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北伐計劃(一)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北伐計劃(一)

李淏曾在清廷當了近十年的人質,一直到即位時才回到國內,正好趕上了清廷的中原大敗,因此對中國的南北局面也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而且在李淏之前回國的兄長,昭顯世子李溰回國之後,不明不白的被人毒死,因為李溰在清廷為人質期間,多方參查了清廷的實力虛實,騎戰火器的練兵之法,因此李溰之死也讓人十分生疑,同時也曾加了李淏對清廷的不信任。
不過在另一時空里的中國人一提到朝鮮李朝,最大的印像不是它的時間久遠,而是激烈的黨爭。有歷史學者認為,朝鮮李朝的黨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但是實上,朝鮮李朝的黨爭存在的時間之長,鬥爭派系之複雜,遠遠超過了中國歷史中的任何一次黨爭。朝鮮李朝存在了五百一十八年,而黨爭的歷史竟持序了二百八十余年,可以說朝鮮李朝的大部份時間,都是在黨爭中度過,並且引發了好幾次政治大變動和朝廷的全面洗牌,甚致是國君的更替。而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李朝居然都一直支撐了下來,並沒有改朝換代,如果是在中國,一般的黨爭都不可能維持百年,國家就被整得不行了,因此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
功西派首先又分裂為主和的少西派和主戰的老西派;1637年朝鮮終於向清政稱臣,而少西派演變成為以金自點為首的洛黨,是親清派,主張出兵幫助清軍進攻明朝,老西派則發展成為以元斗杓為首的原黨,是親眀派,反對出兵幫助清軍進攻明朝。由於這時清廷的兵勢兇猛,並在1644年入關北京,正式入主中國,建都北京,因此洛黨在朝鮮佔了絕對的上風。
而這時當時還是叫后金的清廷開始攻擊朝鮮,並在十年內連續兩次攻入朝鮮,因此朝鮮李朝的黨爭,又揭開了新的一頁,開始和清廷掛上了勾。
接報之後,商毅下令,正式將這支軍隊定番號為二十六軍,軍長孫可望、副軍長劉文秀,參政長艾能奇,並將二十六軍暫時劃歸淮南軍區管轄。立刻從雲南開拔,趕赴鳳陽。命羅遠斌派一個師沿途護送。並強調二十六軍,尊守軍紀,沿路不許撓氏。而李定國隨行,到南京來商議軍務。
但就在去年,也就是后明五年,清順治六年(1649年)朝鮮的第十七代國王李淏即位。
因此在李淏回國之後,也有擺脫清廷控制的想法,並且啟用了一些原黨的大臣,重用了原黨的重臣宋時烈。但這時畢竟是洛黨得勢,李淏也不敢有輕妄動,因此才派原黨大臣崔成皋為使臣,來到南京,探看一下南京政府的虛實動靜,卻不想崔成皋急於為原黨反盤,一下子就向商毅把底都交了。
不過朝鮮李朝的黨爭,扔到世界範圍內,實在不算什麼事,爭來爭去左不過就是為了那巴掌大點的地方,因此在商毅的電腦里,關於朝鮮李朝黨爭的資料並不多,而且也講途得比較簡單,商毅把這些資料又結合了收集的情報,花了好一番功夫,才算把朝鮮李朝黨爭的脈絡理了個大概。
不過在一開始的時間里,東人黨雖然一直都占居上風,但內部卻分裂為北人黨和南人黨兩派,這時正值「壬辰倭亂」: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北人黨主戰、南人黨主和,因此在1598年戰爭結束之後,主和的南人黨下台,北人黨得以掌握政權。
但僅在一年之後,因為立嗣的問題,北人黨又分裂為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擁立永昌大君的小北派。而在八年之後,大小北的爭鬥還沒分出勝負,小北派居然又為清小北派和濁小北派。
朝鮮李朝,在另一時空里一共存在了五百一十八年,超過了中國任何一個封建王朝,橫跨明清兩代,在世界歷史中,也極為少見,儘管日本天皇存在的時間比朝鮮李朝要長得多,但在大部份時間里,日本天皇都僅僅只是一個像征的稱號,並無實權,也沒有代表過日本。在中國的眀清兩代,都是以豐臣幕府、徳川幕府為日本的統治者。
但大北派也沒有得勢多久,在1623年,在朝鮮政壇上沉寄了三十余年的西人黨開始發力,他們聯合東人黨中分裂出來的南人黨,小北派中的清小北餘眾,支持綾陽君李倧發動政變,推翻了光海君李琿的統制,成為朝鮮第十六代國王,而西人黨也終於揚眉吐氣,開始了自己這一糸的掌權過程。
