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六大家族列傳》目錄

第六章 曹操世家外傳——曹家將

第六章 曹操世家外傳——曹家將

曹爽的確愚蠢,他的改革方略屬於事前拍胸脯、遇事拍腦門、事後拍屁股,想一出是一出。他的防人之心也因為自我膨脹而星隨流雲散,這才給了老病垂死的司馬懿上演驚天大逆轉的機會。然而曹爽的選擇,比起曹丕、曹睿,至少是更具勇氣,也更有擔當。曹爽的不摸石頭就過河,為後來的改革者提供了血淋淋的寶貴教訓。
2.兩千士兵在當時也是一支不小的隊伍,曹洪如果有個人野心完全可以單幹了。就算跟曹操會師這支部隊也可以當做他的私兵,但曹洪對曹操就是忠誠到毫無保留的程度。
曹洪在曹操討伐董卓兵敗時把自己的戰馬獻給曹操並且自然而然地說出了那句感人至深的名言:「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之後曹洪步行護衛曹操到了汴水,讓曹操休息由他一個人沿著河道搜尋,終於找到一隻小船,讓曹操逃出生天。
曹操攻陶謙、呂布、馬超時,曹仁都是別領一路,擊敗陶謙大將呂由,掃平徐州諸縣;活捉呂布軍將領劉何;擊敗響應馬超的蘇伯、田銀。這三次戰役中曹仁的對手都不是什麼狠角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曹操帳下謀士如雲、猛將如林,曹仁隊伍中的猛人卻長期只有他自己。即便是在後來的官渡大戰和南郡之戰中,曹操給曹仁的配置也頂多是史煥、牛金這種級別的助手。這一點與夏侯兄弟的五子良將配置形成了鮮明對比,看來太讓領導放心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啊。
一、發動群眾消滅特權階層。
這是一個正史中名將產量最高的家族。
這裏值得注意的有兩點:
這是一面最直觀地反映曹魏興衰的鏡子。
曹真,字子丹,其父曹邵為曹操族弟(同一個高祖父不同曾祖父的弟弟),在為曹操招募士兵時被殺,曹操出於憐憫,也讓曹真與曹丕同吃同住。不久曹真因為近距離射殺大老虎的神勇得到曹操讚揚,成為虎豹騎的另一名中層指揮官。(根據考古學成果,虎豹騎實際分為虎騎和豹騎,曹休和曹真便是曹純大隊長領導下的兩名中隊長。)
趁曹真大軍還在爬山,魏國邊境空虛,諸葛亮發動反擊,魏軍郭淮、費曜部慘敗。而本應配合曹真的司馬懿所率部隊還在裝模做樣磨磨蹭蹭地走一步退一步等於沒走。天公不作美,漢武侯算計在前,晉宣帝扯腿兒在後,曹真焉能不敗?
公元222年,曹丕親征孫權,曹休率領三路大軍中的東路軍。趁敵將呂范船隊的纜繩都被暴風吹斷以致船隊飄散的機會擊敗名將呂范,斬敵數千,取得大捷。

二、新一代軍事家曹休、曹真的冰與火之歌

曹仁守住了樊城,曹操集團重新由被動轉為主動。
這樣的是非觀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天經地義,因為當時的人們平均文化水平太低,只能用最簡單的辦法去告訴他們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但是兩千多年過去了,要是還用這套標準,還為了避免功利就非要倒向教條兒……輕則容易被煽動、矇騙;重則成為「矯枉必須過正的」的信徒亦或是網路暴力的幫凶;晚期就是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用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逮誰咬誰的瘋狗。
曹仁,字子孝。潁川太守曹褒之孫,太中大夫曹熾之子。曹操從弟(同一個曾祖父不同祖父的弟弟稱之為從弟)。年輕時是一個厭惡條條框框,對當局不滿的憤青,也是一個整天騎馬射箭的不安定分子。也許是年輕時放蕩夠了,後來的曹仁成了一個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的楷模。
曹純的死亡距離捕獲劉備的兩位小姐,僅僅兩年。(筆者只是陳述事實,並感慨他的英年早逝。並沒有暗示什麼。)
功勛(按從小到大順序排列)
沒有硬性指標,能守多久守多久,換了一般人只要感受到危險也就撤了。可曹仁愣是打出了奇迹。
