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年代》第二卷 京華煙雲

第三百九十九章 擁護共和

第二卷 京華煙雲

第三百九十九章 擁護共和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咨:前後和議情形,並昨日伍代表得北京一電,本處又接北京一電,又接唐紹儀電,均經咨明貴院在案。本總統以為我國民之志,在建設共和,傾覆專制,義師大起,全國景從。清帝鑒於大勢,知保全君位,必然無效,遂有退位之議。今既宣布退位,贊成共和,承認中華民國,從此帝制永不留存於中國之內,民國目的,亦已達到。締造民國之始,本總統被選為公僕,宣言誓書,實以傾覆專制,鞏固民國,圖謀民生幸福為任。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本總統即行辭職。現在清帝退位,專制已除,南北一心,更無變亂,民國為各國承認,旦夕可期,本總統當踐誓言,辭職引退。為此咨告貴院,應代表國民之公意,速舉賢能,來南京接事,以便解職。附辦法條件如左:
蘭州。
「翰如教兄,」王浩然開門見山說道:「共和成立,五族平等,信仰自由,無妨教典。弟以依媽尼為證,誓諸真宰:共和政體,決無妨害吾教,請勿中奸人謠言之詭計。邊遠之地,真相難明,況尚有因忌吾而欲害吾者從中播弄是非,以收漁人之利耶?明鑒如吾兄,必能洞燭其奸,不為一姓盡愚忠,而拂萬兆之幸願。兄執西北軍機牛耳,處此潮流激蕩民情鼎沸之世,共和元勛、民族英雄、宗教偉人,只一反掌耳。時機難再,幸勿失之!敬希急速停進,通電翊贊共和,福被群生,名垂永世,豈只國家之幸,是亦回民之福也。」
升允在長庚的授意下於總督衙門召集西北清軍將領開會。
(四)由參議院推選袁世凱為臨時總統;
馬福祥首先發難:「我要求提供具體的戰況情報、上面的戰略方針是什麼、到底是決戰還是戰略防禦?」
雖然有將領提出為什麼蘭州有清帝退位的謠言問題,然而長庚和升允二人則迴避這個問題大唱清軍正在順利反擊的論調。
袁世凱在清帝退位后即以全權名義布告中外大小文武官署,全文如下:
同日,孫大總統以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絕對贊成共和,乃以「功成身退」之襟懷,向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併為鞏固民國而附提三項條件。咨文曰:
入夜,街面的路上很暗,躲在屋內的民眾,這夜能入睡的人肯定不多。街上,腳步聲,車輛的行駛聲,不絕於耳,這些聲音在黑暗中帶來了陣陣的緊迫感,不斷動搖著人們的心理,越來越多的巨富之家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天亮后逃難……蘭州已經風傳清帝已發出退位詔書的消息。
王浩然這一番話,對馬安良思想一定會有很大觸動的。
「為什麼不乘革命軍新興的銳氣,將北方腐敗的惡勢力,徹底肅清,以求一勞永逸。今日言和,未免養臃貽患。」他們從海外歸來,不就是為了革命上戰場拼殺,可是在南京卻沒有仗打,碰上南北和談,現在清帝退位,孫中山也要辭職了,他們一腔熱血無處發泄,在白下路看到鄂州革命軍駐南京辦事處掛出來的廣告,立刻熱血燃燒了。
「我軍已做好了未來蘭州決戰的戰略部署。」站在講壇上的升允以他那巨大的身軀、莊重的發言散發出極大的說服力。
3、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法制章程,非經參議院改訂,仍繼續有效。此咨參議院。
會議散了,對清廷最忠誠的馬安良回到他精銳軍中。大阿訇王浩然來訪。
南京。
1、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
當天,北京城裡到處都掛滿五色旗幟,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成為過去。
以上兩咨文,于同日通電全國各報館,除全文發表外,並電請各報館宣揚袁氏促成清帝退位、鞏共和之功。
升允開門見山的說道:「現在國難當頭,希望諸位西軍的元老們能拿出些高見來。」
國民革命安西軍大舉進攻蘭州就在眼前。
「現在共和國體,業經宣布,世凱忝膺組織臨時政府之任,力小荷重,深懼弗勝。竊念政府機關,不容有一日之間斷,現值組織臨時政府,所有舊日政務,目下仍當繼續進行。庶政方新,百端待舉,全賴群策群力,互相匡濟,務以保全治安,共維大同為要務。在新官制未定以前,凡現在內外大小文武官署人員,均應照舊供職,毋曠厥官。所有應行公務,應司職掌,以及公款、公物均應照常辦理,切實保管,不容稍懈,倘有借端規避曠厥職官者,不獨違背官規,抑且放棄國民義務。竊願在官諸君子,共懍此意!」
孫大總統在南京接到清帝退位和袁世凱贊成共和的「真電」后,即以兩電致袁世凱,告以推讓之意,並再促其南來。電曰:
林鐵長和張鳳翙也在考慮這件事,袁世凱的動作實在太快。
聽了馬福祥的話,長庚很有些吃驚,沉默下來。他突然問馬福祥道:「我想請開缺,你有好的人選嗎?還有擁護共和的電報,你們是發給南京還是北京?」
孫中山正在接見幾位整裝待發,準備支援鄂州革命軍西征的廣東華僑老鄉。
酒精讓王之佐、水梓、鄧宗等人的臉紅了起來,他們勸長庚早些宣布清帝退位召書。
(一)清帝退位,由袁世凱通知駐京各國公使;
