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宣戰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宣戰

而詔書也針對降清的原明官員,包括清廷所有關內的漢族官員,以及所有清軍中的漢族軍兵在內,要求他們看清形勢,認清大局,不要再跟著清廷走了,自絕於天下,而是要爭取反正立功的機會,彌補自己的降清錯誤。
清廷本身,其實還是實行的部落政治,排外情緒本來就很重,而現在滿漢矛盾對立己經十分嚴重了,因此在這份詔書發布之後,清廷對這些漢族官員也會更加猜忌,這樣一來,也能進一步加深清廷內部的矛盾。當然也正是商毅的目地所在。
在戰鬥進行過程中,尚未明顯分出勝負的時候,能夠策動帶領軍隊歸順,獻出自己防守陣地或城池,或者抓住清廷的其他重要將領,幫助中華軍取得勝利等,稱為火線起義,可以免除他們降清的罪行,保證他們的人身財產安全,並且將根據所立功勞的大小,在中華軍中任職,但不能保留軍隊,原有軍隊,必須全部接受中華軍的整編,不原為官,也可以南京政府的統治區域內定居,自由從事各種職業;
既使是拋開歷史的巧合來說,山東地區在中國所處的戰略位置,在目前南北對持中的戰略作用,南京政府的大多數人也十分清楚,因此取得了山東之地,這就意味著南京政府在對清廷的戰鬥中,取得關建的戰略主動權。獨一天下,開朝立國,並不在是一個期待或是希望,而是變得實實在在,伸手可及了。
同時在詔書的最後,還列舉了幾種反正立功的例子:
但在這個時候,北方連續爆發反抗清廷的農民起義和原明將領的反正,不僅牽制了清廷的大量精力,而且也造成了清廷的人心動蕩,和社會不安,有不少人都能夠看出來,現在的清廷在與南京政府的對抗之中,己經處於十分不利的位置,因此山東戰場的結果,並非絕對重要的。另外商毅己經決定,在襄陽一線,發動南陽戰役,以配合山東的進攻,他也相信中華軍在未來的戰鬥中,一定會有出色的表現。
雖然這時商毅已經稱王快兩年了,儘管在南京政府內部都己經把自己當作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商毅還很少以靖北王的名議,發布過什麼命令、詔書。在南京政府內部一般的政令都是以內閣名議發出,而軍令都是以統戰部的名議發出,雖然所有的命令,都必須得到商毅的批示才能生效,但除了高層官員的任命之外,商毅基本沒有使用過靖北王這個名號,來發布命令。
第一份詔書是正式宣布,南京政府將進行全面北伐,以收復失地,擊敗清廷,恢復漢統為目標,這也表示商毅正式向天下宣布,南京政府向清廷宣戰了。
另外一方面,商毅也是在為以後的國家體制考慮,其實就商毅本人的意願來說,他畢竟是民主和自由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並沒有萬壽無疆或永遠健康之類的野心,如果條件許可,他肯願意建立一個共和國,而且君主制的國家。但現在的實際情況己經決定了,共和在目前的中國,根本就走不通,因此只能採用君主制,做為國家體制,肯定不會採用舊式君主專制的體制,而是釆用君主立憲制。
在這種情況下,商毅向清廷發布這樣一份內容詔書,煽動清廷的漢族官員、將領反正、投降,無疑是將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一些心懷異心的漢族官員在這個時侯,一定會有其他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瓦解清軍當中,關內漢族士兵的鬥志。儘管清廷並非是以關內漢族士兵為主力,但如果在戰場上,兩軍對持的關建時刻,有一支漢族士兵的投降,獻出其所守的陣地或城池,對一次戰役來說,絕對是一個十分致命的打擊。
但這一次商毅非常高度的以靖北王的名議對清廷宣戰,不僅是傳給清廷,同時也傳諭南方的三個南明朝廷,也是向天下正式宣布,南京政府己是一個正式的政權國家機構,而不在其他勢力的臣下。
宣戰本身只是一個形式,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但在中國歷史上,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之前,由其是對異族國家的戰鬥時候,一般都會發一份宣戰詔書或檄文,表示己方發動戰爭的理由,宣告自已是正義的一方,不僅可以在道義上占居主動,而且還能鼓舞軍隊的士氣,和民心的支持。