曹純是曹家軍特種部隊虎豹騎的總指揮。虎豹騎的主要工作是在皇宮值班以及負責曹操同志的安全,再加上這支部隊需要最好的戰馬,又需要百里挑一的兵源,過高的養護成本使虎豹騎只有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才會被派上戰場,因而事迹並不多:
當外戚宦官同歸於盡,董卓橫行霸道于京師,各路諸侯都各自打著小算盤,誰也不管皇帝死活的時候,出身最囧的曹操反倒打起了興復漢室的大旗第一個起兵討伐董卓。曹仁、曹洪、曹純在第一時間加入隊伍,踏上了庶族地主的革命之路。
1.拼學歷:做學問做到經學大師,被舉薦出來做官后如果得到人們交口稱讚,其家族便可由學閥轉變為門閥。經典案例如袁紹家族,荀彧家族、陳群家族。
先派人去冒險,再親自冒險去救援,曹仁的目的在於渲染一種不拋棄不放棄大家都是好兄弟的氣氛,把自己的威望提升至頂點以鼓舞士氣,使部下願效死力。雖然是耍心眼,但卻令人敬佩。因為第一,他完全可以不冒這個風險,寡不敵眾,敵軍指揮官又是周瑜,跑了一點也不丟人。第二,親自上陣全身而退,還能一個不落的把部下救回,這身手比他的同事夏侯淵真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剛剛創業時就遭受挫敗,真性情的曹操想必要痛哭一場,曹洪是此時陪在他身邊的唯一的人。心靈雞湯就不多撒了,說點兒實在的。當時曹操的五千人馬或死或亡,所剩無多。曹洪找到好朋友揚州刺史陳溫,招募並挑選了兩千精兵,然後馬上帶著這支隊伍與曹操勝利會師,為曹操的東山再起添上了重要的一筆。
洪水一來,關羽軍團就登上戰船發動強攻,退一萬步來說,至少關羽為洪水的到來做了充分的準備並加以利用。這是實打實的天氣預報能力和卓越的軍事才華,所以才有了幾乎是專門用來形容他的那個成語——威震華夏。
決策之前,曹爽考慮了整整一夜,其實他思考的無非是他要怎麼帶領那些全家都處於司馬懿控制下的儀仗隊和文官們,從洛陽郊外行軍三百四十里山路到達許昌?桓范罵曹爽是豬是因為堅信自己的建議是唯一的生路,羅貫中把曹爽寫成了豬是因為貶曹是他不懈的追求。但轉移許昌的計策其實危險重重,就算司馬懿一時腦殘不派追兵,曹爽身邊的人哪個都有可能為了保全家屬把他賣了。十死無生的絕境,就算要罵曹爽是豬也該罵他大意,把自己搞到這步田地,而不該是罵他選了哪種死法吧?
當天夜裡,魏軍的恐慌情緒爆發,曹休沒有曹仁的本事,面對幾萬人的集體恐慌他束手無策,拋棄所有戰略物資只求逃命。但退路已經被切斷,往哪裡跑啊?好在此時忠於魏國的老牌兒謀士們還沒有死絕,賈逵預料到曹休會有危險,等不及援軍到來,帶領少量人馬和大量旗幟大造聲勢前來搭救曹休。吳軍已經佔了大便宜,又忙於搬運曹休留下的物資,曹休這才死裡逃生。
曹真預測出諸葛亮下一次進犯會選擇陳倉,慧眼識郝昭,讓他修築城池加強防禦使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又無功而返。演義中曹真的功勞全部被轉移到了司馬懿的身上,這還嫌不夠,羅貫中先生還憑空杜撰了了曹真的一連串敗仗,被諸葛亮胖揍了四回,於是在很多隻讀過演義或者只看過電視劇的朋友心目中,佳人曹子丹就成了個丑角兒。對此,我只能說,羅貫中先生證明了文學的力量,是以小說將歷史人物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大宗師。
前文說過,做皇帝的難點在於限制特權階層。如果怕麻煩就不負責任地向特權階層妥協,把問題往後拖。
公元218年,劉備攻漢中(今陝西西南部),另派將軍吳蘭攻擊下辨(今甘肅成西縣)。曹休作為實際上的統帥征討吳蘭。由於劉備的戰略重點在漢中,只好派張飛擺出要切斷曹軍後路的架勢故布疑兵,計策被曹休識破。曹休迅速進擊,擊敗吳蘭。張飛退走。
曹真可就大不一樣了,他是被羅貫中抹黑得最嚴重的三國人物。曹操時代跟隨曹休一起擊敗吳蘭,和徐晃一起擊敗劉備軍高翔這樣的小事兒就不多說了。在雍州涼州平定叛亂的事兒也略過不提,單說重要的幾回。

一、老一代庶族地主革命家曹仁、曹洪、曹純的兄弟連

曹爽的確德行有虧,他佔有曹睿的姬妾,縱容手下圈地之類的爛事兒也確實該罵。但《三國志》里說曹爽有篡位之心,恐怕是連陳壽自己都不信。也不想想為什麼曹爽在最後時刻都沒有以小皇帝做人質敲詐勒索?
