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霸天下》目錄

第一千零五十章 主動出擊

第一千零五十章 主動出擊

經過一年多的軍事準備,燕國的三十萬兵馬之中,足有十萬精銳,另外二十萬兵馬的戰力也是不弱,總之,燕國大軍的實力還是非常強悍的,不過,華安麾下的兵馬也在不斷操練,武器裝備更是不斷的改良,相比燕國大軍,更是佔據了非常巨大的優勢,而且,此次北伐的理由非常充分,也算是師出有名,所以,晉軍的勝算自然更大。
僅僅一日之後,坐鎮冀州的謝艾便得知了燕國兵馬向遼東進軍的消息,而此前,謝艾已經得知華安正在調遣二十萬兵馬前往河北,準備讓自己統領四十萬主力大軍北伐燕國,所以,在得知燕國向遼東調兵的消息之後,謝艾立刻就意識到,燕國的目標是先蕩平遼東,解除後顧之憂,然後再集中精力與自己對抗。
得知大晉正在向北調兵遣將,慕容俊心裏非常的緊張,這一次,不僅華安麾下的兵馬調動了,就連曾與他們聯盟的荊州軍,也領兵十萬北上,如此一來,他的大燕國將會遭到大晉軍隊的大兵壓境,這一戰能否打贏,他的心裏是一點底都沒有。
慕容恪思考了片刻,搖頭道:「不妥,這一次我大燕國集中主力兵馬攻打遼東的王午軍團,幽州的留守兵馬僅有十萬,而謝艾的冀州軍團足有二十萬之眾,所以,幽州方向的戰備壓力會非常大,四哥希望你留下來鎮守幽州,擋住謝艾軍團的北進,為我攻下遼東贏得時間。」
隨後,慕容俊給麾下的幾名臣子下達命令,讓他們分別前往高句麗等小國,並遊說這些小國加入燕國陣營,當然,燕國為了拉攏這些小國,還是下了很大本錢的,甚至,連邊境的一些領土都讓給這些小國了。
幾日後,奉命北上的桓沖軍團抵達了洛水的南岸,由於天色已經比較晚了,為此,桓衝決定讓麾下大軍停下來宿營,第二日再搭建浮橋渡過洛水。
在最近的一年時間內,慕容俊也派遣大量的斥候,對大晉境內的兵馬部署情況進行調查,並獲悉了大晉軍隊的詳細情報,他知道,大晉在河北的冀州有二十余萬兵馬,由主將謝艾統領,遼東有王午麾下的不足十萬兵馬,原本這些人馬對燕國構不成太大的威脅,不過,若是鄧羌、楊安以及桓沖麾下的二十萬人馬增援河北,則晉軍的兵馬就太雄厚了,他們大燕國取勝的希望不大。
經過整整一日的準備,慕容恪首先率領五萬精銳兵馬向遼東奔去,剩餘的十五萬大軍正在各地緊張的準備,晚一日便可以出發。
慕容恪略微思索了一下,正色道:「為了速戰速決,我要二十萬主力大軍,請二哥相信我。」
桓沖聞言一愣,此處渡河地點距離洛陽城足有三十里之遙,他沒有想到華安居然派遣部隊前來搭建浮橋,如此便省了他很多事,帶著好奇,桓沖與麾下的部將走出中軍大帳,前去岸邊查看。
很快,以慕容恪為首的燕國大臣,全都前往王宮的大殿,並按照職位的高低,依次站立在兩旁。
看著眼前波光粼粼的洛水,桓沖在心裏計算第二日搭建浮橋的時間,以及麾下部隊渡過浮橋所需的時間,粗略的算了一下之後,桓沖便返回中軍大帳,與部下商議第二日渡河的各種事情。
很快,謝艾下達緊急動員的命令,讓冀州所有主力兵馬立即向高陽城方向集結,準備提前向燕國發起進攻。
「王上,冀州的謝艾軍團有二十余萬兵馬,而遼東的王午麾下兵馬不足十萬,臣以為,應該集中主力進攻遼東,先全面殲滅遼東的王午軍團,以解除後顧之憂,然後再調兵西進,集中力量與晉軍主力決戰。」一名大臣建議道。
「好,既然四弟有把握,那進攻遼東的任務就交給你好了,你需要多少人馬?」慕容俊看向慕容恪,正色問道。
幾日後,細作的情報便順利的送入了薊城的燕王宮,並向燕王慕容俊作了詳細的彙報。
