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大洋是賭場》目錄

第二十三章 為什麼要贊成三國條約

第二十三章 為什麼要贊成三國條約

這位及川海相號稱是海軍第一的「漢學家」這時也不知道是真心還是假意,反正作出一套對工作毫無興趣的樣子,成天讀《論語》和《孟子》在不然就是埋頭揮毫,苦練書法,把活一股腦全部扔給了次長豐田貞次郎中將。
海軍軍事參議官中最長老的大角岑生說:「軍事參議官沒有反對意見」而實際情況是軍事參議官們從來沒有就這個問題碰過頭。
前面說過日本海軍如此不遺餘力地發展航空兵力,而且確實擁有了一支很可觀的空中力量,怎麼到了末了又弄起戰列艦來了這個問題留到以後再說,反正現在從賬面上看還是挺光鮮的。
這個「三國同盟條約」的由來,筆者在《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中提過,一開始是駐德大使,後來的甲級戰犯大島浩中將從1938年左右開始背著政府和外務省和德國人弄的。政府到後來只能就範,但海軍省以米內光政,山本五十六和井上成美為首的三駕馬車堅決反對。其實假如真是只有這三駕馬車反對到最後能不能反出名堂還很難說,因為當時海軍內部的親德派勢力茁壯成長,再加上陸軍和社會上的右翼輿論,不要說繼續反對,就連這三駕馬車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成了問題。當時日本社會暗殺成風,殺總理大臣都像玩似的,誰會在乎這幾個小少將中將的。但山本五十六和井上成美也不怕死,寫好了遺書繼續反對,弄得米內光政海相只好以權謀私,動用手中的權力幫山本五十六弄了個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位置,送到海上去保護了起來。
海軍從反對三國條約轉到贊成的理由是很莫名其妙的。首先是如果再反對下去,近衛內閣肯定垮台,這幾年內閣垮台就象羊癲瘋病人犯抽抽時不時就來一下。平沼內閣垮台以後,阿倍信行陸軍大將組閣,但阿倍實在是既無能力又無人氣,弄到後來連親女婿,參本作戰課長稻田正純中佐都參加了倒閣大合唱,這總理大臣是實在當不下去了。找不到接任的人,米內光政被抓了差,但米內反對三國同盟,陸軍大臣畑俊六大將一辭職,米內首相也就只能乖乖捲鋪蓋走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肯當首相的近衛文麿,海軍再在三國同盟上扯淡的話,這個倒閣的責任就得海軍來負了。不知道這條理由是不是日本海軍首先發明的,反正一直到現在還能常常看到有人這麼說:「現在除了XXXX,那兒還能找出能當總理的人?」
這裏無意多談英德空戰,只需要借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溫斯頓·丘吉爾稱讚大英帝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們的話就能說明戰爭的經過和結果了,邱吉爾說:「在人類戰爭的領域里,從來沒有過這麼少的人對這麼多的人作出過這麼大的貢獻。」
於是,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正式簽訂了。
這樣的次官再加一個後來專門派駐柏林,任三國同盟軍事聯絡員的軍務局長阿部勝雄少將,這樣海軍省和軍令部也就差不多了。現在只要有人再一下提三國條約,大家也就一哄而上同意了。
所謂「三駕馬車」也就是那麼回事,都是帝國軍人,還是忠心耿耿的帝國軍人。日本人怎麼捶胸頓足後悔為什麼當時沒有聽他們的是一回事,但是中華人要是跟著日本人一起念「三駕經」就有點可笑,自作多情了,別人沒有善待過中華。
這就出來了大和,武藏和信濃這三艘二十世紀最大的廢物軍艦。
又回到了原來的命題了:那就不能不打?不能,要是不打陸軍一定要追問海軍既然不打為什麼要造那大和級戰列艦?海軍如果不準備從此之後不添家什的話,就說不出在兵力已經達到美國七成的情況下還拒絕開打的理由,一定得說「能打」因此從各方面說來,海軍再拒絕三國條約的路都被海軍自己給堵了個嚴嚴實實。所以這次連三駕馬車自己也說不出反對意見來了。