公元220年,夏侯惇去世,由於曹休曾在吳郡生活,便接替夏侯惇負責抵禦孫權。曹休到任后立即率軍擊敗孫權軍駐防將領,另派兵渡過長江燒毀敵人數千軍營及防禦工事。
在此之前不久,吳國鄱陽太守周魴與孫權唱了一出雙簧。孫權扮演的是一個閑著沒事兒就罵人的失心瘋(好像是本色出演)。周魴扮演的是一個擔驚受怕,割發代首,以淚洗面的小受。不久周魴偷偷聯繫曹休表示再也不能忍受渣權的鬼畜,願意棄暗投明為國家的統一出一份力,懇請大司馬出兵到皖縣接應。按說這招兒和周瑜打黃蓋的那一套有什麼區別?但是曹休選擇了相信,這倒不一定是曹休單純,首先是奪取州郡的機會難得,功勞又足以光耀史冊。再者,曹休此前四戰四勝,即使這裏面有詐他也無所畏懼,大不了不就是埋伏嗎?吳軍一共才多少人?我帶十萬大軍去,看你怎麼伏擊我!
曹洪,字子廉。曹操從弟。生父不詳,其伯父曹鼎曾出任尚書令。早年經歷不詳,從他成年後瞧得上誰就毫無保留,瞧不上誰就一毛不拔的表現來看,少年時代的曹洪估計比曹操還要真性情。
曹爽覺得可以通過政治改革,一步到位重現曹操時代的榮光。許多年以後,有一個叫做戈爾巴喬夫的中老年人,也是這麼想的。
樊城之戰中,一生力挽狂瀾,獨當一面的名將曹仁在巔峰時期的武聖人面前終於獨木難支。于禁、龐德率領三萬大軍前來救援,被關羽水淹七軍。有人說水淹七軍只是偶然地爆發洪水,是七分天災三分人禍。君不見,五子良將中資格最老,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的于禁為何會投降?君不見一地肝膽何懼艱險豪情不變年復一年的龐德何以被斬殺?君不見,放馬愛的中原愛的北國和江南的曹操為何到了考慮遷都的地步?
在神一樣的對手和巨大的洪澇災害面前,曹仁的選擇是不撤退,不投降,死扛。
曹爽撼動了士族的利益,司馬懿撼動了士族的靈魂。撼靈魂易,撼利益難。如是而已。
結局
曹爽限於歷史的局限性,只能努力去治標。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復唯才是舉的人事制度。但既得利益者永遠不會放棄既得利益,改革意味著阻力巨大。而曹爽職位雖高威望卻不足。
馬伯庸先生根據曹軍幾路將領守路不守城的布防得出了曹仁的任務只是儘可能拖延時間以方便曹操重新整合力量,一旦扛不住隨時跑路的結論,在下深為信服。
在討滅袁紹長子袁譚的戰役中,曹軍傷亡很大。雖然官渡大戰後,曹操權勢熏天儼然是北方霸主,但袁家只是因為少爺們內訌,不再被士人看好,可百足大蟲畢竟還有很強的實力。曹操考慮暫緩進攻,曹純提出用最精銳的虎豹騎強攻,成功將袁譚斬殺。
曹洪的子孫只繼承了爵位,文官武將通通的不是。
曹休也真有兩把刷子,在進入敵人埋伏圈后竟然還設置了自己的兩路伏兵,但這點兒小把戲被陸遜盡收眼底。魏軍伏兵被輕易打掉,十萬大軍有一萬人被生擒,回國的退路也被切斷。
大家都知道,蜀地對於孫劉兩家來說是夢寐以求。對曹家來說一時半會兒根本顧不上。曹仁恰恰利用周瑜的思維定勢,率騎兵直奔夷陵突襲甘寧。周瑜非常被動,只好親自去救援。看起來曹仁是損失了一些人馬,但他的部隊是騎兵,一來一回耽誤不了多少功夫兒,等於拿周瑜溜腿兒爭取最寶貴的時間。等到周瑜折返回來,曹仁又派牛金只帶三百敢死隊出擊。牛金所部迅速被包圍,曹仁不顧勸阻親自領兵救援,帶回牛金后曹仁再次殺入重圍將其他敢死隊員全部救回。
官渡大戰前夕,袁紹軍客將劉備在曹軍後方埋下一顆釘子。曹仁無懼袁紹大兵壓境果斷出擊,痛扁劉備,確保大後方和糧道的安全並焚燒了袁紹軍的運糧車。
本期為您講述曹操世家外傳——曹家將!