他早就知道華安有收復幽州和平州的計劃,為此,當慕容英與何忠接觸,並提出暗殺華安的時候,他點頭答應了,他原本希望何忠等人可以順利的除掉華安,不料事與願違,何忠不但沒有順利的除掉華安,反而被華安株連九族。而且,大燕國支持何忠刺殺華安的事實,也被華安掌握了,所以。華安一怒之下便有了足夠的理由發兵準備攻打燕國。
慕容恪接受命令之後,立即開始集結部隊,並讓相關部門立即準備好出征所需的糧草和各種物資,他要求兩日之後。所有的兵馬都要出發,另外,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損失,他要親自率領一支輕裝部隊。以最快的速度突襲遼東,以打破王午軍團的防禦體系,讓王午軍團陷入崩潰。
慕容俊覺得迎戰之事已經刻不容緩。於是,立即傳召麾下臣子,讓他們立即前往王宮。
慕容俊點了點頭,正色道:「我會派遣使者前去安撫這些小國的,你只要儘快南下遼東就可以了。」
很快,一名校尉走了進來,並告訴桓沖,大晉與燕國的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並讓他們加快行軍速度,以儘快抵達河北。
聽說戰爭即將爆發,原定的會師計劃已經改變,桓沖不由得緊張的吁了口氣,並詢問糧草的情況。
「是。四哥,你就放心的攻打遼東吧!兩個月之內,我一定可以守住易水防線,讓謝艾軍團不能前進一步。」慕容霸自信的說道。
「四哥,這一次攻打遼東,還是讓我做先鋒吧!」慕容霸走到慕容恪的身旁。大聲要求道。
慕容俊聞言,看向慕容恪,正色問道:「四弟,你的意思呢?不妨說說。」
這一支千餘人的舟橋部隊自然是華安麾下的兵馬了,而華安之所以派遣他們前來為桓沖麾下的兵馬搭建浮橋,完全是為了讓桓沖麾下的兵馬能夠早些渡河,以儘快增援河北,燕國兵馬的異常調動情況,已經傳到洛陽城,而謝艾讓鄧羌和楊安麾下的兵馬儘快增援高陽城,華安也已經知曉,並非常贊同謝艾的應對之策。
桓沖在與麾下部將,進行一番商議之後,決定第二日凌晨便開始橫渡洛水,渡過洛水之後,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孟津,並在傍晚之前,讓全部人馬渡過黃河,抵達黃河北岸。
何忠的陰謀被粉碎之後,燕國安插在洛陽城的情報系統遭到了致命的打擊,除了逃回幽州的人馬之外,剩下的人馬大部分被抓獲,並很快被處死,但仍有少量細作逃過了一劫,並潛回洛陽城,繼續刺探大晉的情報。
慕容俊吁了口氣,正色道:「主動出擊,是個不錯的主意。」
「是,二哥,一個月之內,我一定拿下全部遼東。」慕容恪自信的說道。
該來的終究會來,躲是躲不過去的,既然華安已經調集大批軍隊,準備攻打燕國,那他們燕國也只好迎戰了。
「王上,我大燕國還有三十萬兵馬。足以抵禦晉軍的進攻。」一名將領大聲說道。
見麾下臣子已經全部到齊,慕容俊開門見山的說道:「各位愛卿,二十萬晉軍正在北上,看樣子他們很快就會向我大燕國發起進攻了。所以,本王的意思,是提前做好應戰的準備,不惜一切代價擋住晉軍的進攻,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說完看向麾下眾臣。
「王上,冀州的晉軍足有二十余萬,若是再有二十萬兵馬,就有四十萬之眾了,而且,老臣聽說今年中原一帶獲得了大豐收。如此一來,晉軍佔據了極大的優勢,形勢對我軍極其不利。」一名老臣,擔憂的說道。
此時,在河北和遼東的大片區域,燕國和大晉都在磨刀霍霍,一場決定大晉雄起和燕國存亡的大戰即將爆發。
鄧羌和楊安麾下的十萬兵馬已經離開洛陽城,並向孟津方向奔去,桓沖的十萬荊州軍也已經按時出發,如此大規模的軍隊調動,自然很快就被燕國的細作發現了,他們立即將這一情報送回薊城,以讓燕王慕容俊儘快做好準備。
