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教大明》目錄

第832章 各人

第832章 各人

惟功沒有涉及王朝更迭,也沒有說什麼興亡周期,但他拿張居正和申時行當例子指出來的事實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這是一層顧慮,另外就是惟功要顧忌現有的教育和體制,而且他也不會在政治發展上過於的超前,這仍然是一種拔苗助長。
張用誠雖然感覺到肩膀上擔子變的很沉重,但亦是很沉穩的離開了去。
徐渭還好,他到底不是一個宗師級的哲學家,李贄卻是不同,他的童心說原本已經很是純熟,最近講學的生活也叫他很開心,幾乎沒有感覺到有什麼生活的壓力,給宗族寄了不少銀子后,他家鄉的族人也對他不是那麼深惡痛絕,原本縈繞在心裏的愧疚感也減輕了很多。
這話說的是誰,在場的人當然明白,一時都是笑起來。
這麼一想,眾人心底里的不解和一些憂慮算是一掃而光,眾人都是表情愉快,心裏一陣輕鬆。
惟功笑著看看四周人的表情,對自己今天的表現也是十分的滿意,他笑著揮手道:「好了,大家有事早些去做,無事也散去了。相關有司進來,向商會解釋本鎮收入支出,不過有言在先,暫時只能提供模糊的數字,若是說的太細了,萬一再有人來提銀子,本官就不好拿鎮里開銷大來搪塞了!」
這種做法,已經是立足在大明現有的基礎上,儘可能的照顧多方的利益,所以想明白了的人為之激動的頗為不少,這就是說行之多年之後,哪怕是軍方也不能為所欲為,軍隊固然是暴力機關,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千絲萬縷的關係,各行會抱團的話,對政府和軍方的決策肯定會有相當的影響。
遼陽的評議會和各種行會是行業利益和民間利益的集合體,能量大,能對施政一方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因為是大規模的聯盟,不是純粹的一方面的利益,比如農會應該不會對開拓海外殖民地有興趣,但商會和海事協會肯定極有興趣,在官方的引導下,正確的一方總容易獲得勝利,而施政者在實行某個政策的時候,又需考慮受損方的利益和呼聲,最終給予一定範圍內的補償,可以避免某個政策出台之後,只有少數人得益,多數人受損的結果。
當下眾人哄堂大笑,果然有司相關人等上來,任磊等人臉上全是笑容,至此他們算是明白了惟功早前的布局,一則是流傳在上層的總兵官要擴編軍隊,準備打仗,所以精力用在軍事上,政務委給張用誠,二則就是有意放權鍛煉,希望張用誠在政務上能如張居正那樣,事事掌總,不必過多煩慮,較少掣肘。三來便是今日這事,用評議會來約束監督諸司的同時,豈不就是當權者的最好監督者?張用誠就算想攬權擅權,亦得先擺評了這千百行業形成的民間勢力才行。
唯一遺憾的就是老妻沒有活到今天,若是不然,那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情。
比如在江南的縉紳勢力雖然對抗強權,連皇帝的家奴也能打死,還能在輿論上把皇帝形象弄臭,幾百年後都不能消除影響,但這又如何?沒有正確的引導,這種權力只是幫著江南縉紳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對抗,西北成百萬人挨餓造反,江南仍然歌舞昇平,遼東幾百萬人被屠殺,江南這邊仍然不願多繳賦稅,各地的距離造成了彼此情感上的疏離,甚至在京師被佔領后,南京的情形也沒有怎樣,信息流通不暢,情感疏離,這個帝國雖然龐大,民間的權力雖然不小,最終的結局卻是全部死在內耗上頭,明朝亡國后,朝中的輿論被壓服,江南的士紳被殺的人頭滾滾,最終就是這樣雙輸的結果。
眼看剛剛的眾多聽眾漸漸離開,惟功方大步上前,對著李贄笑道:「老夫子剛剛也是運筆如飛記錄,本官慚愧啊。」
可以說,這樣的衝擊不僅是對袁黃一人,而是幾乎針對了所有的全部在場的儒學出身的士大夫們。
原本他們應該很想上前和惟功說話,表達自己的欽佩之情,但體制相關,以他們的身份又是張黨成員,再公然與惟功交結,朝廷再優容也不能忍,只能將他們調走,而他們是絕不會願意離開遼陽,哪怕現在叫他們出外任巡撫,亦是沒有在遼陽能聆聽到這樣的話語時來的愉快顯得更加的充實滿足。
