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好丈夫》目錄

第七十七章 薑是老的辣

第七十七章 薑是老的辣

「是他?」劉健的眼中閃過亮光,淡淡道:「你這麼一說,倒是有點兒眉目了,這學而報第一篇文章就是他王恕的吧,莫非是王恕想要趁機擴大他的三原學,才辦的學報?哎……八成就是他了,他這三原學本也沒有錯,可是他這般急功冒進,為了學派之爭,竟是去捅馬蜂窩,這麼做於國家並沒有好處。」
劉健想了想道:「只怕不妥吧。」
李東陽這句話正說中了內閣的軟肋,大明朝的國體相互制衡,貓吃老鼠、老鼠吃象,內閣看上去總覽天下政務,可是最怕的卻是清議,這內閣之中被清議逼迫引辭的閣老也不是少數,若是劉健如此做,一旦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那麼就不是這麼好收場了。
因此這五千份報紙一放出來,爭先索購之人竟是有七八萬之多,天子腳下,本就是讀書人和富戶聚集最多的地方,那報館清晨還未開門,便被人潮擠滿了,以至於人滿為患,連進出都成了艱難的事。
劉健吃茶和他那慢吞吞的性子不同,因為忙碌的關係,有時候一邊吃著茶一邊還要看著奏本,所以他喝茶像喝水一樣,一骨碌下去,一盞茶就算進肚了。為了這個,謝遷還笑他沒有宰相的吃相,卻也一時之間傳為了佳話,不過今日劉健卻沒有抱著奏本吃茶,像是一個老朽的機器一下子閑了下來,穩穩地坐在椅上,輕輕吹著茶沫並不急著吃,反而慢悠悠地抬起頭來,目光落在了一邊慢條斯理地吃著糕點的李東陽身上。
李東陽的眼眸中閃過一絲狡黠,李東陽善謀,這是天下公認的事,他沉默了片刻,道:「按理說,我並不反對這學報的,只是劉公既然憂心如焚,那索性就封了它也好。不過這種事內閣不能出面,要出面就讓東廠來,內閣怕清議,可是東廠卻不怕,我聽說那學報日入金斗,東廠早就垂涎已久了,只是攝於內閣不敢下口罷了,既然如此,那就悄悄給他們透個口風,給他們壯壯膽氣。」
李東陽道:「自然是靠臣民一心,君臣共體。」
「賓之,于遷去哪兒了?」
劉健頜首點頭道:「和東廠打交道要小心一些,不要下條子,直接去口授機宜,切不可留下話柄。這件事老夫親自去辦,待會兒去尋那秉筆太監說句話。」
二人商議定了,恰好謝遷意氣風發地回來,撣了撣手上的一紙文章道:「來,來,來,劉公、李公,來看看我這文章如何,王恕那老兒曲解經義,我今日非罵罵他不可。」
內閣里。
劉健顯得衰老了幾分,王恕為人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這一點劉健是佩服的,只是想不到他如此糊塗,劉健想了想,搖頭道:「罷了,不要問,問了也問不出什麼,這層窗戶紙還是不要捅破的好。你看這樣好不好,直接敲山震虎,讓順天府那邊把報館封了。」
「是。」李東陽老老實實地回答。
李東陽慢悠悠地喝了口茶,笑道:「還能去哪兒?去左廂的耳室寫文章了。」
學而報不過是這場爭端的一個導火線,只是爭議一起,事情就越來越向著最壞的局面發展了。
李東陽道:「要不要下個條子去問一下?」
劉健的猜測與那吏部尚書王恕竟是一樣,原本這個猜測,劉健一直都藏在心底不好問出來。可是今日見李東陽一副曖昧不清的樣子,劉健終於還是忍不住,直接發問。
劉健與李東陽對視一眼,相視一笑。
事情已經越來越不可收拾了,三原學派的反擊,就如捅了馬蜂窩一樣,朝廷各部各衙門以至於內閣都不得安生了,翰林院那邊也是爭議不休,不管是士子還是官員,他們讀的都是四書五經,所教授的也都是聖人的道理,可是聖人的教誨各自理解不同,若是在往年的時候,由於朝廷的壓制,程朱官學可謂一家獨大,便是誰有異議也不敢聲張。