桓沖點了點頭,正色道:「沒錯,這倒省去我們很多麻煩,哈哈!走,我們回大帳。」說完向大帳方向走去。
頓了片刻之後。慕容恪吁了口氣,正色說道:「不過,若是情況緊急,防線已經被突破。你就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二哥退往昌黎,到時候我部大軍也會一併開往昌黎,此次就算幽州守不住,至少平州也要守住,當然,這是最壞的打算。事情也許還沒有那麼糟糕。」
「那又如何。即便形勢對我軍不利,但我大燕國還是要奮力一戰,幽州和平州都是膏腴之地,若是放棄了,我大燕國將從此一蹶不振。」另一名大臣大聲吼道。
「什麼,這麼快就搭好了。」桓沖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身旁的眾部將也同樣感到非常的驚詫。
「是啊!王上,遼東的王午軍團是我大燕背後的一把利刃,必須儘快將其消滅,否則,我大燕國將面臨兩面受敵的後果。」一名將領大聲說道。
「對了,二哥,高句麗等國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萬一他們從背後向我大燕國發起進攻,後果不堪設想。」慕容恪蹙眉說道。
「將軍,既然洛陽城的兵馬已經為我們搭建浮橋,我們明日一早就可以直接渡河了。」一名部將高興的說道。
「王上,趁著晉軍主力還沒有集結完畢,我軍應該率先向晉軍發起進攻,如此,或許還有一絲勝算。」又一名將領說道。
校尉告訴他們,沿途糧草充足,孟津渡口已經集結了數千艘大小船隻,讓他們直管放心北上。
「讓他進來。」桓沖輕聲說道。
慕容恪放心的點了點頭,並讓麾下的一支精銳兵馬立即開始準備,以隨時奉命出發。
顯然,慕容恪覺得,既然要主動出擊,就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遼東拿下,以儘快解除後顧之憂。
「四哥放心吧!我心中有數。」慕容霸正色說道。
另外,鄧羌和楊安麾下的十萬大軍已經渡過孟津渡口,並抵達黃河北岸,為此,謝艾立即下達命令,讓鄧羌和楊安二人麾下的兵馬,不必等候桓沖的荊州軍,立即向高陽城方向開進。
慕容恪輕輕點了點頭,正色道:「幽州有你鎮守,我很放心,記住,在我的主力大軍返回之前,一定要守住易水防線,絕對不能讓謝艾軍團進入幽州。」
燕國大規模的集結兵馬,自然很快就被華安派遣的斥候發現了,他們立即飛鴿傳書,逐步將這一消息,向洛陽城方向傳達。
「將軍,北岸有一支兵馬正在搭建浮橋,好像是洛陽城方向的部隊。」一名親兵走入中軍大帳,大聲說道。
不過,剛剛說完這話,他又想到了高句麗等小國,這些小國萬一從背後殺來,對他燕國來說將是致命的。
一個時辰之後,親兵再次奔入中軍大帳,彙報道:「將軍,浮橋已經搭好,洛陽城的一名校尉有急事要見將軍。」
既然已經得知燕國的計謀,謝艾自然不能等候二十萬援兵,而是要立即向幽州發起進攻,以緩解遼東方向的壓力,同時,立即派人通知遼東的王午,讓其立即做好應變的準備。
慕容恪想了一下,正色道:「謝艾麾下有二十余萬兵馬,且此人善於用兵,短時間內的確不容易將其擊敗,而王午軍團的實力就相對弱了很多,只要我軍集中主力向遼東發起進攻,一定可以在晉軍主力增援冀州之前拿下遼東,只要我們能順利拿下遼東,不但可以解除側面的威脅,而且,還可以大大挫敗晉軍的銳氣,提高我軍的實力,如此,銳氣正盛的我軍三十萬兵馬,一定可以擋住晉軍的四十萬兵馬,這一戰,我大燕國的勝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