在王浩然勸諫馬安良的時候,馬福祥、王之佐、水梓、鄧宗等相約拜訪長庚。
2、辭職后,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解職。
「袁世凱已經發出『真電』贊成共和,全國都已經共和了,李瘋子來勢洶洶,也許我們能戰蘭州阻止李瘋子的腳步,可是一旦各省革軍支援李瘋子,全國之革軍兵力將直撲蘭州的。」
長庚聽了,沒有回答,卻請他喝起酒來。
馬福祥算是厚道,沒有說破長庚和升允隱瞞清帝退位的事情,只是旁敲側擊一下。
這次是馬福祥他們無話說了,這種時候,長庚居然早已經在考慮這種問題。其實,長庚早已下定決心。
由孫大總統這兩件咨文便可以看出他是個偉大的革命人物,不戀權位,重然諾,視大總統為公僕;不過他了解袁是一個只知實力政治而不尊重法治的人,所以他有所保留,附帶了條件,促使袁到南京來繼任總統而脫離北京的封建勢力,同時把臨時參議院所制定的《臨時約法》作為一道緊箍咒套在袁的頸項上,藉以約束袁的野心,而使其走上法治軌道。
(一)「萬急。北京袁慰庭先生鑒:電悉。文以菲材,辱膺國民推戴,受任以來,拮据張皇,力不副願,嘗恐覆餗貽羞,負國民委託之重。自慚受任無狀,日夜希冀推賢讓能。苟得如公者,舉而自代,其締造國民幸福,當非意料所能預揣,文即引躬退在草野,為一共和國民,于願已非常滿足。無如時勢未來,形格勢禁,致公未得即遂共和進行之願,文實屍位至今。幸得清帝遜位,民國確立,維持北方各部統一,此實惟公一人是賴。語云:英雄造時勢,蓋謂是也。文徒何功?過蒙獎譽,曷勝愧汗。新舊交替,萬機待舉,遺大投艱,非公莫辦,謹虛左位,以俟明哲,易勝佇立,翹望之至。孫文。元。」
孫中山看著這些青春激昂的年輕人:「我與你的主張完全一樣,但現在各省都督,多以兵力不充,主張談和,各省推選的參議員,也認為不宜用兵,為民請命,如果我堅持非用兵不可,頗有貪戀祿位的嫌疑,既然大家都是這樣想,我還有什麼話可說。」
「你們冒險犯難,是真正革命志士,此舉為我廣東爭光不少。」
「我們都聽說清帝已經退位,升大帥的樂觀論是不真實的,李瘋子攜風雷之勢,大軍長驅直入,我們該怎麼辦?」馬福祥一副詢問的樣子,其實就是來逼總督府公布清帝退位召書,宣布甘肅獨立贊成共和。
同時,孫大總統踐履前約,提出推薦袁世凱候選臨時大總統之咨文。文曰。
(二)袁世凱公開表示,絕對贊同共和;
得到這個消息,臨時大總統孫文,又提出最後五條協議,由伍廷芳轉達袁世凱:
「戰況我已經說過,李瘋子沒什麼好怕的,我們就在蘭州與之決戰!」升允和長庚模則一味強調戰況的發展很順利,一定要在蘭州進行決戰。
(二)「萬急。北京袁慰庭先生鑒:真電及唐轉來真電具悉。清帝辭位,執事宣言贊成共和,民國從此大定,不勝忻慶!蓋全國人民之幸福也。現即報告參議院,提出辭表,推薦執事。至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若果行之,恐生莫大枝節。執事明於理勢,當必知此,請即速來寧,以副眾望;如慮一時北方無人維持秩序,當可由執事舉人,電知臨時政府,畀以鎮守北方全權。謹布候復,並表歡迎之至意。孫文。」
同日並將退位詔旨致各國公使,轉達各國政府。袁稱臨時政府首領,各部大臣名為首領。
伍廷芳當天發了電報,袁世凱收到電文,感覺非常滿意。袁世凱便按孫中山提出的辦法,迫不及待地將退位詔書送各國公使及南京臨時政府,並發表「真電」聲明。
(五)袁世凱被推選為臨時總統后,一定要宣誓遵守參議院所定的憲法,才能接受和行使總統的權力。
「臨時大總統孫咨:今日本總統提出辭職,要求改選賢能。選舉之事,原國民公權,本總統實無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電北京有約,以清帝實行退位,袁世凱君宣布政見,贊成共和,即當推讓,提議于貴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成,舉為公僕,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於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以私見貢薦于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計,無失當選之人,大局幸甚。此咨。」
(三)孫中山在接到外交團通知清帝布告后,即行辭職;
李想此時心急如焚。十二月的西北天寒地凍,但此時他心裏卻火燒火燎。他在安定城司令部里來回踱步,而後乾淨利索地對林鐵長、張鳳翙說道:「最頑固的宗社黨頭子良弼被彭家珍炸死。宗社黨群龍無首,滿朝親貴心驚膽戰。他們又讀到北洋文官武將逼宮的奏電,知大事已去,便紛紛逃出北京,投向天津租界及大連、青島等地,託庇于列強勢力。隆裕太後為了籠絡袁世凱,下詔封他為一等侯爵;但袁此時志已不在位極人臣,而要南面而坐,自然一口拒絕了榮典,梁士詒、趙秉鉤、胡惟德秉承袁的旨意,不時入宮恐嚇隆裕,動以利害。隆裕無可奈何,只得授袁全權,與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多日稱病不朝的袁世凱,立時抖擻精神入朝,提出優待皇室條件。清廷接受優待條件,下詔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