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目錄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三面天王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三面天王

這是雷襄養傷期間,靜心看白城學報所講天主道的心得,雖然他也還對天主道懵懵懂懂,但至少對之前所謂的「道統」有了全新認識,深切明白了儒法之錮所凝結的道統,有其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外族主子才是這「道統」最理想的帝王。
士子們的人心被「討奸風潮」和一頓高舉輕落的板子兩面壓著,盡數消沉下來,大多跟李方膺有了相同的感受。李肆確實優容他們讀書人,但卻再不容他們的道統行於英華。
說到這,雷襄心中也感慨萬千,這般局勢,竟是李天王抓著眼前這個李方膺為線頭,一步步編織而成的,萬幸李天王是為引動人心來待那新的道統,而不是來清除異己。如今連自己那不知世事的小嬌妻都在關心李天王接著要拿出什麼東西,李天王也該心滿意足,走出最後幾步棋了。
他繼續搖頭道:「這你可就錯了,你們滿心血氣,都沒仔細讀過段老先生的文章,道統要變,可不意味著斥孔孟,尊楊朱。具體是什麼,段老先生即將刊行的《真理學》會講,我相信,天王也會很快全盤托出。如今英華治下,千萬人正翹首以待呢……」
基於法不前溯的樸素規則,之前那兩個月烏煙瘴氣的叫囂,《英華版律》自然是管不到。可即便李肆不想管,天王府和地方的官員也不罷休,沒有細法,卻有總綱,君王豈能如此輕辱?
李方膺低頭道:「我等為之奔走呼號,奮筆潑墨,可不是為傾覆英華,迎回外族。來請教雷兄,就是想解道統到底該有何去處之疑。現在看來,這英華真是無我孔孟大道之地了?」
雷襄搖頭:「道統是什麼?道統若是不為萬民,又何成其為道統?至於你的論斷,仔細回思段老先生之言,你憑何論定必然害民?」
雷襄認真地道:「我是為李天王辦事,但我沒有投效新朝,甚至我懇請他在處置《越秀時報》案時,剝了我試英華科舉的資格。」
李方膺被問得發怔,雷襄再深吸一口氣,問出讓對方震撼難平的話:「此前鄉試就有題,宋亡是失了國,還是道統與國皆失。在我看來,即便那道統未失,卻也蒙了塵。前明繼起,道統已是變了樣。而前明為何失了天下?滿清定中原,為何我華夏萬民失了衣冠?道統於此變有何損益?自身又有何變?這些問題,你們這些高喊衛道的士子,都沒認真想過?你們所守的道統,到底只為自利,還是為萬民?」
這些死囚里有一半是瓊州昌江縣密謀作亂的旗人,另外一半是沒有價值的清廷細作,連帶受蠱惑密謀反亂的各色人物。只有極少數跟輿論戰有關,比如那個林統,還有唆使放火搗亂的激進派讀書人,以及鼓動工商界燒報館的商人。李肆不敢保證裏面沒冤枉的,畢竟全靠手下人做事,他可不是神明,即便有些許冤魂,也只能當作這場風潮的祭禮。
雷襄料錯了,李肆很不爽……
見李方膺皺眉不解,他感慨道:「我不諱言自己有私心,既想周護家人,又想全忠,還不想與那新會人同流合污,損了人倫。所以……在這英華治下,我雷襄終身布衣,也算是報了清國於我的君祿國恩,一如前明那些遺臣一般。」
君臣大義,三綱五常,在這南北兩國之間,竟然扯出如此多自相矛盾之處,李方膺痛苦地閉眼,不得不承認,他們士子們所求的「道統」,確實站不住腳。
卻不曾想,這頓板子剛剛打完,會試就開了,天王府諭令說,會試得中的士子,基本都入翰林院或者弘文館,這下可又把士子們的心思給引爆了。旨在收羅民間藏書,編撰大典的弘文館是沒多大興趣,可翰林院卻是士子們朝思暮想的所在。儘管這英華小了點,朝廷路數又神神叨叨的,屁股上還在痛,終究是他們身為英華士子,目前最理想的去處。
「我已經投告林統謀叛,因為自己也涉案,得拘押一陣子了。入監前求得天王來見雷兄,一是道歉,不管雷兄領不領受,方膺必須表露心意。另外……方膺心中始終有一疑惑,還想請教雷兄。」
李方膺辨起了勁:「天王倡工商,是走楊朱之道,講天人之倫,人人皆一,是墨翟之道。楊氏無君,墨氏無父。孟子云,楊墨之道不息,則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這難道不是失了道統之所害!?」
