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接收器》目錄

第604章 赤子

第604章 赤子

「哦,我知道了。」劉士卿淡淡地應了一聲。「齊老,自從你去年春節到銀河海洋工作以來,似乎還沒有好好的休息過。這樣吧,我給你放一個長假,你呢到東南亞好好的轉一轉,順便的考察一下東南亞的海洋資源,看看有沒有適合搞近海養殖的地方。我會讓總公司給你特批兩百萬美元,給你做考察經費的。對了,溫占豪那個傢伙,最近工作狀態很不好,總是犯錯誤,讓他隨侍你左右,戴罪立功吧。」
不過只要試驗成功了,那麼華夏就算是掌握了一門世界領先的技術,說話就有了依據,有了底氣,在莫斯科世界氣候大會上就能夠爭取到主動了。
宣桂芳嘆了口氣,「我和你二爺爺也試圖改變這種情況,只不過太難了。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不是幾個人就能夠改變的。咱們國家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優秀人才,願意出國,而且出國之後,就不願意回來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如果留在國內,很有可能爭取不到研究經費。我記得前些年,東海省某所高校,有一個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博士,從十二樓縱身而下。自殺身亡,撇下老婆孩子,無人照顧。那位博士是通過那所高校的1311人才招聘計劃進去的,而且是帶著科研項目進去的,可是到了學校僅僅三個月就跳樓了。學校當時說的挺好,出錢讓他搞研究,結果真的到了學校,屁的影子都沒有。你說這個樣子,咱們國家能夠留得住人嗎?」
沒幾天後,齊鴻儒和溫占豪就去印尼「休假」去了。
農科院創立於1957年,是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研究的任務。
「現在,我們研究所就有很多年輕人找我訴苦,說他們想做研究,可是領導就是不批准不給錢。讓我幫他們想辦法,你說我一個老太婆能夠有什麼辦法,就算是幫他們跟領導說說,領導批准不批准還在兩說,就算是批准了,我能幫助的也就那麼幾個,還有更多的,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憋在肚子裏面,要麼慢慢的消失掉,要麼將來憋不住了,就跑到國外去,或者乾脆接受風投資金的資助,辛辛苦苦做研究,最後取得的成果,有一多半的權益全都落在了外國人的手中。我這個老太婆,看著痛心呢。」宣桂芳雖然登上了國內科學界最高的榮譽,但是這片赤子情懷,卻還沒有改變。
郭仕達、宣桂芳老兩口知道劉士卿情況特殊,走到哪裡,都是帶著一幫子人,不像他們,雖然都是院士,卻沒有什麼人打他們的主意。所以對於楊諾婷、段麗怡等人一起去他們家做客,他們也沒有說什麼,相反還非常歡迎。人年紀大了,通常就會喜歡熱鬧。
郭仕達的家不像老大郭仕鍇的家,安置在了國子監附近的四合院中,而是在圓明園附近的一個高檔小區。這個小區裏面住著的大部分都是文化人,不是大學教授,就是文壇名人,學術氣息極重。
這天趕到劉士卿休息,便陪著郭倩蓉到圓明園划船。等到他們划完船,從船上下來的時候,一頭碰上了二爺爺郭仕達和二奶奶宣桂芳老兩口。
齊鴻儒就把劉士卿說的話,告訴了溫占豪,溫占豪聽了哈哈一笑。「齊老,你是當局者迷呀。劉總不是不批准,而是默許咱們這麼做了,要不然他為什麼會讓我陪著你一起去東南亞呢?他之所以不明著說同意,是為了把自己置身於事外,裝作不知道此事,將來萬一咱們倆要是捅了簍子,他才好出面撈咱們呀。你想想,他要是不同意,會讓總公司特批給咱們兩百萬美元嗎?這錢是用來幹嘛的?不就是讓咱們用來賄賂印尼當地的貪官污吏嗎?」
這件事情,劉士卿也知道,是發生在09年的事情,當時劉士卿還在上初中,他看了這篇報道后,就發誓以後見了這所大學就繞著走。
「士卿,別看現在咱們國家富裕了,光外匯儲備就有兩萬多個億的美元,但是很多科研機構還是存在著研究經費不足的問題,尤其是那些新進入研究機構的年輕人,他們是最有想法,最有活力,最有可能搞出成績來的人,可是他們同樣也是最不容易申請到研究經費的一個群體。咱們國家有很嚴重的院士崇拜情結,各個高校、研究機構都熱衷於拉攏兩院院士,或者某個領域的頂級專家,就像我還有你二爺爺,都擔著不少高校的名譽教授之類的虛職。各種研究資源,都會極度的集中在我們手中,哪怕是我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也會主動的送上門來。而對於那些真正需要研究資金,需要人支持的,卻沒有多少人理會。」
