鍵時刻。而至於山縣昌景被殺云云,咱們前面已經提到過鐵砲的射擊精度是很低的,並非某將大喝:「那是誰誰誰!」鐵砲一齊瞄準,就能把敵將轟殺于馬下。昌景的陣亡,只是一個偶然事件,而非本多忠勝之功。
這是因為當時的老式火繩銃除了上述種種缺點外,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壽命太短,報廢率極高,而即便不報廢,在發過數十砲后,砲管也會火燙得無法手持。午後馬場信房等將所以能夠突破多重馬防柵,開始與織田、德川聯軍短兵相接,或許就是因為經過數小時的連續發射,織田軍的鐵砲兵都已經基本無法繼續發揮作用了。在面對鐵砲連射而成排倒下、死傷枕藉了整整一個上午以後,武田軍依舊苦戰不退,還可以擊潰敵軍數隊人馬,創造殺傷數百上千人的戰績,說明這支由武田信玄所一手創建起來的部隊確實是天下無敵的,或許只要再努一把力氣,織田、德川聯軍就會全線崩潰。
武田軍第二陣由勝賴的叔父逍遙軒信廉,以及小山田信茂等將統率,在連射的鐵砲面前同樣鎩羽而歸。然後是第三陣,主力為上野國有「赤武者」之名的小幡隊,大將小幡上總介信重身先士卒,卻落得個中彈喪命的下場。德川軍石川數正、內藤家長、內藤信成、榊原康政、內藤正成、本多忠勝等將趁勢率兩千步兵從馬防柵內衝出,追殺殘敵。家康下令:「無須費力割取敵將首級,重要是殺得一個不留!」
在稟報了長筱城的危急局勢以後,強又衛門不肯留下,只喝了幾口水就匆匆返回,可惜在嘗試潛回城中時終於被武田軍捉獲。此時勝賴已對這座小小的長筱城感到極度憤恨和煩躁,他威嚇強又衛門說:「通知城中,救援不會趕來,我就放你一條生路。」奔跑了一夜,又餓又累,渾身是傷的強又衛門勉強答應了。
織田信長以三萬大軍前來救援三河國,武田軍中諸名將,比如山縣昌景、馬場信房(信春)、內藤昌豐等人均認為本軍作戰已久,士卒疲憊,當以避戰退卻為最穩妥的方案,然而武田勝賴的親信長坂釣閑齋、跡部大炊助卻主張與敵決戰。
武田軍先鋒在織田軍的三段射前傷亡慘重,勝賴被迫將其召回,換由第二陣繼續衝鋒。同時,他還命令山縣隊殘部從連子川下游迂迴到德川軍側面,殺入突出在馬防柵外的德川先鋒大久保七郎右衛門忠世與其弟治右衛門忠佐陣中。大久保兄弟背後就是德川的鐵砲隊三百人,為了保護鐵砲兵的安全,他們英勇奮戰,與敵前後進退拉鋸竟達九次之多。
就這樣,長筱城兵的戰意因援軍即將趕到而變得更為高漲,抵抗也更為勇猛。萬般無奈的武田勝賴只得放棄圍城,主力轉向西面,迎戰正在設樂原布陣的織田和德川聯軍。激烈的戰鬥一觸即發。
然而直到這時候,武田勝賴卻仍然執迷不悟,發動了第四次自殺性的進攻。第四陣由勝賴的堂兄弟武田典廄信豐等將統率,都穿黑甲,打著黑色旗幟——就在此時,傳來了鳶之巢山失陷的消息。
後人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不能因為信玄是天才的兵法家,就認為他的策略全都是正確的,毫無瑕疵,不能因為勝賴最終敗亡,就認為他的所有舉措全都不當。
為引誘武田軍出擊,信長還考慮讓重臣佐久間信盛前往詐降,而德川家臣酒井忠次則提出,派小股部隊繞路奇襲鳶之巢山,定可解長筱城之圍。信長呵斥說:「我要一戰消滅武田軍主力,小小的長筱,丟不丟都無關大局!」酒井忠次嚅嚅而退,心中憤恨不平。
天正三年(1575年)四月,信長還沒有從京都離開,回歸岐阜,就聽說河內國高屋城的三好康長(笑岩)舉動很不尋常。三好康長乃是三好家族中的大長輩,是當年掌握畿內的三好長慶的叔祖父,也是著名的文化人。康長本跟隨著家督三好義繼歸服於信長麾下,後來義繼屢次掀起反旗,直至城破身死,康長因此心不自安,就暗中和本願寺勾勾搭搭的,想要腳踩兩條船。
