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芳名譜》目錄

第105章 兵伏火焰山

第105章 兵伏火焰山

喝下一杯葡萄酒,阿史那吉吉道:「洗完早點睡吧,今晚我眼皮跳個不停,可能是白天累著了!」赤裸著身子,從水池裡站了起來。
李勒點頭道:「好,有這份心就好!這樣吧,以後再開軍事會議,你們進來旁聽,學學怎麼制定作戰計劃,還有也得學學如何治理領地,咱們以後地盤大了,少不得要你們去治理!」想到能教這兩個人怎麼打仗和治國,心裏這個爽勁兒就別提了!
李勒點頭道:「儘快吧,我們帶的糧草和飲水不多,人少喝少吃一口沒關係,要是戰馬死在途中,那不用到鄯善了,在這兒就得全軍覆沒。」
李勒忙問道:「火焰山,那裡是不是熱得很?」
李勒望向前面,竟又出現了一片沙漠,心想:「怪不得突厥人不肯立即來攻敦煌呢,這路也太難走了些!」
找來嚮導,李勒問道:「這片沙漠還得走多久才能走出去?」
杜如晦一抱拳,對李勒大聲道:「屬下願意率領第一路兵馬,定會引出突厥精銳!」
阿史那吉吉笑罵道:「一定是你看錯了,隋軍怎麼可來偷襲我們,咱們這兒可有八千多勇士呢,他們不怕嗎?」
蘇定方笑道:「那倒是不太可能。」
嚮導一指西面,道:「往西有片大山,名叫火焰山,山腳下有大片的密林,正是打埋伏的好地方!」
突厥兵道:「不是莫泰大王的騎兵,看軍服是隋軍,人數不多,不足一千。」
李勒長長地吐出一口胸中濁氣,起身出了房間,叫來門外親兵,問道:「遠征事宜,準備得如何了?」
騎上戰馬,揚起鮮紅的戰旗,李勒帶兵出發,從西城門出了敦煌!
見他出來,杜如晦立即抱拳道:「回大人的話,聽徐將軍他們說,火油和箭矢都準備得差不多了,但云梯卻沒辦法帶著走,那東西太沉,運起來會拖慢行軍速度。」
這時城外的牛羊嘶鳴已傳到了宮裡,阿史那吉吉臉色大變,套上件外套就往外跑,心中驚詫,八千突厥兵,這勢力可不算小了,除了突厥人的其它部落,其他族的人誰敢招惹他?八千鐵騎足可抵隋軍三萬,不到一千的隋兵竟敢來攻鄯善,不想活了嗎?
這一日,大軍走到晌午時分,停下來休息。李勒嘴上已然起泡,沙漠氣候乾燥,他實是不太適應,一屁股坐在地上,接過杜如晦遞來的水囊,喝了一口,見杜如晦一側臉腫了起來,問道:「你的臉怎麼了?」
一路奔到城頭,阿史那吉吉頓時大怒,只見隋軍竟把整個柵城全給點著了,裏面的牛羊也跑出了不少!這還不算,那些該死的隋兵竟然在城外架起了十幾口大鍋,他們想在這裏開篝火晚會嗎?
阿史那吉吉快五十歲了,可精力好得和小夥子一樣,此時他正泡在王宮的大水池裡,身邊美女如雲,足有三四十個,各族女子都有,個個身態豐滿,這是因為阿史那吉吉特別喜歡胖胖的女子!
事實上,綠洲上確實有牧民看到斥候了,但這些牧民並沒認出改扮后的斥候是隋軍,更沒想到危險來臨,以突厥之強大,哪有人敢來偷襲鄯善啊,所以也沒人去向城裡的突厥首領報告!
杜如晦頭一次帶兵,心情緊張,呼喝叫喊著殺進了綠洲,一進來便四處放火,把綠洲上的牛羊趕著向城下跑,所過之處一片狼藉!
眾將領一起哦了聲,心想:「這個方法好!」
李勒大喜之後,又是大驚,一路艱辛,好不容易到了地頭兒,卻又功敗垂成,還是被發現了!當即招過將領,商討對策!
只要把敵人打趴下,打得他們爬不起來,還用得著怕他們報復,應該是他們怕我繼續用兵才對!
