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風》目錄

第324章 後手

第324章 後手

「是個好主意,兩全其美!」何桂清當即問道:「雪岩,你既然出了這麼一個好主意,那麼想要什麼獎賞?只要我能辦的,我都答應下去。」
現在胡雪岩就是想請何桂清在這方面預先布下幾個棋子:「中丞與楊坊,還有俞斌,以及寧波幫都是好交情的,到時候真要支撐不住,完全可以到上海主持大局。」
只是現在鄧紹良真不知道如何對待李元度,李元度過來了自然是一件好事,可是自己如果與李元度關係過於緊密了,恐怕又得罪了那些湘軍大佬,他仍然是那句話:「來了就好,來了就好!」
只是李元度要援浙,曾國藩卻因為石達開入贛而焦頭爛額,他一點都不顧忌老交情,甚至準備強行扣下這八營由李元度一手招募起來的新湘軍安越軍,幸虧李元度反應及時,趁著曾國藩下手之前,把隊伍拖到了衢州來。
因此對於何桂清與王有齡邀請他統帶安越軍入浙,他是一百個願意,到浙江有餉有銀,到時候打出一塊地盤來,那是神仙日子啊!
鄧紹良苦笑一聲:「我的隊伍,在江南大營已經算是第一等的好兵,洋槍洋炮甚多,可是與紅賊一比,卻是二流而已!」
「洋槍甚少,洋炮倒是有一些!」
「準備什麼?」
王有齡笑道:「中丞去得上海租界,我怎麼去不得!」
這就是清朝士大夫所謂的清流,胡雪岩卻不著急,說起了另一件事情來:「中丞,府台,切莫著急,浙江的形勢,以現在來看,除非中樞能派大兵援浙,否則遲早是守不住!明年紅賊整軍練武已畢,必然席捲東南,那時候上海就是問題了!」
而李元度有著同樣的夢想,他也想帶幾營兵干出一番成績來,然後拿到一個總督巡撫,也就心滿意足了。
「上海問題?」何桂清是個絕頂聰明人:「你是寧波?」
何桂清卻是苦笑道:「不輕不輕,一點都不輕,他們是看上我這顆巡撫大印,我是鐵了心,即使是離職察辦,我能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鍾!」
李元度知道鄧紹良是江南大營一等一的猛將,在湖南他就聽說過鄧的威名,可是這位鄧紹良卻對紅賊的洋槍洋炮頗有懼意,當即問道「紅賊的洋槍洋炮真是如此銳利?」
鄧紹良卻不願意把這八營安越軍推到何桂清那邊去,他說道:「與其去浙北,不如在衢州,進退自裕,糧餉無憂,如果去了浙北,恐怕形勢不妙啊!」
他除了這一句,又能說些什麼,他之所退兵衢州,就是想等著何桂清跨台,到時期湘軍援浙,自己能升到一個以前作夢也想不到的地位上去。
胡雪岩也挑明了說:「城頭變換大王旗,中丞難道不應當好好準備一番應變?」
胡雪岩應了一聲,王有齡細聲說道:「你在杭嘉做的那些事,我都忍了下來,沒找你的麻煩,但是你也要給留點身後名,吾不屑與高梁材、石景芬之流同流合污!」
「胡藩司?」鄧紹良對此很感興趣:「我在湖南就聽過他的大名,咱們三個湖南人聯合起來,一起在浙江打出一個局面來……」
那邊李元度如期給出了回復:「曾侍郎不讓本道台來,本道是違了曾侍郎的意旨趕來援浙的!」
這算是一個湖南人的小集團,一個隨時準備接替巡撫的布政使,一個握有重兵的提督,加上一個同樣握有數千戰兵的道員,聯合起來的話,在整個東南都掀起無數風潮來。
旁邊的胡雪岩卻是正聲說道:「中丞大人有這個想法甚好,只是湘人步步緊逼,中丞可要預作準備啊!」
而一聽說李元度洋槍洋炮甚少的消息,鄧紹良就皺起了眉頭:「那可不行,與紅賊交戰,非多備洋槍洋炮不可,我先接濟你洋槍百桿,洋炮四尊,你儘快到上海採辦洋炮。」
要知道,浙江雖然是一個小省,但卻與江蘇一樣,都是天下糧餉集聚之地,自己哪怕是做上一日浙江巡撫,都心滿意足了!
李元度當即說道:「那好,多謝鄧軍門了,此次你我都是湖南人,要同舟共濟,對了……」
王有齡嘴裏帶著幾分嘲諷:「他們也把自己的份量看在太重了!」
歷史上何桂清在常州失陷蘇州閉門不納的情況下,也是轉身逃往上海租界,他是個極其愛惜生命的聰明人,因此胡雪岩的建議很符合他的意願:「這主意不錯,雪軒你怎麼看?」
李元度是湖南人,鄧紹良也是湖南人,兩個湖南人一見面卻冷場了。
王有齡也說道:「沒錯,君恩深重不可忘,我與中丞絕不留下罵名,雪岩!」
李元度也知道杭嘉湖平原是虹軍的必取之地,他當即又問了一句:「估計紅賊什麼時候攻打杭嘉?」
