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爺》目錄

第186章 擬題

第186章 擬題

雖然不知道,但真說起來,李老祭酒在陝西鄉試搞的這一處,卻是有點後世新概念作文的意思。
當下,又在題目上寫下一個「子」字,問:「日長,你說我這個題目是甚?」
舒日長:「李公這是何必,不就是因為我猜出題目來而已,我又不是考生。再說了,這可是天意?」
舒日長見李禎難過,安慰了幾句,就道:「李公也不用傷感,正事要緊,還是快將題目寫好,叫匠人刻了為好。」
他故意拖長聲調:「李公前兩題都是從《論語》出題,我聽人說,你專治《論語》果然如此。這第三題再從論語里出,卻不太象話。咱們儒家門徒,學的是孔孟之道。這第三題不是《中庸》也不是《大學》。對,應該是《孟子》,李公,我猜得如何?」
李禎大奇:「老夫想好的題目,可從來沒有跟人說過,又如何漏出風聲叫你看出來的?」
舒日長:「果然是。」
「怎麼,我可猜對了?」舒日長見震住李祭酒,大覺得意,竟不住含笑問道。
這是孔門弟子對孔子的評價:孔子有四個絕學,不以主觀意識妄斷客觀現實,不犯絕對主義錯誤凡事辯證看待,不固守成規而深知變通,不存我見以事實說話。
反正兩個大宗師都是學富五車之人,《四書》《五經》早已爛熟于胸,要出三道題目還不簡單。
意思是,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朝聞道,夕死可矣」可是《論語》中的名句,一般來說,讀書人在開始學寫八股文的時候,多半會用這幾句作為題目。從小到大,任何一個讀書人沒寫過一百,也寫過八十遍,也經過授業恩師無數次修改,可以說提筆就有。
舒日長笑吟吟道:「李公這道題的題目可是《子在川上曰》?」
見成功地震住李禎,看老爺子這副神情,舒日長心中的氣也消了,笑道:「李公你還真是高看我了,在下雖然鄉試、會試、殿試一路走得通暢,可當初也是花了將近十年才得了秀才功名。還有,若我真有打題和揣摩考官心意的本事,還不中個一甲。可到最後,卻只是個同進士出身,勉強選了庶吉士,宦途也多坎坷。真說起考試的本事,如今西安城裡倒是有個人物。」
舒日長這才提起那日在西安城牆上飲酒,李大宗師爛醉如泥一般,道:「昌祺那日醉得厲害,口中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苦短啊,我雞鳴而起十年寒窗,如何中不了,如何中不了……』在下故爾一猜,卻不想竟然猜中了。」
李大宗師:「日長你說的可是徐珵?」
看到李禎眼睛里的調侃之意,舒日長心中突然有些來氣。但心中卻還是一震:果然還是這個題目,看來,我卻是沒有猜錯。這李祭酒明明想好了用這句做考題,偏偏要來調戲,直叫人無奈啊!
於是,他提起筆在紙上飛快地寫了三個題目。
聽到舒日長這句話,李禎心中一樂,暗笑:叫你亂猜老夫題目,呵呵,就是要捉弄你一下。
聽到他說起這事,想起六十年前的往事,想起已經天人永隔的母親和妻子,李禎心中大痛,眼睛里泛起淚花,良久,才嘆息一聲:「日長,你還真猜對了。那日,我竟夢見了她們。這麼多年了,她們還是當初的模樣……她還沒有老……這是天意啊!」
舒日長投降了:「李公,《四書》文中有字的句子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方才是我亂猜,你也不要調侃本官了。」
李禎嚇了一大跳,他轉頭看了舒日長一眼:「你怎麼知道的?」
毋我謂無私見,不自以為是。出自《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兩人笑了一氣。
李禎提起筆來,在紙上寫一個「子」字。
為了保證鄉試的公平公正公開,汲取被人猜到題目的教訓,兩位大宗師不敢怠慢又熬夜監督印刷試卷,反正一句話,題目紙在沒有發到考生手頭之前一刻也不能離開他們的眼睛。
李禎心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句話實在太出名了,被舒日長恰好猜中也不奇怪。罷,老夫先賣個關子,出下一道題。」
「不,題目得換一換,換成別的。」李禎森然道。
李大宗師點頭:「這個題目就放在第三題好了。其實也不難,和前面兩題一眼,要想寫出新東西,確實比較費神。」
恩,說不好是湊巧了。
「李公,在下說不好要做做你的肚子里的蛔蟲了。」舒日長:「這第三題嘛……」
當下,他就笑道:「日長,你卻是說錯了。」
舒日長撫摩著鬍鬚道:「猜的,李公,我猜得可對?」
考生要想上榜,說不好要抖個機靈。
「原來是這句,卻是我想錯了。」舒日長點頭:「這個題目用在鄉試考場上倒也貼切。」
說罷,他就提起筆在「子」字後面繼續寫道「謂仲弓曰」算是一個題目。
「不,天意一說虛無縹緲,天意從來高難問,又如何當得了准。雖說日長你不是考生,可那日酒宴除了你卻有旁人。如果老夫沒有糊塗,高布政使也在,另外還有幾個侍者。」李禎面容有些發青:「既然日長你能夠根據老夫的醉話推敲出考題,別人也是可以的。說不好,《子在川上曰》和《雞鳴而起》這兩個題目已是人盡皆知了,我若再出這個題目,那個笑話可就鬧大了。一旦朝廷追究下來,你我可脫不了干係。」
