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目錄

第七百零二章 長江大決戰:有停戰,無和談

第七百零二章 長江大決戰:有停戰,無和談

「他就急著停戰,江西的西山大營可是他的命根子。」
次輔鄔亞羅看不慣眾人這表情,聳肩道:「這面子有什麼好樂的?等咱們殺到北京城下,讓他叫爹爹叫爺爺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眼下天下大勢都在咱們手裡,唯一擔心的就是北面那些教匪,什麼白蓮彌勒的,他們要是搞大了,咱們以後收拾起來可要花大力氣。」
李肆咂咂嘴:「送臉上門,不打不快……」
楊適清嗓子,正衣冠,先介紹了雍正通過「非正式渠道」傳遞求和意願的消息,接著將皇帝的手諭念給了數十名報紙總編。
絕大多數國人都覺心氣無比昂揚,英華立國時,大家都還隱隱有一種反賊的自我認知,雖然國勢蒸蒸日上,但這種心理總還是難以消去。英華是華夏正朔,英華國民是華夏之民,大家自己這麼看自己,可洋人之外,不僅北面滿人不認,漢人也不認。
自英華佔據龍門后,滿清朝廷對江南的控制也越來越弱,以往漕運是直征米糧,現在卻已漸漸改作征銀,再在江南攤派「官購米糧」,以一石四五錢的低價,買糧食北運。買糧食的銀子也攤派到各地厘金局,繞了一大圈,基本能保住漕運,漕運也由此從強制的賦稅變成了半官半商的事業。
「你們把滿清當作一個整體,把雍正跟滿清等而視之,真是這樣嗎?真是這樣,湖北為何潰決?江南為何崩解?雍正已不能掌控形勢!就如這張紙……」
李肆沒有出席發布會,他正忙著跟樞密院緊急會商對策,年羹堯蹦了出來,對南北局勢會有一定影響,必須調整江南部署。
兩邊吵了起來,政事堂這邊的理由也很充分,並不是一味的迂腐。
李肆卻不以為然:「年羹堯……跳樑小丑而已,以為這天下還是往日的天下,能容得群雄而起?他當不了曹操,朕看他更多是想當袁大頭……」
眾人狐疑,說溜了嘴的李肆趕緊轉開話題:「雍正真有誠意,就該擺在明處,靠一張紙就想止住數十萬大軍,他當我們一國全是小兒呢。」
雍正開列的條件里,確實有不少是很難用軍事拿到的好東西,兩方人馬就此爭吵不休。
「韃虜真有罷戰之心,就該令前線官兵馬上棄械投降,各地官府,也該馬上出衙請降。北京城的韃酋也該領著族人,負荊出城,以精誠恭順之心,候我華夏審裁!」
「不可!」
「《中流》可以保留這份手書,但消息就不能單獨由你們傳了,陛下要所有報紙都道明此事。」
李肆嗯咳一聲,堂中頓時靜寂下來。
袁大頭是誰?
湯右曾點頭,總結道:「小節還可以細商,和議卻是必然。雍正心切,不僅讓江南,陝甘都可以談,我們是不是先釋善意,暫緩兵鋒,容西山大營北退?」
眾人愣住,還有這種可能?
「江南和陝甘,即便雍正不讓,咱們伸手拿也費不了多少力氣,又怎能容他當作籌碼?」
「是啊,此事若成,不僅一國之民得利,也能如調治江南一般,在北面徐徐圖之,日後拿回中原乃至漢唐之土,就要少費許多力氣。」
李肆也點頭,雍正這種人,殺父殺弟,篡位奪國,心理哪會這般脆弱……
國民們此時當然沒那功夫去想之前的《滸墅和約》,反正那和約的主體也是在講鈔關租約。也沒去想「有停戰,無和談」不過是名義不同,實質無差。更沒去想他們的皇帝,連帶朝廷其實很沒有節操。之前為立足江南,一門心思要跟滿清兩國對立,而現在為了打雍正的臉,口風一改,滿口叫著韃虜……
皇帝一錘定音,大家都沒話說了。
沒等他開口,次輔范晉,樞密院左知政蘇文采,還掛著翰林院學士頭銜的唐孫鎬和通事館知事小謝同聲反駁。
剛才李肆一直在整理思緒,現在已有了結果。
幾日之內,「雍正求和十八條」就登在各家報紙上,廣傳英華一國。國中人心一片歡騰,韃子皇帝求和了呢!還這麼奴顏婢膝,南兄北地這話都說出了口。
「江南三將軍退守徐州,只剩李紱還在江南刮地三尺,雍正已對江南失了信心。」
無涯宮大中門的側殿里,數十名各家報紙的總編群聚一堂,個個激動難耐。門下省報聞司緊急召集他們,說皇帝有話要廣傳天下,由他們報紙來遞話,這是立國以來頭一遭啊,他們報紙還真成了民間所謂的「小御史」,成了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官方管道。
沒錯,這手書是從茹喜那傳出的。而大家從來都以為,茹喜不過是雍正和聖道兩帝聯絡的管道,不可能有自己的主見。可他們哪能像李肆那樣,對茹喜有那麼深的了解。
楊適一番話,引得殿中一片嘩然,好!好……好解氣!