1936年11月,日本宣布退出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以後,立即就開始了新一輪軍艦建造,這一次的目標很簡單了:要干就肯定是和美國人干,所以一定要造得通不過巴拿馬運河。這樣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就全都不在話下了。計劃是7萬噸的大和型,一造就是五艘,錢不錢的先不考慮,美國人打過來了有錢也是給人家化。
這不算怪,豐田怪在他是日本海軍中很罕見的官迷。軍人想晉陞很正常,但這位是認認真真地想當官。他的口頭禪就是「就是想當大臣」從他的吊床號來看也不困難,但是在海軍省軍務局長任上的時候給軍令總長伏見宮聽到了這句話,覺得很不爽,把他趕到工廠去管造飛機去了。
根據這個形勢來推斷,日本海軍的七成維持不了幾天,海軍省軍務局級算下來的結果是:一年以後日本海軍的戰力就只有美國的六成,兩年後就只有一半了。所以結論是:要打得乘早,晚了就根本沒有機會,這樣一來本來那個「七成兵力」的緊庫咒現在還成了催命符。
那次這個三國同盟條約居然無疾而終了。倒不是三駕馬車的反對,而是日本人自己發現被希特勒涮了一次。1939年7月,當時關東軍的服部卓四郎和辻政信兩位去招惹蘇聯人,搞了一個諾門罕事件出來,原還指望斯大林會出於對希特勒的備戰考慮而無法全力增援東線,誰知道諾門罕打得正熱鬧的8月23日斯大林和希特勒簽下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卸了包袱的蘇聯人不但不需要抽調東線兵力,反而把西線的兵力源源東調,把關東軍打了個滿地找牙,第23師團就這麼給打殘了。
日本國似乎萬事不缺,最缺的就是首相人才。
唯一提出了質問的是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參加三國同盟就意味著對美開戰。從現在的已有飛機數量來看無論是攻擊機還是戰鬥機都不能滿足開戰所需的一半,需要加緊生產,而加入了三國同盟則可能隨時受到美國的生產所需物資的禁運制裁,生產不得不中止,沒有所需飛機,聯合艦隊將無法完成任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省部又是如何考慮的呢?」
最後希特勒在9月17日決定海獅作戰延期,10月12日再次決定延期到明年春天,其實這就是宣告了海獅作戰的結束。
日本軍部和政府里最流行的話就成了「不要誤了班車」德國人打得這麼順利,現在要考慮的問題不是是不是應該入夥的問題,而是要趕早的問題,太晚了人家是不是願意帶你玩還是個問題呢,所以海軍也就很自然地從反對轉到贊成了。
可是,日本人不知道這一切,當然日本海軍也不知道。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39年9月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波蘭來時就算在歐洲打起來了,大家都紛紛互相宣戰,挑邊站隊,但是沒什麼大動靜。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了波蘭以後大家就都歇下來了。因為大家都說好了來打仗,但是誰都不動作,所以甚至有人把那一段時間稱作「虛假的戰爭(PHONY WAR)」
據說是空軍的戈林元帥告訴希特勒,只要繼續對英國進行轟炸,英國除了主動求和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占星師也告訴希特勒9月份是幸運之月,而希特勒對這兩者均確信無疑,於是對英的海獅作戰的寶就壓到了戈林的空軍上去了。
這一下從陸軍到政府的臉上都掛不住了,平沼騏一郎首相留下了一句「歐洲局勢複雜怪奇」的名言辭了職,一時間這個三國同盟沒人提了。
9月15日,召開了由所有海軍省軍令部課長以上,聯合艦隊艦隊司令以上和全體軍事參議官參加的海軍幹部全體會議來「討論」三國聯盟問題。及川古志郎大臣發表了對三國同盟的看法,算是最後一次統一思想。及川講話的結束語是這樣的:「如果海軍要堅持反對三國同盟,近衛內閣就只有辭職,海軍不想承擔毀壞內閣的責任,所以請各位贊成同盟條約」參加三國同盟事關與有可能和美國開戰問題,干係過於重大,牽涉到海軍也就是日本的生死存亡問題,採取這種步驟,到時候有責任大家擔的做法倒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討論的方式很有趣。
在只爭朝夕的時候,希特勒為什麼變更了作戰計劃?