文人嘛,都是愛面子的。即便是晚輩,舒主考還是有些血氣的。就淡淡道:「李公最後不也用這題,看來,我卻是沒有想錯。且不忙出第三題,叫我猜猜?」
此題考的是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我再來猜猜題目。」舒日長:「前兩題中,《子謂仲弓曰》說的是朝廷開科取士的目的,《子在川上曰》說是進學,那麼第三題也應該圍繞這個主旨,叫人珍惜光陰。《孟子》中關於進學的句子想來只有那句『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李公第三題我卻是猜出來了,應該是《雞鳴而起》。」
「絲!」舒日長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連聲道:「對對對,這兩題可不能用。」他的聲音都變了。
舒日長將腦袋湊過去一看,又抽起冷氣來:「李公,這題對考生來說也太簡單?不……卻是難作。」
舒日長:「不但考生作起來費神,同考官閱卷的時候也費神。」是啊,這三個題目太不容易寫出彩了,李公這是在跟大家作對為難啊!
舒日長:「李公這是怎麼了?」
李禎哈哈大笑:「日長,先前老夫寫了個子字,你胡亂猜中也就罷了。如今,我一字未寫,你又如何推測。如此,你豈不成老夫肚子里的蛔蟲了。」
孔子認為,人的出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於自己應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幹。只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作為統治者來講,選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拋棄賢才,當惟才是舉,野無遺賢。
「呵呵,罷,既然先前說《子在川上曰》,就依你用這個句做題目好了,這是老夫的第二題。」李禎看他窘迫,哈哈大笑著,將在川上曰補齊了。
「啊!」李禎如同被一道大雷劈中,張大嘴叫了一聲,再說不出話來。
「也是。」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李禎提起筆正要寫,突然在紙上一抹,將先前兩個題目都抹掉了。
李禎搖頭:「這就是一個小人。」
舒日長:「對,是他。長洲人讀書一向厲害,徐編修當年可是榜眼,文章作得那叫一個好字。」
既如此,索性重新出題好了。
「倒也是。」舒日長苦笑,「看來,這兩題要分出勝負,卻難,關鍵在第三題《毋我》了。」
「子謂仲弓曰」出自《論語·雍也》,中「子謂仲弓,曰:犁牛為之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舒日長也是一臉的鄙夷:「確實啊,此人品行實在太壞,可惜了一身才學。對了,李公你可是誤會了,我卻沒有打題的本事。實在是,這兩道題目是你自己漏出來的。」
這題有點生僻,只兩個字。熟悉儒家經典的讀書人也就罷了,怕就怕有的人拿到這兩個字,一時蒙了,弄不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該如何寫。
「對了,猜對了……」良久,李禎才嘆息一聲:「日長心思神秘,有鬼神莫測之機,老夫服了。難怪當初你去參加科舉,中秀才之後,一口氣連過三關,直接考進翰林院,這打題和揣摩人心的工夫,當真是天下第一,佩服,佩服!」
李禎倒是奇了:「什麼果然是?」
《四書》中有「子」的句子實在太多了,孔子是子,子路、子由是子,子貢也是子,單憑一個「子」你舒日長憑什麼就說我要出《子在川上曰》?
這題目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卻難。簡單在,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舊作謄錄在卷子上;說難,那是因為大家都作得好,要想寫出新意來,那才是要命呢!
李禎強道:「誰說是子在川上曰,難道老夫就不可以出『子在齊聞韶』或者『子入太廟』、『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又或者『子問公叔文子?』」
李禎倒有些驚訝:「還真猜對了。」
是的,正因為太簡單。大家若是中規中矩作文,要想在四千考生中脫穎而出太難了。
李禎冷冷道:「水漲船高。如此,才能將人尖子從中折出來,如此才不辜負朝廷對你我的期盼。」
於是,李禎冷笑道:「考生們只怕早就知道老夫專治《論語》,說不好已經將其中的字句都掰碎了,作了無數範文。好好好,老夫這次偏偏從《論語》出題。」
李禎現想現出的三道題目分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朝聞道,夕死可矣》、《毋我》。
既如此,舒日長就傳文吏上來命他拿了題目去找刻題匠連夜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