就算再忠於君上的人,此時也知道萬曆是什麼樣的君主,貪得無厭,屢次提外庫金銀充實內廷,有時候是編造借口,有時候連借口都懶得編造,這等事原本流傳不廣,只有京師與之相關的官員才知道,在遼陽卻是人盡皆知,盡可拿來取笑。
劉士和等人悄沒聲的來,又悄沒聲的離開了。
為什麼張居正能專權,為什麼申時行又是現在這番模樣,只要是才智之士,很快就會有所聯想,並且會思考思索,各人會因為自己的經歷和學識的高低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甚至是千奇百怪,沒有哪一個的答案會是真正正確的,但這個惟功不會在乎,很多真知的產生就是在這樣的思索乃至碰撞中產生,閉門造車並不會產生真正的學問,就算是他,雖然是打後世前來,頭腦里有幾百年後很多的政體形式存在,但就是惟功自己,也沒有辦法說哪一種政體是完全成熟的,不需要考慮就可以拿來使用的。
就算不考慮中國的教育情形,歷史傳承,人們的生活和思維習慣是否有共同性等等,後世的很多政體也沒有辦法叫他直接就拿來用,可以說在他身處的時代,人類已經發展的極快,但仍然沒有哪一種政體真正解決了所有的問題,或多或少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
袁黃是如此,徐渭和李贄更是激動的不能自已。
他們這分巡和分守道,若是十年前過來,在場的人全部得下跪,就算總兵副總兵也一樣,最少要負甲躬身親迎,現在他們卻是兩乘小轎,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連規定的儀架和四人抬的大轎都沒有使用。
「大人不必這般說。」李贄正色道:「適才之話,可謂微言大義,雖無華彩,卻是天底下第一篇難做的文章,沒有十年之功的思索,沒有大人這般上位的身份,斷然沒有辦法說的出來。歷來帝王,只講究天人感應,越神化自己越好,施政亦是需含孔孟之道,惟有叫人說是離經叛道了,是以帝王言論,後人觀之多半索然無味,只有開國君主說的話還有一兩分味道,今日聽大人的話,贄感悟頗深,回去之後可能要成文,到時候亦要引用大人的話,只盼大人莫收我的版權費才好。」
在大明,縉紳和宗族的影響力算是皇權和政權的制約,但這種制約是鬆散的,不明顯的,甚至是反動的。
「大人的胸襟,氣度,真是叫人心折!」袁黃也是十分激動,他在遼陽的效力始終有點兒若即若離,很多事情,就算他看在眼裡,也很難叫他真正的涉足太深。
有些事情,不是專業人士未必懂得其中的彎彎繞,如果要犧牲某個行業的利益來做某件事,最少也能聽到該行業的心聲,懂得多加體恤,這樣做決策的話,看似費了不少事情,其實反而更容易收到成效。
李植等人,也是不停地思索著,他們在互相使著眼色,三人幾乎同時想到了這是一次極好的機會,原本他們想冒頭還要等幾年之後,有一個想好的計劃等著到時施行,現在么,倒是提前就有了想法。
李贄原本覺得自己的學問體系就是這樣了,沒有更多可闡述的東西了。但今日聽到了惟功的話之後,李贄感覺自己面前推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他的感悟比袁黃還要深得多,隱隱之間,他感覺惟功的話是一個全新的體系,不同於孔門儒學,也不是程朱理學,亦不是王陽明心學的範圍,甚至墨法楊朱老莊,亦沒有這樣的話語,李贄在不停的沉思,眉頭也是時松時皺,整張臉也是變幻不定。
對遼陽鎮方面來說,只是讓出了相當的監督權,施政來說,就算受到一些掣肘和雜音,總比簡單粗暴之後犯了錯交學費要好的多。
至於宗族權,更是有害無益的東西,可以說是正面意義極少,幾乎都是負面的東西,也就是因為中國太大,交通運輸十分不便,採用了粗放型的管理方法,需要紳權和族權配合管理,否則的話,任何一個朝代首先要打擊的就是宗族勢力,而絕不可能去扶持。
袁黃在浙江一帶是很有名望和根基的一位,就算現在他已經授官,並不代表他願意紮根在此,未來的打算,自然還是建立一番功業之後就回浙江,繼續他的學術和行善的事業。
但在此時,經過這麼一番話的洗禮和衝擊之後,袁黃感覺自己的心靈被狠狠的洗涮了一回,很多平素想過但想不通的事情也是眨眼之間就有了真正而確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