即便以「騎馬軍團」之名威震天下的山縣昌景的「赤備」,也並非全由騎馬武士組成,只是相對於別的武將所部來說,這支部隊裝備精良,騎馬武士所佔的比重較大而已。事實上,日本國內多山地丘陵,平原上也大多布滿了水田,是並不適合大數量騎兵縱橫馳騁的,日本古代,騎馬武士並非部隊的主力,數量普遍很少——可以比之為我國的江南地區,所謂「北人騎馬,南人操舟」,南方政權是不可能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的。
在設樂原,經過了三個多小時的激戰,因為馬場美濃守信房、內藤修理亮昌豐、穴山陸奧守信君等名將的奮戰,武田軍已經突入織田、德川聯軍陣中,連續破壞了兩道馬防柵。但因為地面雜草叢生,坑窪不平,並且堆滿了屍體,使他們很難快速集結力量,擴大戰果。信長見勢,急派柴田修理亮勝家、丹羽五郎左衛門長秀、羽柴筑前守秀吉三將率一千五百生力軍前往增援。
如果織田、德川聯軍在第一線布置了密密麻麻的長柄隊,大概武田勝賴就不敢用騎馬武士進行正面突擊了吧,但他根據偵查所得,敵軍第一線乃是鐵砲兵。因為鐵砲發射速度緩慢,射程也近,一般情況下都是派騎馬武士快速突擊,衝散鐵砲隊,然後配合從後跟進的步兵擴大戰果,將敵軍陣地撕成碎片的。這就是勝賴所以看似無謀地多次發起正面衝鋒的緣由,因為他沒有考慮到鐵砲密集使用所造成的殺傷力有多大,也沒有認清在敵軍鐵砲兵身前除了連子川外還有淺壕,還有馬防柵——換了任何一名沒有經歷過類似情況的將領,誰都會這樣指揮的,後人實在不應該過於苛責勝賴。
德川家康派長子信康統率七千兵馬于寶藏寺布陣,防守通往岡崎的幹道——防備勝賴向他父親學習,再度繞過堅城,主力直線西進——自己則率五千兵馬進入吉田城。
據說今人用老式火繩銃做過測試,熟練的射手可以一分鐘發射三到四發子彈,也就相當於15秒到20秒發射一砲。鐵砲的有效射程只有100米,100米外就很難命中目標,並且就算命中了,也無法穿透武士身上的鎧甲。而身穿甲胄的騎馬武士發起衝鋒,可達時速四十公里,也就是說,1秒鐘可以衝出110米去。兩相對比,如果把握距離,第一發鐵砲可以命中敵人的話,那麼還沒等發射第二發,敵騎兵就已經衝到面前,甚至連大刀都已經當頭砍落下來了。
這個方法就是「早合」。也就是預先用薄紙搓一個圓管,一頭放上鉛彈,一頭填入火藥並且舂實,然後把塞火藥的一頭捻細、封口。當使用的時候,只要把紙捻撕碎,露出火藥,即可填入砲管,省去了將火藥和鉛彈分別置入,並用鐵釺舂實的時間,也不會因為慌張而放錯了應用火藥的份量。據說利用「早合」之法,熟練的射手一分鐘可以發射六到七發子彈,也就是10秒多點發射一砲。
然而當天半夜,信長突然秘密召見酒井忠次,命令他率領兩千三河精兵,並撥給自己的五百鐵砲兵,趁夜色秘密南渡豐川,東進奇襲鳶之巢山。忠次喜出望外,踴躍而去。
然而,當強又衛門被捆綁在木架上,立在瀧川對岸,遭監視的武田軍催促、喝罵時,他卻扯開喉嚨大喊:「我已經在岡崎見到了主公和織田公,織田公帶來了數萬大軍,很快就會消滅敵人,將大家解救出去的。再堅持一下,一定要再堅持一下!」立刻,他就被亂矛攢刺而死。
就這樣,兩軍很快從單方面屠殺轉為短兵混戰的局面。殺至下午一時左右,山縣昌景率小山田、甘利等隊的殘部從側面殺入敵陣,柴田、丹羽、羽柴隊不敵敗走。緊接著,奮勇無前的山縣昌景又引一軍轉向攻擊德川軍本陣。德川氏大將本多忠勝指著陣前身穿白絲威具足、頭戴金色大鍬形兜的武將大呼道:「那人便是山縣昌景!」命令所有鐵砲瞄準射擊。巨響過後,山縣昌景猝然倒地。
