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

因為吳三桂也知道,重慶失守以後,川軍也實力大損,現在硬拼是肯定拼不過中華軍的,另外吳三桂也分別派人向貴州的永曆朝廷還有陝西的清廷駐軍求救,把自已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他們身上,因此在四川的戰略是保存實力,利用四川廣大的地區和山路拖延時間,好等援軍到來。
當然致於吳三桂如果真的投降,南京可以適當封他一個虛銜,以示安慰,但還想領兵,是不可能的,而且這是吳三桂投降以後再討論的事情,一切都是南京政府說了算,吳三桂只能老實接受。如果吳三桂接受不了,那麼中華軍就一路攻進成都去。反正現在四川的大半都己經打下來了,而吳三桂也就只剩下成都這一小塊地區了,最多也不過是多花一二個月的時間。
因此在接到了吳三桂的求救信之後,叔侄兩人也只能表示愛莫能助,讓吳三桂自己好自為之。
雖然說以吳三桂現在的實力,這些條件確實有些優厚了,但能夠順利解決四川剩餘的問題,也還算值得,而且吳三桂也主動降低了條件,另外南京政府也可以再進一步消減一些。另外擔心吳三桂投降之後會不老實,也有些過於擔心,因為吳三桂手底下也不過就是一兩萬人馬,又能翻得起多大的浪來。再說吳三桂投降之後,他的錢糧武器,全都是由南京政府供應,因此他根本就沒有再反叛的條件。
拒絕了和南京政府議和之後,福臨下旨由瓦達克繼襲禮親王、又加封勒克德渾為和碩穎親王,讓這叔侄兩人駐守陝西,並且以渭水為界,把渭水以南由瓦達克主管、渭水以北由勒克徳渾管理。因為在福臨親政的時候,這叔侄兩曾經打算謀取攝政王的位置,執掌朝政,己經引起了福臨的很大不滿,雖然說現在福臨還不敢輕易的動這叔侄兩,但也把他們趕得遠遠的去。
按李岩的建見,是由軍方來解決吳三桂,如果按王夫之的主張,則是由內閣來主導收降吳三桂的事情。因此這兩種觀點,實際是代表著在目前南京政府里,兩大勢力團體——軍方與內閣之間的權力之爭。
而瓦達克和勒克徳渾也知道,自己在福臨親政時的表現,己經引起了皇帝的忌恨,留在北京估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雖然陝西現在是兵荒馬亂,但必境是天高皇帝遠,誰以管不著,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退過長城,進入蒙古草原躲避,因此也欣然領命,來到了陝西。而在陝西上任之後,叔侄兩也開始行動,將大部份的人馬、糧草、物資、錢財都集中在靠北的延安府,以便於隨時都可以開跑。
就在第二天,商毅收到了四川發回來的消息,吳三桂主動派人來與中華軍聯絡,願意接受先前南京政府提出的條,歸順南京政府,並且表示,還可以再放底一些條件。比如中將銜可以降為少將,編製的三個師可以改為一個師,兩個旅,或是兩個師都可以等等。
當然也是因為商毅在南京政府里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信力,因此在南京政府內部,基本還能保持著比較和睦的氣份,雖然有一些權力爭鬥的現像發生,但在商毅的全力控制之下,基本都在合理的範圍內。而這一次王夫之和李岩的兩種不同意見,多少也有一點軍方和內閣之間的爭鬥。
原來中華軍攻佔了重慶府之後,並沒有急於立刻向成都發動進攻,而是以重慶府和夔州府為核心展開,分別向川南、川北推進,逐步的擴大戰果。
因此在這方面商毅也相當重視,只要稍微出現純為爭權的苗頭,就會立刻警告和阻止,多同也多次當著眾大臣的面,強調發表意見只能就事論事,不許刻意針對個人,或團體,這一點在參政院的會議管理制度中也著重強調。而南京政府的大臣們也都十分清楚,商毅的良苦用心。
吳三桂的請求被送回南京之後,商毅也立刻招集內閣和統戰部,討論怎樣處理吳三桂的事情。
兩種意見也都有道理,而且王夫之和李岩只是表白自己的態度,就事論事,並沒有引發爭吵,這種氣氛也正是商毅需要的。其實隨著南京政府的實力擴大,勢力最大的周林兩家因為各種原因,都失去了最高端的位置,因此也形了以幾名內閣大臣為核心的小團體。王夫之和李岩都是各自的代表。
