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為崇禎以後》目錄

第三三八章 老子窩囊兒子精

第三三八章 老子窩囊兒子精

李倧看著桌子上的飯菜,情不自禁的問道:「皇上每天就吃這些嗎?」這對李倧來說是不可相信的。
李倧見自己的兒子沒經允許就說話,有些生氣,道:「這裏哪有你說話的份,還不退下。」
我拍拍李澄的後腦勺,對李倧說道:「和伯,你生了一個好兒子啊!此子將來前程不可限量,朕想把他放到大明帝國的學府里深造深造,不知和伯以為如何?」
李倧聽了崇禎皇帝這話,擠出幾滴眼淚,道:「皇上宅心仁厚,和伯萬萬不及,和伯代朝鮮百姓謝謝皇上的恩德。」說完起身鄭重其事的給崇禎皇帝鞠了一躬。
「朕已經接到了山東和遼東的急報,說有大批的朝鮮百姓背井離鄉前來大明帝國逃難,朕不忍心看著他們大部分喪身大海,已經命令海軍妥善救援,凡是想來大明帝國繼續投靠和伯的,朕都會待之如自己的子民,這一點和伯儘管放心。」
李倧連道不敢,道:「和伯不敢,正如李過大人所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皇上出兵那是憐惜朝鮮的百姓,不出兵也是本分,我們朝鮮有句諺語說的好,不能餓著肚子去救濟窮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和崇禎皇帝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李澄的兩個哥哥李睿和李滾,他們並不是李倧的長子,但是卻是嫡子,是李倧的原配所生,自從李淏等人死了之後,可以繼承王位的就是他們哥倆,身份比李澄尊貴的多,而李澄卻在他們面前大出風頭,還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器重,他們哥倆哪能不生氣呀!
一個三旬左右的婦人趕緊把說話的孩子扯到懷裡,臉上露出驚恐的神色,將求救的目光放到周皇後身上。
我哈哈一笑道:「愛妃說的是,和伯快些過來吃飯吧!朕這裏沒有什麼好吃的,要讓你受委屈了。」
周皇後知道李倧夫婦有些多慮了,起身道:「皇上,說話的這個孩子是王爺的兒子李澄,他身邊的是趙貴人。」周皇后對趙貴人印象不錯,不忍趙貴人擔心所以出言解釋。
我哦了一聲,心說如果李澄沒經大人教就說出那番話,倒是一個好苗子,走過去摸了摸李澄的頭,道:「小傢伙挺聰明的,朕考考你,地形者,兵之助也,除了用在軍事上之外,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李澄沒想到自己的一句話惹出這麼大的羅亂,他不由得回頭去看自己的母親趙貴人,見母親沖他點點頭,他才道:「景異情異,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心情,悲景使人憂傷,樂景使人歡樂,恐怖景使人害怕,冷景使人冷靜,熱景使人興奮,說明了環境的作用,高明的軍事家並非單靠兵力取勝,對環境的利用也有獨到之處……。」
周皇后這邊聊的差不多了,見崇禎皇帝和李倧還在哪裡扯個沒完,道:「飯菜都涼了,你們再接著聊的話,我們就只能吃冷盤涼飯了。」
「王兄……。」
我見李倧極力堅持,點頭道:「和伯,你心裏是不是埋怨朕啊?埋怨朕不出兵幫助你抗擊韃子和倭寇。」
我見李倧答應了,心說太好了,如果李澄真是一塊材料的話,經過大明帝國的各種教育,只怕是對大明帝國忠心耿耿,絕對不會給朝鮮國王效力,再者據我所知,這個李澄乃是庶長子,很不得寵,只要利用好這一點,還愁他不給我賣力嗎!
李倧聽到崇禎皇帝這麼叫,馬上道:「皇上折殺小王了,如果皇上不見外,小王表字和伯,皇上稱呼小王一聲和伯即可。」
田貴妃在一旁道:「這還是有客人呢!否則我們吃飯總是四個菜一碗湯,今天你們來了才增加到十二個菜,倒是借了你們的光。」
我從情報部以及特務部了解了很多關於李倧的事情,對李倧的為人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此時見李倧表現出的神態很符合他的為人,不禁笑道:「王兄過去坐,千萬別客氣,朕這個人不拘小節,王兄也不要覺得拘束。」我說完招呼李倧及其家人落座。
李倧陪著小心道:「皇上說的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和伯對此深有感觸,大明朝家大業大,當好這個家就更不容易。」
我伸手把李倧托住道:「和伯你這是幹什麼,出兵一事朕沒有幫忙已經覺得萬分過意不去,做些安置朝鮮百姓的事再不行,那朕這個皇帝干不幹還有什麼意義啊!」
周皇后等人見李倧的家人表現的也非常拘謹,馬上面帶微笑過來將她們拉過去坐下,周皇后負責招待李倧的妃子,田貴妃則負責誇讚李倧的子女,分工非常明確。
李倧看了崇禎皇帝一眼便不敢再看了,因為他的眼神一對上崇禎皇帝的眼神,發現對方的眼神非常犀利,像是一把尖刀似的能刺入人的心臟。
「此乃明君所為,怪不得大明朝一天天的強大,有這樣的君主,上行下效,國家怎麼能夠不強大呢。」
我嘆了口氣,道:「和伯諒解就好,朕得知消息也是心急如焚,可是大明帝國大部分的兵力都無法調動,也只能幹著急,海軍倒是有些船隻,可是光有船也不行啊!」
我見李倧神情有些恍惚,道:「如果每頓都是好酒好菜,浪費太嚴重了,朕算過,像樣一點的飯菜即便再節省,每頓飯也得花費一百銀元,而這樣的家常菜每頓不過十銀元,節省出的銀元雖然不太多,但是日積月累可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節省出來的那些銀元拿去救濟生活困苦的百姓,豈不比浪費要強的多。」
李倧沒想到平時不怎麼喜歡的兒子李澄給他爭光了,道:「皇上那是看得起他,是他的造化,和伯哪有不答應的道理。」
我嗯了一聲看看說話的人,發現說話的是個十二歲左右的孩子,而在他身邊,有兩個十四五歲的孩子正惶恐的看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