關羽丟了荊州,並在這一年被殺,劉備集團的遠大前程終成泡影。
出身(以出生時間順序排列)
試驗
艾爾撒·舒卡萊特說:「我的敗北就是公會的敗北,我是公會的堡壘。」這也是曹仁的心聲吧——國家興亡,我來擔當。
受《三國演義》影響,曹仁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是一個精通金鐘罩鐵布衫,整天挨揍的沙包。在三國類遊戲中,曹仁也總是以一副變形金剛式的鎧甲機器人形象出現。好像曹仁就只會守啊守,你打我我也不還手。我只能說,羅貫中先生真可謂古往今來把英雄豪傑寫成窩囊廢的天字第一號高手。
東漢時代的平民家庭要想出人頭地共有四種辦法:
先說周瑜,他率領數萬大軍(比赤壁之戰時東吳出動的人馬還多)攻打南郡,而且為了顯示孫劉聯軍的團結還用兩千士兵換了張飛和劉備軍的一千士兵聽從他的調遣。最絕的是他派甘寧領一千人馬去偷襲益州牧劉璋的地盤夷陵,充分暴露了周瑜對蜀地的垂涎三尺。
司馬懿的心黑手狠,出乎了曹爽的預料,也出乎了很多支持司馬懿政變的士族大臣們的預料,畢竟很多士族都只是想讓曹爽下台以維護家族的既得利益,根本沒想過要幫司馬家篡權。只是這時他們才發現,曹爽之後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司馬家族前進的腳步了。
2.潛規則:送一個胸大腿長、心黑手狠的妹子進宮。如果被皇帝看中,並在後宮中力挫群雌。其家族便成為炙手可熱的外戚。經典案例如大將軍何進。
呂蒙奪了荊州,也在這一年神秘死去,孫權集團對盟友的不仁不義昭然于天下。
公元230年,曹真也在慚愧和悔恨中死去。
第二種辦法雖然治標不治本,但總比不治或者往死里治強。至於如何治本?當然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業、誠信、友善了。
給先帝們擦了十年屁股的曹爽決定隱退,不久被司馬懿夷滅三族。立國僅僅29年的曹魏帝國就此名存實亡。
哪怕沒有隊友,哪怕城池快要被泡爛,哪怕連那個英明神武的主公都想到了退縮,曹仁及其麾下將士都沒有一個人投降。
特權階層有時是貴族、有時是莊園主、有時是大地主、有時是大資本家,但特權階層的追求是亘古不變的——通過聯姻和欺上壓下來發展壯大。這不是道德問題,只是屬性使然。對付特權階層是負責任的執政者們永恆的主題,方法目前來看只有兩種:
曹爽覺得可以通過出兵討伐小國以加強威望。許多年以後,有一個叫做勃列日涅夫的老人,是他的知音。
公元249年,曹爽在拜祭曹睿時遭遇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曹爽不肯挾持皇帝,經過親切友好的談判,雙方就共同關心的話題交換了意見。司馬懿賭咒發誓,表示會切實保障曹爽的生命財產安全。
出身
曹丕時代主要忙活兩件事,一是搞經濟建設,二是攻打吳國。
曹純死後,虎豹騎總指揮一職再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曹操只好親自擔當。曹純的兒子做到領軍將軍,沒什麼作為。
曹操北征烏桓的戰役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先鋒官張遼臨陣斬殺蹋頓單于,還有一種便是曹純率領的虎豹騎將蹋頓單于生擒活捉。
公元210年,四十歲的曹純死亡,死因不詳,留給兒子的食邑只有三百戶。
公元228年,曹真領導下的張頜在街亭擊敗馬謖,挫敗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同時曹真擊敗趙雲、鄧芝。諸葛亮撤軍后,一度投降蜀漢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聽說曹真親自前來,馬上放棄抵抗。
曹爽不明白,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對外戰爭的確可以轉移國內矛盾,凝聚人心,進可登高一呼,退可雖敗猶榮。而挑起戰爭,去對付一個相對弱小的政權,一旦受挫就會陷入戰爭泥潭,威望掃地,留下千古罵名。
在官員里最沒地位,在打工仔里還屬於受歧視的那一類。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裡外不是人,這便是曹家的窘境。
