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教大明》目錄

第141章 兩難

第141章 兩難

張簡修連忙點頭,剛想說什麼,卻見張居正內書房那裡房門大開,有負責內書房的長隨已經出來,開始延請在外等候的官員們。
張居正心思之重,左右為難之態,種種考慮鬱積在心,有今晨的失態,也就可以理解了。
兩年時間,天下書院已經被禁毀的差不多了,理學仍然是最強勢的學派,在秦漢之時,結廬守孝只是少數儒臣的行為,雖然廣受讚譽,但並不是社會的主流觀點,到宋時,丁憂已經成為一項制度,但奪情也很多,奪情不止限於大臣,在要緊差遣上的小臣,亦有不少被奪情者。
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不可能了……
而到大明,驅除蒙元之後,理學成為真正的統治學說,士大夫的性靈漸漸被剝奪,而種種世態,亦就越來越矯情而忽略人性。
張居正的重要性,還在於他是李太后最信任的文官領袖,將國事交給他,李太后才能真正放心,其餘的內閣輔臣,都取代不了張居正在李太后心中的地位。
禁毀書院,最重要的就是破除讀書人聚集講學,非議朝政的土壤,而禁毀的學派,最重要的就是陽明心學!
對一個正在掌握至高無上權力的政治家來說,這是不可容忍的情況啊……
看到惟功的表情,張簡修明白對方已經明白了自己話語中的含意,神色也是變的苦澀起來。
這就是張居正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奠定他後世地位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做的這些事,毫無疑問是得罪了龐大的利益階層,要有何等手腕,胸襟抱負,不懼身前身後的報復,才能將萬曆初年到萬曆十年這些改革進行下去!
但張文明一死,張居正立刻陷入道德和現實中的兩難困境。
哪怕是心裏有刺,也仍然只能倚重!
惟功很艱難地問道:「是不是已經出大事了?」
這就是強人政治的悲哀之處……種種改革,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雖然不改不行,但有決心和有能力推動改革的,也就是張居正一人。
清丈田土之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他每天最少因為此事給十個以上的地方督撫寫信,查詢進行的程度,解決難題,給地方官員撐腰,還有考成法,優免、驛傳、刑獄等等,各種改革,都是正在進行之中,張居正一走,最大的可能就是人亡政息!
「倒還沒有!」張簡修忙道:「其實已經來了兩撥人,都是說家祖父情況不好,今天這是第三撥人了,還好,說是情形不好,已經漸至彌留,但還沒有大去。」
「雖然如此,聽話音來說,是不是日子已經很快了?」
在實際的政務上,馮保也會保舉忠於自己一系的文官和武臣,但數量有限,而且願意委身投靠太監,成為眾矢之的的文官畢竟不多……聽從司禮,與全體太監保持相對良好的關係,這沒有問題,國朝體制如此,但如果和某一個太監保持良好私交,甚至是事事聽從,成為太監夾袋中人私人,這個就會為士林所不齒了。
而到了正德年間,首輔楊廷和在父喪之後,堅決拒絕了正德皇帝奪情的詔旨,不論如何,都是堅持辭官,以大學士首輔之尊,回鄉守孝。
和清丈田畝配合的,張居正一身功業的頂點,就是從萬曆四年到五年,六年,這三年時期在大明各處推廣的一條鞭法!
此事給楊廷和帶來了道德完人的聲譽,可也是把後來者給害苦了。
「惟功,你雖是至交,這樣的話,我亦不能隨意和你說的。」
要說親情,可能有,但應該也是不多了,張居正出仕之後,除了中途短暫回江陵外,這十九年來,根本沒有離開過京城,其父也不願離開故鄉,結果父子二人已經十九年沒有見過一面,平時只是書信往還,這樣的情形,縱是父子血親還能剩下多少感情,殊可成疑。
他任用的那些人,真正有見識意識到必須改革的怕也是不多,為權力,或自己的功名富貴的怕才是多數,張居正一走,繼任者在開始可能不會將他的諸多改革廢棄,但時間一久,一年之後,兩年之後又如何?
所以現在張府上下,考慮更多的肯定不是親情方面,而是張居正該怎麼辦。