「長筱合戰」
傳統認為的長筱合戰,經過是這樣的——
一般都認為織田信長革命性地發明了三段射擊法,並在長筱第一次大規模運用到實戰中去,而武田勝賴不顧地勢所限,無謀地用騎兵向敵馬防柵展開正面突擊,這才遭受重大損失,一戰而幾乎國亡。然而實際上,問題卻並沒有那樣簡單。
兩軍在設樂原接戰的幾乎同時,酒井忠次奇襲隊開到了鳶之巢山下,經過猛攻,武田軍守將武田兵庫助信實戰死,城砦失陷。得知救援趕來的奧平貞昌也趁機殺出長筱,把圍城敵軍驅退。
織田信長用鐵砲和馬防柵部分代替了長柄隊的功效,並且鐵砲在近距離具備相當可怕的殺傷力和威懾力,也便於及時由守勢轉為攻勢。為了避免武田氏的騎馬武士從側翼突擊鐵砲隊,他一方面選擇了相對狹窄,不利於戰馬迂迴的設樂原為主戰場,一方面也在馬防柵的銜接處及側翼布設了長柄隊。
好吧,就算10秒一砲,有效射擊距離為百米,在時速四十公里的騎兵面前,還是只有打一砲就被砍倒的下場。更要命的是,今人試射,一分鐘內連發七砲,其中三砲卡殼,只有四砲打響,而且還沒等七砲發完,射手已經全身都被籠罩在硝煙中了,幾乎無法看清前面的目標……
首先從戰略方面來考慮問題,武田勝賴以外姓回歸本宗,老爹又不明令讓他繼承家督之位,而只是當兒子信勝的「后見」(監護人),威望實在不足以服眾,面對信玄留下的諸多驕橫的老將,必須打贏一場決定性戰役才能使自己的寶座穩如泰山,為此他只能頻繁發兵東進,尋找與織田、德川主力決戰的機會。長筱合戰,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聽從了馬場、內藤等人的建議倉促退兵,則師出無功的罪過最終很可能落到勝賴自己頭上,他恐怕再難重振聲威了。因此武田軍寡,並且士卒疲憊,織田、德川聯軍則眾而有備,從純軍事角度來說,勝賴實在應該退兵,但從政治影響來考慮,他卻可悲地不得不經此一戰。
「包圍本願寺」
如果勝賴看穿了信長之計,那他是天才,即便看不穿,也不能因此就說他無能、蠻勇。
「四名臣」之一的山縣昌景之死,才是武田軍真正噩夢的開端。織田信長見敵軍因勇將陣亡而士氣低靡,遂命令全軍從馬防柵后殺出,開始最後的總突擊,德川軍也從側面展開夾擊攻勢。武田軍名將紛紛倒在設樂原戰場上,除小幡憲重和山縣昌景外,還包括橫田備中守高松、真田源太左衛門信綱、真田兵部昌輝、土屋右衛門昌次、高坂源五郎昌澄等數十人。
戰鬥在五月二十一日清晨六時展開,武田軍利用騎兵優勢,對織田、德川聯軍的設樂原陣地展開了洶湧的一波又一波的強大攻勢。首先是左翼先鋒、打著黑底白桔梗旗的山縣昌景隊攻擊德川軍,然後是中央先鋒內藤昌豐隊攻擊織田軍瀧川一益部,右翼先鋒馬場信房隊攻擊織田軍佐久間信盛部。
十三日,就在這一天,織田信長、信忠父子親率三萬大軍離開岐阜城,當晚在熱田神社的八劍宮進行戰勝祈禱。看到八劍宮殘舊破敗,信長竟然還好整以暇地命令岡部又右衛門擔任監工,儘快將其修繕一新——他這種安祥的態度,使得士卒們信心大增。
