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征途》目錄

第421章 底達桂陵(一)

第421章 底達桂陵(一)

聽完張良的講說之後,高原也苦笑不語,因為他十分清楚,在這個時候,楚國根本不可能給韓國遺族提供實質的幫助,因此韓國遺族在這時起事,完全就是找死,那怕是在大樑戰鬥全面展開了,秦軍仍然有足夠的餘力來平滅韓國的遺族。
這時秦軍也陸續趕到大樑城外,因為秦軍已經得知大樑內亂,於是向大樑發動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但被大樑的守軍擊敗。而秦軍見大樑城中已有所防備,又得知大樑的內亂己經被平息下來,也就沒有再次進攻大樑,而是在大樑城外安營下寨,修築工事,做長期進攻的準備。而魏増現在也急切的盼望著代軍快來。
於是有不少觀望、中立的魏軍也都投靠了魏増,甚至有的叛軍都向魏增投降,而魏增也趁勢向叛軍發動最後的進攻,叛軍領頭的幾個人不是被抓,就是戰死,大樑城內叛亂迅速的被平壓了下去,局勢穩定下來,並且漸漸的恢復了正常的秩序。
內亂解決之後,魏増也立刻開始著手布置大樑城的防守,讓魯仁傑將魏軍進行重新整編,分別布置守城,並且又積極收集準備守城的器俱。
雖然這一次還是要繞道而行,但這一次出征的士兵全部都配有戰馬,因此行軍的速度很快,而燕國經過了上一場慘敗之後,也不敢對代軍進行任何阻攔,結果代軍一行在燕國境內暢通無阻,只用了十余天的時間,就穿過了燕齊兩國,到達桂陵。
但張良帶著高原送給的一千鎰黃金,這可是一筆巨款,而韓國遺族想要起事,就需要招募人員,購買武器盔甲、各種物資,正是缺少資金,而張良也憑著這筆黃金為自己爭取到了不少的發言權,另外他的背後還有高原的勢力支持,因此也得到了參与討議起事的資格。
駐守桂陵是代郡雁門軍團的主將袁選,另外還有雁門軍團的長捷軍。不過高原頗為意外的發現,這時張良也在桂陵。
聽完了袁選講說大樑城裡的情況以後,高原也稍稍鬆了一口氣,看來現在的局勢並不算太壞,只要是大樑城能夠守住那就行了,當初在桂陵留下一支人馬駐守,是做對了,否則大樑發生變故的時候,那能及時的干涉呢?
高原怔了一怔,不明白張良為什麼要說出這一番近似於遺言的話來,心中忽然一動,道:「子房何出此言,難道是韓國的遺族沒有聽從子房的勸告,要馬上起事嗎?」
袁選道:「是,臣馬上就去辦。」
袁選道:「主公放心吧,我們已經購買了一百三十二條船,都是可以容納五十人以上的中大型船隻,並且將其中三十條按主公的要求,進行了改造,並且準備了大量的水戰武器,還招募了一批水手船夫,現在駐守在桂陵的軍隊都輪流進行過水戰的訓練,絕大部份人都學會了鳧水。如果秦軍真的水灌大樑,我們可以讓秦軍吃一個大虧。不過現在船隻都停泊在齊國境內,現在還有兩千人在那裡進行訓練。」
韓國的遺族們對張良的建議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現在秦國正在集中力量進攻魏國,潁川空虛,正是起事的大好時機,一旦等秦國滅亡了魏國,三晉統一,再想起事復韓,那就要困難多了;而另一派則認為,張良說的有道理,如果沒有外力的幫助,只靠韓國遺族起事,確實難以成功,而潁川和代郡並不接壤,無法給韓國的遺族提供實質的幫助,因此應該聽從張良的建議,暫緩起事。
張良苦笑了一聲,忽然站起身來,向高原躬身一揖,道:「在下聽說秦軍出兵以後,知道主公一定會趕到桂陵來,因此專程趕到桂陵,只想見主公一面,主公對在下的知遇之恩,張良沒齒難忘,如果天隨人願,在下一定為主公效力盡忠,扶保主公成就大業,終身不悔,但趟若天不應人,張良只有來生再報達主公的大恩。」說到這時,聲音已經有一些哽咽。
張良搖了搖頭,這才向高原詳細講說自己潁川之行的經過。
入城之後,袁選向高原報告了魏國的局勢,雖然桂陵和代郡之間可以用飛鳥傳書通信,但高原在路上的這十幾天時間里,是收不到任何消息的,自然先要了解一番情況再說。