杜如晦帶著安西軍沖入綠洲,直撲城下,見到城外的柵城,當即下令放火!安西軍一擁而上,向柵城裡扔火把!柵城裡住的不是人,是牛羊,牲畜們一被火攻,哞哞叫的,咩咩叫的,登時就亂了,它們不敢往火光來處跑,只好在裏面使勁兒地叫,亂跑亂踢!
長孫無垢走後,李勒一個人坐在屋裡,默默地坐了好半晌。長孫無垢雖然年紀小,可說的話卻是在理,他為什麼要害怕報復呢!
一路西去,道路唯實難走,入眼之處儘是黃沙,連走了數日之後,安西軍兵將人困馬乏,就象是在中原走了幾千路一樣,都累得不行,越往沙漠深處走,感覺越熱!
李勒一出府,兵將們齊聲呼喝,圍觀百姓也是大聲叫好!對於百姓來講,好久沒看到隋軍出征了,今天可算是過足了眼癮。
這兩人雖然不是官迷,但都認為自己現在職位太低,發揮不出才幹,早盼著能進入核心呢!聽李勒這般問話,兩人都是大喜,齊刷刷地跪下,大聲道:「多謝大人栽培,屬下定當盡心竭力,奪回我大隋故地!」
又想和長孫無垢說上幾句話,可發現阿眉和寧氏都在,卻獨獨少了長孫無垢,估計小姑娘可能是去街上看大軍出發了吧!李勒也不多想,出門而去。
那些漢時的英雄們在征服西域時,他們可曾怕過報復?還有數十年後的英雄們,他們在收復國土時,可曾怕過報復?
既然已快到目地地,安西軍再不保留,精騎四齣,去兜捕牧民!又走了兩日,這便臨近了鄯善綠洲!
隋唐時期是民族大融合的年代,李世民能做到海納百川,強大民族,國家昌盛,他李勒也一樣能做得到!
杜如晦指了指嘴巴,道:「裏面爛了一塊!」
見李勒到來,徐世績上前問道:「大人,那批吐谷渾的番奴怎麼辦?還要不要煮了,戚九變都問了好幾次了,他不敢去問你,卻總纏著我們。」
李勒也想不出太好的法子,只好點頭答應,又問嚮導附近可有埋伏的好地點?
除去守城的士兵必須要留夠之外,又挑出最強悍的三千鐵甲,人人雙騎,帶著一百多輛大車,在長史府門前集結,等待出發。
可沒高興多一會,就又有斥候來報,說綠洲里的突厥人發現他們了,突厥人的生活習性和中原人大不相同,不是全在城裡住,不少人竟然喜歡在城外住帳篷,有人看到了探查的斥候,只是不知沒有沒發現大軍!
可那嚮導卻說,鄯善離前面不遠了,這裏已經有牧民散居,得防止大軍到來被牧民發覺,去給突厥人報信。
李勒皺眉道:「這話是怎麼說的?」
杜如晦道:「我們可以兵分三路,一路人最少,拉著火油去攻城,激怒城裡的突厥人,他們向來瞧不起中原軍隊,見我軍人少,必會開城來戰,我軍假意逃走,引敵來追,第二路趁敵人出城,便可偷襲了,而第三路則埋伏在一處,消滅出城的敵兵,便可全勝!」
李勒想了想,道:「把他們都帶上,還有那些鍋也都帶上。咱們得做兩手準備,一旦路上走漏了風聲,突厥人有所準備,那咱們就在城下大煮活人,嚇嚇突厥兵,說不定直接就把他們嚇投降了!」
既然被發現了蹤跡,那麼再發動拂曉進攻,也就沒有了意義,安西軍立即兵分三路,杜如晦和劉弘基帶著五百勇士,押著俘虜和大車衝進綠洲,徐世績則帶一千人遠遠繞開,做好偷襲的準備,餘下的人由李勒親自率領,趕去火焰山埋伏!
李勒嘆了口氣,兵將們都來自中原,這時的醫療手段又差,士兵們水土不服,也是無法,所幸還沒有生病減員的,不幸之中的萬幸!