而且現在中華軍己經開始發動南陽戰役,清廷的內亂尚未平息,因此也有不少人都己經在估算,南京政府會在多長時間,攻入北京,取得全面的勝利。
不過商毅是以自己靖北王的名議,對清廷宣戰,則又有另外一層意恩。因為只有國家對國家,才能進行宣戰。
這是因為一來商毅並沒有正式稱帝,只是一個王爵,而且在名議上,自己這個王爵還屬於南方三個南明朝廷的下屬,因此盡量少用王爵的名議發號施令,在形式上,也表示自己並沒有越暨,在南方三個南明朝廷中,也好說一些,雖然商毅並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但在和清廷進行決戰之前,還是盡量不要和他們發生沖臭。
如果說宣戰,還只是一個像征意義,那麼在宣戰之後的第二份詔書,則更俱有實際意義。
從詔書下達之日開始,棄清南歸的文武官員都可以算反正立功,南京政府將免除他們降清的罪行,保證他們的人身財產安全,並且將根據實際情況,受予他們一定的官職,如果帶來凊廷的重大情報,或是帶過來軍隊,以及抓住清廷的重要官員、宗室成員等有其他功勞,還可以增加獎勵,如果不原為官,也可以南京政府的統治區域內定居,自由從事各種職業。
這一段時間當然並不只是與荷蘭進行交涉這麼一件事情。
在戰場己經出現了明顯的勝負時候,不在繼續負隅頑抗,能夠策動帶領剩佘軍隊歸降,或者抓住清廷的其他頑固將領,能夠減少中華軍的損失,稱為火線投降,可以不作為俘虜對待,並免除他們降清的罪行,保證他們的人身財產安全,可以南京政府的統治區域內定居,自由從事各種職業,但投降的軍隊,必須全部接受中華軍的整編。
不過巧合的是,就在這兩份詔書正式發布之後,山東軍區就一直告捷不斷,勝利幾乎是接蹱而來,相續攻克兗州、濟南、東昌等地,不僅基本佔領山東全境,而且還俘虜了阿巴泰、岳樂、李率泰這樣的清廷重臣,則使這兩份詔書的正式發布更顯得有意義。
而在開戰之前,如親能夠策動帶領軍隊歸順,獻出自己防守陣地或城池,或者抓住清廷的其他重要將領,幫助中華軍取得勝利等,稱為戰前起義。可以免除他們降清的罪行,保證他們的人身財產安全,將根據所立功勞的大小,幫助中華軍取得勝利的重要程度,在中華軍中任職;並且可以保留部份軍隊,其餘接受中華軍的整編;不原為官,也可以南京政府的統治區域內定居,自由從事各種職業。
而在山東戰役取得全面勝利之後,整個南京各界也是一片歡喜,雖然這幾年來,中華軍也連續在海外取得勝利,如打服日本,收取呂宋,但在絕大倍份民眾的心裏,只有在對清廷的戰鬥取得的勝利,才是真正價值和重大意義,因此南京、杭州地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慶賀這次關建性的重大勝利,遠比以前要熱鬧得多。
儘管在這份詔書發布的時侯,中華軍在山東戰場上,正處於第一次戰役結束,而第二次戰役尚未開始的時候,華軍在戰場上尚未取得明顯的優勢。
當然在國家成立的初期,商毅不會全面將權力下放,但在國家日常的行政制度上,還是以內閣為主,國家的行政命令,應該是由內閣的名議發出,自己只付責所有政令的最後把關和控制,但並不直接下達行政命令。也就是所謂的二元君主制,大體類似十九世紀的德國威廉王朝,和明治時代的日本。當然從一定程度上說,和明朝實行的票擬,批紅制度也差不多。
另外一些熟知經史的人都知道,在大明開國的時候,就是以南京為都,先取的山東,然後才進取北京,驅逐蒙元,遂有天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南方建立的政權,擊敗北方政權而奪取了天下的例子。而商毅現在顯然是正沿著這一條由南向北,統一天下的歷史道路上前進。
就在四月二十六日這一天,商毅以靖北王的名議,連續下達了兩份詔書。
第二份詔書主要是針對清廷,首先曆數了清廷的罪行,又以幾年來中華軍對清廷的勝績,表示清廷必敗,南京政府必勝的結果。同時以北京動亂、北方農民紛紛舉義為例子,號招在清廷治下的百姓配合中華軍的戰鬥,揭桿而起,反抗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