再說關羽,武聖人兵絕北道,讓曹家的援軍無法通過。什麼徐晃、樂進、文聘通通進不來,好不容易有一個不要命的,身先士卒的李通曆盡千辛萬苦一步步接近了曹仁的被包圍圈還病死了。
曹真不是不作死就不會死,他的敗亡是純粹的天災人禍。曹真挫敗諸葛亮的兩次北伐后覺得堂堂中原大國竟然在小國面前採取守勢太不像話,而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下武都、陰平二郡更是促使曹真力主伐蜀。可曹真不幸地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遭逢一個多月的大暴雨,水汽、霧氣交織成白茫茫的一片,所有人都變成了盲人一般,士兵們只能一點一點地探路,耳畔響起的是戰友們墜入萬丈深淵的慘叫,卻聽不到落地的聲音……曹真悔得腸子都青了,怪不得出征前大夥都反對。現在哪有臉回去?善解人意的曹睿及時下達了班師回朝的詔書,讓曹真有一個台階下。
即使沒有司馬懿發動的政變,曹爽的改革也不會成功。即使曹爽對外攻滅蜀漢,對內把司馬家族殺的雞犬不留,他也還是不會成功。因為曹爽只有世界觀沒有方法論。
長坂坡上,曹純率領虎豹騎強襲劉備軍,繳獲大量軍事物資、收降了劉備軍離散士兵。而且,曹純還捕獲了劉備的兩個女兒。
曹爽的具體事迹,在前作《司馬家族》一文中已有講述,本文主要談對曹爽改革的思考。
看起來,曹家這幾位少爺的日子都過得挺滋潤,但曹家由於是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的出身,雖然有錢有勢,也只是庶族地主,為拼學歷起家的士族地主所不齒。正所謂「有錢有勢都不如有范兒」。再加上東漢中後期能夠進入權力核心,當上大股東的基本上都是外戚和宦官,其他人(包括已故宦官的子孫)不過是打工的。
赤壁之戰後,曹軍轉為戰略防守。曹仁駐守南郡主持東、南兩大戰線的工作,同時面對關羽和周瑜的威脅,真不知道當時有沒有比這更難的工作了。鼎盛時期的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都搞不定的孫劉聯軍,此時已經今非昔比,實力大增。這讓曹仁怎麼守?如果不是看了馬伯庸先生根據軍事地理做出的考證我簡直懷疑曹操是把曹仁當神(pao)仙(hui)了。
曹仁沒有時間安撫,為保障樊城的安全,在宛城發動了大屠殺。看起來曹仁屠宛城是恃強凌弱,但仔細想想,有關羽在身後磨刀霍霍,曹仁不可能把隊伍都拉到宛城,而且必須留重兵把守,自己率領少量部隊去後院滅火。腹背受敵還能速戰速決清理門戶,曹魏第一將名至實歸。但是,不管有什麼樣的理由,屠城都是不可抹去的污點,所以儘管能力上曹仁與關羽不相上下甚至只高不低,但關羽是武聖人財神關聖帝君,曹仁就只能是名將。
誰都明白,來得容易的東西,去得也容易。只是很多時候,只顧著儘快對你好了。

三、改革家曹爽的紙牌屋

祖國統一是東境守護者曹休和西境守護者曹真畢生的志願。曹休堪稱一流將領,但不幸得到了頂級帥才陸遜空前絕後的「重視」。曹真力挫諸葛,卻也是防守有餘進攻很挫。第二代曹家將之所以顯得比第一代遜色很多,有兩個重要原因。
曹休一生共指揮過五次戰鬥,其中四次都取得了勝利。可是除了在暴風的幫助下擊敗的呂范是一位比較重要的人物外,其他對手的分量都太輕。尤其是在曹丕時代和曹睿時代,以曹休的職位、兵力打幾個連名字都不值一提的敵將要是打不贏那才見鬼。所以雖然他的勝率高達80%,也很少有人會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
出身
中國的傳統史書重視德道到了只重視道德的程度。一個什麼實事兒都不幹的嘴炮兒,只要沒被抓住什麼污點,就會受到讚揚。相反,一個肯干實事兒的人只要德行有虧就會被打入另冊,被千人踩,外人踹。此之所謂「君子」「小人」二元論是也。
曹操去世后的十二年裡,曹洪便以高冷山爵士的姿態存活於世,再也沒有人可以領導他。這是絕世的兄弟,也是絕世的君臣。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說,「世間已無張居正」。我說:「世間已無曹子廉」。
公元226年,曹丕駕崩,曹休升任大司馬。斬殺吳將一名,收降吳將兩名。