「齊老,怎麼回事?」齊鴻儒給劉士卿打電話的時候,溫占豪就在旁邊。
郭仕達邀請劉士卿和郭倩蓉去他們家做客,可不是一次兩次了,這次碰上了,再拒絕,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劉士卿能做的,就是陪著郭倩蓉,帶著楊諾婷、段麗怡等人。一起去叨擾一下二爺爺、二奶奶了。
姜湫涵這次之所以帶著這麼多孩子。不遠千里的來到下關村,就是要讓在銀河學校本部學習的孩子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讓他們明白他們現在所具有的學習環境是多麼的優越,讓他們懂得珍惜。
不過劉士卿忙歸忙,每個星期,至少也會休息上半天時間,上一次郭倩蓉、楊諾婷她們費勁心思讓他休息,劉士卿不想讓她們為自己操心了。
銀河學校在青城縣的建設,不僅僅局限在下關村,這裏不過是個開始罷了。姜湫涵有志於把青城縣作為銀河學校在外面建立的第一個分校點,不僅僅要建小學部,還要建立中學部和職業教育部。
而在燕京,「提取大氣中二氧化碳」科研工程也在時間進入六月份之後,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工程所需的實驗設備已經陸陸續續的準備好了,開始進入裝配階段,只好裝配調試好了,就可以進行第一次實驗了。當然,也僅僅是實驗而已。就算是能夠成功,也只能說明從大氣中直接提取二氧化碳,是可行的,並不意味著能夠實現工業化的目的。從實驗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劉士卿的忙碌依舊,不僅僅是他在忙,華夏科學院相當大一部分的院士、科研人員。都在圍繞著「提取大氣中二氧化碳」科研工程轉圈,都在為這個科研工程忙的暈頭轉向的。另外楊諾婷奉命招募的那些大學生、搞科研的,也都在忙,不過他們大多隻有打下手的份兒。
宣桂芳回憶起來她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份辛苦真的是有點不堪回首。做科研最怕的就是沒錢沒經費,當時宣桂芳有不少想法,就差錢把這些想法變成事實,可是上面根本就不批,一方面是研究經費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宣桂芳當時名不見經傳,年輕,農科院的領導根本就不相信她能夠搞出什麼名堂來。
宣桂芳在農科院熬了很多年,直到三十多歲,才獲得了第一筆研究經費,而且還不多。當時宣桂芳把家裡面的積蓄全都拿了出來,和這筆經費混合在一起,一分錢掰成兩半兒花,帶著同事,埋下頭來搞研究,最後總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搞出了成果,贏得了領導的重視。以後宣桂芳再申請科研經費,相對就比較容易多了。
齊鴻儒聽了溫占豪的分析,仔細一想,還真是那麼回事,心馬上變得火熱起來。
「喂,劉總,劉總……。」齊鴻儒沒有得到預料中的答案,對著電話一頓喊,可是那頭,劉士卿已經把電話給掛掉了。
郭仕達家是一套高檔的商品房,在十二樓,面積超過了兩百平方米,非常的寬敞亮堂,布置的也很有品位。不過呢,就是有一點不好,這麼多一套房子,只有老兩口住,實在是太冷清了。
「士卿,蓉蓉,你們怎麼在這裏?」郭仕達笑著說道,「相請不如偶遇呀,在這裏碰到你們,還真是緣分。走吧,你們誰也別推辭了,去二爺爺家坐坐吧。」
郭仕達、宣桂芳都是搞科研的,劉士卿和郭倩蓉也都有這方面的潛質,他們之間的話題也主要集中在這個上面。說著說著,就扯到了宣桂芳身上,又從宣桂芳身上,扯到了華夏農業科學院。
一轉眼,到了六月。六一那天,姜湫涵帶著從銀河學校小學部挑選出來的二十位小學生,趕到燕京,然後從燕京搭乘飛機,抵達隴西省金城市。下關村的銀河小學的分校還在建設之中,不過學校已經買了大巴車了,姜湫涵他們就坐著這輛大巴車,抵達了下關村,和下關村的孩子們展開了聯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