這還沒完,韃子皇帝姿態已擺得這麼低了,可咱們的皇帝卻壓根不理。有停戰,無和談,說得好啊,打累了可以暫時停手,卻絕不跟你韃子談和!談和就意味著認了你韃子竊占我華夏,到時復我華夏,復漢唐之土,咱們就沒大義名分了。
「不然!」
眾人第一反應就是如此,而曹操出,天下當然已是大亂,剛才所議,頓時失了依據,堂中頓時一片啞然。
現在好了,韃子皇帝低三下四地開口,還認英華為兄,咱們英華至少已復了昔日宋時的地位,真是大快人心!
三省各部官員同時點頭,李肆心說還好,沒讓你們這幫腦子還被仁義道德泡著的文臣來主掌外政軍務,就知道你們是這德性……
范晉有所了解,也有了更多推想,「陛下這麼一說,讓臣想到了年羹堯。看來他北退徐州,可不是雍正的安排。他的幕僚左未生去了山東,想必年羹堯下一步就是借剿匪之名入山東,自成一方。」
「他雍正說打就打,說停就停,他以為他是誰?」
樞密院、翰林院和通事館卻質疑雍正的用心,通商來往,就是動滿清治理根基,雍正會有那麼愚蠢?
這就是個曹操……或者說,是想著當曹操。
聖道十年七月初八,華夏史上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召開,而目的則是……打臉,打雍正的臉。
蘇文采嘖嘖道:「到時他年羹堯踞淮左山東,南抗我英華,北剿教匪,雍正都不敢隨意動他!好盤算!」
顧希夷也若有所思:「還不止如此,年羹堯還護著江南銀行,沒讓李紱奪了銀子,這事在南北兩面都討了好。龍門還傳來消息,他跟多家米業公司通了聲氣,還在杭州和鎮江兩次大會漕幫人馬,我看他是存了把控漕運的心思。」
「不行!」
李肆舉起老宋十來日狂奔,從北京傳到黃埔的手書。
雍正求和誒!姿態還放得這麼低,連南兄北地都說出了口,對眾多腦子裡依舊殘留著儒家觀念的官員來說,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勝利。
「直隸、山西、河南和山東的綠營本在向安徽匯聚,可幾地教匪作亂,這些兵也只能回頭去剿匪。」
政事堂卻認為,跟滿人江山比,這是未來之患,眼下之患就是西山大營,以及北面人心潰決的勢頭,雍正為了解決眼下之患,甘願吞下未來之患。
「朕不信這是雍正自己的意思,上面開列的條件,既讓讀書人動心,也讓工商動心,更讓一國民人都覺有了面子,條條都直指我英華一國人心根基,他雍正真對我英華這般了解,之前還敢悍然南侵?還妄想奪得更多籌碼,逼和于朕?」
「田文鏡和西山大營血債累累,不把他們解決掉,如何向國人交代?」
一國人心亢奮,而在無涯宮後園,李肆的婆娘們也笑成一團,能這般欺負雍正,真是夠開心的。
「你們都犯了一個錯誤……」
由於漕運已更多偏向商業,牽連了數十萬人的生計,所以清廷不太擔心英華強行切斷漕運。而這龐大生意,現在還分散於漕幫、官府和糧業之手,年羹堯要是能握住,那也等於握住了清廷的咽喉。
妃嬪之中,朱雨悠對時勢看得最深,她有些擔憂:「雍正會不會被氣死啊?當年康熙就因為戰敗,氣得中風……」
幾乎累垮了的老宋也作為《中流》代表出席,當內廷秘書監楊適將那份手書還給他時,他還一臉怔忪,難以置信。
李肆微笑搖頭:「朕覺得,這不是雍正本意,他是個極要強的人。就算他願讓地,願開放通商,也不願認什麼南兄北弟!便是緩兵之計,虛言許諾,他也不願!這定是茹喜自作主張,她很知我英華根底,她知道開什麼條件,可以讓英華一國,讓朕動心。」
「就算他調關外滿州,也需要時間,臣以為,這消息可信,雍正的確有心講和。」
蕭拂眉搖頭道:「那人心志強韌,哪能那麼容易就被氣死?不過心火焦躁,肺熱氣亂,身體出點狀況倒是肯定的。」
可這張紙畢竟蓋著雍正的印鑒,從紫禁城裡傳過來,總得有個回應。
李肆一愣,這事確實沒想過,就顧著快活了。
即便想到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這個時代,外事本就無節操,更何況對上滿清這種節操負無窮的政權。
「陛下有言,為天下蒼生計,戰火可緩可平,但我英華乃華夏正朔,絕無可能跟韃虜言和!因此……有停戰,無和談!任韃虜提再多條件,都是以我華夏為籌,也絕無可能許認!何時何地停戰,都以我華夏之利為慮,不容韃虜置喙。」
「開放通商,自由來往,這才是我們最想要的!先釋善意,也是促成此事,這可不是光靠打就能打得出來的。」
黃埔,天壇南面政事堂里,人聲鼎沸,內閣和各部官員臉上放著紅光,都在熱議一份手書,被汗浸得發黃的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