原來張良和高原從陶邑分手之後,帶著幾個自己的從人,來到了潁川,和準備聚眾起事的韓國遺族,還有被推為共主的韓成會面。雖然張良是韓國的世族子弟,祖父、父親都曾出任過韓國的國相,但現在張良的祖父、父親都己過世,而張良又太過年輕,人輕言微,家道早已中落,只剩下一些族人,因此韓國遺族並沒有太把張良當一回事。
等張良回來之後,韓國遺族也做出了決議,而項棟也返回楚國,沒有人再聽從張良的建議了。只是秦國還沒有正式發動進攻大樑的戰鬥,因此韓國遺族到也不敢輕舉妄動,只等秦軍進攻大樑全面展開以後,就馬上發動起事。
而宗室世族的殘餘勢力本來就不得人心,而魏增在大樑還有些名望,加上他又是和高原一起被趕出魏國的,因此大樑城裡的居民對他還有一定的好感,而就在這時魏増也收到了桂陵那邊發來的消息,得知高原會再次出兵來救援魏國,這個消息一經公布,頓時讓大樑城中的軍民精神為之一振,並且將魏增的聲望推到了頂峰,因為在代軍還沒有到達大樑之前,魏增實際就是代軍的代理人了。
等袁選離開之後,高原才轉向張良,道:「孑房趕到桂郡來,有什麼事情嗎?潁川那邊的情況怎麼樣了?」
張良搖了搖頭,道:「主公的好意,在下心領,但在下即然身為韓人,自韓國滅亡之曰,就以恢復韓國為畢身之願,現在韓國遺族舉事在即,儘管難以成功,但在下仍然也要為韓國復國,略盡微薄之力,只是盡人事,聽天命見,那怕是他曰身首異處,也在所不惜,如果僥倖能夠得手,韓國復國成功,在下也決不會在韓國任職,必再回來輔佐主公成就大業。」
高原想了一想,才道:「即然這一次起事必敗無疑,子房仍是有王佐大材之人,又何必呈匹夫之勇,陪著他們一起葬送,不如就隨我一起去大樑抵抗秦軍。」
這本來是項棟的客氣之談,但卻給了韓國的遺族們一個錯誤的信息,認為一旦自己起事,楚國會全力的幫助自己復國,而且楚國又是一個大國,又與潁川接壤,可以直接出兵救援,因此在韓國遺族的心目中,楚國的份量可比代郡要重得,得到了楚國的支持與幫助,起事復國也大有成功的希望了。結果一些本來主張聽從張良的建議,暫緩起事的人,也都贊同起事。
兩派爭論不下,而韓成也左右為難,不知應該怎樣取捨。而張良見韓國遺族們舉棋不定,認為他們不大可能會馬上舉事,因此趕回老家去招集族人。
隨後高原又問道:「我臨走又前,吩咐你們準備船隻,做得怎麼樣了?」
張良點了點頭,道:「主公明鑒,確實如此。」
而在聚議的時候,張良也向韓國的遺族提議,現在秦國勢力強大,起事難以成功,應該暫時隱忍,積極準備,等待時機,同時也說明這是高原的意思。
袁選和張良一起出城來迎接高原,不過高原也看得出來,張良的眉宇之間憂心忡忡,顯然是有很重的心事,只是這時高原也不好細問,只好先進城再說。
原來魏增回到大樑之後,立刻被魏王假任命為國相,立持朝政,因為他是帶著五千魏軍進入大樑,人數雖然不算多,但這支人馬是魏軍中的精銳,而且在桂陵城中了經過袁選幾個月的訓練,戰鬥力又有了一定提升,又是初入大樑,銳氣正盛,由宗室世族的殘餘勢力組成的叛軍當然不是對手,被打得大敗,退縮到大樑的一角。
而就在這時,項棟也帶著千鎰黃金,潛入到潁川,見到了韓成和韓國的遺族,表示楚國會支持韓國遺族起事,支持韓國復國。
高原有些驚訝,道:「他們難道不知道嗎?在這個時候起事,必敗無疑,而且還將死無葬身之地,為什麼連這麼一點時間都等不了嗎?」
高原也沒有想到,張良對韓國這麼忠心,不過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在另一時空里,張良確實一直都是以恢復韓國為己任,在秦始皇尚在的時候,張良就曾經冒著奇險,結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後來秦末群雄紛起,儘管張良很早就追隨過劉邦,但韓國復國之後,張良就一直擔任韓國的司徒。直到後來韓王被項羽殺害,張良才復歸到劉邦的帳下,為其重要謀士,而張良對韓國的忠心,也可見一斑。
高原點了點頭,道:「做得很好,明天我就和你一起齊國去看一看水戰訓練的情況。」頓了一頓,高原又道:「不過你馬上用飛鳥向大樑傳信,告魏增和魏王假,就說我已經到了桂陵,不日就將趕赴大樑,讓他們安心守城,不要給秦軍可乘之機。」