李勒嗯了一聲,道:「不帶雲梯就不帶好了,我們是去突襲,說不定可以直接打進城裡去呢!」說罷,沖杜如晦和劉弘基笑了笑,道:「這次想不想立功?」
休息片刻,尋著路邊白骨,軍隊又再出發。
李勒心想:「唐僧取經的火焰山,竟被我給先來了,就不知上哪兒去借芭蕉扇!」
他門外有兩個親兵,正是劉弘基和杜如晦,他倆在前幾日的戰鬥中立了戰功,李勒便讓他們給自己當了親兵,他知道兩人的厲害之處,可卻不想破格提拔,如果提拔得過快,會讓這兩人缺少必要的經驗積累,激發不出他們的潛能,反而不美。
所以他只讓兩人做了親兵,與其說讓劉弘基和杜如晦保護自己,倒不說是自己就近保護他們的安全,以免在戰鬥中陣亡,那他損失可就大了!
商討了一頓,誰也沒想出個辦法來,旁聽的杜如晦卻忍耐不住,插口道:「就算他們發現了我們,也還是可以突襲的,說不定效果更佳!」
鄯善城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突厥佔領之後,按著他們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又在城外修了一道柵城,其實說白了就是用大木頭修了個柵欄,用來當馬圈和羊圈,這和中原城市的外城有些類似,只不過用途不同罷了!
嚮導回道:「已經快要走出去了,今晚日落時分就能到達白龍灘,不過白龍灘能好走些,那裡是塊鹽磧地,陸地硬些,速度會增快!」
嚮導點頭道:「正是,山上熱得不行,尤其是夏天時,簡直就象是地上著火一般,所以才叫火焰山!」
這一日天色將黑,前方有化裝成牧民的斥候回來報說,他們剛剛已探進了綠洲,鄯善城門未閉,顯見是尚不知安西軍來到,大軍只需休息一晚,發動拂曉進攻,當可一擊入城!
李勒帶著兩人出了長史府,去看軍隊的準備情況。蘇定方和徐世績兩人都是整軍高手,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已經差不多完事了,竇建德在這方面差了點,但他為人豪爽,待人熱情,敦煌的軍民對他都很親近,做做地方管理工作,倒是一把好手。
火焰山離著鄯善挺遠,五六十里路程,但山下的密林倒是極廣,反正是在林中設伏,倒也不必真跑到山上去。李勒帶著兵馬進林埋伏,靜等城中追兵到來。
李勒大喜,當即命士兵就地休息,不必紮營,今晚便要去偷襲城池!
「什麼,什麼有人偷襲?」阿史那吉吉一愣,忽然叫道:「是不是阿史那莫泰那個混蛋來了?」阿史那莫泰也是個突厥部落首領,和他有些不對付,平時兩部總是互相劫掠,所以他才有些一問。
徐世績卻道:「如果敵人不出城來追怎麼辦?」
李勒和手下將領都是頭一回遠征,缺少經驗,以為斥候被發現,就是暴露目標了,所以改走穩妥路線,其實用不著這麼緊張的,人家突厥人都沒把他們當回事!
就在這時,一個突厥兵跑了進來,叫道:「大王,城外有人偷襲,在放火燒柵城,把裏面的牛羊都驚了!」
李勒的軍隊此時已經正式定名為安西軍,前幾日的戰鬥中損失了人,已經在城中得到補充,他又命戚九變儘力多招些士卒來,不要總惦記著胡漢之分,如果有胡人願意來參軍,又能信得過,招了便是,而且要告訴胡人士兵,只要立有戰功,就可以獲得漢姓,寫到官府的名冊之中,從此成為漢人!
蘇定方、程咬金、徐世績他們都是征討過突厥的人,在戰爭中他們是肯定不會怕突厥兵會報復的,因為他們直接滅掉了突厥!
又準備了一天,一切就緒,出發前,李勒去向母親告辭。韓氏這幾日在城中也聽當地百姓說起過番兵的可恨,知道兒子出征是保家衛國,雖然心裏仍是擔心,可嘴上卻一再鼓勵李勒,又囑咐他早點回來。李勒一一答應。
劉弘基和杜如晦美滋滋地站起身來,終於可以進入領導核心了,雖然只是旁聽,但既然邁出了第一步,還愁邁不出第二步嘛!
好容易過了白龍灘,已然快到鄯善了,這一千多里路走下來,簡直就跟流放一樣,安西軍倒還好說,可那些吐谷渾的俘虜卻死了大半,過灘之後,竟只剩下了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