南郡之戰的精彩程度和深遠影響不亞於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大戰役。孫家得到了南郡,然而周瑜在此戰身受重傷,以致斜陽欲落去一望暗銷魂。繼任大都督的魯肅為了維持孫劉聯盟,力主將南臨長江、北靠漢水、東逼武昌、西控巴蜀的南郡借給了關羽。所謂「借荊州」,以及後來的「大意失荊州」實際上指的只是荊州九郡中最重要的的南郡。關羽在南郡之戰中出力甚巨,卻成了負債者,孫權又整天催著還債,雙方的心理都不平衡,反目成仇的種子就此種下。如果曹仁迅速撤退,關羽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南郡當然就是東吳的地盤,孫劉聯盟便不會破裂地那麼迅速又那麼可悲。
曹仁退保樊城后,宛城守將侯音叛曹響應關羽。曹仁用了兩個月攻下宛城,同月,西線主帥夏侯淵戰死,劉備稱孤道寡氣貫長虹,正所謂野百合也會有春天。關羽在南郡龍驤虎步,虎視眈眈,準備讓曹仁變成第二個夏侯淵。
曹爽,字昭伯。曹真長子。由於因緣際會和歷史的黑色幽默,曹爽在曹睿死後與司馬懿共同輔政,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輔佐下,逐漸壓倒司馬懿為首的士族集團老人政治,成為曹魏實際上的國家元首。
功勛
結局(以去世時間早晚為順序)
二、通過光明偉岸的制度和伸手不見五指的手段限制特權階層。
4.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下決心,一定要下決心,下狠手,一次性解決根本問題——把孩子送到宮裡做宦官,從端茶倒水捶背揉肩倒夜壺的最基層做起。萬一起步過程中沒有被主人和前輩折磨死,萬一成長后每一次站隊都能站對,當上宦官領袖,其家族便可雞犬升天成為閹二代閹三代。經典案例便是曹家子弟。
明明是一群三國的漢子,卻頗有些《紅樓夢》的味道:
第一種辦法在社會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業、誠信、友善之前只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所以沒有提到愛國是因為人類沒有特權階層的時候也就沒有國家之分了)。人與人之間的政治經濟能力是存在差異的,不管你消滅多少特權階層,總會有新的特權階層蹦出來。
第一、曹丕防兄弟如防賊(可惜了曹彰,唉。),信得過的人太少,立曹睿為太子的時間又太晚,父子二人還都英年早逝,曹家將不僅規模縮小,梯隊建設也出現了斷檔。橫向上人手不足,縱向上又沒有年輕人能夠頂上。老是不納新,再好的社團也撐不住啊。
曹操攻張綉,曹仁負責戰略預備隊。張綉追殺回師途中的曹操,被親自斷後的曹孟德迎頭痛擊。這時賈詡獻計說曹操取勝后必然大意,不會再親自斷後,這時偷襲一定能夠成功。賈詡一生算無遺策,曹軍果然被逆襲。幸虧曹仁及時出現,重振士氣才沒有崩盤。許多年以後,第二代、第三代曹家將在出現突髮狀況一片混亂時,再也不能整合隊伍、重振士氣,不能說他們無能,只能說曹仁太能幹了。他就像是《三體》里的大史,給人一種有他在就不會死的安全感。
有趣的是,厚黑學的鼻祖司馬懿一生中最窩囊的幾年時光不是因為奸雄曹操,也不是因為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恰恰是因為這個「豬頭」曹爽。呵呵。
曹洪,有一顆不老的心。也許這便是他在第一代曹家將中活得最久的原因。
曹爽不明白,直接搞政治改革難度太大,一著不慎就會全面崩盤。推進經濟改革,逐漸改變上層建築,看似迂迴實則穩妥。即便強如曹操當初要搞唯才是舉也要以屯田制度限制士族對土地的兼并,使士族無法壟斷土地和知識。
公元232年,曹洪去世。在此之前六年曹洪曾一度被曹丕下獄論死。在卞太后的解救之下仍然被削爵、免官、抄家、貶為庶民。表面上的原因是當初曹丕找曹洪借錢被拒絕。實際上應該是因為真性情的曹洪死看不上曹丕的「賤人就是矯情」。這一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后立刻給曹洪平反,雖然食邑沒有恢復到當年的兩千一百戶,僅有一千戶。可曹洪又不是《紅樓夢》中的焦大,他在意的只是精神追求——落難時他沒有對曹丕說過一句軟話,老子就這樣,愛咋咋地。