張簡修雖然沒有正面回答,但事情已經是明擺著的了。張居正之父張文明已經病入膏肓,江陵來使一撥接著一撥,說明日子已經很快,可能是今晚,也可能是明日,或是三五日後,反正告哀的信使,旦夕可至,隨時都可能到趕到。
而在此時,他一旦離開,這些嚴重損傷了各利益階層,只是得益於國家和百姓的改革將會如何?結果也是不問可知了。
條編之法,用張居正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愛養元元,並不是要竭澤而漁,相反,是要將雜費編入條鞭之中,春秋兩季徵收正賦,不準地方官員再肆意加征雜派,而且一律折銀……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以人認地,以地計田,以田征糧,有地者,征糧,少地則少征,後來被吹的神乎其神的攤丁入畝,其實就是建立在張居正條鞭法之上,其根本性並沒有太多變化,惟一變化的就是清廷的核心利益是八旗,大明的核心利益是士紳生員,所以清廷能毫無顧忌的傷損江南士紳的利益,在其身上征糧,從而保障了國用,而在明朝,衛所屯田的清理就十分困難,涉及武官和勛貴,而更困難的就是清理士紳生員的田畝,按畝征糧,並且將不合理的優免給去除掉,這樣國家用度自然就充足了。
這就是真正的相臣!
短短一瞬間,惟功已經將眼前的事給理明白了。
怪不得向來勤政的張居正今日朝會居然遲到了,而且神情恍惚,任是誰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都會變的如此。
有張居正拿著鞭子抽,損害了勛戚、武臣,士紳各階層的利益,才將改革推動了一點點,若是他離開,整個大明帝國這輛已經老舊不堪的馬車,新上任的馭手是不是有他的大智慧和不懼任何人的決心和意志?
奪情之事,在大明就顯的越來越困難了,但在嘉靖之前,高官奪情還有過,英宗年間,大學士李賢因為地位十分重要,父喪之後皇帝堅絕不允奪情,百官之中,也有一些彈劾的,但更多的是理解的心態,並沒有將此事拔高到不可原諒喪失倫常的地步。
張居正現在是元輔首相,其實是相權和皇帝帝權的重疊,馮保雖然是司禮監一方的代表,同時掌握御馬監,位高權重,對張居正有足夠的約束作用,但無非就是保障皇室的安全,帝系不會轉移,不使外臣有異心,以中馭外,不過如此。
「元輔想必在左右為難之中,我只是來致謝的,既然如此,我就先離開吧。」
皇帝尚未親政,太后等於是事實的國君,有這種信任,哪怕是張居正多次拒絕太后修佛寺的開支請求,多次壓制武清伯李偉,壓制皇太后的外家,還削減宮中用度,拒絕太后無端大赦罪囚的詔旨,這些事,卻只能使太后對張居正更加敬重。
就算有,繼任者能得到李太后的完全信任和支持?馮保的鼎力合作?
這個度,普通的文官都會把握的很好,不會越線犯禁,所以馮保雖然權力欲重,在內廷是說一不二的權閹,但在外廷,卻幾乎沒有什麼靠得住的勢力。
大明是一個理學占統治地位的國度,在王陽明的心學興起之後,對傳統的理學有一點衝擊,陽明心學,更注重實際一些,並不算太墨守成規,但自從萬曆三年以來,這兩年來張居正以不容置疑,不可商量的態度,主持禁毀了天下書院,連歷史最悠久的白鹿書院等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當然,這些還只是從政治家方面的角度來考慮的事情,更現實的考量就是張居正一走,對太后和小皇帝的影響就會慢慢減弱,負面的東西會湧上來,眾口鑠金,積骨銷毀,不僅事業毀於一旦,連自己未來的政治生命也可能被終結。
丁憂,則一切付諸流水,不丁憂,則面臨的挑戰,也足以抵消不丁憂帶來的好處!
雖然張居正是徐階的學生,徐階則是心學弟子,但張居正並不是真正的心學傳人,他更注意統治的實效,不願意自己在推行大政之時,下頭有過強的雜音,過多的指指點點。
這是一件大事!
原本按張居正現在的地位,還有皇帝年幼的理由,簡直是沒有爭議的可以奪情,但在楊廷和之後,再沒有一個國朝大臣敢於提奪情兩字,楊大學士立了一座沒有人敢翻越的標杆,金光閃閃,壓在所有人的頭上,是一座翻不過去的道德大山。
不僅是對張府,對張居正本人,甚至是對萬曆皇帝,對整個朝廷和朝政的實施,都是有著極大的影響,這件事,實在是太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