若是兩月前李方膺問這話,雷襄怕不當場一拐杖砸過來,這是問人呢還是罵人呢,可現在李方膺這般處境,這般神態,顯然是想知得雷襄的內心,甚至要用答案來安頓自己內心。
雷襄憐憫地搖頭:「這千百年來,屍盈野,人相食,仁義充塞的事還少了?新會食人猶在眼前呢,那是楊墨之道嗎?自董仲舒而下,楊墨之道可再行否?滿朝不都是守道統的士子么?為何將這天下治成如此模樣?」
雷襄倒出一番論見,心胸也豁然了許多,對李方膺有了關心:「你既是沒想通,為何又要投告?你們《正氣》不是正倡言要士子哭孔,罷學罷試么?」
越秀書院,雷襄和李方膺再次對視,但這次雙方相持的氣息卻與前次迥然不同。
「雷兄曾為清國翰林,又為新會知縣,依著我們士子的話說,食君俸祿,沐受皇恩,為何你要投效英華,為李天王辦事?」
於是上百辦報士子都被冠上了「謗君」的罪名,但具體處罰卻有差別。罵得最起勁最用力的幾個被杖責四十大板,永禁科舉,還要「遣送出境」。既然你們對英華之君都沒基本的尊重,那就是不願當這英華人了,滾回清國治下去吧……
其他士子則是多多少少的板子,再無其他責罰。這般處置,在大多數士子看來,卻是輕得不能再輕,他們還可以參加科舉,還能在報上說話呢。
雷襄拄著拐杖,卻是氣勢逼人。
接著他展眉道:「可我們士子讀聖賢書,最終為的是什麼?錦衣玉食還是光宗耀祖?或者就是報食祿之恩?都不是吧,最終不是為的一個仁字,為的萬民福祉么?現在天下大勢,由李天王破開全新的局面,而天王之政,奔著一個更大的仁字而去。我居外鼓吹,是利了天王,利了英華,可未嘗也不是利了天下萬民。」
李方膺不服道:「天王為政,縱有善民小節,大處卻必然害民!他可是要另立道統,這又怎能稱之為仁!?」
殺人還只是一面,接著天王府頒布了《英華版律》,要求所有報紙接受天王府門下廳新成立的新聞署監察,凡有謾罵、挑唆和蠱惑人心之言,都要受到處罰。李肆可沒先進到這時候來搞言論大自由,先定下一個秩序,讓新生的輿論社會成長起來,再慢慢去找自己的自由天性和用武之地。
這個線頭人物處置不了,其他人遭殃更甚。十二月中,七百多死囚被押到黃埔江邊,當著數萬圍觀者的面,曆數罪狀,一一斬首。依著李肆前世的社會文明程度,這自然是很野蠻的,可在這1716,李肆沒讓劊子手賣人血饅頭已是仁心極致,再要「文明」一點,估計都要被懷疑為漢奸……
此時《士林》提倡的道路,在士子們看來也漸漸成為現實的選擇,等他們滿布朝堂了,再一步步復他們的道統,也未嘗不是一條穩健之路。
接著的反問,李方膺更是無力招架:「滿清之下,道統都可以容下夷狄之君,容下夷狄服色,毀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何李天王這裏,驅了清治,就變不得道統了?是不是李天王乃華夏同族,就不能如異族那般對爾等揮刀?那爾等所要復的道統,豈不是專為異族折腰?」
一邊侯著會試的到來,一邊等著看李肆和段宏時要立的新道統到底是何面目,這時候的英華士子,連帶所有英華人,心口都是高高提著,就如在刑場看著那數百人頭落地的「盛景」一般。
見李方膺啞口無言,雷襄再補充道:「依著清國的道統根基,那就是君臣大義,而你們如此之行,是真在衛護你們那道統么?」
「我不明白天王為何要我來見你,若是為復你我私人之誼,此事別說天王,就是天王老子也無權置啄。」
一口氣殺七百多人,這總算喚起了眾人對李肆早年那「李半縣」名號的記憶,由此也清楚,觸及李肆的底線,下場是非常可怕的。而在民間,李天王生有三張臉的評語也暗中傳開,一張臉笑,如彌勒佛一般。一張臉冷,卻滿懷悲憫,有如觀音。另一張臉齜牙咧嘴,有如羅剎惡鬼。
在他看來,李方膺那傢伙是被捲起的「討奸風潮」給嚇怕了,趕緊自首,還將林統交代出來,對那傢伙更是鄙夷。可人家已經投案,他自是不好再揮起鍘刀,只好照章辦事。
李方膺雖是一身白衫,卻形枯神槁,憔悴無比,顯是內心正受著劇烈的煎熬。見他這情形,雷襄嘆了口氣,雖不願原諒他之前的賣友之行,卻也不再冷麵拒人,揮袖示意他開口。
看著李方膺儒巾飄動,雷襄心說,還好,這李方膺終究還是守住了華夷之辨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