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就領先發言:「事情到了這步田地,也沒有其他辦法了」皇族的總長已經定了調,下面就是大家表決心,表忠心了,沒有了「討論」的必要。
這時候還就真來了。日本人沒忘記要入夥,那邊德國人也沒忘記要拉日人入夥。1940年9月7日,希特勒又通過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派了特使斯塔默來要和日本重新談這個三國同盟條約。大家不要覺得奇怪,以為要麼是日人太賤,要麼是德國人臉皮太厚,怎麼剛涮完人家又來接著忽悠了?都不是,是形勢不同了。
希特勒的將軍們的反應是震驚。因為登陸作戰的準備起碼需要十天,即使17日下達登陸作戰命令,登陸作戰最早能夠進行也要等到9月27日,由於多佛海峽的潮水關係,9月27日無法登陸,一定要延期到10月18日以後。而那時已經到了多霧和颱風季節,進攻英國本土幾乎已經不可能在1940年進行了。
5月10日開始,希特勒突然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讓虛假的戰爭成為了現實。接下來是5月14日荷蘭投降;17日布魯塞爾淪陷;5月底,由於德國人的錯誤才讓敦刻爾克的奇迹出現,而法國的首都巴黎則在6月10日落入納粹魔爪,德國人渡過英吉利海峽進入倫敦也好像就僅僅是時間問題了。
但是三駕馬車反對過三國條約,而且反對得很堅決,有段時間海軍省里甚至住上了陸戰隊,院子里都打了喝水用的井,準備陸軍打來了就對著干這也是事實。
沒有人回答山本五十六提出的問題,豐田次官接下來作結論了:「有各種各樣的意見,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贊成三國同盟的」及川趕緊趁熱打鐵:「海軍從今天開始贊成三國同盟」這麼大的事就算定下來了。
那年頭的海軍離壽終正寢其實不太遠了,對這種無理要求照單全收,晉陞豐田貞次郎為海軍大將然後將其編入預備役,豐田就去當大臣去了,後來還運輸通訊大臣,軍需大臣,兼任過外務大臣,拓務大臣,後來雖然被麥克阿瑟抓了起來,但法不責眾,據說審不過來那麼多人,就又把這位給放了。這位造過飛機,搞過商工軍需,據說是痛感鋼鐵的重要,放出來以後就和巴西人一起合資去辦鋼鐵廠去了。
剛剛過了一年,怎麼又想起來了這件事呢?首先本來這事就沒有被忘記,只是德國人太不給日本面子,大家暫時先不提罷了。但是問題不僅僅是陸軍,當時的海軍也是一片烏煙瘴氣,軍令總長伏見宮恭博王當然是不用說,次長是近藤信竹中將,作戰部長宇垣纏少將,作戰課長中澤佑大佐,先任部員川井岩中佐,次席部員神重德中佐……除了中澤到底是什麼派不好說,其餘清一色親德反英美派,對三國條約決無抵觸。而海軍省自從三駕馬車離開了以後,新上任的海相是吉田善吾中將,次官住山德太郎中將。住山是什麼態度沒人知道,吉田是肯定不贊成三國同盟條約。但架不住軍令部那幾個大佐天天沒完沒了地糾纏,不到半年,身心憔悴,得上了憂鬱症,甚至試圖自殺,想來想去還是辭職算了,誰願簽誰去簽去,於是就換了個及川古志郎大將來當海相。
希特勒的成功使日本人認為入夥要趕早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原因是那時還正好趕上日本海軍底氣最壯的時候。日本海軍做了三十年的夢,到1941年還真成為了現實:日本海軍終於達到了美國海軍的七成,準確地說是70.6%,超計劃完成任務,這麼一來美國人似乎也不是那麼可怕了。