後來曹洪又參与了一些戰鬥和戰役,但要麼是敵人檔次太低,要麼是他自己表現平平。最後一次出戰,他統帥的隊伍擊敗劉備軍將領吳蘭。但這次曹洪只是名義上的統帥,實際總指揮是曹操培養的第二代曹家將,曹洪的侄子曹休。看起來曹洪很窩囊,但筆者認為這才是曹洪最了不起的地方。有幾個長輩能忍住對晚輩嘮嘮叨叨的衝動?又有幾個老幹部能不對年輕幹部指手畫腳?年輕時能夠兩肋插刀傾其所有的人很多,混成了老資格還能克制中老年人的本能,不忘初心,明白誰沒有年輕過的道理的人卻是太少太少。
公元223年,曹仁以位極人臣的大司馬職位去世,留給兒子三千五百戶的食邑。在生命中的最後三年,曹仁又清理過兩個沒什麼分量的敵人,威震東南,也寂寞于東南,也許這便是一個名將最好的結局吧。
這是曹仁一生中最具英雄氣概的一場戰鬥,也是偶爾有人讚揚曹仁時的首要論據。但曹仁冒這麼大風險顯然不是為了耍帥。
人們恥笑曹爽主要是因為他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后拒絕了智囊桓范提出的轉移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向只有洛陽一座孤城的司馬懿投降。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此時曹仁已經堅守南郡一年多了,大大超過了曹操的預期,給曹家重新整合力量爭取了充足的時間。趁著李通所部還在,見好就收,退保曹家真正在意的據點樊城。
3.抱大腿:從軍之後有戰功不一定能出頭。沒有戰功只要能抱住掌權的外戚或宦官的大腿也一樣步步高升。經典案例如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均。
古往今來,在洪水和神將的夾攻之下能夠堅守住城池的守將,我所知道的僅有曹仁一人。曹仁的堅守換來了巨大回報:孫劉聯盟終於破裂,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一千八百年來,理想主義者痛恨孫吳的背信棄義,現實主義者嘲諷關羽的傲慢與偏見。此戰的最大受益者正是曹仁。
曹休回到京城后明白了什麼叫做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原來我曹休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就是這麼個貨色!曹休的自信心徹底崩潰,感到無顏苟活於世,不久就把自己窩囊死了。其子曹肇曾經一度位列曹睿臨終前指定的五名輔政大臣之一,由於劉放、孫資的搗亂,屁股還沒坐熱就守著老爹留下的爵位賦閑在家了。
但,曹爽絕不是演義里那個只配被人恥笑的,駑馬戀棧豆的蠢蛋。千百年後的蘇共領導人都不明白,讓曹爽如何去明白?中國幾千年來能夠成功主持改革的執政者又有幾人?難道不負責任不丟人,負責任的失敗者反倒丟人嗎?曹爽本可以安於享樂,和特權階層們把酒言歡,曹魏的基業夠他揮霍幾輩子的了。可曹爽沒有像很多好逸惡勞的同行那樣把肥肉吃光,把硬骨頭留給後人去啃。
曹爽時代,其實只忙活一件事——通過改革限制特權階層的膨脹。當時外戚和宦官都已不吃香,九品中正制使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處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頭地越來越難,皇家的權威也被士族們逐步消解。
單憑劉備的兩個女兒,曹純就註定要被羅貫中先生封殺。在演義中,曹純僅僅是跟著曹仁打過一次醬油,嗯,羅貫中先生在進行擁劉貶曹的系統工程時也不都是下大力氣,手懶時也有手懶的寫法。
第二、曹休、曹真提拔太快,缺乏歷練。雖然兩人的軍事才能屬實不低,但經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太差,立下一點功勞就急速加官進爵,工作上順風順水,以至於一次失敗就成了過不去的火焰山。這個問題也同樣出現在諸葛家族的第二代身上。司馬家族能夠奪取天下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司馬師經受的挫折較多,能夠挺過東興大敗的陰影。司馬家族的子弟普遍是在三十歲才出仕,這一傳統使它們至少在心理承受力上要比其他家族的二代們強大得多。
曹休、曹真與曹丕的同居經歷成全了彼此。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是這段親密無間的蜜月期削弱了曹家將,葬送了曹魏帝國。