最後,再補充一點,即騎兵不會排列成密集的方陣衝鋒,從而變成鐵砲的天然靶子。騎兵衝鋒從來都是三三兩兩,呈零散的小隊狀前進的,如果隊列過於密集,很可能因為戰馬的奔跑速度有快有慢,造成相撞甚至是大混亂。在射擊精度很低的火繩銃時代,要想利用鐵砲的密集發射對正在衝鋒中的騎兵造成嚴重傷害,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信長聽說此事,大為惱火。他和本願寺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多年,雙方打打停停,還不時扛出朝廷和幕府來假裝和談以拖延時間,對於信長來說,他要把主要精力花費在北線和東線,著力剿滅朝倉、淺井以及長島一向一揆,所以只是修築付城封鎖本願寺,盡量使那些和尚在西線掀不起什麼風浪來。然而如果本願寺與三好康長等畿內諸侯勾結起來,共同發兵襲擊京都的話,他的整體戰略部署就都會被打亂。
山縣昌景、馬場信房等宿將本能地感覺到此戰不祥,因此建議全軍撤回甲、信,以待后舉。他們的這一建議對武田軍保存實力是有利的,對勝賴本人的威信卻會造成致命的打擊。長坂釣閑齋和跡部大炊助一力主戰,因為他們本是勝賴從諏訪帶來的重臣(勝賴原本出繼母族諏訪氏),他們的忠誠心是奉獻給勝賴一人的,而非那個以小孩子信勝為家督的甲斐武田氏。
在下在前面這段一直使用「騎馬武士」一詞,而不使用「騎兵」一詞,因為事實上戰國時代並沒有明確編組的騎兵部隊,如前所述,武士大多是附著于土地上的,他們的武器裝備都是個人置辦的,經費來源於所得的俸祿或領地的年貢,因此只有上位武士才能養得起馬。武田氏領國內的武士不可能盡數帶往長筱前線,還必須留下各地的守衛部隊,因此到達長筱的騎馬武士也不會是武田家中的全額,要打個折扣,可能在三千人左右。
不能責怪武田勝賴不重視鐵砲的威力,武田氏擁有天下聞名的「騎馬軍團」,在開闊戰場上,騎兵的強勢機動力和攻擊力,都不是起碼等數量的火器步兵所可以比擬的。況且,當時的老式火繩銃非常落後,不但瞄準精度差、射擊距離近、故障發生率高,並且最重要的是射擊速度慢得驚人:第一步,先要打開火藥袋,取出一定份量的火藥放入槍管,再用鐵釺舂實,然後放入鉛彈;第二步,磨擦火石,點燃火繩;第三步,瞄準目標,扣動扳機,使火繩落下點燃火藥。這樣的射擊速度,想要正面與高速機動的騎兵相抗衡,簡直是做夢。所以從鐵砲傳入日本以後的數十年間,一直沒能改變舊式野戰的模式。
長筱合戰,據說殺死武田軍兵卒近萬人(此數字恐怕不盡不實),其中半數都是德川軍的功績,而織田、德川聯軍損失也有六千之數。但士卒的傷亡並不是最重要的,武田氏無數名將歿於是役,信玄親手組建的家臣團瀕臨崩潰邊緣,這才是致命傷。對於武田氏來說,長筱合戰對家族的損害,恐怕更甚於刀彌坂合戰對朝倉氏的損害。
《信長記》、《當代記》、《武德大成》等書中,確實寫著信長在長筱之戰中運用了「鐵砲三千梃」,然而最可靠的史料《信長公記》中卻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記載。太田牛一在書中明確寫道:「給了奇襲鳶之巢山的酒井隊五百梃鐵砲,設樂原戰場使用了一千梃。」如果算上德川家康也可能積攢並集合了數百梃鐵砲,則長筱合戰時正面攻擊武田軍的不會超過一千五百梃鐵砲,是傳統說法的一半。
五月十日,武田勝賴決定暫時放棄對吉田城的包圍,全軍引還,對長筱城發起猛攻——或許因為區區一座僅五百守軍的城砦,竟然防守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難以攻陷,使他感覺面上無光吧。十二日清晨,激戰開始了,武田步兵手持竹子編成的盾牌,冒著城上急雨般的箭矢和砲彈,一步步艱難挺進。面對洶湧而來的敵人,奧平貞昌利用堅固城防和險要地勢頑強抵抗,直守到十三日午後才露出敗相,最外層的瓢丸被敵軍攻克。
「武田軍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