當然商毅也不可能對軍隊完全不做預防,政治教肓是一方面,另外在分佈的時候,也考慮八個軍區互相之間的距離大體相當,實力相近,因此也不用擔心其中某一勢力獨大。同時每一個軍區都沒有向地方收取稅收的權利,也不得參与地方經營,所有費用開支物資都由中央統一拔款,並且制定了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嚴厲杜絕各種刻扣軍餉、吃空餉等舊式軍隊的腐敗現像。另外還有各地的兵工廠、造船廠的經營權力,也都全部 掌握在中央手裡,這樣也斷絕了各地六軍區的財務獨立權力和武器的來源,也能夠使國家有效的控制軍隊。
不過正應了中國的老話,只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這句老話,在鬥倒了東人黨,徹底翻身之後,西人黨立刻就因為分臟不允,分裂為功西派和清西派,經過了一糸列鬥爭之後,功西派壓倒了清西派上位。
結果在第二年(1608年),朝鮮第十五代國王光海君李琿即位。結果支持光海君的大北派得勢。六年以後,永昌大君被殺,小北派失勢。而大北派這時卻又分裂成肉北、骨北、中北三派。最後是以肉北派獲勝,為代表的大北派持掌朝政。
現在留在南京的除了統戰部的成員之外,還有成進和周少桓兩位軍區司令員,海軍部的成剛和黃震也在南京,因此也都參与軍隊重新編製的討論。
商毅的計劃是,三路同時進軍,由山東軍區負責渡海征服朝鮮,然後以朝鮮為跳板,直接進入遼東,徹底斷絕清廷的後路。而淮南軍區付責直接進軍北京和山西,湖廣軍區的剩佘的部隊付責進攻陝西。當然這一次對北方作戰的重點,就是渡海征服朝鮮,由朝鮮攻入遼東。只等開年之後,就開始對北方用兵。
而這時也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羅遠斌雲南也發回來報告,中華軍基本己經接管了雲南地區,地方上的一切秩序也都基本恢復正常,而原來按照大西軍投降的協議,由大西軍的舊部組編的軍隊也編組完成,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也都各自挑選好了自己的士兵,並且也任命了各級軍官。因此羅遠斌也向統戰部詢話,這支新編的軍隊怎麼處理。另外李定國的任務也己經完成了,也請求返回南陽去駐守。
這樣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畢竟無論是在任何朝代,都不可能對軍隊不加以控制,同時也完全有必要對軍隊加以控制。而且商毅的做法,己經算很合理的。如宋、明兩朝,不僅對軍隊控制得十分嚴勵,而且還極力壓制軍隊的社會地位,儘管這樣確實是控制住了軍隊,但卻是以犧牲軍隊的戰鬥力為代價。
因為陸軍和海軍的分佈編製確定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對北方的作戰計劃。而對北方的作戰,將由淮南、山東和湖廣軍區剩佘的部隊來付責。
另外和南京進行聯絡的朝鮮使者崔成皋的幫助下,帝國的情報機構也終於在朝鮮展開了工作,儘管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依然收集到不少有用的信息。
朝鮮李朝的黨爭,一般認為,是從中國萬曆三年(1575年)「乙亥黨論」開始,但在此五十多年以前,1519年的「己卯士禍」時,代表元老勢力勛舊派,和代表新興勢力的士林派開始對立,事實上在這個時候,朝鮮李朝黨爭的歷史就已經開始了。而在1575年,才正式出現了東、西兩黨的分立。東西之爭,也成為百年之後,朝鮮朝黨爭的主旋律。
眾人一起商議之後,也都認為按照商毅制定的分配方式最為合理,因這樣的分配,可以保證中華軍隊全國的控制,無論是有外敵入侵,還是有內敵作亂,都可以就近從各軍區抽調兵力,而一但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或是出境對外戰鬥,也可以由就近的軍區組成聯合軍隊,由各軍區司令官出任主將。也就改變了自宋以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有效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
大體的作戰方案就是這樣確定下來,但毎一路俱體的作戰方式,還是由各個軍區來自已制定。現在周少桓、成進都在,由他們自己來決定怎樣打。
不過相對於各地方駐軍,對於中央設制的軍事機構,商毅這一次並沒進什麼改動,依然還是由統戰部付責一切。因為現在統戰部的行政級別雖然是在內閣之下,但是受商毅直接管轄,而且全國畢競還沒有完全統一,因此暫時還沒有必要對統戰部進行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