1.招募士兵是要花錢的,鑒於曹操剛剛落難以及後來曹操對曹洪開出的最高工資並且閑著沒事兒就給曹洪發獎金,招兵的這筆錢很可能是曹洪自己出的。
建安風骨,終成絕響。
公元222年,曹丕親征孫權,曹真率領三路大軍中的西路軍,擊敗吳將孫盛。包圍三國第一軍事重鎮江陵城長達半年,吳軍糧草將盡,城破在即。無奈此時曹軍爆發嚴重瘟疫,只好撤兵。差點兒成功了這種事兒按說也沒什麼值得誇耀的,畢竟這種事兒變數太多,常常是失敗后的借口。但是羅貫中先生竟然在演義中顛倒黑白,讓曹真在此戰中光榮地成為了諸葛瑾先生的手下敗將,這我就不能忍了!十世修來的好人諸葛瑾那可是天下聞名的敵將福音,三國第一軟柿子,傳說吃了他的肉就能長生不老的人物,敗給他的難度係數……這就是曹真在《三國演義》中的第一次亮相……一聲長嘆。
曹睿時代也主要忙活兩件事,一是防禦諸葛,二是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大魏「添磚加瓦」。
曹丕讓老一代庶族地主革命家的兒子們坐冷板凳,尤其是頭號庶族地主革命家曹操的其他兒子們,連冷板凳都沒得坐。然後曹丕把行政託付給特權階層的代表人物陳群、司馬懿。把軍隊最高指揮權交給了他最信任的曹休、曹真。
公元228年,曹休在慚愧和悔恨中死去。
主持改革是這世上最難、最難的工作,曹爽雖蠢卻蠢得可貴。后三國之所以沒有前三國精彩就在於蠢人太少,聰明人太多;理想主義者太少,現實主義者太多。曹爽的寂寞,不只是時代的寂寞,更是歷史的寂寞。
公元221年,曹真大破胡人聯軍,斬首五萬,獲得一百一十一萬頭羊,八萬頭牛。這一戰的意義不是吃燒烤也不是吃火鍋而是使曹魏帝國威震西域,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
曹純,字子和。曹操從弟,曹仁親弟。十四歲自立門戶,家境殷實但沒有富家子弟的習氣,少年時代便以嚴格的紀律約束一百多名僕人和門客,尊敬並資助有學問的人,因而聲名遠揚,17歲尚未弱冠便出仕,擔任黃門侍郎。讀者朋友請注意,像曹純這樣年輕時太過壓抑自己的人長大後會有很大幾率變成……你懂的。
曹休,子文烈,生父不詳,尚書令曹鼎之孫,曹洪之侄。年少喪父,攜母親投奔受過其祖父恩惠的吳郡太守,因而在吳郡生活過一段時間。曹操起兵后,曹休輾轉千里前來效力,被曹操稱讚為「吾家千里駒」。被安排與曹丕同吃同住,並成為虎豹騎的一名中層指揮官。
可以說,曹仁是一個給三國歷史改道兒的人。
結局
曹丕沒怎麼吃過特權階層的苦頭,他對士族的印象更多的是一張張彬彬有禮沁人心脾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溫暖笑臉,比那些粗俗的叔叔們要親切得多。做皇帝的難點在於限制特權階層的膨脹,如果不想那麼累,就向特權階層妥協,把麻煩留給後人——朕死後,哪怕洪水滔天?
這是一群演義里被黑成了狗的璀璨將星。
這是漢末三國人數最多的理想主義社團。
張邈背叛曹操迎接呂布佔據兗州。曹洪率先開路佔據了兩個縣並徵集糧食。當時正鬧飢荒,曹操後來能夠三戰三勝將呂布趕出兗州,曹洪搞來的根據地和糧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曹操迎漢獻帝于許昌,執行這一命令的正是曹洪。福將之名或許是源於此處吧。不過福兮禍所伏,曹洪被獻帝任命為管紀律的諫議大夫,當時能夠被獻帝親自任命還是很榮耀的,曹洪從此淡出於軍界。
曹仁的兒子曹泰做到鎮東將軍,打過一次敗仗后沒什麼作為。
曹休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中了詐降計,而是他小看了吳國那個很擅長創造奇迹的對手——陸遜。陸遜竟然組織了九萬人來打曹休的埋伏,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強調缺人是吳國最大的短板,九萬人的規模說明陸遜對曹休的重視程度已經超過了當年迎戰劉備。

尾聲

曹休、曹真謝世之後,曹家將出現了九年的斷檔。軍事指揮權被司馬懿、滿寵等外姓大臣掌握。直到公元239年,病得神志不清的曹睿好歹算是想起了曹家將,曹爽僥倖登場,成為第三代曹家將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