歷史有時候是很幽默的。日本海軍在9月15日正式表明贊成三國條約,由於時差關係,柏林是9月14日。這一天希特勒在研究對英作戰海獅行動的軍事會議上宣布在英國本土登陸作戰行動延期到9月17日再作決定。
當時的數字是這樣的:戰列艦:日本十艘,美國十七艘;航空母艦:日本十艘,美國八艘;重型巡洋艦:日本十艘,美國十七艘;輕型巡洋艦:日本二十艘,美國十九艘;驅逐艦:日本一百二十艘,美國一百七十二艘;潛水艇:日本六十五艘,美國一百十一艘;當然美國的艦艇數目中還包含了大西洋艦隊,但就是這樣算下來日本各種艦艇總數是235艘,總噸位975,793噸,美國是345艘,總噸位1382026噸,日本對美的比例是70.6%。航空力量的對比是:日本軍用飛機3,800架,其中能夠作戰的所謂「展開兵力」為1,669架,美國是5,500架,其中能夠對日本使用的所謂「對日正面」為2,400架,也是幾乎七成。
日本海軍軍官們當然不是傻子。大家對這個「七成兵力」的目標終於達成了雖然很高興,但絕沒有陶醉。因為不管怎樣說還沒有海軍軍官認為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超過了美國或者認為美國人從現在開始就不工作了。恰恰相反,所有人都知道隨著日本退出倫敦軍備條約,開始了新的軍備行動以後,美國隨即也立即開始了擴充海軍軍備,除了正在建造的北卡羅來那級和南卡羅來那級戰列艦以外,愛荷華級戰列艦也在計劃之中。和小心翼翼地保守機密的日本人不同,美國人在擴充軍備的時候是恨不能通過全世界所有的媒體去告訴全世界所有的人:我們美國佬又在造了不起的船了。
苦了這麼多年,上天開眼又回到中央來當次官,正好大臣還怕惹麻煩不管事,這位豐田還不上竄下跳才叫見了鬼,各省大臣室里都掛著歷任大臣的照片,豐田貞次郎想出個主意在次官室也掛照片,成天看著自己的大照片過過癮,人送了一句話:「豐田大臣,及川次官」這位豐田不是想當大臣嗎?當不了海軍大臣當別的大臣也行,41年想到近衛內閣去當商工大臣,但是那個「大臣現役武官制」也有意思,陸海軍大臣必須現役武官,但是現役武官也只能當陸海軍大臣。豐田的官迷實在太大,乾脆就退出現役,退出現役還有條件:海軍必須晉陞他為大將。
但是到1939年底1940年初以後,希特勒和斯大林又開始動作起來了,斯大林發動了蘇芬戰爭以後又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而希特勒也發動了對丹麥和挪威的進攻。如果說這些還是小動作的話,進入1940年5月以後,這場戰爭才真正成為了現實,希特勒突然教給了全世界一個新名詞:閃擊戰。
這位海兵33期首席,後來被麥克阿瑟當甲級戰犯抓了起來但沒有起訴的豐田貞次郎是個怪物。豐田貞次郎在學習上是個天才,特會讀書,別人上一次海大,這位上了兩次。海大學生分甲乙兩種,甲種是軍事指揮,乙種是專業兵種。豐田第一次進海大是作為乙種學生學炮術,首席畢業,畢業後派駐英國,這位又跑到牛津大學去留了兩年學,從牛津回來以後又以甲種學生的身份進了海大,還是首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