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婆是重生的》目錄

第三百六十八章 伍伍

第三百六十八章 伍伍

有句老古語這麼說的:百事孝為先,論心不論錢,論錢貧家無孝子。
待她回過神來,大山已經把話題引向器官移植。
他們一方面想著,若是這事真能成,不能讓人家白白做了好事,送面錦旗不足以表示感恩之心,咱得給宣傳一下,讓更多人知道這位好心人。再則,他們也想通過記者給呼籲一下,若這事上了報,希望能擴大影響,給兒子找到合適的腎源……
旁邊,一位父親模樣的中年男子,慢慢把情況跟大山交代清楚了。
前兩天,那家人在電話里,興奮的告訴道:他們遇到了好心人,幫著解決了他們的醫藥費。這邊正為錢發愁的一聽,趕緊追問詳情,那邊回道:那個好心人他們打聽清楚了,是非常有名的大企業家李悠然……
一邊的記者幫著攙著扶著,勉強把她勸住了。「有話好好說,咱慢慢說,大娘,您不是想見李總嗎?這位就是,李總他既然來了,您的兒子就有救了。別著急,別激動,您把情況給李總說一說……」
大山看看董潔,接著道:「我們只是商人,是社會大眾的一份子……這樣,這家人情況確實讓人同情,既然記者同志都知道了,幫著宣傳一下,發動更多人捐錢捐物救助一下,大家一起來做好事……」
雖然外界略有些不合諧的聲音,大意不外是說:幫助這家人,單就金錢而言,以大山的能力,完全可以獨立解決,有錢人拔根毫毛就比他們大腿粗,不過是手指松一松的事。可他雖然不致於袖手不管,卻是仰仗更多人的力量,未免有點……
召集了所有人一起商量,謂之「集思廣議」。
眾人大笑,皆道:「這名字好,就是它了!」
董潔靈機一動:「就叫伍伍吧。」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各種明殺、暗殺、強姦、搶劫、各種黑社會團體爭奪地盤大打出手,一些人為爭女人鬥毆……這個世界,各種犯罪在明裡暗裡頻繁的發生著。
沒有像病友一樣,得到大山的完全幫助,那家人略有些失望。
可憐天下父母心,攤上這麼檔子事,誰都得焦頭爛額、不懇放棄哪怕是一點點的希望。將心比心,易地而處,這對父母的想法做法,大山都能理解。
有時候,做了好事,真的不能留名留姓大肆宣揚。普通人還好說,別人只有佩服的份,像他們這種情況,只會增添許多無謂的麻煩和紛擾。
大山問清楚所有事情,心裏就只有一個念頭:這、這真是自作聰明!
一家人實在是被沉重的透析費用折磨的喘不過氣來了,債台高築。同時,醫生建議他們做腎臟遺植,這筆天價的手術費用也是個問題。
董潔一時想的有些失神。
「有我們能幫忙的地方,伸把手是應該的。」大山擺手道:「我覺得沒必要宣傳。這種事,怎麼說呢,也確實談不上高尚,這種光環,我們受之有愧。」
記者一臉問號。
原來,這家人跟前陣子大山兄妹在醫院撞見、並幫助過的那家人認識,不是說兩家有多親的關係,就只是過去在一家醫院、有緣在同一間病房住著的病友。
兒子的命危在旦夕,隨時都存在著因無錢繼續求醫被活活憋死的危險。
一個個名字都被伍阿哥否決了。總覺得都不夠威風,不配他「偉大」的兒子。
伍阿哥還來不及說什麼,康康首先表示抗議:「什麼伍伍,聽起來像我弟弟似的。」
大山表示,他很願意在中間出一份力,和更多人一起做這麼一件好事。
「賣房報恩」轟動社會。後來大家又知道,那個人二十幾年來,為了幫助別人,借出去的錢超過二十萬。
哥哥說的真好,的確,她自己也並不認為,他們倆個的行為有多高尚。
兩家都困難,住院時彼此互相幫助,多少有些熟悉。後來,那家子送男人來北京瞧病,來前這家人跟他們打了招呼,幫著留心一下北京這邊的大醫院的治療情況,要是有那特別好的醫生就吱一聲,小地方治療效果實在有效,他們也打算過來給兒子瞧病。
世上沒有無原無故的愛,也沒有無原無故的恨,更沒有無原無故的付出。
後來,那個人得了白血病,這個人才知道,那個人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銀行職員,一個月不過幾百塊工資,才知道那個人為了幫他蓋房,跟人借了四萬多塊錢。現在沒錢治病,還欠了三十幾萬。然後,這個人開始籌錢給那個人治病,賣豬、賣糧食、賣房子。
九四年前後,一個人在為治他爺爺眼睛差了兩千多元錢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陌生人把錢借給了他,之後一聲不響的消失了。三年後,這個人湊齊了錢,輾轉找到那個人把錢還了。半年之後,這個人家裡遭水災,一切化為烏有,那個人又一次雪中送碳。之後兩人結為好友,那個人經常接濟這個人。再幾年之後,那個人出錢幫這個人家裡蓋了新房。這個人以為那個人是有錢人,那個人沒有吱聲。
驚動記者,是家裡邊一位素來很有主意的親戚支的招。一家人想來想去,認為是個好主意,而且也真是實屬無奈。
國內的器官捐獻歷來是個老大難,高昂的手術費用是一道檻,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門檻是僧多粥少,多少人排隊等著做器官移植,卻等不到合適的器官。
但結果是好的,在更多人的共同參与下,卻也順利的解決了他們的醫藥費問題。
大山接著道:「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好心人,經常發生一些好人好事。打個比方,有人有一百塊錢,他拿出二十塊、五十塊,甚至更多的錢來幫助別人,你們也許覺得,這點錢,做不了多大的事,可這份心,卻是最珍貴的……
偏偏他們自作聰明的找來了記者——
孩子出生於端午節,新近做了父親的五阿哥把起名字當成大事來辦。