但等了一個多月,等到的全部都是杯具的消息,在貴州,永曆朝廷和大西軍因為孫可望封王的風波,鬧得不可開交,結果中華軍挺進貴州,永曆朝廷己經逃到雲南、貴州邊境,完全依賴大西軍的保護,雖然這個時候大西軍和中華軍還沒有交手,但也被中華軍的三個軍壓制在貴州南部,無法北上支援四川。因此這一路人馬是指望不上了。
而在這個時候,吳三桂也不禁大為後悔起來,又想到應該和南京政府談投降的事情了。但當初南京政府向自己勸降時許下的條件,怎麼就鬼迷了心竅,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永曆朝廷和清廷身上,誰知這兩家都是這麼靠不住,如果那個時候就答應下來,不是什麼沒有了嗎,現在在談投降,自己還怎麼談。
但沒法談也要談啊,打又打不過,除了投降還有什麼辦法,不過吳三桂覺得自己並不是完全沒有和南京政府談條的基礎,因為自己手下還有十余萬的軍隊,還有成都府為核心的周邊地區,四川本來就是一個大省,土地算起來,也不亞於一個小省。因此這麼算起來,自己手裡還是有一點資本的。
商毅當然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一個大的組織內部,存在多個小組織,是在正常也不過的事情,而且是根本就不可能避免的。而有多個組織,也就會有鬥爭,當然這種鬥爭必須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大家都尊系必要的遊戲規則來玩,也就不會產生太大問題,甚致能夠產生良性的發展。而這也是商毅一直追求的權力形勢,不過在且前階段,還是主要靠商毅來控制。
首輔王夫之就主張應該答應吳三桂的條件,因為現在吳三桂仍然掌握著相當數量的地盤和兵力,並非是不堪一擊,中華軍想要完全取下四川,還需要花費不少的人力物力,兵源的損失。如果吳三桂至死不降,當然只有用武力結決,但吳三桂主動提出投降,那麼又何必非要再打下去了呢?畢竟現在中華軍要面對的戰場,並不是只有一個四川,還有雲南的大西軍,還有北方的清廷。因此如果四川能夠早一點解決,也有利於以後的作戰,沒有必要為爭這一時之氣。
結果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等待和盼望,吳三桂最終收到的,全部都是失望,而這時中華軍己經將四川的北南兩條道路全部封鎖,吳三桂的退路只剩下向西,退到甘肅一帶去了。
而眾官員也分為兩派意見,主管統戰部的李岩就堅決認為,不能答應,因為當初中華軍已經開出了十分優厚的條件,而吳三桂還抱以僥倖心理,己經拒絕了,現在中華軍己經四川的大半,吳三桂內憂外患,才想要投降,還想享受這些條件,那有這麼好的事情。而且南京政府如果表現的過於懷柔,就算吳三桂投降,恐怕也不會老實。因此這一次必須表現得強硬一些,吳三桂投降可以,但只能是無條件的投降,南京政府只能保證他的生命安全,其他的條件一概沒有。
當然大西軍雖然無法北進,支援四川,但起碼還是拖住了中華軍的兵力,否則江西軍區的三個軍再入川作戰,那可就夠吳三桂受的了,因此吳三桂多少還有一些安心。但清軍方面就更糟了。
當然吳三桂也知道,經過了這麼一番反覆之後,自己肯定不可能再得到當初的那些條件了,因此也不等南京政府說,吳三桂主要是提出了一部份讓步,其實對於官職爵位吳三桂並不是太在意,關建是能掌握住多少兵權,雖然吳三桂提出是兩個師,但他心裏的底線是能有一個師,自己當一個師長,也可以滿意了。中華軍的一個師也有一萬多人,兵貴精而不貴多,川軍的核心其實還是自己在山海關時的老兵,其實也就只剩六七千人了,只有保留住這一批人作基礎,自己就還有本錢。
段鵬部沿著長江逆游而上,相繼攻佔了滬州、漵州、烏蒙、馬湖等地,切斷了四川向雲南的退路,而李牟部則是沿著四川和陝西的邊境一帶展開,收復了保寧、龍安、順慶等地。把四川和陝北分割開。這兩路進軍共計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沿途基本都沒有遇到遇到川軍有力的抵抗,基本都是中華軍的人馬一到,川軍就立刻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