「明年!」鄧紹良說了一句實話:「紅賊這月來一直整軍備戰,據說從寧波入口的洋槍洋炮不計其數,戰力倍增,次青兄,你這次可攜來洋槍洋炮?」
但這已經是李元度在湖南籌備的所有洋槍洋炮了,湘軍的洋槍洋炮化進展很慢,關健在於曾國藩的態度很消極,甚至還落在了各營主官的身後。
何桂清還是有底氣的:「我是大清的直臣,要對得起先皇帝!柳絕戶一日不攻我的杭嘉湖,我就容忍寧波中立一日,能拖幾日是幾日。」
好久,鄧紹良才問道:「可是曾侍郎派足下來援浙的?」
李元度可不想自己一輩子做一個紹興師爺,他有著宏圖偉業,曾國藩一介書生,不會用兵,不會統將,凡是親自指揮的戰役幾乎都是一塌糊塗,可是現在卻是成了整個中國頂尖的人物,甚至連幾位督撫都要看他的眼色行事。
嚴格來說,這是一批湘軍從西方人那裡購買的輕型火炮,湘軍稱為「洋庄」,裝備在長龍等戰船之上,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上取得了戰果,但是上陸的話,似乎又偏輕一些。
寧波的中立化,現在還是處於蜜月期,雙方合作得很愉快,雖然雙方起了一些磨擦,但是總體而來是成功,而到時候上海中立化的話,中國方面非得有幾位有份量的人物出來主持大局不可。
上海的問題比寧波還要複雜幾十倍,寧波的西方人士不過是百餘人而已,上海的外國人雖然沒有定數,但多時達幾千甚至萬人應當是個不錯的數字,華洋雜處,問題比寧波複雜得多。
結果就是整個李秀成集團表面上敗亡于淮軍之手,實則敗於英法之手,而怎麼處置上海,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了,那就是寧波的中立化。
這個回復在鄧紹良的預期之中,這也是冷場的原因,好一會鄧紹良才說道:「來了就好,來了就好!」
……
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情來:「浙江藩司胡興仁布政使,也是我們湖南人,他來信要與我換過金蘭譜,我覺得此議甚妥,只是不知道鄧軍門有沒有意願插一腳?」
在整個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曾國藩始終沒有改變這種看法,湘軍也始終沒有淘汰這些土槍土炮,他對洋槍洋炮真正有認識是太平天國戰爭後接觸到張樹聲馬步隊后的事情。
而在這種情況下,虹軍如果要進攻上海,那就是與歷史上的李秀成一樣,自尋死路——正是因為李秀成進攻上海,才導致英法列強徹底倒向清軍一方,結果就是英法聯軍不但替清朝訓練了常勝軍、常捷軍等武裝,甚至還直接出兵干涉,屢次給李秀成部以毀滅性打擊,還支持淮軍與李秀成作戰。
胡雪岩當即跪了下去,他只是問了一句:「此次中樞派兵援浙,是否是派了僧王與勝保同來,我聽說這次佯為勝保,實為僧王勝保同至,帶來黑龍江及蒙古馬隊甚多?請中丞大人告我!」
而各營主官已經自行裝備洋槍洋炮,曾國藩仍是抱著原有的態度,認為洋槍洋炮只是聽著聲音響,並沒有多少實際威力,甚至還一再向手下的主官推銷自己改進的土槍土炮,認為威力無窮。
曾國藩一向峙湘軍改進后的鳥槍、抬槍、劈山炮為克敵制勝的利器,甚至認為這些中國的土槍土炮威力遠在洋槍洋炮之上,他所遇到的太平軍,雖然也裝備了一些洋槍洋炮,但是除了一部之外,大部分戰鬥力貧弱,雖然有洋槍洋炮也發揮不出其威力,因此更加劇了這種看法。
「三個湖南人?還要換金蘭譜?」
但是李元度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與曾國藩是老交情沒錯,無論九江還是靖港,他都可以說是對曾國藩有活命之恩,但是曾國藩想要的只是一個幕僚而已。
衢州府。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鄧紹良把一切都算好了,卻沒有算到石達開入贛這一點上,現在曾國藩連自保都是問題,他又有什麼能力顧及浙江,他甚至連李元度這八營安越軍都要扣下來。
那邊李元度卻是火燒眉毛了:「紹良兄,你跟我說句實在話,這浙江的形勢如何?我欲出兵浙北,不知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