問及情況,剛說了沒兩句,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便泣不成聲,雙膝一軟,當即就要給大山跪下去。
這麼著事情算是解決了。
大山則擺脫了被人因此輪番上門求助的顧慮。
董潔嘴唇動了動,說句心裡話,她不覺得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等不到手術機會有什麼可抱怨的,等著救命不假,但是沒有權利抱怨。
這世界再怎麼樣冷漠冷硬和無情,人和人的關係再如何的物慾化,但是不必懷疑,這世上總還是有一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是真實存在的,總是不缺乏一些能打動人心的人和事。
但,就個人立場而言,董潔其實更傾向於做那個神秘人。
真正讓人感動的好人,往往是生活中默默無聞的普通人。
假若他們不聲不響的求到門上來,他一定不會推辭。
再後來,有個人從上海給這個人匯了五萬,讓他買回房子,又給那個人匯了二十五萬讓他去北京做骨髓移植。沒人知道匯錢的是誰。
這家人的兒子面臨的是雙重困難。記者就後者問大山的看法,大山道:「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提高認識……」等官面話。
唐老爺子住院,外公外婆為了就近照看方便,暫時搬回城裡住,都不在。
「我們來的冒昧,這樣突然找到您這兒來,真的很沒有禮貌,我們自己曉得的……可是,我們實在是沒辦法了,但凡有一點辦法,我們也不能厚著臉皮來做這事……」
董潔退後一步,微笑注視著在記者面前款款而談的哥哥。
我們常說要構建和諧社會,提倡美好的道德行為,樹典型是必要的。可是記者同志,真正感人的事迹,往往發生在普通人中間,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就是發掘出這樣的感人故事,把它們披露在報紙上。
「我們就這麼一個兒子,年紀輕輕的就得了尿毒症,他才二十一歲,還沒娶媳婦……吃了很多葯都不管事,病情越來越重,一個月得做六七次透析,做一次好幾百,不怕你們笑話,家裡實在窮的……醫生說得做腎臟移植。要是能救兒子,我們倆口子把命換給他沒有不肯的,可我們去醫院配型,都不合適……」
唐老爺子出院后不久,伍阿哥的兒子順產,這個世界上,從此又多了一個新生命。
這家人千里迢迢趕過來也不容易,而且情況著實困難,他們既然通知了媒體,特地趕來的記者出於同情之心,也幫著說好話,遂徵求大山的意見道:「李總,您看,是不是能幫著解決一部分醫藥費呢?您放心,我們一定會好好宣傳一下您助人為樂的精神……對了,還有您在醫院里,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事。李總這些年,做過的好事一定不止這一件兩件,應該好好宣傳一下,號召大家向您學習……」
很多年前,大約是零六年前後,董潔曾經在中央台看過一則感人的報道。
從病友嘴裏知道他們受到別人幫助的消息,一家人猶如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連夜收拾收拾趕了過來。
換腎是腎臟病人最無耐的選擇,昂貴的醫療費用遠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而且換腎有許多限制條件,換腎后五到十年的生存率並不高,病人面臨著再次換腎……
這話有道理,魯迅先生也說過:我們跪拜菩薩,是希望菩薩保佑我們;我們扔給一枚硬幣給乞丐,是希望得到乞丐感激的眼神……
這則引人關注的求助案經過幾天時間,也就被人給遺忘了。
更何況,記者落筆的時候,這事只是輕輕提了一下,重點放在呼籲人們捐獻器官的事情上。時間稍微一久,舊新聞被新消息取代,連採訪大山的記者,也逐漸將此事忘記了。
不想捐獻器官是一個全民性的問題。那些想要器官救命的人,和他們的家屬,就算自己知道這事重要,他們哪一個又想捐獻自己的器官?所以輪上了是僥倖,輪不上也應該,理所當然的——都不捐獻,後果本來就是想用的人都沒得用,責任人人有份。不想盡義務,偏偏想要享受權利和便得,哪有這樣的好事?
大山跟陳老爺子和丁老爺子商量了一下,自己拿定主意,便決意出去面對。
「我個人建議,大家是不是關注一下我們國家這方面的情況?多動員多在報紙上呼籲一下,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至於我們——」
大山撫掌贊道:「伍伍,暗合了他的生日,叫起來也琅琅上口……嗯,不錯。」
那麼,他們捐錢出去,沒有想要回報和感恩,只希望得到一份尊重和不被打擾的平靜,這要求不過份吧?老實說,被人逼著做好事的感覺,很糟糕!
……
遇到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避而不見既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大山做事的風格。
我覺得很有道理。說實話,跟那些不吝於拿出自己一半的財產,甚至是所有財產去幫助別人的人相比,我做的那點事,真沒有值得稱道和報道的地方……」
董潔自然是跟在旁邊一道出去了。
不過,大多數人也表示了理解。畢竟無緣無故到人家門上要錢求助的行為,到底有些過了,此風不可漲……而多人幫一人,大家幫小家,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不能把希望硬性的寄托在某個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