因此一到正午的時候,幾個內閣大臣還有幾個從屬官員便聚在一起,隨意著吃著茶,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
京城的富戶極多,腰纏萬貫的足有數萬戶以上,這些人從事著賤籍,雖是富可敵國,可仍是被人瞧不起。因而他們也成了最附庸風雅的人群,讀書人喜好字畫,他們便搜羅天下的名字、名畫,讀書人好古玩,他們就不惜成本,購買唐宋瓷瓶用以裝飾府邸,而如今潮流的風向一變,讀書人紛紛求報紙去了,這些富家子弟們表現的更加狂熱,以至於為了一份報紙,不惜叫人四處出動收購,便是過期的報紙,他們也樂此不疲地收集,甚至有時候出來會客,寒暄一陣之後,飲過了茶,隨即拿出一份報紙,直截了當地當著客人觀看,再與人談論各學派之間的八卦、紛爭。
劉健與李東陽共事多年,見李東陽這個樣子,疑心便已盡去,隨即哂然地道:「不是你就不是你,我也不過是問問而已。」隨即露出疑惑之色,道:「既不是賓之,這倒是奇了,還會有誰有這能耐,有這奇思妙想?」
第四日的清早,各學派的文章都出現在學而報上,相互爭論,火藥味濃到了極點。也正因為如此,不出幾天功夫,學而報已是變得家喻戶曉,從第一天的兩百份,到第二天的五百份,第三天的一千份,一直到第十天的五千份,雖然銷量節節攀升,可是仍然供不應求,因為每日關注的人都是成倍地增長,先是尋常的讀書人,再到朝廷命官,以至於富戶公子也都參与進來。
于遷是謝遷的字,這時候謝遷確實不在內閣閣房裡,也不知是什麼時候走的,讓人顯得有些意外。
「啊……」李東陽驚訝地看著劉健,連忙道:「劉公這是什麼話?若我與那學報有染,這便請辭致仕,這內閣里這麼多事,老夫都已忙的焦頭爛額,豈會拿心力去做這種事……」
李東陽與劉健的心思卻是不同,劉健看到了學而報的壞處,可是李東陽卻是看到了這學報的好處,有了學報,名家大儒有了用武之地,這也是一個宣洩的口子,總比大家悶在心裡的好。
李東陽莞爾一笑,端起了茶盞,道:「非常時行非常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李東陽道:「莫不是吏部尚書王恕?」
不久之後,又傳出一個消息來,說是一名讀書人,因為極想一覽學而報,又苦於家境貧寒,於是在大街上賣身買報,一時之間,這學而報更是讓人眼紅了幾分,一份報紙能讓人連受命于父母的身體髮膚都能不要,這報紙的價值就更讓人眼熱了。
劉健愕然道:「又是那學而報?」
李東陽露出訝然之色,連忙道:「劉公,萬萬不可,咱們大明建朝到現在,可有內閣封鎖沿路的嗎?若是如此做,天下的清議和士林必然群情洶湧,到了那時,劉公與我都是罪人了。」
可是朝廷對學派的管理已越來越鬆散,再加上程朱之後,各大地方性學派在各地設學館講學,更有不少學派入主朝廷,而弘治帝對他們的態度一直保持著沉默,甚至有某種縱容的意味。
劉健重重點頭道:「就是這個道理,人心若是散了,這邦還是邦嗎?可不要忘了前宋時黨爭的教訓,現在各學派若是藉著這學而報開了爭議的口子,難道就不會波及到朝廷?到了那時候國家怎麼辦?社稷當如何?」
劉健抬了抬眼,見李東陽沉眉不語,隨即慢吞吞地道:「賓之,你和我說句實在話,這學報有沒有你的份?有這奇思妙想,有這本事辦起學報的,老夫左思右想,也想不到其他人,除了賓之……」
劉健的眼中掠過一絲憂色,慢吞吞地道:「天下本無事,奈何總會有人跳出來攪一攪,真是煩不勝煩,這學而報要惹出大禍來的,賓之想想看,咱們大明朝能長治久安,靠的是什麼?」
一到了正午,這裏便從忙亂中閑下來,閣臣因為在皇宮辦公,外人又不能進來送飯,所以若是沒有皇帝特別叮囑,大家都是隨便喝幾口茶吃幾塊糕點草草地填飽肚子便算是用過午飯了。
劉健愕然,隨即明白了,不由苦笑道:「難道真拿這小小報館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